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供求脱节的症结所在

2015-03-26 21:49许红军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信贷县域金融机构

许红军

随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金融环境的不相适应状况被披露,县域金融政策主导下的资源需求与供给矛盾日趋突出,尤其是资金来源不足的困难,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否则农业信贷缺口的不断扩大、“零贷款村”的不断增加、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不断升级,以及县域政府融资体系的严重缺乏,将直接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笔者从分析金融需求表象入手,试图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为实施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县域金融供需矛盾,提供标靶,以利出台有效的政策措施。

看似纷繁的金融需求

综观县域金融需求饥渴表像,主要来自以下层面:县域城镇化、工业化的金融需求,主要集中在发展工业园、开发区的工业化方式,催生了金融需求;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我国农户数量巨大,决定了农村对资金的需求总量巨大;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包括个体工商户的金融需求与民营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农户”的金融需求,源自于“三农”基础,每一个农户都是现实和潜在的资金需求对象。

1.城镇化、工业化的金融需求。特别是起步阶段的城镇化金融需求,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方面,资金投入大、时间周期长、收效慢,一般存在承贷单位难以选择、担保不易落实、还款来源受限制等不利因素,加上县域商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自主权上收,对贷款项目只能按权限大小逐级向上申报。由于城镇建设投资巨大,资金短缺成为发展的瓶颈。县域金融部门对工业化的信贷投入同样受到严格限制。经过上级行在省级或市级范围内综合平衡后,发达地区的资金需求一般都能够得到满足,而欠发达地区的贷款需求很容易被砍掉。

2.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分为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在当前的金融体制和制度框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主要依赖间接融资。在各种间接融资方式中,商业信用和票据市场发育缓慢,融资租赁发展水平还很低,中小企业在间接融资中主要还是依赖于银行的贷款。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方式,纯粹的信用贷款少之又少。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农村合规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村民间借贷应运而生自发成长。为农村非合规金融的发展留下了市场空间,近几年农村民间借贷发展很快。

3.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包括个体工商户的金融需求与民营小企业的金融需求;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其借贷形式主要以私人借贷为主,用于临时性的经营生产和生活资金周转。这种融资形式有三个特点:一是“熟人融资”。融资多在亲戚、朋友、邻居等相互了解和信任的人之间。二是融资形式简单。订立合约时往往采取口头、简单借据等非正式契约形式,合约订立迅速快捷。三是信息对称度高。亲戚朋友、同行之间了解对方的人品、资信、经营风险情况,并利用网络关系进行实时实地监督,借贷风险并不大。

4.“三农”的金融需求。作为农业大国和转型国家,我国拥有规模最大的小农经济,农户数量巨大,每个农户都是现实和潜在的资金需求对象,决定了农村对资金的需求总量巨大。传统的农村家庭结构具有的显著的特征。按照农户的经济行为特征,可以将现阶段我国农户大致分为自然经济或小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农户、从自然经济或小商品经济向完全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农户,以及完全市场型的农户。农户对农业信贷需求的总体规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结构、农业技术变化、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以及农业信贷市场的发育程度而变化。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采用,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信贷市场的发育,农户对农业信贷的需求不断增加,规模相应扩大。

五对矛盾是症结所在

县域金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突出,数额巨大的农业信贷缺口,因求贷无门“零贷款村”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与县域政府融资体系缺乏……上述现状的存在,主要源自于以下五对矛盾:

1.机构设置萎缩与经济需求扩张。县级金融机构设置萎缩,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升温的矛盾,已经由潜在转为明朗。虽然县域普遍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和邮政储汇机构等,部分县域还存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分支机构。但经过商业银行多年的改革,县域的金融机构网点已经下降到了短缺的状态。存留下来的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信贷市场竞争不充分,县域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实际上已受到严重削弱。县级金融机构信贷功能弱化,信贷服务缺失。加上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自主能力造成大幅减弱。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改革的深入,以及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县域信贷需求日趋旺盛,大部分中小企业、县域商贸项目和农业生产项目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信贷支持。

2.追求利润优先与实际效益低下。信贷资金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与县域经济效益普遍低下的矛盾。存差资金除了保持基本的备付之外,各金融机构的绝大部分资金上存其上级机构,2007年邮政储蓄银行由邮政集团邮政储蓄子公司转型,虽然开始恢复了发放贷款,但总体盘子受到严格控制,县域资金投资始终倾向于大中城市。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深化改革,促使金融机构无一例外成为追求利润的主体,而县域经济相比较城市经济而言,由于经济效益提升缓慢、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经营成本相对较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机构不愿将资金投向县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决策。

3.经营战略调整与县域资金需求迫切。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与县域资金需求迫切的矛盾。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不断调整经营战略,业务重心向大中城市倾斜,向国际市场转移,对县域本土的企业的信贷支持必然削弱,加剧了县域资金供求的矛盾。从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投放看,主要是投向经济相对发达、经济交易相对活跃的地区;从新增贷款投向上看,县域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性支柱产业和居民消费等领域。企业出现以改制的名义逃废金融机构债权,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威胁到金融安全,严重冲击了银企合作的基础,最终制约了金融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也制约了拓展金融服务的空间。

4.资金需求缺口大与资金外流加速度。县域资金需求缺口大,与资金外流加速度的矛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各级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小城镇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走特色农业之路等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强。但资金外流的趋势却有增无减,使金融支持力不从心。表现在2010年前邮政储蓄银行组织存款对信用社吸收存款带来了巨大压力,一是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将重点放到大中城市,邮政储蓄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一条主要渠道;二是各商业银行贷款普遍实行扁平式管理,致使县级行贷款功能逐渐萎缩,资金大部分上存造成县域资金的外流;三是县域区划内的省属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的资金管理模式,资金实时上划,使依托企业生存的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资金危机。

5.竞争白热化与监管不健全。银行金融机构竞争加剧,与县域金融机构制度不健全之间的矛盾。我国金融业已经全面开放,竞争不断加剧,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使得国内金融机构不得不参与了某种范围与程度国际化竞争。而与此同时,作为县域金融机构主体的农村信用社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内部管理和控制不力,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等制度偏重于形式,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机构的长期利益被忽视,利润遭到工资和福利的侵蚀等,基层机构和员工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金融监管不力,导致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农村信用社吸收的部分资金用于非农领域,中小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猜你喜欢
信贷县域金融机构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