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与金融需求现状之我见

2015-03-26 21:49陆金芳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县域农户资金

陆金芳

金融制度的安排,从源头上决定了县域金融的效率。县域经济的质量与规模,取决于金融支持的规模及结构。分析评价县域金融制度,必须剖析县域经济运行中金融支持的作用,掌握政府导控下金融需求的主要构成(部类)。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的统一与矛盾、协调与冲突,掌握其需求的内涵与层次,从而才能探索县域金融制度缺陷的原因,评析制度优化的可能性。

一、地位重要 需求巨大

县域经济既是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位,它涵盖“三农”、兼容城乡,承担着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等重要职责。鉴于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以“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工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作为县域金融(主要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明确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坚实基础,具有承上启下,强国富民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统领县域经济发展”。明确要求坚持走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近年来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降低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农民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水平已经逐步由温饱向小康转变,劳动力由农业领域向二、三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规模有所扩大,经营范围相应拓宽,经济所有制类型日趋丰富;城镇居民金融素质逐步提高,理财意识不断加强,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强烈;县域县、乡、村三级政府承担着日益增多的公共服务任务,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额的资金投入,面临着资金融通的巨大需求。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前提下的县域经济发展,其金融需求一般包括存款需求、贷款需求、金融投资需求、中间业务需求和保险需求等。目前就金融投资需求而言,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导致了金融需求的层次不高,购买国债、股票等证券融资金融需求还处于培育时期,尚未形成具有市场重大热点的金融投资需求。对中间业务的需求而言,取决于农村人口的流动和农村企业的扩张能力,在不同地区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农户对自然灾害保险的潜在需求,因缺乏制度供给,以及限于收入水平低下等因素,保险需求一直未能得到开发和满足。这些方面的金融需求,未成为普遍且矛盾突出的问题。

县域范围的金融需求主要表现以下层面:“三农”的需求,包括农户、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县域工业化的金融需求,主要是集中发展工业园、开发区工业化方式催生的金融需求;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包括个体工商户的金融需求与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小城镇建设的金融需求。体现在存款、贷款和汇兑三项传统业务方面,存款能够基本满足县域金融服务需求,而贷款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始终是县域金融及经济发展中的焦点。

二、新农村 城镇化 政府很有积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性任务。要求加快村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然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典型的公共产品,社会效益大,经济收益小;资金需求规模大,生产周期长,缺乏抵押担保。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水电、通讯、教育和医疗条件落后于城市,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有鉴于此国家坚持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国债资金投向农林水利、农网改造、储备粮库建设等方面逐年加大力度,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是农村发展与基础设施落后之间的缺口仍然很大,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预期收益不明朗,金融支持的积极性难以发挥。

随着新型城镇化被确定为促进社会进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将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小城镇建设投资巨大,资金短缺将成为一大瓶颈。小城镇建设的金融需求,特别是起步阶段的资金需求,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方面,由于资金投入大、时间长、收效慢,存在承贷单位难以选择、担保不易落实、还款来源受限制等不利因素。加上县域商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自主权上收,对贷款项目只能按权限大小逐级向上申报,经过上级行在省级或市级范围内综合平衡后,欠发达地区的贷款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县域金融部门对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受到限制。

发挥金融支持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对新城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其支配金融资源的积极性很高,掌握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支配权,就可以满足诸如工业园区开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等因素的金融需求。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还能够通过信贷资金财政化减轻财政压力,减轻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而产生的债务。城镇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信贷需求巨大。单靠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已经难以满足需求,需要争取来自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政府在沟通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中小企业融资不招银行待见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整体实力不断壮大,经营范围不断拓宽,资源配置上的比较优势,使中小企业拥有了发展空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曾经“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为代表,对于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村资源的优化流动和合理配置,为中国经济二元结构的转变和城市化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做出了贡献。

然而,其在整个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地位却并不匹配,表现为获取资金的渠道狭窄,来源匮乏,融资方式单一,融资难度大。县域中小企业数量庞大,普遍存在资金紧缺。据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与上海金融学院调查问卷,县域中小企业对近3年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是否短缺做出的评价是,143家企业中资金比较紧张和非常紧张的共有110家,占样本总数的77%;非常紧张的占46.2%。仅有10.5%的企业认为资金处于一般紧张状态。资金短缺还表现在贷款期限不能与企业生产周期相匹配,有33家企业反映贷款期限太短与生产周期不匹配,占97家有效样本的34%。由此可见大多数县域及农村中小企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资金困难,其信贷获取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中德实证经济合作项目的研究也证明了相同现状,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3年期以上长期贷款基本不能满足需要,获得贷款的难易程度与前两年相比更加困难。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经营风险大、信用能力低,各级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普遍采取谨慎原则,因而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中小企业,缺乏在融资方面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尽管银行已取代财政成为企业资金供给的主渠道,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存在相当的“空白”,企业无力进入正规的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在当前的体制和制度框架下,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还是依赖间接融资。在各种间接融资方式中,商业信用和票据市场发育缓慢,融资租赁发展水平还很低,中小企业不得不依赖于银行贷款。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成为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方式。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逐步成熟,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两极分化。产品有销路、企业有效益、资信质量高的企业成为各个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而具有发展潜力但目前状况并不好的中小企业,由于银行方面尚缺乏识别能力,往往受到冷落。银行为防范风险,贷款对象从企业法人转向几位主要股东,自然人贷款成为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方式。

四、当代农户的需求 差异很大

我国农户具有丰富的内涵,其特征决定了金融需求的差异性。通常含义上农户是指在农村长期居住的家庭。专指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家庭。农户经营制度的确立,使中国农业信贷需求的主体结构,由集体经济为主转向以农户为主。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农村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农户的经济行为日益活跃。作为生活和生产的综合体,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使用自有资金,还借入一定的信贷资金,农户是使用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的综合体。

现阶段农户还承担着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的双重职责。其经营的特征是土地经营规模小,在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中,占有比较充裕的只有劳动力,能体现现代化水平的生产要素较为缺乏,经营实力较弱,管理经营粗放,组织化程度低,效率难以提高。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户追求,还停留在温饱层次,而非利益与产出的最大化。按照农户的经济行为特征和金融需求特征,现阶段我国农户可按自低而高分为三类:

第一类农户处于自然经济或小商品经济条件下,其经济行为特征侧重于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很少有剩余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农业生产维持在简单再生产的水平上。第二类农户从自然经济或小商品经济向完全的市场经济过渡,其经济决策通常要考虑劳动和资金两个因素,劳动力较多而资金较少的农户,可能会选择保证粮食生产再外出打工;而资金较富裕劳动力较少的农户,可能会选择资金密集型的农业或非农业产业。第三类农户可称之为市场型农户,接近于发达市场经济农户或农场主,无论是以粮食生产还是以其他生产为主,都以通过市场交换,以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为目的。

在我国目前家庭承包制和农民对土地不完全产权的约束下,多数农户仍是小规模农户,对农业信贷的需求源于其扣除生活开支后,收入无法满足简单再生产,必须通过借贷维持农业投入所需资金。高收入农户从事规模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生产,采用高新农业技术,追求农业生产的盈利水平,对资金的需求规模较大,对农业信贷市场的依赖更多。我国的农户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独立的生产实体,又是基本的消费单元;既是农村资金的供给者,又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对象。他们的经济行为和资金需求,对其金融需求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大国和转型国家,我国农户数量巨大需求巨大,每个农户都是现实和潜在的资金需求对象,决定了农村对资金的需求总量长期处于升温状态。农户对农业信贷需求的总体规模,随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结构、农业技术变化、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以及农业信贷市场的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大量采用,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户对农业信贷的需求规模相应增加。近年来全国人大财经委和专业学者对农户借贷的研究统计,已经证实了农民较强的资金需求,并且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链接:农户的行为特征是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深入研究的命题。在对中国小农经济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黄宗智提出了“小农命题”。其核心是对小农经济“半无产化“的定义与刻画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著名的“拐杖逻辑”。他认为在中国一个农户家庭不能解雇多余的劳动力,因而中国的小农经济不会产生大量原本可以从小农家庭农场分离出来的“无产——雇佣”阶层,存在多余的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雇佣劳动者。中国小农经济的收入等式是农业家庭收入加非农佣工收入,后者是前者的拐杖。此外,传统的家庭主义结构是中国农户所具有的最显著的特征,紧密的血缘和姻缘关系使家庭成员可以从许多方面认同家庭组织的整体利益目标,显示了与农业的产业特点高度契合的组织品性。农户经济行为是农村居民家庭(个体或群体)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并达到一定目标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过程,包括农户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农户经济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运行的基础,其基本特征是经济单元与社会单元的统一性以及生产和消费的统一性。小农家庭不仅是消费单位,而且是产出单位。

猜你喜欢
县域农户资金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