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健
(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
军事科学研究
游击队的历史回溯与发展前景
张小健
(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
[摘要]游击队是军事、政治、经济等实力弱小的一方,采用非常规的暴力手段以达到其政治目的的武装集团。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人民的支持,目的在于通过运用灵活的军事手段和经济、心理、舆论等武器,制造出现政权“崩溃的征兆”,从而赢得人民支持,实现向现政权施加压力,以便达到其政治目的。但随着冷战后世界局势的急剧变化和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平等的和平对话成为解决争端首选,游击队似乎越来越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有逐渐成为无水之鱼之势。人们预测游击队发展有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一是走出山地、丛林,与政府达成和平协议,开始公开合法的组建政党,参与政治;二是坚持战斗但失去了人民的支持,逐步沦落为恐怖组织。游击队究竟走向何方,可能还须拭目以待。
[关键词]游击队;生存策略;转型与衰落
游击队是以分散、流动、袭击的作战方法打击敌人的一种非正规的武装组织。通常组织简单,装备轻便,行动灵活,同当地群众有紧密的联系。曾经是被压迫阶级和民族争取解放和独立,进行人民战争的一种重要的武装组织形式。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欧洲多国抵抗拿破仑军队入侵的战争中,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国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国家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战争中,游击队都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游击队的使命和生存方式是什么?游击队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何种影响?时至今日,游击队是否还能存在和发展?引发出了研究者的诸多思考。
一、游击队:目的还是手段
游击队缘起于游击战,而“在涉及游击战时,有两种战争特别重要,某种意义上甚至与游击战有亲缘关系:这就是内战和殖民地战争”[1]357。可以说,游击队是在内战和殖民地战争中特别是在殖民地战争中兴起、发展与壮大的。游击队这一现代术语的出现还是比较早的,早在18世纪时,一些军事著作家已注意到游击队。如在德热内的《骚扰部队或小游击队的作战艺术》(1759)和安德烈亚斯·埃梅里希的《战争中的游击队》(1791)等著作中,已经强调指出了成功的游击队必须具备的某些特定条件,如情报灵通、足智多谋、富于创造、斗志高昂、体力充沛而且熟知地理[2]279。因此,“从历史上看,游击队最初和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关系。游击战是力量弱小民族应对有组织的强大武装力量的经典方法。被视为有组织的纯粹军事力量的补充。有时,像革命运动利用游击战一样,反动派和反革命也运用游击战”[3]10。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游击队的使命就是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而且,作为正规军事力量的补充起到辅助作用,并没有视其为实现战争胜利的主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手段,所以彼时游击队并未得到人们的关注。
但自19世纪中叶起,特别是到20世纪中叶,游击队在世界范围内日趋壮大,于是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切应该是始于马克思主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促成了游击队的广泛发展,因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主张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组织的游击队为实现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种理想方法”[3]10。恩格斯就特别推崇游击队的作用,甚至认为民族战争必须是发动群众的广泛的游击战,“群众起义,革命战争,到处组织游击队——这才是小民族制胜大民族,不够强大的军队抵抗比较强大和组织良好的军队的唯一方法”[4]461。于是,游击队从正规军的辅助性力量上升为实现民族解放的决定性力量,同时,又被赋予了深层的政治意义,即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对于共产主义者来讲,革命和游击队是同义词。”[5]9到“20世纪中叶,游击队成为蔓延于亚非拉三个大陆的,一种携带着革命的浪潮,希望和恐惧并存的政治现象”[6]2。
我们可以通过游击队运动导致的国家变化来分析这种政治现象背后的原因。
表1部分国家游击队运动前后情况对照
国家战前(动机)战后(结果)中国反侵略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反侵略、反独裁社会主义国家希腊反侵略民主政体马来西亚反侵略反殖民主义和争取独立古巴反独裁社会主义国家阿尔及利亚反殖民主义国家独立塞浦路斯合并运动和希腊合并摩洛哥反殖民主义国家独立突尼斯反殖民主义国家独立南斯拉夫反侵略社会主义国家印度尼西亚反殖民主义国家独立肯尼亚反殖民主义国家独立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游击队是实现国家独立或者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抑或改革现政权执政方式或方法的手段。换句话说,游击队是某个政治集团实现其政治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方法。事实上“当代最著名的反游击战领袖和理论都强调,游击战并不是求胜方法。”[2]279“游击队的大战略就是形成一种现政权即将‘崩溃的征兆’。这是游击队做的所有事情的目的。”[6]261游击队通过这种“征兆”达到其目的:迫使执政者退出政权或改革执政方式;或迫使殖民者退出,实现民族独立。游击队不是单纯的军事人员,而是“社会的改革者,他们响应人民愤怒反抗压迫者的呼声,拿起武器,为改变那个使手无寸铁的兄弟受侮辱受苦难的旧制度而斗争;他们反对一定时期统治制度特定的现状,并全力以赴地(只要环境许可)打破这一制度的框框”[7]7。
二、游击队的生存策略
游击队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非正规的武装组织,它所面对的是武器装备齐全的正规军。这种斗争性质决定了游击队有其独特的生存策略和斗争方式。
游击队的生存策略和斗争方式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1.非正规性。“游击队员是非正规战士”[1]360,来无影、去无踪。从外观上看,游击队没有军装,没有番号,没有编制,甚至没有武器,混迹于平民之中。从作战方法上看,“灵活、迅捷、突变,一言以蔽之:高度机动性是游击队的特点[1]361” 。“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是游击队斗争方式的生动写照。
2.强烈的责任感和纪律性。游击队的行为是政治行为,而非单纯的军事行动或经济掠夺行为。游击队的每次行动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始终围绕着自己的政治目的展开。每个游击队员具有“强烈的政治品格”,从而将把“游击队员与卑劣的强盗和暴力罪犯区别开”。正是由于这种政治责任感和敌强我弱的残酷战争环境,使得游击队更强调纪律性,“纪律在志愿部队(即游击队)里有极其特殊的性质:看情况而定,有时它严格到野蛮的程度,有时(而这是经常的)则极端松懈。游击队的领袖不能够总是摆出一副发号施令的面孔,他经常必须迎合他的游击队员,以实惠来讨好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一般的军人品质在这里并没有多大用处,为了使下属服从,必需用其他的品质来巩固勇敢”[4]363。“使风纪败坏的,不是游击战争,而是游击行动缺乏组织性,缺乏秩序,缺乏党性。”[8]7
国家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年)中国1927-194922越南1945-197530希腊1945-19494马来西亚1948-196012哥伦比亚1948-196214古巴1956-19593阿尔及利亚1954-19628塞浦路斯1955-19594摩洛哥1952-19564突尼斯1952-19553苏丹1963-19718危地马拉1974-198410阿富汗1978-199214平均持续时间:10.4年
表2部分国家游击队持续时间
3.人民群众的支持。“游击队的关键因素是人民的支持。”[7]7只有得到人民支持,游击队才能在劣势条件下生存发展。没有人民的支持,游击队将是无水之鱼,因此,“游击队要得到当地居民的全力支援,这是绝对必需的条件”[7]7。游击队的所有行动必须源于人民,依靠人民,否则“没有受过足够的教育和没有组织起来的群众的革命激情白费掉了。另一方面,那些不相信能同群众列队前进、并肩工作的‘抓不住的个人’的开枪行刺也徒劳无用”,所以“我们在原则上丝毫不否定暴力和恐怖手段,但是我们要求准备的是这样的一些暴力形式,它们必须依靠群众直接参加并能保证群众直接参加”[8]372-373。
4.斗争的长期性。游击队长期面临着敌强我弱的态势,且游击队往往缺乏外援,因此长期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游击队的目标并不是赢得战斗,而是避免自己的失败;不是终止战争,而是延长战争,直到政治上取得胜利,政治上的胜利远胜于军事上的胜利。政治上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6]147。因此,“游击队好像缓慢发展的、永不熄灭的火种,有着非同寻常的生命力”[5]94。
由于游击队背负沉重的政治目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游击队不可能被彻底剿灭。除非政府能成功满足人民提出的所有条件”[6]16。
此外,马克思主义者还强调党对游击队的领导,“列宁强调游击战是和革命斗争的其他方式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和正规战争紧密联系的。游击战基于工农联盟的建立和巩固基础上,由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领导。而且,游击队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指导,确保其处于社会主义的指导和组织之下”[3]20。他指出“游击性战斗行动应该置于党的监督之下,以免白白消耗无产阶级的力量,同时要考虑到当地工人运动的条件和广大群众的情绪”[9]205。强调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游击队将没有斗争的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者还强调游击队斗争方式的及时转变,“游击战是以全体居民群众的起义开始的,然后由依靠整个区的游击队的力量继续进行,最后则导致非正规部队的形成,这些非正规部队或者沦为强盗匪帮,或者变成正规团队”[10]487。从游击队到正规军,从游击战到运动战,再到阵地战,最后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的游击队发展方向。
游击队的独特生存方式和斗争策略,是实现其长期斗争的重要条件。
三、新的政治格局与社会状况
游击队往往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长期斗争。为应对游击队,各执政当局不遗余力,而在应对过程中,游击队面临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状况也日益变化。
1.人员的大量伤亡。游击队的长期存在无疑会引起执政当局的恐慌,并进而调集大批部队进行围剿。从军事上消灭游击队,一般是执政当局的直接选项。而从军事角度来看,“游击队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游击队主要使用非正规武力,人员少而机动性强,没有诸如坦克、火炮之类的重武器;二是从战术上避免决战,而以爆破、叛乱和狙击等手段瓦解敌军士气,增加对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成本;三是游击队与正规军之间没有明确的领地分界线,游击队的活动范围往往处于政府的军事控制之下”[11]383。游击队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其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他的后勤保障、情报网络等等都来自于民众。于是,“政治领导人自然会得出结论:将支持游击队的民众杀掉。虽然是血腥的,但却是非常有效地解决令人棘手的游击队的方法[11]384”。因此,为消灭游击队而导致的大屠杀似乎不可避免。同时,游击队长期处于弱势的现状和采取的斗争策略也决定了其伤亡巨大。如“马来西亚游击战中,游击队一方在1949-1950年一年超过600人伤亡,1951年伤亡超1 000人;在越南抗法战争中,法国损失了95 000名军人,其中有4个将军,而越南方面的伤亡人数已经无法精确统计,但肯定远远超过法国方面”[5]95。可见,无论是游击队本身,还是同情和支持游击队的民众,都承受了巨大的生命牺牲。这无疑是对游击队的巨大打击。
2.执政当局政策的转变。要彻底镇压游击队,就必须消除其产生的土壤,使人民不再支持游击队。要消除人民对游击队的支持,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求。因为,对于人民来讲“如果人民接受冒险和暴力活动,他们首先相信,游击战是唯一选择;其次,有确切理由选择游击战;再次,有成功的希望[6]23”。因此,彻底消灭游击队,关键就是消除其生存发展之土壤。游击队长期斗争实践表明,单纯依靠军事手段是不可能根除游击运动,必须运用政治、经济等各种手段,对游击队形成综合压力,采取综合手段才能从根本上将其消灭。因此,一些执政当局在游击队的强大压力下,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转变了执政政策,从而有效压缩了游击队的生存空间。
3.国际因素的变化。并不是任何一个非正规武装都是游击队。游击队的诞生是和现代游击战密不可分的,而“现代游击战源于现代条件:资本主义崛起。从文艺复兴到俄国革命,包括墨西哥(1910-1917年)的革命,都具有资产阶级运动的特征。革命从民粹运动转向了资产阶级运动”[6]14。同时“游击战的经济条件是:现代经济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如果缺少一个群体,比如缺少生产者或消费者,现代经济必将崩溃。而现代通讯工具,则使得传播政治理念便捷有效”[6]15。但是,“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就已经愈来愈国际化了”[12]332,当世界经济政治日趋紧密之时,游击队也不再是一国、一地之事,而是包含掺杂了诸多外部因素。特别是冷战期间,游击队成为超级大国争夺势力范围的惯用手段,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游击队背后都有大国的身影。如苏联、古巴对非洲游击队的支持,古巴对拉美地区的输出革命。
但是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游击队面临的国际因素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外部支持者的消失。苏东剧变,冷战结束是20世纪末的大事变,其影响之深远难以估量。这对受苏联及其阵营支持的游击队而言,几乎是灭顶之灾。苏联共产主义的失败也使得以共产主义为旗帜的游击队的号召力急剧下降。二是反游击队力量的加强。这点在拉美表现尤其明显。美国为保障拉美的亲美政权,始终对拉美的游击队保持高度警惕,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援助亲美政权,甚至直接出兵帮助镇压游击队。如1965年4月,美国向多米尼加派出2万名士兵,以帮助军政府镇压国内暴动。冷战后,美国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加大了对拉美亲美政权的援助,并迫使后者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改善社会现状,试图从根本上消除游击队的生存土壤。
四、游击队:转型与衰落
游击队的长期战争带来的人员的巨大伤亡,执政当局政策的改革以及国际因素的急剧变化,无疑是对游击队的巨大冲击。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世界各地的游击队发生了明显的分化与转型。
1.公开合法型。游击队有着深刻的政治目的,游击战只不过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方式方法,一旦条件成熟,游击队可以采用其他更加适合的方法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游击队便尝试走出丛林、山地,以公开合法的斗争方式实现其政治目的。如哥伦比亚以及萨尔瓦多的一些游击队组织曾先后与政府举行过多次谈判,并达成过停火或和平协议。哥伦比亚共产党还提出国内冲突不能用武力来解决,唯一的出路就是政府与游击队对话,实现政治解决。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更多的游击队开始转型。转型的原因在于国际、国内局势的深刻变化。国际上,游击队的支持因素逐渐消失,特别是9·11以来,暴力手段越来越遭到国际社会的唾弃,一旦游击队使用暴力不当,便会被戴上恐怖主义的帽子,成为众矢之的;就国内而言,一些执政当局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允许游击队组建政党,参与国内政治活动。而此前引发游击队的社会因素,如土地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执政当局的怀柔政策更使人民不再支持游击队。人民的转向无疑是对游击队的釜底抽薪。于是一些游击队顺应形势,与政府签订和平协议;有的开始以公开合法身份组建政党,参与国内政治生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厄瓜多尔的“阿尔法罗水生突击队”、萨尔瓦多的“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危地马拉的“全国革命联盟”等都与政府进行了直接谈判。而曾经是巴西反独裁地下组织和以武装推翻军政府统治为目的的游击队——科里纳(全国解放行动)成员的罗塞夫更是参加了巴西劳工党,并于2010年当选巴西总统。
这种转型成为冷战结束以来游击队发展的一大趋势,既然和平手段可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为什么要使用暴力呢?“游击队是政治用暴力手段的延续。只有在所有和平方法,如呼吁、立法和司法以及选举等都无效时,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6]22
2.勉力支持型。一些游击队不愿放弃暴力手段,或者无法和政府达成和平协议,依然在坚持斗争。墨西哥的“萨帕塔民族解放军”,政府军多次围剿,未能将其消灭,于是同其和谈。2001年3月,其游击队领导人马科斯抵达墨西哥城与政府谈判时,受到各界群众的欢迎,马科斯一夜之间成为墨西哥人心目中的偶像,被称为“墨西哥的格瓦拉”。但由于双方分歧巨大,未能达成协议,于2003年宣布断绝和当局的一切接触,重返战场。但国内外对“帕萨特”的支持越来越少,现在已很难寻觅到他们的消息。类似情况的游击队还存在于秘鲁、哥伦比亚、菲律宾等国家,但他们都不再有昔日辉煌,其政治诉求甚至很难得到本国人的理解与支持,甚至招致国内民众反感。有的甚至已不知为何而战。如菲律宾的“新人民军”虽然依托岛屿林立、丛林密布的地理优势坚持武装斗争,但其影响力日益下降,甚至被列为恐怖组织。这一类型的游击队要么被政府镇压,彻底失败;要么沦为恐怖组织。
3.沦落堕落型。游击队一旦失去正确的领导极易走上恐怖主义道路。恐怖行动本就是游击队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恐怖行动是为政治目的而使用的暴力手段”[5]42,“它能极大增强游击队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因而在有些游击队看来,恐怖主义无所不在,无所不能”[5]95。当游击队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强有力的领导时,“恐怖行为有严格的使用标准”[5]43。但是,当游击队失去斗争目标,并受到极端思想左右时,游击队逐渐沦落为恐怖组织。恐怖行为在20世纪70年代时为人们所熟悉,当时称之为“城市游击战”。9·11后,始将其定义为恐怖组织。现在被联合国确认的恐怖组织,不乏以前的游击队。如哥伦比亚民族解放军,其成立起源可以追溯到1948-1958年之间的哥伦比亚内战。1966年,马鲁兰达将其手下武装改组为现在的“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并树起了“打倒寡头统治、均贫富和土地革命”的大旗。直到20世纪80年代,它还是一支相对纯粹的左派武装,主要活动于贫苦的农村。因为其挑战哥伦比亚社会种种不公的型象,而曾经获得过国际社会的支持。但冷战后,由于失去战斗目标,滥用武力,得不到当地民众支持,游击队的生存都成为严重问题。进入21世纪,该组织更是开始为贩毒集团“保驾护航”,向一些在哥的跨国公司勒索资金,并大搞绑架活动收取赎金,并以毒资和绑架赎金充当活动经费,组织开始变质,逐步堕落为恐怖组织。类似情况还有秘鲁的“光辉道路”和“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前者在秘鲁制造多起恐怖事件,包括汽车爆炸和暗杀,导致约2.5万人丧生,后者则因1996年在日本驻秘鲁大使馆制造人质事件名噪一时。
五、结语
“1808至1813年间西班牙人民为抵抗外来征服者的军队而进行的游击战,是思考游击队问题的起点。”[1]352游击队已历经两个多世纪,既有遍地开花、盛行于世的辉煌时刻,也有销声匿迹、落寞无闻的寂寥之时。如今,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于是有人预言,游击队——作为实现政治目的的方式——正逐渐失去其生存与发展的土壤。首先,“游击队只有在所有和平方法,如呼吁、立法和司法以及选举等都无效时,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6]22。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的内政与国际形势联系日趋紧密,一个国家很难不顾他国利益与反应推行自己的政策,因此各国的民主化趋势日益明显,和平与对话成为解决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的主要手段。即使是反独裁、反专制的民主运动,也越来越诉诸于和平手段。而在历史上,游击队运动导致的一个重大消极后果便是平民的大量伤亡。无辜平民的大量伤亡在21世纪是让人难以接受和理解的,一旦出现平民大量伤亡,国际社会必定出手干涉,不能坐视不管。其次,旧式的殖民主义和侵略战争的发生概率正在缩小,游击队似乎也失去了明确斗争的目标。游击队采用的秘密的、试图引发统治危机的暴力行为,越来越难以被社会理解和认同,特别是9·11以后,暴力活动逐渐成为“恐怖主义”的代名词。在此大背景下,游击队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强烈置疑。
诚如毛泽东所言,游击队是鱼,人民是水。失去人民支持的游击队必将是无水之鱼,“没有人民的行动上的支持,游击队就是一小撮盗匪,也不可能长久维持”[6]12。“是非成败转头空,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游击队是否已步入末途,真的逐步成为历史的绝唱与余响?或许只有未来的历史才能给出最后的答案!
[参考文献]
[1][德]卡尔·施密特.政治的概念[M].刘宗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3][英]威廉·J·泊梅雷.游击队战争与马克思主义[M].伦敦:劳伦斯与韦夏特出版社,196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英]巴尔基特,[英]梅考汪.现代游击战争理论与实践[M].伦敦:亚洲出版社, 1971.
[6][美]罗伯特·塔博.跳蚤之战[M].华盛顿:布拉西出版公司, 2002.
[7][古巴]切·格瓦拉.游击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8]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9]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1] [美]本杰明·瓦伦迪诺,[美]保罗·胡特,[美]黛蓝·巴赫·林德赛.海洋之涸:集体杀戮与游击[J].国际组织,2004,(58):2.
[12]列宁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张毫李彬林〕
[中图分类号]E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3-0000-06
[作者简介]张小健(1981- ),男,江苏兴化人,讲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军事政治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