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球化教育对中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影响与渗透

2015-03-19 02:49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变体全球化英语教学

罗 超

(广西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浅析全球化教育对中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影响与渗透

罗 超

(广西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英语的演变一直与全球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文首先简要回顾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发展阶段,理清相关概念,接着重点讨论全球化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与渗透。虽然一些英语教师、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希望通过全球化的激励作用来解决中国英语教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但亦有学者担心全球化教育会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身份认同感产生不利影响。本文认为通过整合全球化教育的概念,全球化可作为促进中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催化剂。

全球化教育;全球英语;中国英语教学

当今世界受到全球一体化无处不在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虽“放眼全球,立足本地,”但Hogan(1996)也敏锐的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同样应当“本土化思考,全球化行动”。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亦是不争事实,其发展演变的阶段,也是全球化包括全球化教育一步步深入发展的阶段。

在国家形成的阶段,语言仅作为一国官方语言或一门外语出现。 而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某国语言亦可作为中介语出现。而正是由于英美霸权的出现,英语逐渐成为了一门国际语言。如今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英语开始演变成了一门全球语言。我们看到,英语教育出现在了世界各地义务教育的教学中,而每一位现代公民,也似乎都被要求学习这门全球语言。不说从语义意义看,至少从象征意义来说,英语也渗透到了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鉴于全球英语与各种英语变体在语言学意义上差别不大,且很难去把握不同变体之间相对微妙复杂多变的特质,我们更多的是讨论社会文化意义、而非理论语言学意义上的全球英语。笔者认为,不论是通过有意的政策引导(Phillipson,1992),或是无意的历史巧合(Crystal,2003),英语成为全球语言是英美殖民霸权的直接产物,是历史的原因,而并非英语语言本身的原因。不可否认的是,英语成为全球语言自有其本身的语言因素,但本文的讨论中,我们重点放在英语全球化教育对中国英语教学等方面的影响。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理清以下两组概念:英语作为国际语与英语作为全球语,世界英语与全球英语。

一、英语作为国际语(EIL)与英语作为全球语(EGL)

EIL是指英语作为国际交流使用的语言,其使用对象相对较少(例如外交官、国际贸易者等特定人群)。而对于EGL而言,不仅上述少数人群需要学习英语,每一个现代公民都需要去掌握英语。EIL升级到EGL的原因在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英语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象征工具,英语不仅作为交流的工具存在,更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存在。

此外,虽然英语都不再仅仅作为一国的官方语言,其语言规范也不再由“内圈”国家所规定,但在塑造WE上,EIL与EGL所扮演的角色上略有不同。在EIL框架下,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依然明显,每个国家尤其是“内圈”国家对WE的使用规范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而在EGL框架下,跨越国界的网络用户群体则是WE规范标准发展的源泉。越来越多的新词汇和新表达由世界各地的英语使用者创造着,并带有各自明显的文化烙印。因此,EIL承载的可能只是一国文化,而EGL更多承载的是全球文化。

更为重要的是,在自上而下的单向集中式国际化框架下,EIL扮演着一个至高无上压倒其它语言的角色。这也是为什么外国人需要学习英语,而英语是母语的人鲜有压力去学习它国语言的原因。当人们进行英语交流时,它国语言一般被翻译成英语或转化为英语中最接近的表达。而在双向分散式全球化框架下,它国语言开始影响英语并成为英语的词源。人们亦停止尝试翻译成英语,而使用自己的语言来创造借词。随着大量母语非英语的人们使用英语,更多英语变体及其使用规范的出现亦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对英语教学亦产生深远影响。英语转变成GE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就在于各种英语变体共存且相互区分。

二、世界英语(WE)与全球英语(GE)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GE是WE的进一步发展(Graddol,2006)。作为后殖民运动的一部分,WE的核心思想在于承认英语的多元性即英语的各种变体。Kachru在1985年提出的“内圈”、“外圈”及“扩展圈”的“三个英语同心圆”模式就旨在研究不同国情不同语境下的各种英语变体。WE着眼于不同变体之间的相异性,而GE则探寻不同变体之间的共性以及GE是如何影响当地社会文化教育的。由于WE框架下的大多数英语变体是基于“外圈”中的国家概念(如新加坡英语、印度英语等),通过研究这些英语变体,我们也得以理解英语国际化扩张、本地化吸收的过程。但随着现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三个英语同心圈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GE的研究也更多吸引学者的注意。在GE框架下,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研究也早已超出了国家的范畴。虽然国家概念在研究一国社会文化时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研究英语教与学,乃至学生英语水平和身份认同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GE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三、全球化与中国英语教育

在中国,全球化是个较抽象且易被人们滥用的概念,对全球化也明显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度。全球化主义者欢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们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认为全球化是解决我们当前英语教育诸多问题的灵丹妙药。他们认为由于英语成为了全球语言,学生们会更加主动的去学习,也有更多的机会去使用英语;英语也早已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到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简而言之,全球化使得英语教学变得更加容易。

而怀疑主义者们则担心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全球化会造成身份认同感以及思想价值观的混乱。英语的全球化(或者说自由化)可能增加语言的误用甚至滥用。也正由于接触英语(包括各种变体)的非正式渠道更加宽广,年轻人整体的英语水平可能会因此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化对于英语教学是一剂毒药,可能使英语教学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但面对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一个共识是我们的英语教学需要做出改变。对于很多人而言,英语教学开始于幼儿园;而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正式的英语教育。英语在中国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教授,也反映了英语在我们社会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有时候这些角色之间相互矛盾,甚至给我们学生造成了各种困惑。不可否认的是,英语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不仅仅只是扮演一门外语或者一门学科的角色。笔者认为全球化应当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催化剂”。新形势新背景下,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重新定义英语在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一是英语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二是英语教育中“学”与“用”之间的关系。

全球化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而语言作为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也在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不仅不应当避免刻意把英语渗透到其它学科中,而且要将英语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其它科目中。如此,英语成为了一种替代性(或者说全球性)的象征符号,为学生们讨论新的概念新的议题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们并非只是鼓励像很多大学开设双语课程那样用英语去教授数学、物理,而是希冀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能塑造一个全球观。许多课程中的许多概念与观点,其起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与我们大相径庭。当传递或者解释这些概念与观点时,我们可以使用英语这样一门全球语言;而当知识通过双语展现出来的时候,学生们更易真切的体会全球化也更易融入其中。当然,简单的呈现双语术语并不能达到上述效果并扩充他们的国际视野,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窥的。

所以鉴于英语所起到的建设性作用,我们可以把全球化教育通过英语这一媒介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但同时,作为我们文化与身份之根的母语,应当比英语享有优先权。当英语渗透到了其它学科教学之中时,我们可以分配较少的时间与资源在单纯的英语课堂上,因为学生有了较多机会在其它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在母语学习上花费更多时间。

对于英语教育,笔者认为应当根据学习者个人的需求决定何时以及如何教学。我国一直实行着“自上而下”的英语教育政策,但在当前以及今后日益多元的全球化教育背景下,我们是否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针作为补充,即更关注教学第一线师生的学习需求、更有针对性的因时因地对相关政策做出补充与调整。英语教师所扮演的,将是打破课堂英语与现实英语的界限,将英语教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的角色。正如前文所提及的,不论是WE还是GE,英语的演变总是与世界的变化保持一致,统一的规范的英语标准亦不复存在。因此,英语教师需将课堂上学习到的正式但也相对静止的语言,与现实生活中使用的不太正式却更动态的语言结合起来,并通过整合全球化的概念,将全球化教育渗入到英语教学中。

四、结语

将全球化教育渗入到英语教学中只需我们做出改变。全球性的知识与话题可加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而英语教材的编撰中,也可选用更多来自英语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外圈”国家的材料。而这些全球性的话题与材料,更可以促使教师转变观点、拥有更包容更开放的文化意识。文化意识一直都是英语教学中不断渗透的内容,而此时英语不再视为英美人的语言,而是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的存在,承载了更多的文化意味。

语言教学中,目标语的反复操练虽是不可或缺的,但课堂内外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亦是至关重要的。若没有经过较好的吸收与内化,学生易形成较为片面的诸如仇外或者自大的文化意识。因此,将全球化教育渗入到英语教学会弥补学生缺失的跨文化经验或体验,对培养正确的文化意识起到积极作用。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教育,我们不只是学习单纯的GE,更是通过这一载体,整合全球化的概念,而这也会是我们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Crystal,D.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2nd Ed)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Graddol,D.Why global English may mean the end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M].London: British Council,2006.

[3]Hogan,T.Globalization: Experiences and explanations [A].“Social Self,Global Culture” [C].Ed.A.Kellehear.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Kachru,B.Standards,codifica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realism: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 [A].“English in the world: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C].Ed.R.Quirk & H.G.Widdows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11~30.

[5]Phillipson,R.Linguistic imperialism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095-4654(2015)06-0192-03

2015-03-11

G642

A

猜你喜欢
变体全球化英语教学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非仿射参数依赖LPV模型的变体飞行器H∞控制
《庄子》成语的隐喻转喻特点及其变体的认知构式研究
耀变体喷流高能电子谱的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