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施双师制教学模式的探讨

2015-03-17 22:03李红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导师制双师本科生

李红

(遵义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贵州遵义563099)

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施双师制教学模式的探讨

李红

(遵义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贵州遵义563099)

以我院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施双师制教学模式为例,分析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并提出在实施双师制教学模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双师制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对健康和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工农业飞速发展,人们不断地改造着自然,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以及当今许多不良生活方式等,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预防医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公共卫生学科,是以“预防为主”为工作方针,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寻找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作用规律,并制定有效预防措施的一门学科。因此,培养合格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对促进健康十分重要。我国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有五十多年,总结了很多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的高素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预防医学教学在不断的研讨和实施当中,特别是在近20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的培养机制,但不同地方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为了继续推进教学改革,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预防医学教育更快发展,本文就我院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施双师制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1 双师制产生的背景

由于预防医学综合性很强,而现代医学教育宗旨是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预防医学从业人员既有丰富的临床医学知识,又掌握扎实的预防保健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这些理论知识灵活恰当地运用到现实工作中以解决实际问题。我国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脱节,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能用所学知识正确指导实践。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与时俱进,不能满足社会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学习能力等,使知识、能力、人格等全面提升,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充分的理解。而且很多学生对该学科研究内容不熟悉,导致教学中难免存在许多问题,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难达到独立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目标,因此,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即专业实习基地教学必不可少。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原则,我院充分开发、利用社会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如省、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执法监督机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等)。在各个实践教学基地,有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带教和指导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基地实习是毕业前难得的培训机会,是以学生身份在将来工作岗位上学习理论、技术、工作方法的绝好机会。因此,基地实习对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熟悉未来工作、了解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实践基地教学对培养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尤为重要,这也是双师制产生的基础。

双师制是受启发于导师制而形成的。导师制是指师生间定期进行小规模的甚至是一对一的面对面学术交流的教学模式,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科姆首创。过去的800年,两所院校用此模式培养出无数社会精英,包括政治家、经济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在教育领域赢得了相当高的评价而被越来越多国家的高校仿效[1,2]。进入21世纪后,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高校开始在部分院系尝试推行本科生导师制[3]。邱国玉等[4]就北京大学本科生导师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75%的学生认为本科生导师制很有必要。双师制是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对每名学生专门指定两位导师直接进行指导,一位是校内导师,另一位是校外导师,即实习基地带教教师。校内导师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和基础知识教学,校外导师则负责拓展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及专业技能。

2 双师制的内容及重要性

2.1 导师的遴选及指导内容

对于校内导师,原则上凡是讲师及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都可担任。在分配学生之前对导师进行培训,首先要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其次要明确指导目标,既要指导学生做学问,又要指导学生做人,从学业、生活、思想等多方面对其加以正确引导。校外导师主要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带教前同样进行相应培训,明确教师责任和指导目标,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加职业自信,提高职业素质、业务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

2.2 指导方法

(1)面对面指导。传统教学模式中,授课教师只顾上课,学生只知道听课,有时一门课结束时,教师不认识学生,学生对教师也没什么印象,师生关系较为淡漠,基本没有交流和探讨的机会,心理距离远,教师没有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导师制教学从新生入校开始,为每位具有导师资格的教师分配4~5名学生进行一对一、面对面指导。此时正是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导师指导内容除了专业学习和基本科研实践外,还包括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处理、心理健康及就业等,使教师从课堂走入学生的生活和心里,并以自身经历教育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及早明确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少走弯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复杂的社会打下基础。进入实习阶段后,学生在各个实习基地由校外导师指导,接受职业生涯教育。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始终接受导师指导,导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心理、就业方面的问题,及时纠正其错误观念和行为,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2)在线指导。现代电子通信技术发达,大学生对短信、QQ、微信、电子邮件等都很熟悉,如果由于时空原因不能面对面交流,或是有些内容不便当面交流等,都可通过现代化的沟通手段和方法进行在线交流,这种指导方式更加灵活,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指导效率更高。

另外,双师制不仅有利于学生成长,对导师自身也有一定的好处。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导师需要理清自己的带教思路,提高自身管理能力,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目的。

3 实施双师制应注意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实施双师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导师应由具有一定带教经验的教师担任,通常应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可成立新生导师委员会,每年新生一进校,由导师委员会为其安排导师。不论是校内导师还是校外导师都应责任到人,落实职责,制定导师指导细则,明确指导内容和目标,要让导师明白“导什么,怎么导”。其次,一名导师指导学生不宜太多,因为导师平时工作比较繁忙,如果学生过多,导师会无暇顾及所有学生,不能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也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对面、一对一指导,最终造成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出现“导师不导”的局面。最后,为了保证指导效果,可制定相应的导师考核监督体系。比如,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对导师的指导工作进行客观评价,使导师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将来的工作;也可以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或是把导师的日常指导工作纳入年终考核、职称评定中,使导师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责”。

总而言之,我院刚成立不久,采用双师制教学模式培养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还是一种新的尝试,经验不足,如何正确运用双师制教学模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预防医学专业实用型人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周雁翎,周志刚.学院传统与牛桥导师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6):46-48.

[2]孙汇慧.在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科协论坛,2013(10):181-182.

[3]陈艾东,付夏,徐文科,等.药学专业实习生导师制带教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76-378.

[4]邱国玉,王佩,谢芳.在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9):25-27.

G420

A

1671-1246(2015)01-0015-03

猜你喜欢
导师制双师本科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