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道到应然 从实然到有效*

2015-03-13 08:13李森鸿
化学教与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二氧化碳课程标准

李森鸿

(福建省龙岩市第七中学 福建 龙岩 364000)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希望达到的学习结果,也是评估教学结果达成度的量尺。明晰的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学和评估学生学习的功能。目标的“有道”制定能让教师预测教学的“应然”结果,教学过程的“实然”状态能让教师反思目标的达成,经“实然”过程的检验与反思,教师通过教学重设计与再实施,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下面谈谈教学目标的有道制定与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一、教学目标的有道制定

1.厘清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体系上不同层面的目标,课程目标是宏观性目标,教学目标是微观性目标,内容标准是连接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的桥梁,是中观性目标。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应针对具体的内容标准进行分解而制定,具体有道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内容标准的落实和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保持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才能真正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

2.理解三维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初中化学新课程构建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三维目标是为落实课程目标服务的,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把三维目标当成教学目标,应是在教学目标中融合三维目标。在教学目标制定时,要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整合于统一的教学中, 即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地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不应当将三维目标设计为三个环节分别操作。

3.解析内容标准,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解析内容标准是对内容标准的“解压缩”过程。在标准中,每一个主题下属的“内容标准”都是针对相关内容的学习目标, 这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了依据,通过内容标准的“解压缩”能细化出对应的教学目标。

下面以“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学生基础实验教学为例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

第一, 呈现本节课的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

“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是属于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我们周围的空气”之一,也属于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下二级主题“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的一个部分,与“科学探究”中的其它二级主题“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均有关联。“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是标准中规定的学生必须完成的基础实验。围绕课程标准分析基础上,罗列出本节课的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

?

第二,进行本节课内容标准分析

开展“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的基础实验,学生是有一定认知基础的。对于课程标准中“能结合实例说明CO2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习CO2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中的两点,多数学生在知识目标上已经达到一定的结果性学习目标。然而,知识认识上达到一定要求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的达成,本节课要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体验知识“何这样”及“是这样”,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有“何这样” 与“是这样”的过程互动,在活动互动中落实技能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

第三,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能结合实例说明CO2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习CO2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呈现的关键动词有“说明”与“初步学会”,学生能够通过给定的药品和仪器比较规范地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收集,说明达到“初步学会”的应然状态,能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进行相关性质实验的验证或探究,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的描述与表达,对实验结果的“何这样” 与“是这样”能合理地解释,说明达到“能结合实例说明(认识)”的应然状态。提取学习内容有“CO2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和“CO2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前者主要包含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和化学性质(与水反应、与石灰水反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CO2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在本节课包含能正确选择装置、规范操作并获得二氧化碳气体。

基于内容标准分析、关键动词的理解和学习内容的提取,可制定出如下教学目标:

①通过给定的仪器, 能选择并动手组装实验装置。学会装置气密性的检查。能正确取用和添加药品。

②会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水溶性确定其收集方法。

③知道验证二氧化碳生成、集气瓶中二氧化碳已经充满的方法,并会解释其原理。

④能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⑤学会观察和描述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并归纳出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

⑥通过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与性质的探究,丰富科学探究,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和讨论,增进交流与表达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1.开展教学评价的设计

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是完成课程标准教学的关键要素。在分解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后,要开发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评价——教学评价的设计。评价设计优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就是要求教师带着问题思考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使得预期学习结果、教学与学习行为之间实现有机的关联。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从“对学习的评价”转变到“促进学习的评价”。在“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 基础实验教学中可设置问题式评价、客观性试题组检测评价、实验记录调查评价、表现性实践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实施评价,能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通过调整更能达到有效的教与学。

2.开展教学活动中心设计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展开的,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达到目标的 “应然” 结果。创设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思考如何安排活动内容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如何组织教学活动使过程得以更好地实施。

在“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基础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提取两个中心,中心一是创设活动使学生制取二氧化碳,中心二是利用制取的二氧化碳开展性质实验。中心一设置两个核心问题。问题一:实验台上哪些仪器可以组成发生装置? 发生装置有何特点? 问题二:收集二氧化碳可用什么方法? 如何收集二氧化碳? 如何验满? 依据分别是什么? 两个问题紧紧围绕目标设定,解决两个问题也为学生通过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奠定基础。中心二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课堂时间控制及合作学习,因此要提供实验操作流程及实验记录单。

3.开展教学活动后反思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是一曲生命成长之歌。教学反思是提升专业素养重要手段之一,以反思的眼光去审视教学中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的差距,找寻文本与实践的冲突,提出解决的办法,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更接近教学目标的落实,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在“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基础实验教学后,对课堂教学的“实然”状态进行了审视,在审视中发现的一个问题是:文本案例与实践存在很大的冲突。原因是对实验进行了切割式的分段实验, 原先设想让学生完成一个实验、进行实验记录、组织小组交流讨论汇报,再进行总结与评价。实验第一阶段(气体的制取)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因发生装置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很微弱不足以进行实验第二阶段(气体性质实验),经备课组交流讨论后认为本实验要先把实验操作过程、注意事项让学生清楚, 让学生整体性地把实验完整地做下来,再进行实验的交流、汇报,进而进行小结、评价。通过对原有教学设计进行重组后进行的二次教学解决了“实然”状态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教学,提取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二次教学使教学目标从“实然”走向“应然”,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认真品味课程标准的精髓, 把握课程标准的宏观性目标,制定科学的微观性教学目标,能使教学设计更富有机智, 能使课堂教学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的结果。

[1]李锋.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3-177

[2]何彩霞.化学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18

[3]赵国忠.课堂教学新变化[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82-85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二氧化碳课程标准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抓捕”二氧化碳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