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多余人”
——《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分析

2015-03-19 15:02欧炫佑
关键词:奥涅金普希金贵族

欧炫佑

(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中文系,湛江524037)

再论“多余人”
——《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分析

欧炫佑

(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中文系,湛江524037)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文学中的不朽形象,也是世界文学当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自此,世界文学中逐渐出现了很多“多余人”和“类多余人”。过往对多余人的研究大部分过分强调其历史背景因素,这样的角度其实是缩小了这个形象的广泛性。试图从人性这个本质而永恒的角度去分析“多余人”形象,并把奥涅金和达吉雅娜放在一面镜子的两面进行审视,能帮助挖掘出这个形象的核心共性和真实内涵,对“多余人”形象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

叶甫盖尼·奥涅金;多余人;达吉雅娜;人性

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被称为“俄罗斯的太阳”的普希金一生创作颇丰,他不但出色地发展了俄罗斯浪漫主义,也开拓了俄罗斯现实主义。其中,他最感满意、也令他享负盛名的是写于1823—1830年间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该作品因其复杂、丰富的内涵反映了当时广阔的俄罗斯社会风貌和社会生活,被著名评论家别林斯基盛赞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而对作品的主人公奥涅金的解读至今一直没有停止过。著名文学评论家赫尔岑说像奥涅金这样的人,在俄罗斯每走一步都会碰见,他们怀着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又苦于寻不到出路,在空虚中耗尽生命,这种独特的人物形象开创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多余人“形象。

一、写作背景

《叶甫盖尼·奥涅金》写于1823—1830年间,反映的是俄国19世纪20年代广阔的社会场景。俄国是一个独特而又复杂的国家,处于东西方交汇的神秘国度,既有着东方民族的专制传统,又时时绽放出西方自由文明之光。东西方文化在交汇中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冲突。尤其在1812年反抗拿破仑战争中,一些参加远征的俄国贵族军官被西方民主思想感染,回国后秘密成立民主组织,对国内封建专制统治甚为不满,当中以十二月党人最为著名。作家普希金本人也因为同情十二月党人,和他们走得太近而获罪流放至苦寒之地。十二月党人之于当时其他民主组织显得更为可贵之处是:他们不单致力于理论的宣传,更致力于用武装去夺取政权,可惜他们脱离了与普通民众的团结,无可避免地以失败告终。

在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贵族青年中,还有另外一群人从思想上厌恶腐败的封建专制统治,也曾经在头脑的一瞬间想去改变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但是他们又无法找到一条适合的道路而倍感苦恼,时常于忧郁中无所事事,被世人称之患上了“忧郁病”。如果说社会是“重症缠身”,那么贵族的出身也让他们自身“恶疾缠身”了。同时,因为他们的厌恶仅仅是限于思想上的,他们还无法摆脱贵族的舒适生活和习气,和周围的平民格格不入,最终只能陷于迷惘、怀疑和困惑当中去,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这种人正如赫尔岑所说的,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也不能站在人民方面,只能做社会的“多余人”。奥涅金也因此成为俄国文学史上首位“多余人”形象。后来相继出现于读者视线的如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博洛莫夫、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等,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具有“多余人”的特质,直至1850年,屠格涅夫发表《多余人日记》令这个

“多余人”称谓广为流传。“多余人”实际上是当时的典型环境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

二、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

奥涅金出身贵族家庭,其父亲曾拥有高官厚禄,但由于挥霍成性,一生以借债为生。奥涅金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风气中受着贵族教育长大的。他是个年轻的浪子,善于在各种舞会中出尽风头,时而情意绵绵,时而羞涩大胆,逗引天真无邪的少女或征服老练的风浪娘们,他把贵族玩弄人生的一套运用自如。他的吃穿用度,无不十分考究:

桌上摆着青铜器和瓷瓶

琥珀烟斗是在皇堡出产

雕花水晶瓶里的香水精

最讨那娇嫩的感官喜欢

小梳子、小锉子,应有尽有

小剪刀有直头,也有弯头,小刷子总共有三十来种……[1]20

他既聪明好学,懂拉丁文、读亚当·斯密还颇有心得,对历史的奇闻趣事,兴致勃勃,如数家珍;又时常表现出对这种虚伪、做作的贵族生活的烦闷和讨厌。他认为他的情感早已经在心中僵冷,社交界的喧嚷也让他厌弃,美人只会让他一时情动,却又难以令他长期思念,所谓的朋友的友谊在他看来似乎也虚无缥缈……

但是,这个漫无目标的青年却始终无法在烦闷中找到出路和人生的方向,最终在一次错误的决斗中杀死了他在乡村唯一的朋友连斯基,铸下了大错,悔恨不已,唯有远走他乡。几年过去了,依旧是毫无进展的人生,他在绝望中回到了彼得堡,重遇那个曾为他付诸真情而今已为将军夫人的达吉雅娜。美人依旧,物是人非。达吉雅娜已从纯洁的乡村姑娘成为上流社会的“社交皇后”。明媚的春天唤起了他干枯的心仅存的那一点希望,他拼命抓住了那根救命稻草——他热烈地追求达吉雅娜。最后,在达吉雅娜的正色拒绝中失去了所有的精神支撑,崩溃了。

有人说奥涅金是作家普希金的影子。平心而论,奥涅金的确具有普希金的某些特质,相似的出身,聪明的头脑,和对生活的某些相同的看法。但如果用奥涅金来等同普希金,显然是不完整的。诗人的身上其实也有诗中另一个人物——连斯基的影子。连斯基天真、坦率、谈吐热情又思维敏捷,虽然奥涅金时常认为他幼稚可笑,但其实他们骨子底里有许多相似的元素,他们都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美好的一切,这点和诗人普希金也有许多契合之处。诗人是连斯基和奥涅金的结合体,既有奥涅金的那种贵族的气质,又曾有连斯基的冲动与激情,诗人最后的归宿和连斯基如出一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相似的气质。

三、解读“多余人”

“多余人”这个说法最早见于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赫尔岑的《论革命思想在俄国之发展》一文中。像奥涅金这样的徒有聪明才智,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在爱情中也遭遇失败的贵族青年,在当年的俄罗斯为数不少,所以这一文学形象具有极大的概括性。赫尔岑说:“我们只要不愿意做官或者做地主,就多少有点奥涅金的成分。”别林斯基称这类人为“聪明的废物”,后来人们就把这类人称为“多余人”[2]。“多余人”的形象不光出现在西方国家,在我国20世纪20、30年代文学史上,也曾经频繁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人物形象。例如鲁迅笔下的涓生、曹禺笔下的周萍、巴金笔下的觉新等等。很多人都觉得他们是作品主人公的影子,他们自己也说小说是“准自传体”的形式。应该说,作家能够对主人公提出批判,就说明他们在认识上还是比主人公的层次高,但本质上没有改变认识上的局限,最多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罢了。能够在作品中透出自己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爱恨,抛开阶级、抛开对错,他们这种对生活的热爱本身就值得肯定。只是,由于背景的差异,各国的多余人形象具体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例如俄国的多余人一般都是贵族出身,而我国的多余人一般是知识分子。因为我国的封建专制时间特别长,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制特别顽固,在贵族阶级里产生先进分子的可能性较小,而且,在20世纪20、30年代,清王朝已经被推翻,贵族阶级已经是自身难保。相对而言,接受较多西方自由思想陶冶的反倒是那些留过洋、受过西学的知识分子,因而在他们身上产生对旧制度的厌恶和对新生活的思考的可能性更加大。即使是同在俄国,后来出现的莱蒙托夫、罗亭就比早期出现的奥涅金在“多余人”的形象上更加丰满,他们在行动上已经开始有所行动,只是他们的行动没有正确的方向,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个变化是随着贵族革命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恶化而导致的。再到了后来出现的奥勃洛摩夫,由于作者冈察洛夫所处的社会环境更加黑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而先进的贵族集团在俄国自由

解放的这个阶段已经失去了过去的先进作用,所以奥勃洛摩夫的形象是更加空虚和龌跋的了。

“多余人”这个概念的出现历经了时代的变迁,例如《齐鲁学刊》1986年第2期曾刊登了刘奉光的一篇文章,文中认为奥涅金不是多余的人,而是一个中间人物。后来学者李向阳于1989年发表了一文对此观点提出质疑,依旧维护“多余人”的说法。至今,奥涅金是一个“多余人”的观点还是代表了主流文化的观点。

“多余人”并非独指客体存在的“多余”,也包括主体自我认同的“多余”。也就是说,“多余人”的说法并不单指积极武装反对专制统治的贵族青年和普通平民之外的人,也指主体自身无法定位的主观体验。

奥涅金这个多余人的形象不单是俄罗斯文学的历史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的奇葩。他不单代表了一种文学形象,也代表了人性的主题。文艺复兴以来,但丁、拉伯雷、莎士比亚等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开始在作品中抒写人性、人权,使人性这个主题进入人类的眼眶,而伟大的诗人普希金正是这种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者。“多余人”出现的实质是人类在个体和社会群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矛盾的体现,这种矛盾是永远存在而不可消亡的,当新旧思想发生猛烈碰撞的时候,这对人性是一种深刻的考验。那些勇于为群体利益牺牲的人,我们称之为“时代的先驱”。如在作家同时代出现的十二月党人,他们在接受了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后,能超越个人利益,把生命奉献给国家事业、大众群体,这是他们解决了个体和群体发生矛盾的选择和出路。但当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群体发展出现矛盾抵触的时候,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迷茫,正是其思想高度还未能企及的客观所导致。这是所有社会变革和探索成功进程中都曾出现过的焦虑和迷惘。正是因为这样,奥涅金的形象超越了历史阶级的界限,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到后来出现的美国的“迷惘的一代”,中国的“零余人”,甚至荒诞派文学等,都是这种具有普遍人性矛盾的体现,这个论题是人类发展史上永远的母题。

四、奥涅金和达吉雅娜

(一)奥尼金拒绝达吉雅娜之爱

当纯洁美丽如同仙女一般的乡村姑娘达吉雅娜第一次见到了风流倜傥、气宇轩昂的贵族青年奥涅金的时候,如同一颗种子掉进了肥沃的泥土当中,春天的暖风促使它萌发了爱的生机,似乎是等待了很久的内心的激情苏醒了,达吉雅娜认定了:他就是那个等待已久的、命中注定的那个人。从此以后,她的心便被他的影子占满了,那些被幻化的幸福力量,全部融汇在他一个人身上,他便是她心中完美的形象。

达吉雅娜和她的妹妹不同,更加和上流社会的贵族小姐不同,她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她的一切都是属于大自然的,诗人还为她设计了一个乡村式的名字,恐怕也是刻意为之。诗人曾宣称她是一个“理想的女郎”,她沉静、聪明、美丽、爱好读书,尤其是民主、自由的书籍,她简直就是大自然恩赐。就是这么一个可爱的姑娘,当她向他写信吐露自己内心爱慕的时候,那些真诚的文字也的确令久历情场的他深深感动。他想起她忧郁、苍白的容颜,甜美、无邪的笑容,却不得不当面拒绝了姑娘的爱慕。奥涅金承认了自己对达吉雅娜是有好感的,但仅仅是兄妹之情。他认为自己已经经历了太多的情爱,对生活已经了无兴趣,自己身上的贵族劣气只会把不幸带给这个可怜的姑娘,因为这个姑娘期望的是纯真、永恒的爱,而自己能回报她的只有短暂的激情。他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给她幸福,他希望她将来能够得到一份真正的爱,而不要被像自己一样的浪子伤害。

奥涅金的拒绝,并非是冷酷无情。一个久经情场的人,他见识过太多的虚情假意,分分合合,游戏人生。如果他是一名登徒浪子,他完全可以接受这个可怜的姑娘,即使是将来把她抛弃又如何?贵族青年们不都是这样的吗?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欣赏达吉雅娜的真诚,她不像那些冷艳算计的风情女子那样爱耍心计,她能捧出的只有一颗真心。所以他不能伤害这个可怜的女子,因为生性飘忽、习惯虚情假意、逢场作戏的自己无法给予达吉雅娜所期求的精神之爱。这点也可以看出奥涅金和其他的贵族青年是不同的,起码在道德责任观念上是高于普通贵族青年的,他的身上有着人性的闪光点。

(二)达吉雅娜拒绝奥涅金的爱

当在外漂泊多年依旧百无聊赖的奥涅金回到彼得堡的社交圈的时候,惊讶地发现那位炙手可热的“社交界皇后”竟然是已成为将军夫人的达吉雅娜。那位曾经对他坦露心迹的可怜的女孩,如今举手投足,都是雍容华贵的珠光宝气,而他——曾经拒绝姑娘的奥涅金——竟然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已成为贵妇

的达吉雅娜。

可惜,达吉雅娜对他的追求表现出的是若无其事,她的从容不迫与淡定与当年那位小鹿乱撞的小姑娘判若两人。奥涅金在悔恨与不安中决定亲自去找达吉雅娜问个明白。

达吉雅娜对奥涅金一段严正的拒绝是全诗的高潮。虽然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在美化这个封建女子的道德形象,其实这正是达吉雅娜超越自我、最光彩照人的一幕。她质问奥涅金,当年对她狠心拒绝而今日又苦苦追求,是否因为如今她已成为社交焦点、名利双全?得到她的爱将会在那迷人的社交圈中赢得声名狼藉的光荣?虽然,她依然爱着眼前这个男人,但是她既然已经嫁人了,就将要一辈子忠贞!一语惊人,奥涅金仿佛被一声霹雳惊到,悔恨、自责、羞愧,百感交集。此刻,是达吉雅娜最光辉、耀眼的时刻,“坚守忠贞”的一句足以令围在她身边的那些外表高大的贵族顷刻矮小。她对奥涅金的陈述中明确表示出:

对我,这令人厌恶的生活光辉

我在社交旋风中的名气

我时髦的家和这晚会,有什么意思?我情愿马上

……

换一架书,和荒芜的花园

换我们当年简陋的住处

……

那儿,我第一次和您见面

……[1]305

这里可以看出,她并不是格守上层统治阶级行为规范的人,也并没有和普通贵族妇女一样沉腼虚荣,她对丈夫的坚守并不因为她贪恋权贵,她虽然身在污浊之地,却始终忠于自己纯洁高贵的天性。她对奥涅金的拒绝,当中隐含这对这份感情的珍重。正因为重视,所以她不想玩上流贵族女子感情游戏的把戏,因为感情不是儿戏,不是一时的激情,所以她选择牺牲现实物欲的幸福来保持内心的纯洁之爱,也是对这种代表人性的纯洁美好情感的虔诚。同时,通过她的责问,反映出奥涅金人性中的轻浮、自私的一面,虽然可以肯定他对达吉雅娜有着强烈的爱,但也难免有追求无需负责任的婚外情之嫌,他终归摆脱不了他骨子里的劣根性。

(三)达吉雅娜是奥涅金的一面镜子

说到奥涅金,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达吉雅娜。达吉雅娜的形象并不只是诗中的女主角,她是奥涅金的一面镜子,是作者所深切寄予厚望的人。普希金多次表示达吉雅娜是她心中最理想的女子,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她尊称为“俄国妇女的圣像”,也有人把她拿来和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相提并论,为什么人们要把这两个人物进行比较呢?首先,安娜比达吉雅娜生活的时代要晚很多,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和社会观念进化程度不同,所以不能以安娜的自由、奔放来要求达吉雅娜,这样就忽视了人物的时代特征;其次,《安娜·卡列尼娜》是公认的家庭伦理小说,而《叶甫盖尼·奥涅金》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广阔再现,两者所要表达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安娜追求的是个人自由的解放,达吉雅娜体现出的是对人类共同幸福主题的探索。普希金笔下体现的是对个人和群体发生矛盾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探索,这是立足于全人类共性的问题。如奥涅金限于其中无法自拔,而达吉雅娜则是作者设计出来的解决问题的镜子。于根源处,奥涅金和达吉雅娜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地有着自己真挚的感情,但奥涅金的感情是不稳定而飘忽的,而达吉雅娜的感情是坚定而忠贞的。当个人和群体产生矛盾的时候,奥涅金选择的是逃避、自私、虚荣,相比而言,达吉雅娜的形象就显得光辉夺目多了。她正直、热情,敢于承担个人和社会责任。有人说,达吉雅娜这个形象似乎不可能存在,近乎完美的形象、描写她出场以及梦境的奇幻等等,都是那么的神奇!但这正是体现了这部现实主义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因素,也是普希金——一个热情、富于幻想,时而充满激情的作家心中最柔软的期盼的体现。塑造的这个她,也解答了奥涅金心中那些疑惑和不解。

五、小结

“多余人”奥涅金的形象之所以能在俄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闪耀至今,是因为整部作品反映的是当时广阔的社会风貌,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人类的共性矛盾,这个也是人类永远思考而未必可得的问题。这样余味无穷的人物于我们今天乃至将来依旧有继续挖掘、探索的价值。

[1] 亚历山大·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C]//世界文学名著典藏(C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2]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72.

“The irrelevant”——character analysis of Eugene Oneguine

OU Xuan-you
(Chinese Department of Colleg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Zhanjiang Normal College,Zhanjiang 524037,China)

Eugene Oneguine is one of immortal characters in Russian literature,and the first“the irrelevant”character in global literature.From then on,similar characters have kept springing up in the world literature.However,the explorations in the past have been focused on the historical factors and background information,thus neglecting the complexity of this character.Probably Eugene Oneguine,the irrelevant,is supposed to be analyzed in an essential and perpetual angle of humanity,and put with Tatyana under the spotlight of comparison with an attempt to identify its common features and nature at core.This is supposed to help us with discovering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s of“the irrelevant”.

Eugene Oneguine;irrelevant;Tatyana;humanity

I512.06

A

1009-8976(2015)03-0107-05

10.3969/j.issn.1009-8976.2015.03.029

2015-04-11

欧炫佑(1983—),女(汉),广东湛江,硕士,助教主要研究外国文学理论。

猜你喜欢
奥涅金普希金贵族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贵族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的性格成因
北宋对党项贵族的赗赙之礼
浅析歌剧《叶普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咏叹调《假如我喜爱家庭生活》的场景与表演处理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我曾经爱过你
“多余人”的苦恼
——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分析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