从模因顺应视角分析多语接触课堂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2015-02-14 08:11李慧芬
语文学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语码模因六盘水

○ 李慧芬

(六盘水师范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1)



从模因顺应视角分析多语接触课堂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 李慧芬

(六盘水师范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1)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语言学的一个新理论,模因是其核心术语。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模因,是多语接触课堂中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文章以六盘水师范学院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为语料,从模因顺应视角分析多语接触课堂中的语码转换现象。通过对搜集到的语料的分析,认为课堂语码转换是多语接触教学进行顺应的具体体现,是师生双方语言选择的结果,这样的语言选择最终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

语码转换; 模因; 顺应; 教学策略

在多语接触的语言环境中,例如外语课堂中,语码转换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这里的语言变体可以指方言、网络语言等。在我国的外语课堂中,大部分师生双方的母语都是汉语,在这样背景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课堂效果,促进课堂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师生双方都有可能会使用到语码转换。例如,教师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中用母语做更详细的阐释,同样学生在进行课堂讨论或者回答课堂提问的时候也会用到语码转换来缓解表达障碍。本文所搜集的语料均取自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的专业课课堂中。六盘水师范学院地处贵州省偏远的地方,学院录取的学生大多是贵州省各地级市、各州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口语表达能力不强,拥有的词汇量相对较小,语法掌握的不是很牢固,大多数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讲普通话甚至有些少数民族的学生还会讲自己的民族语言,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就形成了多语接触课堂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一、模因顺应理论的构建

模因论是Richard Dawkins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而提出的一个用来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属于语用学领域的一个研究范畴。该理论的核心术语是“模因”,即一切可以通过模仿的方式得以传播的文化单位。[1]这种传播方式类似于生物学基因的繁衍方式,不同的是,基因是通过遗传的方式,而模因则是靠模仿来进行传播的。语言模因作为模因的一种,承载着语言信息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进行复制传播以促进语言的进化与丰富。其信息单位可以是语言实体、语言变体或者是语言使用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模因,我们在本文中称其为语码模因。

语言顺应论是Vershueren在其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的理解》一书中首次提出的。Vershueren指出语码转换者在语码转换过程中需要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2]在《语用学的理解》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所有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其实都是交际者不断地做出语言选择的一个过程。语言选择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理解的具体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过程。这种选择可以是语言形式的选择,也可以是对语言策略的选择。无论是哪种选择,其中交际者所使用的选择手段和策略都会受到交际者所处的社会和自身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自然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三个特性使得语言使用者能够在适当的语境中做出恰当的选择。其中,语言的变异性指的是“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但这些选择不都是一成不变”;语言的商讨性的具体内容是“所有的选择并非机械式的,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的关系作出的,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进行的”;而对语言的顺应性的理解是“能使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以满足交际的需要”。[2]

多语接触的课堂中,语言障碍是教与学之间的一堵无形的墙。学生在遇到语言障碍时,课堂话轮就无从顺应下去。同样,教师在做一些非常专业的解释时也会碰到学生难以理解的时刻。所有这些特殊情景,都使得师生通过语码转换来完成其语用功能。师生在课堂这个特定的语境中选择特定的语码模因,都是为了完成他们各自的交际目的,这正是语码模因的顺应性的表现形式。语码模因能否顺利地适应语境传播下去,关键在于这些语码模因能否吸引交际者相互之间的注意力。而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策略正是交际者为顺应交际过程中的某种目的而采用的一种交际策略。

二、模因顺应理论下的多语课堂语码转换

在多语接触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作为交际者所使用的语码模因主要体现在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对交际目的的顺应以及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1.语码模因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于国栋指出如果某个思想或概念特定使用于一种语言,而不存在于其它语言中,那么当这些语言接触使用时,就要借助于语码转换或者语言借用来顺应语言交际。[3]英汉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英语课堂中,就会出现因文化不同而形成的“语言空缺”现象,当出现这种语言障碍时,师生通常会借助于语码转换来顺应语言现实完成交际。

(1)Teacher (T): Who can tell me another name of South Korean flag?

Student 1 (S1): I know, I know. It’s … er “太极旗”.

T: Yes, you are right. We can say Tai Ji flag or Tai Chi flag. Ok, now,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South Korean flag?

S2: Er, Miss Li, I want to have a try.

T: Yes, please.

S2: South Korean flag is drawn on the basis of two ideas, that is, “儒家和道家”.

T: They are Confucian and Taoism ideas.

S2: Oh, I got it. The “太极” in the center symbolizes the universe. The blue part means “阴” and the red part means “阳”. That is to say, everything consists of “阴” and “阳”, as “太极” is comprised of “阴” and “阳” to show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the universe.

T: Excellent, thank you.

在上面教师和学生的问答话轮中,学生适时地用语码转换来缓解自身的语言障碍。这里的语言障碍主要就是文化差异中的语言空缺现象。上述话轮中出现的“儒家和道家”、“太极”、“阴”和“阳”等词是汉语文化中特有的术语。这些词无法在讲英语国家的文化里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因此,碰到这样的情景,学生一般都只能借助于母语这样的语码模因来传达意义。即便是碰到翻译也只能采用音译来表达。这样的文化空缺产生的词汇还有很多,比如,中华民族特有的中医词:“虚”、“实”、“寒”、“热”等,这些词也是由于文化差异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英语词汇来表达,倘若用直译法来对应,那么人们会对empty,concrete,cold和hot这些对应词感到不知所以然,而且会形成严重的文化误导。因此,在这样的课堂话语情景中,语码转换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2.语码模因对交际目的的顺应。语码转换是人类主导下的意识水平较高的一种语言选择形式,对其产生影响和制约的因素主要是语言使用者、社交、心理、物理世界还有意识程度等。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策略,语码模因也要通过相互竞争来吸引交际者的注意力,在此过程中,语言交际者会主动地、灵活地选择两种或者更多种的语码模因或者变体模因来顺应交际中的语境,以此传递语码转换的各项功能,最终来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

(2)SA: Let’s go shopping tomorrow, shall we?

SB: I’m sorry. I’m going to see the … the恐龙。

SA: なに(日语单词“什么”), really,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You mean you will see the dinosaur. It’s impossible. I can’t believe it.

SB: いいえ(日语单词“不是”)。There will be an exhibition on恐龙, well…exactly, on dinosaur model in Teen Palace tomorrow, 明白ing?

SA:そうですね, I 服了you.

同一种语码模因能用来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反之成立,即同一个交际目的也可以由经过重组或变异的不同的语码模因来实现。语言的不确定性是语码模因能够进行转换的必要条件。在语码转换的过程中,语言交际者充分发挥想象力,选择适当的语码模因,借助语码转换的功能,顺应具体的语境来实现交际目的。在上面这组学生与学生进行的课堂讨论中,学生B在回答学生A的问答时,因为不知道怎么用英语来表达“恐龙”,就适时地用了英汉语码转换。而学生A在对话中用“なに,really”日语英语的语码转换也体现了在学习二外课程后的学生在交际中选择语言形式的主动性的心理动机。同时,学生B又用“明白ing”这样的汉语语码和英语语码的重组来表达内心极力要解释清楚误解的焦急心理。学生A在最后的话轮中用“そうですね,I 服了you”这样的日语、英语和汉语的语码重组和变体模因也恰当地顺应了学生B的话语,化解双方的误解,实现他们的交际目的。在这个话轮中,学生A所用的日语语码模因之所以能够成功地传播出去被学生B所接受并感染,正是体现了交际双方对语码模因的储备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也实现了语码模因的解释功能。

3.语码模因对心理动机的顺应。人类有意识的行为使得模因进行不断地复制、变异和筛选三个过程。在模因复制过程中,其复制内容由人类掌控,并由人类决定进程的主动权。语言是人类主观能动的产物,人们在交际中使用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正是人们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在多语接触的课堂环境中教师的心理动机或意识程度决定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何种教学策略来实现教学效果,也决定了他们选择何种语码模因进行语码转换,同样,学生的心理动机体现了他们在课堂中的领悟能力以及如何选择语码模因来顺应课题语境。

(3)T: Who’d like to read this paragraph?

S: Miss Zhang. I’d like to.

T: Good, thank you, please.

S: … (The student read it very fluently)

T: Marvelous. I really want to和你较量一下。(All the students begin to laugh)

I also want to 任性一把。

在上述对话中,教师适时地进行汉英语码转换,增强了课堂幽默感,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巧妙地在语码转换过程中用到了当今的流行语“任性”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成功地顺应了课堂语境,提高课堂效果。

三、结 语

在多语接触课堂中,语码转换这种模因现象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语言交流中形成、复制和传播着。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学生水平,课堂的需要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有策略地、适时地、适量地进行语码转换,而且师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顺应语境加强语码转换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语码转换,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外,文章中所采用的例子只是实证研究中的一小部分语料,还不能完全用来探索多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特点和功能,以后还需要搜集对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小组等方面的比较全面的会话语料,才能更加全面的来分析模因顺应理论下的多语课题语码转换现象。

[1]Dawkins, R. 1976. The selfish ge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Verschueren, J.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Arnold.

[3]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6).

2013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3ZC0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慧芬,女,河南许昌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英语教学。

H313

A

1672-8610(2015)06-0007-02

猜你喜欢
语码模因六盘水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六盘水
六盘水二题
语码转换探究——以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为例
论中英微小说语码混用现象
艺术风味-我的人生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