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加减法,构建语文实效课堂

2015-03-10 19:48吕菊英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圆明园语文课堂课文

吕菊英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有关语文教学的各种教学理念层出不穷,有的课堂集说、唱、画为一体,好似“满汉全席”;有的课堂又在简约之风的影响下,教师们赶紧删枝剪叶,致使语文课堂就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枝干在那儿顾影自怜。这些现象都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师对教学的茫然,如何教学才能更有效成了“镜中月,水中花”,致使语文课堂逐渐陷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尴尬境地,教师不知什么才是理想中的语文课堂。笔者认为,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我们不妨做个减法,给语文课堂瘦瘦身,还语文课堂一份自然与纯真;再做做加法,给语文课堂“增色”,进而还语文课堂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一、减去繁琐分析,加上有效品读

语文新课改走到今天,已经有了十几年,相较于传统教学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仍有一部分教师还不能完全走出繁琐分析的误区,致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无趣。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减去不必要的分析,加上有效品读。这样教学,在品读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抓住阅读的重点,品出真滋味。

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窃读记》一课时,如果教师只是围绕课文内容打转:窃读记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写了谁?主要描写了她什么事?她为什么要偷偷到书店读书?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那么,好好的一篇课文就会被老师分析得支离破碎,更不要说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了。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此时,教师如果能够果断减去繁琐的分析,而让学生就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进行品读,那么将很容易突破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词语、句子,并想想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充分阅读的时间,在集体交流环节,有学生说:“我从‘暗喜一词看出了当作者看到没有人注意到她时,心里很高兴。”有学生说:“我从‘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中读出了作者对读书的渴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越品越有味,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在这个课例中,如果我仍是以分析为主,让学生思考“贪婪”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我”为什么要把自己隐藏起来;这段话写了什么,那段话写了什么等,那么,将很难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这个课例中,正是由于教师大胆删减,让学生品读,才使学生在有滋有味的品读中读出了文本背后的内涵。

二、减去空洞说教,加上形象感知

小学语文教材中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有些文本教材中的知识涉及科学、地理、历史等内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有些教师生怕学生不了解,学不会,连番说教,但是由于这些知识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这些空洞的说教也很难引起学生共鸣,致使课堂教学索然无味,死气沉沉。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主要以形象感知为主,教师要减去空洞的说教,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法,才可以有效拉近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让语文课堂更具实效。

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如果单凭课文中仅有的文字内容和教师空洞的说教,学生将很难真切感受到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曾经的辉煌以及充满耻辱的岁月。既然如此,在教学时,教师就要把自己空洞说教诸如“我国的圆明园是多么辉煌,多么壮观以及它的毁灭是多么令人愤恨”的语言果断舍去,取而代之的是在课件展示圆明园真实的历史场景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华、火烧圆明园的影像资料。相信在课件的播放中学生自然会产生对圆明园建筑艺术的赞叹和对英法联军的痛恨。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课件背景的烘托下,在学生的直观形象的感受体验中,回顾历史,不忘国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会在无形中被激发出来,这样教学,将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文本情感。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确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教学优势,它可以再现历史场景,还原画面,比起教师的空洞说教来说更容易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地加一加,减一减,不仅可以凸显出教学主题,而且也使语文课堂教学显得更加有效。

三、减去形式主义,加上个性体验

一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为了使语文课堂显得生动活泼,往往一个教学环节还没有落实,就急忙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里,学生如走马观花,不得要领。因此,教师要果断摒弃这些形式主义,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感受,多留给学生感悟、体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有效实现语文高效教学的目标。

如人教版语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一位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刚布置完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一会儿又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爸爸和妈妈对我不同的评价分别隐含着什么样的含义,学生合作学习还没结束,就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忙得手忙脚乱,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教师被形式主义所困,总想面面俱到,反而什么也没有做好。其实教学时,教师只要减去这些形式主义,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体验就行了。教学这一课时,我就是从爸爸妈妈对“我”的评价入手,让学生找出听了他们评价以后“我”的不同反应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对这两种不同的评价语言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体会。为了把学生的感受体验引向深入,我又让学生结合自己谈谈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的,在体验中,学生逐渐理解了文本的内涵。

语文教学中,语文的本真就是简单、有效,这个课例中,我正是敢于走出形式主义的怪圈,朗读感悟体验入手,让学生读读、想想、评评、议议,这样教学,不仅能使整个课堂层次清楚,环节简单,而且学生的学习也更有效果。

四、减去被动接受,加上主动探究

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学生们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看法,但是由于学生的回答与教师心目中的答案,也就是所谓的“标准答案”有区别,教师就以统一答案为主,把知识硬塞给学生。每当这时候,学生就会产生一个困惑:既然如此,我们的回答有什么用?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果断减去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热情,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将相和》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他有什么性格特点以及为什么喜欢。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没有把教参上关于人物形象的介绍硬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在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础上,为了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要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众所周知,秦国强,赵国弱,可是秦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个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中定会对蔺相如的临危不惧,机智勇敢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教师就要大胆减去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采取一切方法调动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也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具实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本身就包含着创新的因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经常做一做加减法,以便减去不合理的教学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这也是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显得更加扎实、有效。?

猜你喜欢
圆明园语文课堂课文
梦回圆明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背课文的小偷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