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肺病诗医案价值探析

2015-03-18 03:07王水香陈洁琼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36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苏辙肺病医家

王水香 陈洁琼(.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0)

苏辙肺病诗医案价值探析

王水香1陈洁琼2
(1.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021)

医案是古代医家临证时的文字记录,主要内容为患者情况、疾病名称、病因病机、方药治法及预后等。医案本为医家专用文体,但受古代学术发展相互融通的影响,一些文人的文学作品也具有医案的特质。北宋文学家苏辙多才亦多病,作有大量疾病诗,其中以肺病诗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记载了病因、症状、施治及疗效等。医家研读苏辙的肺病诗,可吸纳其中所记录的肺病诊治经验与教训,有助于同类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苏辙;肺病诗;医文会通;医案价值

医案原称“诊籍”,是古代医家临证时的文字记录。现 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诊籍”记载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在传记中自述道:“今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所以别之者,臣意所受师方适成,师死,以故表籍所诊,期决死生,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以故至今知之。”[1]2162淳于意的“诊籍”对患者籍贯、姓名、职业、病名、病因、病性、脉法、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详细记录,目的在于验证诊疗结果与脉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为同类疾病的辩证治疗提供经验,总结教训。后世中医医家吸纳和发扬了淳于意的做法,用医案保存临证资料,积累和总结诊疗经验。医案的价值为众多学者所认可,如近代名医秦伯未在《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前言》说:“合病理、治疗于一,而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言,为后世法者,厥惟医案。”[2]1并引录章太炎与梁启超对医案之评价,章太炎曰:“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2]2梁启超曰:“治学重在真凭实据,夫医案皆根据病理而治疗之成绩,亦中医价值之真凭实据也。”[2]2医案融通了中医理论和临证实践,记载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不论是记录者还是后学者均可据此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医术。

通常认为,医案必定为医家所著,但中国古代学术并无明确界限,各科学术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相互融通。中医学与文学亦是如此。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家知医,撰有医学著作;医学家擅文,有文学作品传世,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如东晋诗人陶渊明撰有《陶潜方》,唐代的骈文大家陆贽撰有《陆氏集验方》,宋代“苏门四君子”之一的张耒,著有《治风方》。医家的文学著述成就亦非常突出,如西晋皇甫谧不仅编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还撰有《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和《玄晏春秋》等多部文史著作;北宋苏颂校订编撰过《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在医药学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和贡献,又存有《苏魏公文集》,收录诗歌587首,对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道:“是其学本博洽,故发之于文,亦多清丽雄赡,卓然可为典则。”[3]1310一些文士们甚至在文学作品中纳入医学内容,创作出颇具特色的“医文会通”的文学作品,疾病诗就是其中一类。所谓疾病诗,其内容大多与疾病症状、患者心理以及求医问药的过程有关,既具有诗歌的艺术特色,又具有一定的医学价值。医家通过研读此类疾病诗,可获得类似于研读医家医案的体验,吸取临证经验,提升医学技能。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北宋文学家苏辙所撰的疾病诗即具有医案价值。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宋元宗宝元二年(1039)出生于四川眉山县,为苏洵第三子,苏轼弟。苏辙以文才名世,与父、兄合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又多病,年少时患有肺病、脾疾、胃疾,晚年又罹患风痹、手战、眼病等症。文人善感,多病的文人心灵触觉更为敏锐,苏辙将自己所遭受的病痛一一诉诸诗笔,创作了大量的疾病诗。据笔者粗略统计,苏辙现存的疾病诗有200多首,约占其全部存世诗歌的十分之一。这些诗歌大多取材于诗人自己的疾病经历,对致病原因、疾病症状、疗治方法及效果均有较为细致的描述,对疾痛的感触深厚而真实。综合而言,除了记录的角度为患者自己而非医家外,与医家医案的体例非常接近。在苏辙的疾病诗中,又以描写肺病的诗歌最多,故本文就以苏辙的肺病诗为例,从医案的角度分析其特质及价值。

一 患者年龄概况

苏辙对肺病的疾痛体会非常深刻,在多首诗歌中追忆了肺病发作的大概年龄,如《闭居五咏其二坐忘》云:“少年常病肺”[4]10106,《丁亥生日》云:“少年即病肺”[4] 10116,《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三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之一》云:“少年病肺不禁寒”。[4]11048对此,其兄苏轼的《次韵子由病酒肺疾发》诗亦可作补充:“忆子少年时,肺病疲坐卧。”[5]1062从这些诗句可以确定苏辙肺病少年时期即患过肺病。由于“少年”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年龄概念,仅从以上诗句,暂无法从中推论苏辙患肺病时的大概年龄。元丰三年(1080),诗人在贬所筠州(今江西高安)肺病复发,其《肺病》一诗中写道:“肺病比不作,屈信三十年。”[4] 10121此时,苏辙42岁,以此推论诗人应是在三十年前,即12岁时肺病逐渐治愈。由此,可以推论出苏辙罹患肺病的年龄概况:在12岁之前初发,痊愈三十年后,又于40岁时复发。

上述诗句中,苏辙还提到自己少年时期肺病“常”发,且病发时会导致体质虚弱“不禁寒”,躯体乏力“疲坐卧”。肺是人体所有气脉的主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天气通于肺。”[5]66《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气者,皆属于肺。”[5]105《素问·经脉别论篇》亦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5]204-205可见,肺是自然之气和水谷精气在人体内的“交换机”,对排泄系统的功能具有辅助调节作用。苏辙幼年时期肺病常发,与其自幼体质虚弱有密切关系,而肺病一旦发作,整个健康体系均被打乱,极易出现畏寒、坐卧不宁等症状,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 病发时节

据苏辙诗,其肺病一般在秋冬季节发作,如《次韵毛君病中菊未开》云:“病肺秋深雾雨伤。”[4]9956《次韵姚道人二首》云:“嗟我本病肺,寒暑随翕张。”[4]10066其《服茯苓赋》中亦云:“予少而多病……秋则肺不胜寒。”[7]4642岁肺病复发时所作的《饮酒过量肺疾复作》诗虽未明发病季节,但据诗史相证,可知此次肺病复发时间是在元丰三年(1080)十月,为诗人被贬筠州(今江西高安)的第二年,时值冬季。

苏辙肺病好发于秋冬季节是符合中医理论的。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对外界的环境气候极为敏感,湿、燥、寒、热及异物均会影响其功能的正常运行。秋季干燥,冬季寒冷,肺易失津润,宣发与肃降的功能易受影响,容易导致肺病的发生。可见,苏辙诗中完整正确地记载了其肺病好发的大概季节,对医家临床诊断同类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 病因病机

苏辙在疾病诗中对幼年罹患肺病的原因未有明确记载,但对42岁肺病复发的原因有所记录,诗云:“夜归肺增涨,晨起脾失磨。情怀忽牢落,药饵费调和。衰年足奇穷,一醉仍坎坷。清尊自不恶,多病欲何奈。”[4] 9957在醉酒回家的当晚,诗人顿感“肺增涨”,翌日早上又发觉“脾失磨”。为此,诗人感叹自己年岁大了,醉一次就这么坎坷,本来不讨厌清樽(指代酒),可惜身体虚弱多病不能饮酒,真是无可奈何呀。仅从诗意来看,饮酒是导致苏辙肺病复发的主要原因。若追溯诗人当时的处境,又会发现饮酒仅仅是导致其肺病复发的直接诱因。

苏辙自幼体弱,在十二岁时肺病痊愈后,一直非常注意养生,但在元丰二年(1079年)到达筠州之后,诗人内心抑郁,开始“终日守糟缸”,借酒消愁。[4]9956《内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扰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5]1098“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5]87由此,可见诗人内心之“愁”当为肺病复发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诗人当时正经历三种悲愁:一是元丰二年(1079)三月,兄长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一百三十余日,苏辙上书欲以解官为兄赎罪,不仅未获允许,反被贬筠州监盐酒税,五年不得调迁,内心愁苦悲凉。其实,苏辙自嘉祐六年(1061)参加制科考试,因指陈切直,被列四等后,一直仕途不顺,今又身处逆境,身心更是深受打击,甚至对读书仕进之路产生了怀疑,这种情绪在其诗《四十一岁岁莫日歌》有明确表述:“少年读书不晓事,坐谈王霸了不疑。脂车秣马试长道,一日百里先自期。不知中途有陷穽,山高日莫多棘茨。长裾大袖足钩挽,却行欲返筋力疲。”[7]16•246二是至筠州(今江西高安)后公务繁忙,身体极度疲劳。其在《东轩记》中写道:“监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皆罢去,委事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酤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7]18•364三是在元丰三年(1080),身心交瘁的苏辙又遭致命一击,痛失十二岁爱女。仕途渺茫、筋力疲废、生活困顿、痛失爱女,在诸多忧愁悲痛的冲撞之下,苏辙情志失常,终日贪恋杯中之物,愁为主因,酒为诱因,最终导致肺疾复发。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表现为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绪。中医学著作称人的情志为“神”。“神”与人的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认为“上古之人”之所以“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5]17-19。三国魏时的养生家嵇康对精神之于躯体的影响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说:“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9]145可见“神”与形体保持协调一致,身体才能康健,反之,则会诱发疾病,正如华佗《青囊秘录》云:“夫形者神之舍也,而精气之宅也,舍坏则神荡,宅动则气散,神荡则昏,气散则疲,昏疲之身心,即疾病之媒介。”[10]25苏辙痊愈了三十年的肺病,因为身心交瘁,饮酒复发,真实地验证了上述有关情志失常、“神”“形”不和会成致病内因的论述。医家据此可在临证之时获得启发,做到穷源疗疾,辨证施方,从根本上对疾病进行疗治,方能取得明显效果。

四 疾病症状

苏辙用诗的语言将肺病发作时的症状写得非常形象可感,如《丁亥生日》诗云:“喘作锯木声。”[4] 10116用锯木头的声音来比喻年少肺病发作时急促的喘气呼吸之声。又如其《肺病》一诗,以“呀然上冲咽”[4] 10121来描述肺病发作时咳嗽不止的状态。关于苏辙肺疾症状的描写,其兄苏轼诗亦可作补充:“忆子少年时,肺病疲坐卧。喊呀或终日,势若风雨过。”[6]1062诗中说年少的苏辙肺病发作时,形容疲乏不堪,只能无力坐着或卧着,无法起身活动。终日咳嗽不止,呻吟不停,那声响就如暴风雨过境一般。苏辙在诗中还用抒情式的倾诉生动地描绘肺病发作时的严重程度,如42岁时复发的肺病来势极为凶猛,从元丰三年(1080)十月至十二月,整整两个多月告假在家无法出门视事,对此,其《复病三首其三》诗写道:“一病五十日,复尔当解官。”[4] 10009

运用具体形象生动地记述疾病症状是医家医案的重要特征,如明清著名医家喻嘉言在医案《辨袁仲卿小男死证再生奇验并详诲门人》中,用“大热呻吟”,“胸高三寸,颈软头往侧倒,气已垂绝”等形象的语言描述袁仲卿之子入水捉螃蟹,不小心跌入水中,获救后所呈现出的病证。在无法记录患者疾病发作时实时图像的年代,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症状是为阅读者有效贮存和传递信息的最好途径,这也是中医学著述包括医家医案具有形象思维特征的主要原因。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形象思维是其与生俱来的创作思维,因此,苏辙肺病诗虽非出于医案记录的目的而作,但因与医案在形象思维上的不谋而合,使医家在阅读其诗时,亦可将诗中所描述的气促、咳嗽不止、久作不愈的症状作为临床诊断肺病时的很好依据。

五 医家施治方法及疗效

一是传统中医医家的治疗。如前所述,大概在12岁时,苏辙所患的肺病被治愈。关于医家对年少所患肺病的治疗过程及方法,苏辙诗未有明确记述,但其《服茯苓赋并叙》可作补充:“治肺则病脾,治脾则病肺。平居服药,殆不复能愈。”[7]17—46由此可知,在医家的治疗中,年少苏辙的肺病不但没有治好,反而增添了脾疾。据苏轼诗,彼时医家对苏辙肺病的主要施治方法是“脍炙不登坐。终年禁晚食,半夜发清饿。胃强鬲苦满,肺敛腹辄破”[6]1062,即采用不沾荤腥肉食,不吃晚饭的禁食法,此种方法虽使肺病有所好转,但又产生了胃脘胸膈胀满的症状,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苏辙在《记病》诗中对脾胃之疾的时间之长和严重程度如是描述:“我病在脾胃,一病四十年。微伤辄暴下,倾注如流泉。”[4]10149“暴下”指急性腹泻。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相互配合即可将体内的饮食之物转化为人体可吸收的气血能量,以滋养生命。正如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8]563苏辙因治肺病导致脾胃功能失调,饮食稍有不慎,不是严重腹泻,就是胃腹胀满,即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5]54

据此,传统中医医家对年少苏辙的肺病治疗效果似乎是不尽如人意的。这种治疗结果恰恰可作为后世医家临证时参考的失败教训,明了在治疗肺病时须特别注意肺、脾、胃三者功能的协调关系,避免重蹈覆辙。

二是方外之士的治疗。苏辙在《闭居五咏其二坐忘》中写道:“少年常病肺,纳息肺自敛。灵液洗昏烦,百药无此验。”[4]10106诗中被形容为“百药无此验”,最终治愈苏辙肺病的“纳息”法是道教的服气养生法,又称咽津法。所谓“津”即人的唾液。道教极为推崇咽津养生,《老君尹氏内解》认为:“唾者凑为醴泉,聚为玉浆,流为华池,散为精浮,降为甘露。故口为华池,中有醴泉,漱而咽之,溉脏润身,流利百脉,化养万神,支节毛发,宗之而生也。”[11]4

关于苏辙使用咽津法治疗肺病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疗效,苏轼诗有较为详细的证实:“探怀得真药,不待君臣佐。初如雪花积,渐如樱珠大。隔墙闻三咽,隐隐如转磨。自兹失故疾,阳唱阴辄和。”[6]1062对诗中之意,《导引却病歌诀•水潮除后患》的记载是很好的注解:“平明睡起时,即起端坐,凝神息虑,舌舐上腭,闭口调息,津液自生,渐至满口,分作三次,以意送下。久行之则五脏邪火不炎,四肢之气流畅,诸疾不生,永除后患,老而不衰。”[11]89

苏辙正是长期练习咽津法,最终治愈了困扰多年的顽疾。自此,苏辙非常笃信方外医术,常常是每到一处,均要探访当地的方外之士,寻求释道两家的养生益寿之法,因此写了一些能反映与僧道交游的诗歌,如《次韵道潜见寄》、《次韵洞山克文长老》、《龙川道士》、《答琳长老寄幽兰白术黄精三本二绝》、《次韵姚道人二首》等。此外,苏辙《服茯苓赋并叙》亦云:“年三十有二,官于宛邱。或怜而受之以道士服气法,行之期年,疾良愈。盖自是始有意养生之说。”[7]17—46

虽然道教的服气养生法的效用在常人看来有些玄妙,但多病的苏辙在长期练习后,深感其对身体健康有益,这种感触在其42岁肺疾复发后更为明显,其在《筠州圣寿院法堂记》中写道:“余既少而多病,壮而多难,行年四十有二,而视听衰耗,志气消竭。夫多病则与学道者宜,多难则与学禅者宜。既与其徒出入相从,于是吐故纳新,引挽屈伸,而病以少安。”[7]18—360

从本质而言,苏辙肺病诗中所记载的传统中医与方外之医的施治方法,反映的是在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史上,佛医和道医对传统中医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不仅可为中国医学发展史的研究补充相关资料,且有助于促进医家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临证过程中博采众长。

六 情志治疗法及疗效

美国著名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作为治疗手段的艺术》中说:“将艺术作为一种治病救人的实用手段并不是出自艺术本身的需求,而是源于病的需要,源于陷于困境之中的人的需要。”[12]345诗歌作为文学艺术,诗人在创作、吟咏的过程也可以达到疾病治疗的效果。这种诗歌的治病机制即中医学所谓的情志疗法。中医学讲究“形神相应”,强调神在人的健康中的重要性。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理论典籍《黄帝内经》就很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指出:“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5]127认为在实施针刺疗法时,必须得到病人精神与志意的配合才能取得效果,否则徒然刺之,病必不愈。

苏辙肺病诗所呈现的情志治疗方法主要是创作时的戏谑治疗。苏辙年少即患肺病,但据现存诗歌,却不能找到其少年时期所作的肺病诗,其大部分肺病诗均作于42岁肺病复发之后。这里虽有文献资料在保存过程中遗失的可能,但更多的是诗人在成年之后,对待这一困扰自己多年的顽疾已经有了更加淡然的心态,能将之与其它可入诗之事一样,信手拈来,嵌入诗句,在戏谑之中坚强面对病痛。如《肺病》诗对阔别三十年后又卷土重来的疾痛,诗人并未表现出过分的懊恼,而是写道:“医言无庸怪,此理环无端。少年少戕败,今日存精坚。假年复除害,非人岂非天。”[4] 10121诗中说不会对医生曾说过的诸如肺病不会复发的话进行责怪,因为这种事情谁也不可能知晓其来由的。既然年少时曾经勇敢地对抗过肺病的舛害,那么现在就更要意志坚强,用一点时间重新祛除病痛。由于肺病发作无法饮酒,在《戏次前韵寄王巩二首》诗中,诗人戏谑道:“肺病甘从酒力欺。[4]9924即以前酒量过人,现在有病在身,只能甘愿被酒欺负了。朱光潜先生说:“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谐,能谐所以能在丑中见山美,在失意中见出安慰,在哀怨中见出欢欣,谐是人类拿来轻松紧张情境和解脱悲哀与困难的一种清泻剂。”[13]23苏辙以轻松戏谑的语言描述给自己的一生带来无限痛苦的肺病,就是一种“谐”,这种“谐”虽不能可从根本上消除肌体疾痛,但却在心灵上获得了宽慰,长久而言,此种心理对于辅助肺病的治疗,保持身体的健康是有益的。

苏辙在诗歌中还提出了一些富有哲理的劝慰,如《次韵子瞻广陵会三同舍各以其字为韵其二孙巨源》云:“忧心生病根。”[4]9859《复病三首》云:“药乱曾何补,心安当自除。”[4]10009《省事》云:“烦恼消除病亦去,闭门便了此生中。”[4]10155这些哲理的劝慰虽全非针对肺病而作,但这种认为宽适的内心有助于身体的健康,不易罹患疾病的观点,对于诗人乃至他人的修心养生,都具有很深的启发。或正因为苏辙面对人生及躯体的疾痛,都以“谐”的态度时时宽慰自己的内心,才能在人生的重重磨难和多种疾痛的折磨之中活到74岁,在古代文士中可谓长寿。这些均很值得医家在对患者施以情志治疗时吸纳运用。

综合而言,由于体裁不同,苏辙的肺病诗和医家医案是存在差异的。医家医案以叙述为主,一则医案就是一个病例,完整地记录患者情况、病机病症、方药施治、疗效预后等相关信息。苏辙肺病诗的主要特点是抒情,即使有叙述,也呈现出跳跃性、片段性的特征,读者根本无法在一首诗歌中完整全面地了解其肺病的脉络原委。因此,要挖掘出肺病诗中的医案价值,不仅要综合其所有的肺病诗,甚至还需引述诗人的其它文字记录乃至他人的相关记载进行补充,方可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肺病医案。

尽管有如上差异,但对苏辙肺病诗进行综合整理、分析、补充之后,可发现其诗中真实地记录了诗人肺病发作时的年龄、时节、症状、病因病机、疗治方法,总结了诊疗的经验教训,医案的特质非常鲜明。这些经验和教训对医家临证具有一定的帮助与启发,由此,足见苏辙的肺病诗确具医案价值。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清]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9.

[3][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社, 1991.

[5]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北宋]苏轼;[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曾枣庄主编.三苏全书[M].上海.语文出版社,2001.

[8][元]李东垣.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9][三国魏]嵇康.戴明扬,译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0][东汉]华陀.青囊秘录[Z].民国壬戌十一月济南道院遵刊本.

[11][南朝梁]陶弘景.养生导引秘籍[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

[1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郭小平,翟灿译.艺术心理学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3]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责任编校:王晚霞)

I206

A

1673-2219(2015)11-0028-04

2015—09—20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4—2015)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疾病与苏辙诗歌创作之关系研究”(项目编号XJ1405B)。

王水香(1979—),女,福建龙岩人,讲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陈洁琼(1985—),女,福建泉州人,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苏辙肺病医家
孟子何以行此:苏辙之问与宋代治道之争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脾病候”“肺病候”导引法
二十五味肺病丸质量标准的研究
浅谈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