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超文本文学的审美特征

2015-03-27 16:00韩清玉曹亚鹏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超文本陌生化网络文学

韩清玉,曹亚鹏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论超文本文学的审美特征

韩清玉,曹亚鹏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超文本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类型呈现为三大审美特征:交互性的主体参与、多层次的叙事结构和“陌生化”的审美效果。由于网络这一电子媒介的参与,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度更高,与文本的互动也更多;因为是网络生成文学,那文本的叙事结构也随着电子媒介的介入而变得更加复杂,随读者鼠标点击各种链接的不同,从而形成的叙事结构的层次也就变得不同;不管是由于链接产生的特殊的叙事方式还是特殊的网络语言,都使得“陌生化”成为网络文学十分显著的审美特征。

交互性;电子媒介;陌生化

超文本文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文学形式,从诞生就始终处于主流文学形式之外,并没有引起过多人的关注。直到网络这一新媒介的风行,超文本文学才渐渐地为世人所重视。尤其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介的发达、电子书的流行等,文学活动也越来越依附于数字媒介,过去艾布拉姆斯关于文学“四要素”的概括恐怕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文学现实,而是必然要有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即文学由“四要素”走向包括媒介在内的“五要素”。正是由于网络等电子媒介的介入,超文本文学才能在形式上呈现出其独特性,表现出更独特的审美特征,从而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一、交互性的主体参与

超文本文学与传统纸质文学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超文本文学由于网络媒介的介入,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文本,读者的主体性表现得更加明显,读者与文本之间能够产生交互性的交流,这种交互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超文本文学在形式上显出独特性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链接,读者通过链接对文本的不断探索或是被超文本文学中图片、视频甚至音乐的吸引就会更大身心地投入文本。通过链接,读者才能更加深入地参与阅读,才能跟文本发生交流。由于媒介的不同,超文本文学作为特定的文学样式,它里边的各种链接设置以及图片、视频甚至音乐的插入,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也就使得读者的参与度更高。这本身也是文学用现代科技手段营造艺术意境的实践,这一创构,是对传统艺术“虚实相生”意境特质的突破,更多地呈现“有”的实存性特征;而于读者,文学作品的接受变成了更为积极的构形实践。面对这样的超文本阅读,阅读过程不再像纸质文学阅读那样简单,读者只凭借与文字的交流去刺激自己大脑的想象,而是每一次阅读都充满好奇,每一次阅读都会是一次紧张刺激的探索,读者的兴趣始终被牵引着处于最高点。黄鸣奋教授在他的研究专著《超文本诗学》中曾对“链接”的作用作了如下肯定:“在超文本广为人知之前,我们虽然也在写作和阅读过程中产生联想、依赖联想,但很少对联想的多样化进行深思。超文本将联想以链接的形式加以固定,用户猛然发现无意识中的思维有可能是沿着这样的路径进行的。超文本的作者以链接的设置来引导读者,而读者也通过链接来把握作者意图。链接组合的多样化促进了写作与阅读的多样化,清楚不过地展现了我们原来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文本,或者说文本原来有着如此多样的丰姿。”[1]150事实上,读者在阅读时完成的并不仅仅是对文本的理解或阐释,而是在每进行一次链接的同时也在进行一种“创作”,这种“创作”显然不是指书写文本本身,而是通过读者的自由链接而形成情节各异的作品,正是从“链接”到“创作”这一过程,才更能将读者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交互性的主体参与还体现在读者也是参与创作的。这里的创作不仅仅包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链接不同而生发出的文本(比如小说的情节)不同,还包括读者在阅读完成之后由于对文本产生身份的共鸣而留下的评论或者感想。这也是彰显读者主体参与的一种形式。中国台湾超文本文学的理论和实践者须文蔚在对超文本文学的存在形态进行分类时把这种类型叫作“互动诗”,并作了详细的解释:“这一类型的作品由于开放读者回应资讯,就开创出一种平面媒体无法达到的互动性。一般而言,这一类型的作品可能让读者加入创作,形成创作接龙的游戏。”[2]基于读者的不断参与,使得文本也处于动态的不断生发之中,读者在阅读完成之后难免会对文本有所感触,随手写下的评论或者感性思考,在以后不断有读者再阅读时看到的就不仅仅是最初的文本本身,而是也包含了之前每个读者对这个文本的所思所想,从而引起不断的读者的共鸣。像台湾触电新诗网中的《追梦人》,在开始文本的阅读前设置了10个问题,通过读者回答问题才能进入阅读,而每个人随着答案的不同,所呈现的文本也不相同;还有像聂情璞在《网络叙事学》中提到的:“2001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风中玫瑰的BBS小说《风中玫瑰》,该书把作者一帖一帖写作及与网友交流互动的过程全印了出来,形成一种全新的互动文本……这种互动写作带来的乐趣,一起参与文本构造的愉悦,是传统写作无从获得的。”[3]这样使得超文本文学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生发过程的同时,也更加体现读者的主体性特征,这样才达到读者与文本的真正交互。

第三,在文学活动中,读者本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随着新批评、读者接受理论和结构主义等文学批评思朝的兴起,读者这一角色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明显得到提升。而交互性的主体参与首先就体现在读者数量的增加,这就为读者主体性的实现在数量上作了很好保证。超文本文学正是由于网络媒介的介入,使得文学从创作到阅读这一过程变得更为容易,也更便捷,而读者群体也变得更广泛,多于几倍的读者更加容易地从网络上完成文学的阅读活动。这都是比纸质文本更为突出、更有优势的地方。

二、多层次的叙事结构

超文本文学中形成多层次的叙事结构这一审美特征的原因,即超文本文学自身复杂的结构和读者在阅读时的链接。

超文本文学的结构概括来说就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数据库,里边的数据永远多得不可估测,而链接便是指向这些数据的通道。它突破了传统文学只凭文字叙述和纸质媒介来打造出来的供读者想像的叙事结构,而是在网络这一充满无穷可能性的空间进行写作,这就使其叙事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像我们都熟知的超文本文学的经典作品,美国著名作家乔伊斯笔下的《下午:一个故事》,由539个文本块组成,它们之间有951个链接。而莫尔斯洛普的《维克多花园》有993个文本片段,2804个链接。[1]283如果说读者在阅读时的自主链接是探寻神秘而复杂的超文本叙事结构的通道的话,那么超文本本身的复杂结构就是让读者实现种种链接的最好保障。

读者在阅读文本时的链接是完全自由的,也是分为多种类型的。有的在每个“文片”下放置选项,有的则在文中设置关键词,有的还通过同一个单词来相互链接……不管怎样,选择的决定权全在读者,读者任意选择链接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构。“读者阅读完全是自由的,可以从任何一章开始,也可以在任何一章结束,文本理性的、完整的意义已不存在,读者能感受到的仅仅是不同于传统体裁的阅读惊喜。”[4]163但是最重要的就在于读者,面对种种链接,读者可以完全自如地选择阅读路径,选择的路径不同,最后得到的供自己阅读的文本也就不同。链接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在每个‘文片’下放置选项,决定权交给读者。如《下午,一个故事》设置了‘是’和‘不是’两种选择,《谎言》则有‘谎言’和‘真话’两种变化;稍为复杂的链接作品则在文中设置关键词,每个关键词将带领读者通向不同的领域,如《胜利花园》;有的作品通过一个单词来相互链接,与‘词语接龙’游戏有相似之处,如《季节组诗》;还有一种是以图片的方式来创造多线链接,如《永久的图像》《拼缀女孩》等。”[4]24读者的主体性作用在阅读过程中始终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库,如此复杂的数据库,再加上各种纷繁复杂的链接路径,最后呈现出来的文本的差异性将会难以估量。

三、“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超文本文学在媒介和形式上彰显出来的独特性不仅仅是单纯的媒介技术论,而是与“文学性”紧密相连,就构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即产生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首先,超文本文学作为一种综合型的文学类型,由于电子媒介的介入,融合图片、声音、视频等因素,丰富多彩的内容,这在整体形式上就能给读者一种“陌生化”的感觉。媒介、形式跟传统文学不同,超文本文学的诞生就像电子科学的一场伟大革命,足以引起整个文坛的巨大关注。至于强调超文本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差异,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网络文学的叛逆不是在语言、结构、章法上的标新立异,而是在它在本质上就和传统文学分道扬镳。”[5]

朱述超在对关于“陌生化”理论的种种观点作了分析之后,把对“陌生化”的理解分为两层:“由此可见,陌生化包含双重意义,一方面是指从心理上讲是一种感觉的反常化,另一方面指这种反常化内在了形式程序的变化。所以本文运用陌生化概念来分析网络文学,实质上就是探讨产生网络文学‘文学性’的形式程序相对于传统文学的反常化,即网络文学的陌生化是如何通过形式程序的变化造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感觉的陌生化。”[6]超文本文学的存在本身在整体上给读者眼球的冲击正是第一层面所讲的“心理上的一种感觉的反常化”。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受到图片、音乐或者视频等各种多媒体因素的“打扰”而产生的“陌生化”即归入第二层面。《西雅图漂流》和《谜》这两部作品,都是利用文字来造景,通过文字的变形、移动,光线、颜色的变化等来制造相应的“视觉”“图像”。这就是通过形式程序的变化产生了读者在阅读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感觉的陌生化。

其次,超文本文学的“陌生化”审美效果还通过链接表现出来。由于链接,超文本一返传统,消解中心,读者可以完全自由选择,根据读者选择链接的路径不同,具体阅读到的文本也不一样。这样的阅读犹如进入一座迷宫,无时无刻不在体验探寻未知领域的乐趣。“本文的超文本是指一种特殊的传播手段,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文本,而网络文学在本质上就是采用了超文本这种技术来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文学文本的超文本,形成了自己的文本特征:窗口呈现、链接成序、动态文本。超文本的作者以链接的设置来引导读者,而读者也通过链接来把握作者意图。链接组合的多样化促进了写作与阅读的多样化。”凡是超文本文学在文本里都会设置链接,而链接之后带给读者的“陌生化”的享受也是传统文学所不能完成的。

最后,“陌生化”这一概念在最初提出是要恢复文学的“文学性”,要把文学研究的重心放到“使文学成为文学的东西”上。如果想要探究超文本文学与传统文学“陌生化”效果的相同之处,那就是在语言上。比如近年来随着一些网络小说的走红,一大批新颖的网络词汇便进入了读者的视野,比如像“有范”、“脱光”、“奇葩”、“给力”、“屌丝”、“高富帅”、“白富美”……一系列的到现在已经是张口就来的网络新词,确实也会引起不一样的审美效果。

结语

超文本文学从诞生之始就表现出与传统文学极大的不同,它在形式上展现出来的交互性的主体参与、多层次的叙事结构和“陌生化”的审美效果等独特的审美特征,很值得学者们去关注研究。当然,虽然超文本文学具有很多独特性,但是它始终是文学的一种样式,文学的语言仍然是至高无上的,图片、声音等多媒体的插入,只是对于语言的一种补充,是为了丰富文本的文学性,并不可能取代语言成为中心。超文本文学由于其载体和本身的局限,注定不会取代传统文学,它只会与固有优势的传统文学一起,共同构筑异彩纷呈的文学世界。

[1]黄鸣奋.超文本诗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2]须文蔚.台湾数位文学论[M].台北:二鱼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58.

[3]聂庆璞.网络叙事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116.

[4]韩模永.超文本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何学威,蓝爱国.网络文学的民间视野[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37.

[6]朱述超.网络文学文本的“陌生化”形式[J].东南传播,2008,(3).

On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Hypertext Literature

HAN Qing-yu,CAO Ya-peng
(School of Philosophy,Anhui University,Hefei,Anhui230039,China)

As a new type of literature,hypertext literature has three aesthetic features:the interactive involvement of subject,multilevel narrative structure and“alienated”aesthetic effects.The involvement of internet makes readersmore involved in reading and more interacted with texts.The literature led by internet has amore complicated narrative structure with involvement of digitalmedia.The levels of narrative structure vary with the different links which readers click.Not only the special narrative mode led by different linking,but the special internet language gives a remarkable label of“alienation”to 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internet literature.

Interactiveness;digitalmedia;alienation

I206

A

2095-3763(2015)04-0050-03

2015-06-03

韩清玉(1981-),安徽大学哲学系讲师,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艺术自律理论的演进逻辑及其反思”(AHSKQ2014D129)和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从‘美学的革命’到‘革命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艺术自律思想研究”(0230331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超文本陌生化网络文学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基于新闻翻译试析翻译中的超文本成分
网络文学的诞生
对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解析
思维的模拟外化:概念超文本建构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