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经济新常态“六新”特征

2015-03-17 03:58谈镇
唯实 2015年3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发展

谈镇

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到2014年7月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重申新常态观点,特别是11月9号在APEC工商首脑峰会上的阐述,被认为释放了中国领导层对于当下中国经济形势的研判和态度。“新常态”亦成为本年度国内最火的词汇之一,并迅速蔓延出“政治新常态”、“反腐廉政新常态”、“国家治理新常态”等。

2009年初,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两位首席投资官,比尔·格罗斯和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归纳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所发生的变化时首次使用“新常态”一词,并给定“新常态”具有增长乏力、失业率持续高企、私人部门去杠杆化、公共财政面临挑战,以及经济增长动力和财富活力从工业化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等特征。随后,“新常态”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概念,并一度超越了原有的范畴,被借用于商业、宏观经济等多个领域。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则将“新常态”带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语境,为之赋予了本土化内涵。中国经济将会滑入新常态,带来新变化:较低的经济增长、较高的通货膨胀、更为公平的收入分配、更为平衡的经济结构、加速的产业升级换代和更为激烈的经济周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强调新常态,重在强调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新”意味着升华超越、再创格局,“常”则要求协同用力、久久为功。要科学认识中国仍然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基本面的向好没有变,前期累积的失衡因素在逐步消化,但增长速度会逐渐趋缓,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蕴藏风险需调整化解等,都必须清晰认识和科学把握新常态“六新”特征。

新速度:新常态滑向新速度。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历史,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各个经济单元能接续发力、绵延不绝,导致发展能量巨大而持久。“比如,当服务业在东部地区崛起时,退出的制造业不会消失,而是转移到西部地区,推动西部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14年10月10日发布报告,预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3%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但仍保持在经济增长合理区间;预计2015年中国GDP增长7.0%左右,消费总体平稳,外需难以显著提升,投资回报率降低、投资拉动效应减弱,但投资仍对稳增长起关键作用。当前中国经济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叠加阶段,结构性减速具有一定必然性、复杂性与合理性,基于对“三驾马车”的分析,预计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达59.5万亿元,名义增长14.7%,实际增长14.1%,较2014年有回落;预计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和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1.5%和10.3%保持较稳增长;综合考虑国内外需求及大宗商品价格因素,预计2015年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4.9%和3.2%。仍然属于“有为”、“可为”、“愿为”的范畴。

新结构:新常态呈现新结构。在大部分场合,结构跃迁可以近似地代表经济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两个经济范畴都标志着经济运行的“质变”,显示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随着经济发展要素的支撑将沿着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制度、管理、知识等轨迹流动更迭,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耗费资本、土地等要素较多、能耗较高、污染较大的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将逐渐下降,较少依赖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消耗较低的服务业将驶入发展快车道,从而带来产业结构优化进程中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得以实现。而伴随着劳动力、资源等制造业成本上涨,导致出口导向型战略的比较优势弱化,开放学习效应的隆起必将助推自主型发展战略的兴起,则在东南沿海地区将率先实现产业高度化的现实模样。在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储蓄率降低,投资能力也将降低的过程中,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社会保障完善的叠加,消费需求将持续较快增长,从而带来需求结构的優化。在区域方面,东部土地稀缺、劳动力匮乏后,梯度转移将演变成常态,东南沿海大量产业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从而达到优化区域结构的目标。而新型城镇化提速、城乡要素交易平等性的制度保障的生成,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和城乡社会保障的对接等改革红利,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程的完成,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而形成的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结构中,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者在市场上稀缺性的越发明显,人力资源更为重要,这些因素都将推动劳动工资提高、收入分配结构优化。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感的提升和各地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措施经验的展开,生态文明优化将豁然生成。

新动力:新常态催生新动力。从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过去,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成为驱动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快速运转的重要动力;时至今日,这些要素价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倒逼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的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突出表现为:一是产业结构高次序化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交相呼应,生产结构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同时,在产业内部霍夫曼定理不断演进,产业高度化正处于快速通道中。二是要素更迭平稳滑行,“三驾马车”趋于协调,外需结构更加优化,需求结构分化显著,投资比率明显下降,消费率稳步上升,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并呈现加速态势。三是收入结构中政府收入比例稳定,而企业收入和居民收入占比明显上升,上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净利润水平2013年与2014年持平,企业盈利水平没有出现下滑迹象;2014年前三季度居民收入超过9%,高于GDP增速。四是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契合发力,使得动力结构中的人力、资源粗放投入明显下降,技术进步和创新在中国教育、卫生和社会发展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五是改革红利逐渐替代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推力,要以最大的红利,抓住最大的机遇,释放最大的潜力。着力推进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推进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与改革,推进政府的转型与改革,只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才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功倍之效。调整利益格局,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在利益预期上做调整,既优化存量又增厚增量,既提高效率又注重公平,才能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新挑战:新常态直视新挑战。一是要正视经济下行的风险。2012年、2013年我国GDP增长7.7%,2014年上半年增长7.4%,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减速,由于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逐渐减弱,加之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高居不下、创新驱动不足等因素制约,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二是要高度重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产能过剩一般指产能利用率低于80%,且给整个行业带来灾难性影响,并由此诱发金融等系统性风险。2013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4.9%、75.8%、73.5%、76%和75%,明显低于80%以上的正常水平。此次产能过剩带有普遍性、绝对性和政府推动性的特征。三是要关注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政府性债务总额为30.27万亿元,其中:中央政府债务为12.38万亿元,较2010年末和2012年末增长83.30%和4.19%,地方政府债务为17.89万亿元,较2010年末和2012年末增长66.93%和12.62%。整体来看,2010~2013年末,全国性政府性债务增速较快,中央债务增长逐渐趋缓,但是地方债务大幅增长。审计结果同时显示,我国地方债来源主体是银行贷款,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交融;地方债支出大都为市政建设和交通等,存在明显的期限错配。同时,我国地方债形成,大都以土地作为抵押品,与房地产风险互相交融。四是要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影子银行主要指从事部分银行信贷等业务,但未受监管或监管不到位的机构。如新型网络金融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自2010年以来发展迅猛,2012年底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也达到14.6万亿元(基于官方数据)或20.5万亿元(基于市场数据)。前者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9%和银行业总资产的11%,后者则分别占GDP的40%和银行业总资产的16%。五是要提防房地产市场调整的风险。2013年开始,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部分二、三线城市房价出现调整,2014年以来,甚至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房价环比出现下降,房价调整对我国经济下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等带来巨大挑战,未来我国房地产价格将呈现分化走势,有产业支撑和新增人口流入的城市,房价可能还将上涨,但缺乏产业支撑和人口流出的城市房价仍将面临较大调整,限购、限贷等行政调控手段也将让位于房地产税等市场手段。

新定位:新常态契合新定位。坚定以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做出了用积极作为替代韬光养晦战略的抉择,中国坚持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倡导“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建立“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推动区域共同发展。呼吁国际社会“同心维护和平”,系统构建和平发展的新理念,在政治上强调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文化上强调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在安全上强调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在环保上强调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当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坚定不移是有前提、有原则、有底线的,决不会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会牺牲国家的核心利益。为了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从旁观者、跟随者到参与者、引领者的角色转变,当前全球贸易体系正经历自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最大的一轮重构。中国第一阶段的对外开放是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参与国际分工,重在参与别国创造的机会,在新常态阶段的对外开放中,要主动为自己和别国创造经济发展和开放的机会。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变出口导向型战略为进口促进型战略,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國发展利益。提出构建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协作、整体合作和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倡议打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推动建立更加平衡、更加民主、更加完善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设立金砖开发银行,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宣布成立丝绸之路基金等,都表明中国主动承担大国的责任,着力提高开放力度,增强开放话语权,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

新理念:新常态呼吁新理念。牢固树立人民追求幸福的生活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坚持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依靠人民干事创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常态下一切工作的目标;强调中国民族复兴,因而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发挥自主型开放战略潜力,绕过“中等收入陷阱”;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文明的目标;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才能促进世界和中国经济持续与协调。强调民生改善,要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优化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加快社会保障性收入,增强“托底”意识,加大基本社会保障投入力度,改善消费环境,变革消费政策,促进居民适度消费等。强调发展的效益、质量,用“人类发展指数”替代经济增长指标,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改善投资结构,化解产能过剩,促进研发创新,加大对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以减排治污为重点,以资源节约利用为基础,以弘扬生态文化为引领,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以环境提升为落脚点,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科研处长,经济学教授)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