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性研究

2015-02-26 18:48孟宏宇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15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社会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

孟宏宇(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00)

网络舆情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性研究

孟宏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00)

摘 要: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推进,使舆情的生成与发展转向网络阵地,高频、快速、互动的舆情风波成为常态,虚拟的网络成为现实社会矛盾的集散地。民族区域是舆情高发区域,他们的拟态网络更为复杂和特殊,对我国的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探析少数民族地区舆情特点,以及舆情对社会的影响,必将对构建和谐民族地区大有裨益。

关键词:网络舆情;特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

互联网的方便、即时和海量信息等多种特点,使它在民族地区迅速扩展,成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获取信息和表达声音的重要传播平台,同时唤醒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参政意识和社会关注意识,民族网络舆情也随之泛起,形成了兼具互联网与民族地域性的民族舆情特色。

舆情客体的广泛性。网络舆情客体通常指的是现实社会,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热点现象、问题。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民情的特殊性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的舆情客体呈现出广泛性的特点。舆情客体不仅触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医疗卫生、三农问题,反腐倡廉、就业失业、教育改革等常见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外,还包括由一些特定民族因素。例如,历史、宗教、风俗所引发的社会突发事件。

舆情主体的多元性。网络舆情的客体指的是能够自主发表意见的、无名的、在虚拟空间聚合的网民,它与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客体的广泛性相对应,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既包括该地区范围内的全体网站与网民,还常常涉及境外的网民。例如,一些经常爱插手别国事务、崇尚反华的西方国家,一些爱挑拨民族关系的民族分裂势力,一些爱煽动国家分裂的境外极端宗教分子,还有一些以危害人类社会为目的的国际恐怖主义。

舆情本体的敏感性。网络舆情危机,一方面是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在网络上的发酵;另一方面也是心理和制度层面的问题在网络上的反应,尤其对少数民族网民而言更是如此。[1]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敏感性,使得少数民族网络舆情本身也具备了这种敏感性。

舆情形成的快速性。网络的诞生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形态与空间格局,网络传播信息的具有快速、及时的特性,大大缩短了人们了解新闻的时间。这也为舆情的快速生成提供了强有力的媒介支撑。再加上民族地区舆论的敏感特性,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生成的速度更快。

舆情控制的不易性。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与我国的其他地方相比舆情控制更加困难,这主要是由于舆情客体的多元性和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面对网络舆情所表现出的滞后性所致。民族分裂分子、极端宗教分子还有国际恐怖分子经常在互联网上活动,这就给政府的网络舆情监控带来一定的困难与挑战。此外,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较低、相关技术落后及人才缺乏,使之经常延误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时间,导致本来就紧张的局势进一步恶化,大大加大了控制的难度。

有的学者认为,“舆情即民意情况,涉及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公开意见或情绪反应,它是社会脉动和公众情绪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和体现”。[2]网络作为一种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它映射了人们思想态度,并把这种态度再次转回到社会,产生新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少数民族地区同样强烈。

从积极的方面的来说,网络舆情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维护政治稳定、消解社会矛盾、加强民族认同和推进民主进程。

维护政治稳定。少数民族的互联网空间通常渗透着民族分裂分子、极端宗教分子、国际恐怖分子,面对“三股势力”所发表的疯狂言论与不实信息,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通过网络可以及时澄清信息,从而达到维护政治稳定的目的。

消解社会矛盾。少数民族地区是社会矛盾的高发地,互联网的普及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宣泄通道。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可以将生产、生活中的烦恼与压抑通过互联网表达出来,能够有效缓解因冲动情绪所导致的非法的暴力的行为,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加强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在互联网上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论坛和社区,融入其中进行交流与自我释放,真正实现了不同民族、不同社会身份人的平等沟通。这些人通过建立“网络友谊”促进价值观趋同,间接地加强了不同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

推进民主进程。互联网传播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且提供了一个参与讨论的平台,供民族群众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百姓不再是“有口难言”。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监督的范围和深度,制衡了社会权利、抑制了社会腐败,有助于推进了我国民族地区的民主进程。

网络舆情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损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威胁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

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一些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开展一些反动宣传,污蔑民族政策,宣扬民族歧视,激起民族仇恨心理,破坏国家的统一。以及网络的全球化观念与个人主义观念的盛行,也极其容易淡化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国家意识。

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舆情产生的复杂性与民族地区群众特有的敏感性,政府部门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舆情危机如果对舆情的监测的速度迟缓,不及时做出反应,发布真实、权威的信息不仅损失其公信力还极有可能成为“三股势力”煽动民族情绪的由头。最终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威胁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网络舆情的煽动性常常能够引起突发性事件,危及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少数民族地区的暴力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就如新疆“7·5”事件就是一些邪教暴徒分子通过在公共论坛中发帖,经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最终演变为性质严重的打砸抢烧案件。

参考文献:

[1]梁春阳.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危机特点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1).

[2]丁柏铨.略论舆情——兼及它与舆论、新闻的关系[J].新闻记者,2007(6).

作者简介:孟宏宇(1992—),山西忻州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硕士。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微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舆论引导策略研究”,立项编号: CXJJS14019

中图分类号:G20066..22..........

文献标志码:AA......

文章编号: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003366--0011

猜你喜欢
社会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