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祯农书》札记六则

2015-03-28 02:01丁建川
关键词:金城

□丁建川



读《王祯农书》札记六则

□丁建川

《王祯农书》是元代重要的农业典籍之一,当代农史学家王毓瑚、缪启愉曾分别为该书作了校注、译注。在《王祯农书》成书及今人校注、译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值得商榷,值得继续整理、研究,如原书引诗张冠李戴、用词失当,校本、译本失校,字词释义忽略语音因素等等。这些无疑会影响今天我们对这部重要农书的接受和理解。

金城土酥净如练;举贷出息;采之不勤;夺;袪;跂足

王祯(1271-1368),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王祯农书》成书于1313年,是我国古代重要农业典籍之一。该书流布甚广,版本不一,当代农史学家王毓瑚、缪启愉曾分别为之作了校注、译注,嘉惠后学,厥功匪浅。但从王祯成书之行文至今日之校注、译注,仍有未尽善处。现将平日借助今注本、译本研读《王祯农书》之一知半见,写成札记六则,以就教于方家。

一、金城土酥净如练

《百谷谱集之三·萝卜》:“老圃云:萝卜,一种而四名:春曰‘破地锥’,夏曰‘夏生’,秋曰‘萝卜’,冬曰‘土酥’。故黄山谷云:‘金城土酥净如练’,以其洁也。”

黄山谷,即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苏门四学士”。但“金城土酥净如练”一句并非出自黄庭坚,而是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节录如下:

惟生哀我未平复,为我力致美肴膳。

遣人向市赊香粳,唤妇出房亲自馔。

长安冬葅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

本诗写于天宝十三年(754年),杜甫时年42岁,病后拜访朋友王倚,写诗以记王生留饮款待之情。“葅”同“菹”,腌菜。《诗·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郑玄笺:“淹渍以为菹。”杜诗“土酥”与“冬葅”相对,指金城当地出产的酥酪。仇兆鳌《杜诗详注》注云:“赵曰:‘土酥者,土产之酥。’梦弼曰:‘酥,牛羊乳所为,色白如练也。’”“《唐书》:金城县,属京兆府。至德二载,改名兴平。”[1]杜诗将金城的萝卜比作土酥,二物颜色相近。后世即称萝卜为“土酥”。宋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土酥,芦菔也。一名地酥。作玉糁羹。”[2]“芦菔”即萝卜。

王祯误将杜甫诗句“杜冠黄戴”给了黄山谷,惜乎当代王毓瑚和缪启愉二位先生的校本、注本皆未注出。

二、举贷出息

《农桑通诀集之四·蓄积篇第十二》:“今之为农者,见小近而不虑久远,一年丰稔,沛然自足,奢费妄用,以快一时之适,所收谷粟,耗竭无余。一遇小歉,则举贷出息于兼并之家,秋成倍称而偿之;岁以为常,不能振拔。”

各本同,皆作“举贷出息”,王祯原文如此。揣其文意,应作“举债出息”。

《汉语大词典》释“举贷”为放债,即借钱给别人以收取利息。《北齐书·李元忠传》:“其家人在乡,多有举贷求利。”宋司马光《言赈赡流民札子》:“若富室有蓄积者,官给印历,听其举贷,量出利息。”

而“举债”为借债。《梁书·王志传》:“京师有寡妇无子,姑亡,举债以敛葬。”唐李德裕《论河东等道比远官加给俸料状》:“选人官成后,皆于城中举债,到任填还。”

“举贷”与“举债”词义相对,一个放债一个借债,一出一进。“出息”为“支付利息”义,穷苦人家遇到歉收,借豪强之家的债度日,就必须付相当高的利息,有时甚至翻番。“倍称”即“取一偿二。”“于”是介词,引入动作对象,穷人“举债”、“出息”的对象都是“兼并之家”。这一句可以翻译为:“(穷苦人家)向占有土地较多的豪强地主借债并支付高额利息,到秋收后加倍偿还。”

另,“举债”与“出息”二词经常连用,古书尚有多例,撮举以充佐证:

又缘春夏之交,雨水调匀,浙人喜于丰岁,家家典卖,举债出息,以事田作。车水筑圩,高下殆遍。(苏轼《奏浙西灾伤第一状》)

喜灯之民例非豪民,举债出息,畜之弥年,衣食之计望此旬日。陛下为民父母,惟可添价贵买,岂可减价贱酬?(苏轼《谏买浙灯状》)

然当阙乏時,不免私家举债出息,常至一倍。此所以贫者愈困也。(王安石《画一申明常平新法奏》)

三、采之不勤

《百谷谱集之三·茄子》:“昔张浮休颂之云:‘身累百赘,颈附千疣。采之不勤,茹之颇柔。’善于形容者也。”

据缪启愉《东鲁王氏农书译注》注释,“张浮休”为“唐人张鷟(约660-约740),字文成,自号浮休子,著有《朝野佥载》等书。所称张浮休,恐即其人。”并将以上颂文译为:“植株累结百果,蒂头长满刺疣。采摘不费力,吃口又软又柔。”

以上注译有两处值得斟酌。一,“张浮休”是唐人张鷟吗?二,将“勤”翻释为“费力”恰切吗?

先看第一处。唐人张鷟虽也自号“浮休子”,但此处张浮休不是唐人张鷟,而是宋人张舜民。清康熙四十七年敕撰的《御定广群芳谱》卷十七:“宋张舜民《茄子颂》:身累百赘,颈附千疣。采之不勤,茹之颇柔。”[3]

张舜民,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与司马光、范仲淹同时。字芸叟,号浮休居士,邠州(今陕西邠县)人。徽宗时累擢吏部侍郎。有《村居》、《卖花声》等诗词传世。《宋史》、《东都事略》有传。生平嗜画,题评精确,能自作山水。著有《画墁录》及《画墁集》。

《郡斋读书志》卷十九:“皇朝张舜民芸叟,邠州人。庆历中,范仲淹帅邠,见其文,异之。用温公荐为谏官,仕至吏部侍郎,后羁置房陵,政和中卒。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于诗,晚年为乐府百余篇。自序称‘年逾耳顺,方敢言诗,百世之后,必有知音’者云。自号浮休先生。”[4]

“浮休”为典故词语,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后以“浮休”谓人生短暂或世情无常。白居易《永崇里观居》诗:“何必待衰老,然后悟浮休。”司马光《又代孙检讨作》诗之一:“人为天地客,处世若浮休。”

再看第二处。“勤”主要义项为“劳倦;辛苦”,大抵与“费力”义近。《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勤而无所,必有悖心。”王建《赛神曲》诗:“新妇上酒勿辞勤,使尔舅姑无所苦。” 但揆以常情,茄子虽高产,但其采摘终究容易,无所谓“费力”与“辛苦”。“采之不勤”如译为“采之不尽”,则文意豁然。

《广韵·欣韵》:“勤,尽也。”二字音近义通,通假。《老子》:“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淮南子·原道训》:“旋绵而不可究,纤微而不可勤。”高诱注:“勤,尽也。”以上二例“勤”皆为“穷尽、枯竭”义。《文子·上仁》:“力勤财尽,有旦无暮。”“力”与“财”、“勤”与“尽”并列,“勤”的“尽、穷尽”义更加清楚。《茄子颂》用夸张手法极言茄子的产量很高,以“身累百赘,颈附千疣”一语形容,非常恰切,是以王祯评价张舜民之颂为“善于形容者也”。

四、夺

《农器图谱之四·耘爪》引陆龟蒙《鸟耘辨》:“耘者去莠,举手务疾而畏晚;鸟之啄食,务疾而畏夺;法其疾、畏,故曰鸟耘。”

缪启愉等《东鲁王氏农书译注》译为:“耘苗的人除去莠草,操作务在快疾,怕晚了有耽误;鸟的啄食,动作也要快速,怕被别的鸟夺去:取法于同样的快和怕,所以叫鸟耘。”

译文中将“畏夺”译为“怕被别的鸟夺去”,拘于字面,未为的论。

是以“畏夺”即“畏脱”,意为鸟儿捕食时速度务求迅疾,要出其不意,如果慢了,昆虫、蛾子等食物可能就会跑掉。字面上可译为“担心(食物)逃脱”。

五、袪

《百谷谱集之九·苇》:“又压栽法:其苇长时,掘地成渠,将茎袪倒,以土压之,露其稍。凡叶向上者,亦植,令出土,下便生根,上便成笋,与压桑无异。”

王毓瑚注:“‘袪’字在这里讲不通,农专本改为‘屈’,显然是根据的《农桑辑要》……石声汉以为‘袪’在《农桑辑要》中屡见,意思是弯曲,怀疑是金元时口语。”[6]

此段文字引自《农桑辑要卷六·苇》。殿本《农桑辑要》作“屈”[7],而石声汉《农桑辑要校注》据元刊本作“袪”[8],并释“袪”:原来解作“袖弯”。我国古代上衣,袖口宽大,止在上方留空让手出入,其余都缝密成为一个有角的袋,可以藏放物件,手臂下垂或上抬时,袋中的物件都因为重力关系,坠在袋底角上,这就是“袪”或袖“弯”。所谓“袖藏”、“袖珍”,乃至于“袖里乾坤”,正是指这种袖弯或袪,不会是后来大家习惯用的“窄袖胡服”。[9]石注释义稍嫌迂曲,且各语文词典皆释“袪”为袖口,或泛指衣袖,并无“袖弯”义。“袪”的词义应从语音上找依据。

趋:①<动>踢。中原官话。江苏徐州。踢:你老在地上~什么的,怕鞋不烂?

趋埋:<动>踢土掩埋。冀鲁官话。河北中、东部。郭澄清《大刀记》:“他一面用脚~着门口上的血点点,一面下定了决心。”(《汉语方言大词典》)[10]

六、跂足

《农器图谱之二·耙》:“凡耙田者,人立其上,入土则深。又当于地头不时跂足,闪去所拥草木根苃。水陆俱必用之。”

“跂”,音qǐ,义同“企”,踮起脚跟。《诗·卫风·河广》“跂予望之”,汉郑玄笺:“跂足则可以望见之。”[14]字面上理解,“跂足”即抬起脚。

缪启愉《东鲁王氏农书译注》译为:“凡是耙田,耙者站在耙上,入土就深。又该在耙到地头时,常用脚趾剔去耙齿间拥塞的草木根茬。水作旱作都必须用到它。”王祯在耙田环节只提“跂足”这一个动作,太过简略;缪释亦语焉不详。基于实地考察,对耙地时的“跂足”,本文续貂如下:

元代的方耙与今天形制基本相同。据《王祯农书》描述,耙的前后各有一条横木为“桯”(音tīnɡ),约长五尺;左右各有一条竖木为“栝”(音tiǎn),约长三尺,两栝“前梢微昂”。耙地行进中,耙者双腿分立于方耙的前后横木上,重心偏后腿。到地头转弯处,耙齿处根茬壅积,耙者便将前脚用力下踩,后脚稍稍抬起(跂足),因耙之栝木“前梢微昂”,受力后因杠杆作用,耙的后端自然稍稍离开地面,耙齿入土变浅,“闪去所拥草木根苃”。

今天苏北、鲁南一带,农村旱田所用方耙虽非“前梢微昂”,但使用方法如前所述,几无变化。不过也稍有改进:在耙的后端横木上系一引绳,与缰绳相连,人站于耙上,一手执鞭控制耕畜,另一只手攥住缰绳与引绳。耙齿处壅积多时,前脚用力下踩,后脚稍抬(跂足),同时向上提系于后端横木上的引绳,所壅根茬也就自然脱卸“闪去”,留于耙后。当然,如果地里根茬多或者土地湿粘,耙齿处壅积物多,“跂足”以闪去根茬效果不好时,也可以再“用脚趾剔去耙齿间拥塞的草木根茬”,但这已非“跂足”本义,行进中操作也不安全。

以上六则札记,前五则为辨误,后一则为续貂。前五则中,第一、第二则为《王祯农书》成书时的笔误,或张冠李戴,或用词失当,原书如此;第三、第四、第五则皆与前辈学人在译注时忽略字的音义关系及通假应用有关。但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在此借用缪启愉先生评价王祯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结尾:“好人、好书与书有差错毕竟不是一回事,我们应该分开。”[15]

[1]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200.

[2] [宋]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3.

[3] [清]清圣祖敕撰.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M].卷17.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409.

[4] [宋]晃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M]卷1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12.

[5] [清]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M].北京:中华书局,1956:99.

[6] 王毓瑚注.王祯农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157.

[7] 四库全书·农桑辑要卷6.电子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 石声汉.农桑辑要校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212.

[9] 石声汉.农桑辑要校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106.

[10] 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5965.

[11] 李荣.徐州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75.

[12] 李申.徐州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203.

[13]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M].卷32.万有文库版第20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269.

[14] [清]《毛诗故训传郑笺三十卷》[M]卷1.清同治十一年五云堂刻本.

[15] 缪启愉,缪桂龙.东鲁王氏农书译注[M].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5.

2015-07-08

山东农业大学农业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项目《王祯农书词典》。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丁建川(1972- ),男,语言学博士,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农业史。

K247;F329

A

1008-8091(2015)04-0007-04

猜你喜欢
金城
Magnetocaloric properties and Griffiths phase of ferrimagnetic cobaltite CaBaCo4O7
金城化学(江苏)有限公司
“追寻金城记忆,书写兰州芳华”
金城小学学生教师节为老师献花
平流雾下的广西金城江城区
金城:中国动漫的题材和主题越来越接地气“文德百家2018名人大讲堂”再度开讲
等 待
金城造纸厂研制成功以草代木的新型纸
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及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以南航金城学院《高级英语》课程实践为例
金城的漫画艺术与漫画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