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化和语言演变》汉译本评述

2015-03-28 04:30饶琪,马兴茹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语言学译者语法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8078(2015)04-0119-03

收稿日期:2015-05-10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5.04.30

作者简介:饶琪(1982-),男,湖北咸宁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湖北科技学院文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YJC740085。

近年来,词汇化及其相关研究在事实的层面上已成为汉语学界中研究热点领域,相关研究文献也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来自百度学术的数据显示,围绕着“词汇化”这一主题产生的汉语研究文献数量已高达8981篇。这些数据充分反应了研究的热度,不同年龄层次和研究经验迥异的研究者们在这一领域中聚集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以绵延三千余年的汉语事实来支持和验证这一领域的发展。词汇化和语法化存在的中间区域,极易引起争论,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词汇项、词汇范畴和语法范畴、语言演变等基本理论的不同观点。形式生成语法学派认为语言演变是突变的、发生在语言内部的,功能类型语法学派的看法则与之相反,他们认为语言演变是渐变的,受到人们认知规律和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者在词汇化是否和语法化相反,是否是去语法化的一种类型,以及对词库、词库单位、词库范畴如何界定等等这些问题上的认识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观点和结论。

一、内容简介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词汇化和语言演变》,是2005年由享有盛誉的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L.Briton教授和美国斯坦福大学E.Traugott教授合作撰写的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一书的中译本,这本书在“剑桥语言学研究综览”(Cambridge Research Surveys in Linguistics)中颇具份量,中译本由华中师范大学罗耀华教授及其带领的译者团队队员郑友阶、樊城呈、柴延艳共同翻译完成。

全书共六章。第一章是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研究背景;第二章是词汇化——定义和观点;第三章是词汇化和语法化关系探讨;第四章是词汇化和语法化综观;第五章是个案研究;第六章是结论和问题。第一、二章是本书的理论背景和讨论前提,作者简要总结了当代语言学理论对词库、语法和语言演变的不同主张和主要分歧,讨论了近50年各语言流派对词汇化作出的不同定义,并由此提出了个人的研究观点。作者集中概述了10种主要词类型,分别是复合、派生、类转、略写与省略、截搭、逆构、缩略词、借译词、新造词或词根造词、元语引用,作者的研究视角并不局限于语言的共时要素部分,而是转向本质上是历时的更为普遍的构词过程,即历史视角下的溶合词汇化研究;第三、四章集中讨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第三章作者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类似点,作者重点讨论了两者的单向性及单向性情况下的“更新”和“复活”,二是两者的差异点,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学者对词汇化是去语法化的一种类型的这种观点的不同论证依据,由此认为词汇化和语法化之间的关系应有不同的分析。作者在第四章提出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整合途径,对语法的共时模式和语言演变本质做出一定的假设,探讨了语言理论的构词法和能产性问题,并以此重新修订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定义,之后重点研究了语言演变中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概述出两者的平行程度。作者从功能类型语言理论角度,构建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的一个全新的统一模型,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第五章是极为精彩的个案研究,分别讨论了英语中的V-ing、多项动词、复合谓词、- ly构成的副词和话语标记等五种类型的具有争议性、介于词汇化和语法化中间地带的半能产性构式案例。第六章是全书的结语部分,但不乏真知灼见,如同作者所指出的,作为一种表征语言演变框架的词汇化理论,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理论的概括性表现得过强,还需要在更为广泛语种下有充足的个案研究作为经验支持,词汇化研究的语言基础需要极大扩展。作者主张以系统的方法来分析词汇化,将词汇化放入更为广阔的类型学转换中,这体现了作者高屋建瓴般宽广独特的研究视角。全书充分展现了两位作者在这一领域长期的学术累积。至于我们为何选择翻译这本著作,那是因为其具有如下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

第一,从历史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为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做了理论铺垫。正如作者所说,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将关于语言演变中词汇化和语法化关系的各种学术性争论结合在一起,并重点研究词汇化,作者由此提出了一些能够协调这些不同观点并能够将词汇化和语法化统一的方法。作者系统地总结了近50年来各家学派从共时和历时不同角度研究所得出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的不同定义和主要观点,吸取了认知语言学和功能-类型语言理论,将词汇化和语法化放入语言演变的大框架下加以研究,把词库、词汇性、能产性和语法性看作是一个从较高的能产性、语法性到较低的能产性、语法性的连续体,是语言演变渐变的结果。

第二,立足宏观词汇化研究观,构建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的全新统一模型。作者没有割裂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关系,而是通过对语言演变事实的剖析,特别是处于词汇化和语法化边缘的大量例子,同时考察语言演变的共时和历时层面,词汇化和语法化在渐变性、单向性、溶合、聚结、去理据性、隐喻化、去范畴化、词义淡化、主观化、能产性、频率、类型普遍性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平行程度,这些观点非常有学术价值。

第三,综合词汇化和语法化各种研究方法,处于理论研究的前沿,学术影响深远。本书对于历史语言学和语言演变研究有重要价值,经过这些年时间的沉淀,来自谷歌学术的统计显示,《词汇化和语言演变》一书的被引次数高达650,这在语言学学术著作中是极其少见的,充分表明了其成为学术经典的可能性,并在事实上已经成为词汇化和语言演变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之一。与此同时,在这些年来,该书也得到了国内研究者的密切关注,在国内重要语言学期刊上先后对其进行评述的文章就有两篇:罗思明《<词汇化与语言演变>简介》(《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3期);刘红妮《词汇化与语法化》(《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1期),这两篇文章分别对《词汇化与语言演变》一书所体现的学术思想的不同侧面进行了评论和诠释。此外,阅读100份左右的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的参考书目,将其列入参考文献的应当在70%左右。《词汇化和语言演变》一书在平实语言下涌动的是极具洞察力的学术见解,因而不仅适切于那些长期专注于此领域的研究者,也适合作为初进语言研究领域的青年学子了解这一领域的入门、概览性质的教科书。

二、评价

鉴于《词汇化和语言演变》一书在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以及更为宽广领域中如历史语言学、演化语言学方面的重要参考价值,也考虑到该书在国内还未有相应的影印版,购买原版英文著作又极为昂贵,给研究和参考这一重要著作的学术思想带来了极大不便,还有国内不少语言学学习、研究者苦于言语隔膜,尚无法全面理解这一重要学术著作的精旨奥义。综合考虑到这几个方面的因素,翻译《词汇化和语言演变》一书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经过前后四年时间的打磨,多达十余次的修订、审校,商务印书馆于2013年推出了作为“国外语言学译丛——经典教材”丛书系列中的一种,由罗耀华、郑友阶、樊城呈、柴延艳翻译的汉译本。读毕译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值得介绍:

(1)全面、真实地传达了原著的学术思想,语言晓白、流畅、可读性强。近代学者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有三难:信、达、雅。自严氏首提“信、达、雅”三字之后,这一翻译的准则已成为不刊之论。对于学术著作的翻译来说,是译者和原著者一次深层次的学术对话,其中“信”是第一要务,要以服从原书作者的旨意,以便于汉语读者理解为翻译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词汇化与语言演变》一书的译者团队有着良好的专业学术背景,他们既有从事汉语本体研究的,对汉语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有过具体又入微的研究实践;也有长期专注于英语教学研究的,对翻译理论进行过系统而专门的探讨,翻译团队在知识素养和学术背景方面实现了很好的融合。译者之一的罗耀华教授与该书的作者之一Elizabeth Traugott教授相识多年,对Elizabeth Traugott学术思想的宏旨、语言演进过程有着切身之体会。2009年8月到2010年7月,罗耀华教授以访问学者、交流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得到Elizabeth Traugott教授热情的鼓励与支持,在此期间,两位一直就本书的翻译保持密切的书信往来。2014年5 月15日,在罗耀华和郑友阶的邀请下,Elizabeth Traugott教授亲临华中师范大学作了一场关于语言学前沿理论的精彩讲座。期间,三位对本书的核心理论问题进一步交换了意见,Elizabeth Traugott教授还对译本还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这种作者与译者的面对面交流与探讨为译本的翻译质量提供了保证。

(2)术语规范、有据。由于国内外语言学在学术话语体系表述方面的差异,某一学术术语,国内有多个并存的对应词,如词汇化研究中常见的术语“bleaching”相对应的汉语翻译就达11种之多:“淡化、漂白、磨损、虚化、褪色、弱化、泛化、虚脱、落、稀释、丧失”;“gradience”同样有11种不同的翻译:“递差、斜坡度、隶属度、斜坡性、层阶(性)、渐变(性)、量表、渐进、梯级、级差(性)、坡度”。汉译本的《词汇化与语言演变》一书的译者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考虑术语的普适性问题,充分考察了相应术语在国内语言学界的使用情况。译者先后参考了《现代语言学词典(第四版)》《牛津英汉双解语言学词典》等语言学工具书和《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语言科学》《外语与外语教学》等重要语言学期刊。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地规范译名,译者通过对有关论著中同一术语的不同译名进行词频统计,在动态中把握每个术语的最佳译名,这一方法可以为以后学术著作翻译中术语译名的确定提供方法上的借鉴。特别值得介绍的是,在汉译本的末尾以附录的方式给出了三份极其详细的索引和术语翻译说明,有些在国内语言学文献中确无相应译名的,译者在给出自行翻译的同时,也做出了标注和说明,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该书所涉及的相关术语,这也是该中译本的一大特色。

《词汇化和语言演变》汉译本的出版,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裨益了学界。西方学术著作能否在汉语的世界里历经时间的洗涤而弥新,汉译本的出现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汉语研究的发展历程是和引介、翻译国外语言学经典著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语学界一直十分重视这一工作的开展。

在译书环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能够读到翻译精当的《词汇化与语言演变》一书,殊为可贵。译文作者之一的罗耀华教授深知其虽觉治学的枯燥艰辛,但一直“上下求索”,不忘初心。他时刻秉承着华师语言学优良的学术精神——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踏踏实实做学问,扎扎实实搞研究,坐得了“冷板凳”,耐得了“寂寞愁”。从着手开始准备到译本正式定稿,罗教授及其团队花费了五年多的时间,并不断修改,反复推敲,字斟字酌,可谓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原著佳,译著亦值得称道。

最后,借用余英时先生的一句话“法喜维摩今证果,嶸看笔底起云烟”作为读毕全书的一点感想。

责任编辑 张吉兵

猜你喜欢
语言学译者语法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社会语言学名词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