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体会

2015-03-24 22:12何云芳
当代医学 2015年34期
关键词:肠壁肠梗阻灌肠

何云芳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体会

何云芳

目的 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17例腹部手术后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结果 所有患者肠道功能均恢复正常,平均(12±4)d,平均住院(21±6)d,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确切,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取得良好预后的重要保证。

炎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护理

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较为严重并发症,处理不当可引起肠瘘、短肠综合征及严重腹腔感染等严重后果,影响患者预后。炎性肠梗阻主要是因为术后肠壁充血、水肿,肠壁间广泛粘连,脆性增大,造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1]。本科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干预,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4年4月间收治的17例腹部手术后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34~72岁,平均(56.6±10.5)岁。所有病例中右半结肠癌根治术2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一期吻合术2例,升结肠癌+直肠癌根治术1例,结肠息肉病癌变行全结肠切除术1例,升结肠克隆恩病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1例,肠系膜根部脓肿切开引流术1例,胃癌根治术1例,胃十二溃疡穿孔修补术2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1例,肠梗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2例,急性梗阻性胆管炎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管引流术1例,脾破裂脾切除术1例。其中腹部1次手术史11例,腹部2次手术史5例,腹部3次手术史1例。所有病例术后早期有间歇性排气或少量排便;3~7d 5例,8~15d 12 例。发生梗阻的中位时间为(10±4)d。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使用生长抑素抑制消化液分泌,按照葡萄糖、氨基酸及脂肪乳剂、电解质+维生素合理补充,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分别给予肠外营养、肠内营养逐步过渡到普通经口饮食。中药增液承气汤灌肠,方剂如下:玄参5g,麦冬 15g,生地黄 15g,生大黄(后下)10g,芒硝(冲)5g,早晚分别保留灌肠1次。

2 结果

所有患者肠道功能均恢复正常,8~19d,平均(12±4)d;住院16~32d,平均住院(21±6)d,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 患者经过手术创伤,出现肛门间歇排气及少量排便进食后被要求再次禁食,患者及家属无法理解,难以接受病情变化,表现为焦虑不安和恐惧。首先要对患者给以心理疏导,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炎性肠梗阻发生机理及治疗方法,以及本病治疗成功的病例,使其理解炎性肠梗阻与术后肠梗阻的不同之处,克服恐惧心理,主动配合医疗和护理活动,促进疾病恢复[2]。

3.2 生长抑素应用及胃肠减压 采用鼻胃管胃肠减压可减少胃肠道积存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不仅有利于肠壁血液循环的恢复,还可改善因膈肌抬高所致的呼吸和循环障碍,因此持续胃肠减压是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护理中应密切观察,每日予温生理盐水冲洗胃管2~3次,保持胃管通畅,准确记录胃液的性状和量,若出现咖啡样胃液,送胃液隐血试验,警惕应激性溃疡或绞窄性肠梗阻发生,及时汇报医生处理。持续胃肠减压导致消化液丢失,引起内稳态紊乱。生长抑素能够抑制生长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并抑制胃泌素和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水、电解质的丢失,减轻小肠扩张、缺血和屏障完整性的破坏。生长抑素采用微泵24小时静脉推注治疗抑制胃肠消化液分泌,减轻肠壁缺血水肿,促进肠功能恢复。当患者腹痛、腹胀缓解,腹壁变软,肠鸣音逐渐恢复,对于是否逐渐撤减生长抑素有指导意义[3]。

3.3 腹痛、腹胀情况的观察 炎性肠梗阻发生在术后早期,临床上有少量间歇性肛门排气、排便史,进少量流汁后出现腹部膨隆,腹痛不明显,触诊有不均匀性腹部柔韧感,叩诊多为实音,听诊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炎性肠梗阻肠壁间广泛粘连,肠粘膜充血水肿,不宜手术干预,否则手术分离引起肠管浆膜层及肌层破坏,肠管破裂,渗出增多,引起更多的肠管间粘连,导致更为严重的炎性肠梗阻或肠瘘形成。若出现腹胀明显,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并有反跳痛及肌紧张,腹壁左右不对称,应警惕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及时腹部CT检查,一旦诊断明确,尽早手术探查,改善预后。

3.4 营养支持 炎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已是共识。患者因禁食时间长,胃肠粘膜水肿,持续胃肠减压,导致营养状态差及内稳态失衡,应及时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纠正营养不良,利于肠功能恢复。全肠外营养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输注,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规范,保持导管通畅,输注高浓度营养液时注意控制滴速,输注结束后及时冲管。静脉导管穿刺点每日消毒并记录导管外露长度,若静脉导管脱出、穿刺点渗液、置管时间超过1个月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及静脉导管。临床上出现畏寒发热等感染症状应考虑静脉导管感染可能,及时拔管并送静脉血培养及导管端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患者腹痛缓解,腹胀减轻,肛门出现排气后,可暂停胃肠减压,首先夹闭胃管1d,观察患者有无腹部不适,若无可给温5%GNS 500mL由胃管缓慢注入[4],注入后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若无明显腹痛、腹胀后过渡到等渗肠内营养液,逐步减少肠外营养,至半流汁至普食。

3.5 中药灌肠护理 增液承气汤200mL进行低压灌肠,充分利用大肠的吸收功能,避开经胃肠引起病变小肠的负担。中药保留灌肠前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使病人了解保留灌肠的目的,从而尽量忍耐,保留更长的时间。选择一次性硅胶吸痰管代替肛管,臀部抬高约10cm,插入动作轻柔,插入深度15~20cm,缓慢注入药液[5]。嘱患者尽量保留30min以上再行排便,使中药充分与结肠粘膜接触[6],以促进药物吸收及刺激肠蠕动,利于肠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常发生在术后2周左右,对于高龄、全身情况较差、手术时间长、术中腹腔感染程度重、肠壁渗出与水肿严重等的患者,应警惕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在围手术期处理中,术前对病例常规进行炎性肠梗阻的风险评估;术中减少肠管暴露时间,尽量保持肠壁湿润;采用锐性分离,避免肠壁挫伤,保持肠壁浆膜层完整。对高危病例术后适当延长禁食时间及经口饮食时间,规避炎性肠梗阻的诱发因素。而早期炎性肠梗阻一旦发生主要行非手术治疗,胃肠减压是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对长期禁食及胃肠减压的患者,应维持好内稳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重视营养支持,定期监测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浓度,及时补充血浆及人血白蛋白,有利于减轻肠壁水肿,防止低蛋白血症,促进肠功能恢复。当肠功能稍恢复后,尽早过渡到肠内营养,稳定肠黏膜屏障,防止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对于存在发热,血细胞分析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的炎性肠梗阻患者,无其他明确感染源时,应考虑肠源性感染可能,遵医嘱及时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属于中医“关格”“肠结”等范畴,胃、小肠、大肠均为腑,其特点为“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7]。术后正气受损,湿热邪毒乘虚而入,邪滞胃肠,气机不利,传导失司,气血郁闭,上下不通而成关格,导致热结阴亏,腑实肠结。治以滋阴增液,泻热通便为主。本文采用一次性硅胶吸痰管代替肛管进行保留灌肠,因为硅胶吸痰管比较细软,对病人的刺激性小,可以插得深些,保留的时间更长,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采用增液承气汤低压灌肠可以直接通过直肠吸收并刺激肠管运动,有利于消除肠壁水肿,促进炎症吸收,促进肠功能恢复。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确切[8],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388.

[2] 张兰林.35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和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2):99-101.

[3] 倪元红,彭南海.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2):188-190.

[4] 钟鸣,毕丹青,张勇学,等.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营养支持治疗体会[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3):143-144.

[5]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20-321.

[6] 杨莉华.中药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05,22(3):243.

[7] 苏志坚,钱毅.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4,40(19):2314-2315.

[8] 张虎,曹登科,刘海威,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2):162-16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4.055

江苏 224231 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人民医院(何云芳)

猜你喜欢
肠壁肠梗阻灌肠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藏药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护理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