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小区域经济与金融资源配置

2015-03-26 21:49廖江斌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金融区域

廖江斌

随着加强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政策进一步落实,县级行政区划内的乡(镇)村(社区)经济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形成了特有的县域小区域经济。它们的经济属性、经济规模、主体关系正在发生积极变化,经济结构日趋呈现多元化,开始形成独有的板块经济。然而,由于以中心城市开发与项目投资为重点的发展惯性仍然在起作用,使得小区域经济的积极变化仍然被各方忽视,导致其对政策、资金、环境方面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致使其发展进程受到了抑制。

当前对县级行政区划内小区域经济并无严格界定,在总结归纳各方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调研分析,本文作者所描述的小区域经济被界定为:归属地在县级行政区划,地域相临、经济特征相似、发展模式趋同、生产要素相近的经济单元。改革开放之前温州曾经属于经济落后地区,其发展轨迹表明重视和加强小区域经济发展,对实现整个地区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温州在相对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多个相对强势的专业经济形态,小区域集群效应集聚,促进了大区域增长极的形成。

小区域对金融服务要求很高

过去由于交通、通信闭塞,小区域经济远离中心城市,基本处于封闭环境中,经济难以发展上去。如今交通、通信等瓶颈问题得到解决,小区域已经再也不是封闭单一的经济空间,其对整个区域或者产业链条的主导能力越来越强,融入外部市场的程度不断深化。随着移动通讯实现村村通,高等级公路轻而易举就把小区域置于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沿,使得小区域弱势地位被根本扭转,部分小区域开始处于整个区域、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和重要环节。

随着小区域经济发展超越了传统的农业经济阶段,经济结构越是实现多元化,对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种类的需求就越高。如在小区域中心的贸易区域,各经济主体(包括企业与个人)对银行卡支付结算、国际贸易结算、票据融资的需求特别多。由于小区域的金融需求较多针对的是存货管理和资金周转,因此对流动资金贷款、存货抵押贷款、授信贷款等需求量较大。而在生产加工区,由于前期资金积累速度跟不上,加之乡镇一级固定资产难以抵押评估,迫切希望金融机构能够转变信贷营销方式,针对实际设计出适合小区域经济中心的大额贷款管理办法。

总体而言当前小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对金融资源配置提出了更为宏观的要求:一是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理念上,应当把货币政策传导的终点从“产业和企业传导”转为“向产业、企业和区域并重传导”,增强货币政策对区域的导向效果。二是改变信贷政策一刀切的体制,在指导思想上强调“一切市场主体和不同地域范围内的合理信贷需求都应得到满足”。构建一套普惠型金融体系,为不同层次、需求多样的经济区域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各区域间协调发展,增强互补性;三是摒弃金融资源配置“嫌贫爱富”和“顾大丢小”的思维定式,树立按需求确定供给的市场理念,加强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和配置机制的创新性研究,为金融资源配置切合小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小区域金融资源配置需求有变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经济形态决定金融形态。从以上对各类小区域的发展分析可以发现,小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及其对金融资源配置提出的新要求。曾经欠发达的温州,在县域以下经济形态发生积极变化的推动下,非传统的农业经济、民营私营经济和乡镇经济对金融资源的配置形成了反作用力,要求金融资源配置适应小区域经济主体,主要表现如下:

1.靠近链条末端信贷需求越大

任何小区域产业链条的延长,也是各利益主体追求更大利润空间,导致产业利润增值的结果。在实体经济领域,利润的大小往往和同资本投入的多少产生正比。因此小区域经济发展在引起产业链延长的同时,也增大了资本投入的需求。以处于农副产品种植与加工末端的海宁斜桥榨菜贸易加工为例,2003年两者存款规模基本相同,贷款投放上前者稍大于后者。但是随着各自分工角色逐步开始明确,到了2009年6月,后者的存款规模已是前者的2.9倍,贷款余额则达到了3.8倍。海宁斜桥所形成的贷款规模更大,蔬菜脱水、腌制加工企业的贷款超过10亿元,远远超过原先产业产品同质的桐乡县(市)的融资水平。主要原因就是产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产业规模膨胀,引起的资金需求的扩大。

2.经济发展主体多元化

主导小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已经形成多元化格局,并非只有单极的农业人口成分,合伙化、企业(公司)化等联合经营方式正在走向成熟。随着小区域经济功能和地位的不断提升,其商品流、资金流活跃程度有所加强,吸引了区域之外的商户、企业、建筑工程团体、餐饮业人员以及中介经纪人参与到其中,市场经济成分得到不断丰富。小区域经济主体从根本脱离了分散的自然人形态,当前在温州各个区域存在的个体工商户、企业和协会,特别是在农村或者社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迅速,会员通常上百人,多的上千人,内部分工明确,组织化运作效率更高。据统计目前仅庆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已发展到了455个,拥有会员4.92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0.72万户。龙游辣椒专业合作社就达到了近200个。

3.板块经济特点日益突出

县域以下小区域经济包含了农业经济,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农业经济或者是三农经济,其经济结构开始多元化,板块经济或综合性区域经济特点日益突出。如上述温州多个小区域产业发展,早已不再局限于种植、养殖、加工领域,产业链条已经延伸到贸易、物流、加工制造、出口贸易等多个环节。而在贸易集散性质明显的区域,劳务经济、中介经济等蓬勃兴起。部分小区域则发展出酿酒业、种植业、畜牧业、石材开采业等产业。部分小区域依托少数民族畲族传统优势、区位优势、资源特色,形成板块经济单元的特征也日趋明显,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形成明显的区别。有的小区域经济发展虽然基于农业之上,但是运作已经达到了公司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程度,且产业结构出现了分支产业,并形成了部分强势品牌,与传统的小农经济有着根本区别。

改善金融资源政策的建议

从金融资源配置的格局现状来看,由于对县域以下区域仍然一刀切,金融配置方式仍然受限于传统农业,已经难以适应小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要求,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转变。

1.辐射带动与“资源”提振并举

树立“金融服务必须围绕区域经济客观规律展开”的理念。对于欠发达地区,必须同时依靠“一带动、一提振”,即依靠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提振小区域“资源”活力,两种缺一不可。从原始的意义上讲,后者是前者的根本,两者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同等重要。因此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要合理兼顾区域化发展规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在需求。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理念上,要增强货币政策对区域的导向效果。信贷政策努力满足不同区域范围内所有市场主体合理金融服务需求,构建普惠型金融体系。在管理手段方面要变被动为主动,摒弃“嫌贫爱富”和“顾大丢小”的思维定式,加强创新性研究,因地制宜地建立符合小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或体制,加速小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增强县域区域经济聚集效应。

2.变迁制度 引导社会资本流向

通过制度变迁,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小区域经济。资本永远以追逐利润为首要目标,但资本的流动并非不可引导。对农特产品等需要以行政的手段加以导向,由于农业产业的周期性强,强制性制度变迁有利于减少资本的损失。实施制度变迁需要管理部门建立相关配套设施,搭建平台,减少交易环节。通过改善交通,建设发展所需的基础环境,提高市场效率等手段,降低市场生产的成本,引导资本流入小区域等“资金洼地”。目前地方政府虽然作了有益的探索,但更多层面是宏观政策方面的引导,在推动各种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还没有把建设市场运行的机制,引导资金流向作为重点。但对矿产资源具有较高附加值,资本的流动一般不需要引导,基本形成了共识。

3.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形成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形成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等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以利于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推动更多资本进入小区域。当前出现了大商业银行开始返回农村金融市场的现象,但是在小区域,远水解不了近渴,农村信用社仍然需要担纲主要任务。小区域和县级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力度解放民间资本,使其在法律框架内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加大邮政储蓄银行以贷引存、以存促贷的力度,使其成为小区域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更便利的资金融通和服务。

4.依托产业链 完善供应链金融

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不断完善产业链促使产业升级。依托小区域经济产业链,提供金融服务(简称“供应链金融”)。金融资本从供应链金融的角度,为各市场主体提供金融服务,不仅有助于降低风险,更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快速健康发展。金融资本以供应链为基础,面向产业链上的各市场主体提供服务,促进企业向更高层次的产业升级,实现资源与资本的共赢。产业升级之后必然带来对金融服务的更多需求,进一步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

5.加强小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为小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小区域商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形成和壮大提供服务。强化政策环境建设,放宽信贷门槛、监管政策。加强金融电子化建设,畅通结算渠道,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加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扩大电子银行、银行卡、代理业务等中间业务,为区域内各经济主体提供便捷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扩大服务领域,开发新金融产品,为小区域经济金融和谐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金融区域
分割区域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P2P金融解读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