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创造性:认知活动中的模仿与转换

2015-02-21 11:51魏海波
关键词:主位主语语篇

魏海波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译者创造性:认知活动中的模仿与转换

魏海波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发挥译者创造性是翻译取得成功的关键。认知语言学理论为译者创造性的阐释提供了新视角,以识解理论为框架,从识解理论的五个维度出发并结合汉英翻译实例,探讨译者创造性的理据及其实现途径和方法,指出译者创造性表现为译者认知活动中求同存异的努力。

认知语言学; 译者; 创造性

一、引言

翻译是科学也是艺术,这是国内外学者达成的共识。传统译论的“文本权威”以及由此衍生的“等值”“译者的隐身”[1]等观点忽视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广受质疑。翻译实践表明,翻译具有客观规律性,但是并不排斥译者的创造性,译者的创造性是翻译的必备要素。译者的创造性有多种解读,从“随心所欲不逾矩”,“带着手铐、脚镣的舞蹈”到“神似”“得意忘言”不一而足,这些描述大多较为笼统抽象,在翻译实践中难以把握其实质。虽然还有学者从语言、文化的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2],将译者创造性归类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但对于译者创造性的理据和表现的探讨有待拓展。认知理论为上述问题的解答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围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探讨译者创造性理据及表现途径,为译者创造性提供新的解读。本文以“识解”(Construal)理论的五个维度为理论框架,阐释译者的创造性,并结合汉英翻译实例,探寻发挥译者创造性的途径和方法。

二、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与翻译主客观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是情景概念化映射的结果,它不直接反映外部客观世界,“在语言与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层次‘认知’”[3], 也就是说,认知不仅是语言表达的起点,同时也是语言理解的路径,“意义来自于人对经验的理解”[4]。

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表明翻译与译者的认知活动密不可分。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纵观翻译的全过程,无论是译者对源语的理解,还是译者的译入语表达,译者的认知活动贯穿始终。翻译与认知的关系引发国内外学者们的浓厚兴趣,“翻译与认知”的跨学科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方兴未艾。Martin指出了翻译研究未来的方向,提出了“认知翻译学”(Congnitive Translatology)术语[5]。王寅论述了“认知翻译观”,阐述了从认知语言学建构翻译理论的思路[6]。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意义是基于人们身体与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而形成的”[6],认知活动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互动体验,二是认知加工。前者强调互动和体验,其对象都指向客观世界,也就是说,无论身处何种语言和文化,人们的生存环境、生理基础具有共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从这个角度来看,认知活动具有客观因素,翻译必然具有客观性。后者“认知加工”也就是“识解”。识解指人们选择不同方式理解同一场景的能力。对同一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五个维度: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突显。识解体现了认知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决定了翻译具有主观性。

翻译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是主客观的统一体。翻译的客观性意味着完全不能翻译的东西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的,无法把握和确定的文本意义在理论上也是不存在的。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文字本身与意义并不是直接关联的,文本意义的解读可能会因人而异,但并不代表文本意义本身是游离不定的,原作者在作品中的原意图以及展示的情景图画都是客观存在的,其解读也是有据可循的。另一方面,翻译的主观性决定了完全对等的翻译并不存在,完全“忠实”于原作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三、识解理论与译者主观性、创造性

(一)译者的主观性

译者的主观性表现在对于同一外文语篇,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理解和翻译,王寅[7]对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表明,译者在识解的五个维度上的差异可以较好地解释为什么不同译者对于同一首诗的理解和表达各不相同,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为分析和解释译者主观性提供了理论框架。

识解的五个维度中,辖域和背景维度差异表明了不同译者被激活的百科知识以及与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是有区别的;突显和视角维度差异表明不同译者具有不同的观察焦点和角度;详略度差异表明不同译者观察事物时对细节的不同取舍。识解理论表明认知活动不是机械、被动的,而是主动、有选择的,因此不可避免地被烙上译者的印记。

根据认知语言学观点,认知是语言与客观存在之间往返的桥梁,译者的任务首先是通过原作品文字的引导进入原作者的认知世界,从而感知原作者描述的客观存在和原作者的态度和意图。其次是将上述认知活动所获得的语义表征映射到目标语中,得到符合译入语语言文化规范的译文。这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认知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译者的完全“隐身”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但译者主观性的发挥是有限度的,随心所欲地解读原作和建构译文必然会导致误解和误译。

(二)译者的创造性

译者创造性是受到制约的译者主观性,译者创造性和译者主观性都源自译者的认知活动。两者相比较,后者强调的是选择性和多样性,前者突出的是同中求异,也就是说,译者在力求原文和译文的内容风格保持一致的前提下,选择与原文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再现原文。谢天振认为译者创造性是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接近与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8]。译者创造性往往和叛逆联系在一起,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et)认为翻译兼具叛逆和创造性,所谓叛逆,指原文和译文分别处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创造性则表现为译作以新面貌与新读者进行新交流,并赋予原作新生命[9]。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译者创造性是译者为了接近作者的认知世界,对作者识解的五个维度进行模仿与再现的过程中突破原作文字的束缚,形成译文与原文相背离的现象。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作者在写作时经历了如下过程:客观存在—认知活动—源语文本,翻译过程可以描述为:源语文本—认知活动—客观存在—认知活动—目标语文本。上述路径表明,从源语文本到目标语文本,意味着跨越了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但它们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应该是一致的。要做到用不同的语言体系表达相同的客观存在,认知活动的作用至关重要。

译者首先通过原作文字的引导进入作者的认知世界。在这个阶段,译者的识解应该努力与原作者的识解接近,以重现作者所表达的客观存在,这个过程是求同的过程。其次,将译者识解后获得的语义表征映射到目标语语言系统。考虑到源语语言文化系统与目标语语言文化系统的差异,这个过程体现更多的是求异,译者创造性表现在同中求异的过程中。

四、译者创造性表现及实现途径:模仿与转换

(一)辖域和背景的模仿:信息补偿与删减

辖域是语言表达式所涉及的相关经验和被激活的概念域配置,背景是理解语言表达式所需的背景知识。当源语与目标语读者在涉及的相关经验、概念域配置和背景知识方面出现不匹配或失衡的情况下,译者需要打破原文的束缚,在译文中补偿或删减相关信息,帮助读者激活相关经验,获得所需的背景知识。

1.信息补偿

例1:金冬心的一幅墨梅,篆纵横,密圈铁线,清高傲之气扑入眉宇……

译文:There is an ink painting of a blooming plum tree by Jin Dongxin, where the twigs and blossoms are projected through fine yet firm brushwork with an imposing clarity and dignity, and graced by a noble array of stamps and calligraphy in ancient styles[10].

原文中的“墨梅”“篆”“密圈”“铁线”是中国绘画和书法的特有概念。画墨梅,始于北宋华光法师。据说他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从梅影中得到启示,创造出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方法画梅花。圈花法是画梅技法的一种,即以墨笔圈出梅的花瓣。“铁线”是线描的一种笔法,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遒劲有力的圆笔线条。这些概念对外国读者来说是陌生的,若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会很困难。为了帮助译入语读者激活相应的经验并获取相关的背景知识,译文有必要增加隐藏在字面概念背后的具体信息,如“墨梅”添加了“blooming”,突出其表现的对象梅花;“篆”添加了 “in ancient styles”, 说明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密圈铁线”添加了“the twigs and blossoms are projected”,表明使用这些技法所表现的对象。

例2:二百公里航道上,遍布着无数险滩。险滩上,江流汹涌,回旋激荡,水击礁石,浪花飞溅,声如雷鸣[11]98。

译文:The course, as long as 200kms, is dotted with numerous shoals,which give rise to many eddies pounding thunderously on the midstream rocks.

“江流汹涌,回旋激荡”是对漩涡的描述,但在译文中省略不译。因为“eddies”一词足以激发译入语读者的相关经验和知识,原文的相关描述不言自明。同样,“水击礁石,浪花飞溅”中的浪花飞溅也可以省略不译。

删减信息还常常用在范畴词的处理上。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理基础具有共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范畴化具有相似性,因此同一范畴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其范畴成员也具有相似性。对范畴成员的描述可以激活读者已经储备的有关该范畴的经验和知识,因此翻译时范畴词在译文中往往省略。例3中的“性情”(disposition)是范畴词,在译文中省略不译。

例3:中国民族多数是性情中正和平、淡泊、朴实,比西方人容易满足。

译文:The Chinese people are mostly unbiased, peaceful, unworldly and guileless, and they are easier to be satisfied than Westerners[12].

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决定着文物工作的方向,即文物工作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要实现这个工作方向,就要做到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就要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文物的故事,宣传、武装我们的群众;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就是要充分揭示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运用传统及新兴的媒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二)突显的模仿:句子结构的转换

突显表明了认知主体的注意力方向和焦点,反映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突显在不同语言系统中的表现形式有差异,英语是主语优先型的语言,主谓结构是高度语法化的句法结构,汉语是话题优先型的语言,汉语中话题跟主语不一致并且话题比主语得到更高的语法化[13]88。可见,在汉语句子中突显的部分是话题—述题结构,在英语中则是主谓结构。此外,英语句子的末端往往是信息焦点,汉语句子的语序则比较灵活,所受限制较少。因此模仿原文的突显必然涉及到句子结构的调整。

1.话题转换成主谓结构

例4:你吸的烟,每天戒绝了不吸,岂不可省几个铜子。

译文1:Now take your smoking, for instance. If you cut that you’d be able to save a few coppers[11]99.

译文2:If you cut your smoking, you’d be able to save a few coppers.

原文中“你吸的烟”是话题,是作者突显的内容,在译文2中被转换成句子的宾语,在译文1中被改写成主谓结构。两者比较,显然译文1更好地模仿和实现了原文话题的突显功能。

2.话题转换成主语

有些话题为述题提供所关涉的范围或框架,可以转换成句子的主语。

例5:中国影视史上,包括京剧、越剧在内的关于《红楼梦》的影视作品不下10个版本。

译文:The Chinese history of movie and video making has witnessed no less than ten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drama adapted from the classic novel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cluding Beijing opera and Shaoxing opera[14].

例6:大门里,是撒满阳光的庭院。

译文:The doorway gives you a glimpse of the sunlit courtyard.

两例中的话题“中国影视史上”“大门里”分别表示时间、地点,译文并没有简单译为时间或地点状语,而是转换成句子的主语,较好地突显了原文的话题信息。

3.语序调整,将话题信息调整到译文句末

有些表示日期的话题,在翻译时可以改变语序,将其调整到句子末端,以译文的句末中心规则实现原文话题突显的功能,这种方法常见于新闻的汉英翻译。

例7: 昨天下午,长江太仓段7号浮标附件发现一条特大中华鲟,但已经死亡。

译文: A Chinese sturgeon was found dead Saturday afternoon in the Yangtze River of Taicang, a small city in east China’s Jiangsu province[15].

(三)视角的模仿:语篇衔接方式的转换

视角涉及观察者与事物间的关系,包括观察者、观察角度、被观察事物等要素。观察者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不同,其观察角度有差异。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偏重整体思维,观察角度具有先整体后部分的特点。而英美文化讲究条分缕析,善于以小见大。以中英旅游宾馆介绍语篇为例,中文语篇在总述部分的结构通常是大环境、小环境、内环境、本店决心/态度[16];英文语篇中“overview introduction”通常以酒店能给客人带来的感受和服务为主线,于细微处让顾客了解酒店的全貌和品质。

不同的语言系统,语篇享有的视角转换自由度存在差异。汉语属于非形态语言,无明显的形态标记,语篇组织以意念为主轴,语段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形散而意合。上述特点决定了汉语语篇的衔接是隐性的,依靠的是“意合”,语段各句的话题或主语可以不同。由于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主要通过语篇的主位(语)或分句的语法主语体现出来,意味着在汉语语篇中,观察者、被观察事物可以频繁转换,不会有突兀之感。

英语属于形态语言,词、句、段、篇皆有相应的形态标记,语句按照空间架构搭建,讲究形态与内容的统一,语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这些特点决定了英语语篇的衔接主要依靠词汇手段,通过主位推进模式(thematic progression)表现出来。一个句子按照其线性顺序,可以切分为主位(theme,T)和述位(rhenle,R)两部分。主位一般是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述位常常是新信息(new information),是交际的重心。在积句成篇的过程中,主、述位层层推进,形成主位推进模式。主位推进模式有三种基本类型[17]:Tl—T2,第一句的主位继续成为第二句的主位;Rl—T2,前句述位的某个内容发展成为第二句的主位;T1+R1=T2,第一句主位和述位的内容一起产生下一句的主位。可见英语语篇各个句子主位的选择有一定规律性,不能任意转换。由于英语是主语突出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主位与主语常常是一致的,因此英文语段各个句子主语的转换会受到限制,视角的转换必然随之受到限制。

例8: 不同于夜晚的彩色缤纷,白天从高楼上看香港,满眼楼房屋宇,道路奔驰,密密层层的线、面交错,构成直与曲的协奏。我用线勾勒那天旋地转的海市蜃楼,画面已经密不透风了,更加彩点击节,煞是热闹。(吴冠中《都市之夜》)

译文:(1)Looking down from a skyscraper during the day, with blocks of buildings rising over each other, and streets and roads crisscrossing amongst them, I saw a Hong Kong different from the one at its varicolored self at night.(2)Lines and planes overlapped and were tightly knit together, creating a concord of straightness and curviness.(3) I used lines to sketch the contours of this swirling mirage.(4)Upon the already overloaded picture, I threw colored dots here and there to hightlight all that hustle and bustle[13].

从视角的维度分析例8,观察者是第一人称“我”,观察角度体现了汉语思维习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分别是“香港”“楼房屋宇”“道路”“线、面”“画面”。各个分句的主语表明了观察者或者观察者的观察视角,并且转换频繁。

英文语篇受到语言结构形式的限制,语段各个句子的主位(语)不能频繁转换,主位(语)的选择遵循英语主位推进模式的要求,使语段的各个句子衔接在一起,成为意义连贯的整体。译文在模仿原文视角时不能简单照搬,应该按照英文的行文规范,采取有所保留、有所调整的方法,确定各个句子的主位(语)。

译文共4句,其中第(2)(3)句的主位与主语重合,分别是“lines and planes”和“I”,第(1)(4)句的主位分别是“Looking down from a skyscraper during the day”和“Upon the already overloaded picture”。与原文比较,译文第(2)(3)(4)句的主语分别与原文小句的主语“线、面”“我”“画面”对应,基本保留了原文的主语,与原文的观察视角基本保持一致。尽管译文较好地模仿了原文的视角,但从主位推进模式来看译文,各句的主位(语)如划线部分所示,频繁转换,衔接显得不够自然和流畅。

在上述译文的基础上,可以尝试一些调整,以求各句间的衔接更符合英文规范。首先,突显原文的话题“不同于夜晚的彩色缤纷”,可以将原文的话题处理成英文的主谓结构,主语选用“Hong Kong”,第(2)(3)句沿用第(1)句的主位(语),用“It”表示,使之符合主位推进的第一种模式,第(4)句的主位选用“upon the already overloaded picture”,与前句的“in my painting”呼应,使之符合主位推进的第二种模式。从观察视角来看,调整后的译文与原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避免了主语的频繁转换,各句间的衔接更加自然,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改译:(1) Hong Kong is different from its varicolored self at night when you look down from a skyscraper during the day.(2) It features blocks of buildings rising over each other with streets and roads crisscrossing amongst them, which creates a concord of straightness and curviness with lines and planes overlapped and knitted tightly together.(3) It is just like the swirling mirage, which I used lines to sketch in my painting.(4) Upon the already overloaded picture, I threw colored dots upon it here and there to hightlight all that hustle and bustle.

(四)详略度的模仿:具体与抽象的转换

认识或描述事物可以选择详细观察或论述某部分,也可选择忽略或轻描淡写其他部分,这种现象即详略度,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从中英文化对比的角度来看,汉语语言思维受“观物取象”影响,其表达倾向于具体,而英语文化崇尚理性的精神,表达倾向于抽象[13]。汉英翻译过程中,详略度的模仿并不能做到完全一致,应该按照译语的语言习惯进行调整。

例9:唉,那是客臣的井蛙之见喽,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啦。

译文: Alas, that was owing to my ignorance, that is what is called partiality[13].

“井蛙之见”“情人眼里出西施”不仅体现了汉语表达的形象性,也负载了文化内涵,在英文中分别译为抽象名词“ignorance”和“partiality”。虽然原文和译文在详略度方面不一致,文化意蕴有所缺失,但译文表达言简意赅,贴近原文人物对话的语境,符合译入语的审美和表达规范,较好地传达了源语信息。若将原文的形象照搬到译文中,不仅啰嗦繁琐,读者也会有接受和理解的困难,况且人物的对白并不适合添加注解或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具体与抽象间的转换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具体与抽象的转换不仅应用在词和句的翻译,也常见于语篇的翻译。

例10:“诞生于上世纪末的虎集团,信守孜孜以求、永不言退的发展理念,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任凭浊浪排空,惊涛拍岸,独有胜似闲庭信步的自信,处变不惊,运筹帷幄。尽握无限商机于掌间,渐显王者之气于天地 。

虎豹人以其特有的灵气,极目一流,精益求精,集世界顶尖服装生产技术装备之大成。裁天上彩虹,绣人间缤纷,开设计之先河,臻质量之高峰,领导服装潮流,尽显领袖风采。……天道酬勤,不断进取的虎豹人攫取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

译文:Founded in the late 1980s ,the Hubao Group has its philosophy to seize the business chances and achieve its brilliance in the ever——changing and competitive market based on the ever-aggressive concept.

Hard work rewards.The Hubao Group, equipped with the world ’s most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their efforts,has been taking a leading role in designing newest fashions and producing fine-quality products for years,appearing a King--like manner in the garment world[18].

原文运用了大量的具体形象,例如描述市场和竞争的“大潮”“浊浪排空”“惊涛拍岸”,表现自信的“闲庭信步”“运筹帷幄”,表现产品开发、质量及成就的“裁天上彩虹”“绣人间缤纷”“开设计之先河”“臻质量之高峰”“王者之气于天地”“尽握无限商机于掌间”等,显示了汉语观物取象的特点。

鉴于汉英语言系统的差异,在模仿原文的详略度方面,译文不能简单照搬,应该按照英文的表达习惯和审美观点有所取舍。译文将上述具体形象替换为抽象概念,如“ever——changing and competitive market”,“taking a leading role in designing newest fashions and producing fine-quality products”,“a King——like manner”,“seize the business chances”,对原文主观色彩过浓的自信描述完全省略不译。

五、结语

认知语言学认为译者的认知活动贯穿翻译的全过程,译者的认知活动既包含客观因素,也具有主观因素,是主客观的统一。译者认知活动的主客观统一在翻译活动中具体表现为译者求同存异的努力,一方面,译者在原作品文字的引导下,接近原作者的认知世界,努力再现原作者所描绘的客观现实和所欲表现的意图,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识解的五个维度的模仿,是求同的过程;另一方面,译者必须尊重译入语的语言文化规范,对原作品的表达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选择恰当的译入语表达方式,以期取得同等的阅读效果,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存异。译者的创造性在译者求同存异的努力中得到充分体现,求同是发挥译者创造性的立足点和归宿,存异是发挥译者创造性的手段和方法。它们共同构成了译者创造性的两个不同侧面,并相互依赖,互为条件。

[1] 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95.

[2] 耷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19-24.

[3] 蓝纯.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4.

[4] 张辉.认知语义学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2):4-8.

[5] Martin R M.On paradigms and congnitive translatology[C]//Shreve G M,Angelone E.Translation and Cogni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10:169.

[6] 王寅.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4):17-23.

[7]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3):211-217.

[8] 胡芳毅.功能翻译理论对译者创造性叛逆的阐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71-175.

[9] (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王美华,于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10] 朱纯深.一“名”之立:读/译散文《读画》——The Reading of a Painting[J].中国翻译,2012(2):18-24.

[11] 王爱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论汉英旅游翻译过程中思维的转换与重写[J].中国翻译,2012(1).

[12] 邵志洪,张大群.汉英语言类型对比与翻译——TEM8(2006)汉译英试卷评析[J].中国翻译,2007(1):78-81.

[13] 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4] “红楼梦中人”海选启动[J].中国翻译,2007(1):93.

[15] 王银泉,钱叶萍,仇圆圆.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外宣电视新闻导语译写策略[J].中国翻译,2007(2):58 -62.

[16] 叶苗.旅游宾馆介绍语篇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2008(4):78-83.

[17]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44.

[18] 包通法,孙玲.认知接受视域与营销案本翻译范式研究[J].中国翻译,2005(6):56-57.

(责任编辑:李晓梅)

Creativity of Translators: Imi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Cognition

WEI Haibo

(Nant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Creativity of the translators plays a vital role in translation. To illustrate creativity of the translators,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ories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construal, from five aspects it is suggested that creativity of the translators lies in the translators’ effort to change the ways of expression in the original texts in order to conform to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texts. It is demonstrated with the example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o explore the way and the approaches to creativity of the translators.

cognitive linguistics; translator; creativity

2014-07-02;

2014-08-03

魏海波(1970-),男,江苏南通人,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汉对比与翻译。

H059

A

1674-0297(2015)01-0140-05

猜你喜欢
主位主语语篇
网络新闻语篇中的主位与主位推进模式特征研究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葡语中零主语的语义功能分析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主位述位理论在大学英语四级听力中的应用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