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产业链整合方式对果农生产行为的影响分析
——以烟台地区为例

2015-03-28 02:03□周
关键词:果品果农产业链

□周 霞 王 美 宋 霞



苹果产业链整合方式对果农生产行为的影响分析
——以烟台地区为例

□周 霞 王 美 宋 霞

作为第一大苹果生产国,我国苹果产业的经济效益并不高,为此,本文以烟台苹果为例,针对产业链整合方式与果农生产行为的相互影响,采用计量模型,分析生产经销环节主体之一的果农的生产经营行为,找寻影响产业链结合程度的形成因素,提升苹果产业绩效。

苹果;产业链整合;果农生产行为

苹果产业链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的构成不同,衔接紧密程度和环节价值增值能力不一致,导致苹果产业链各异,产业链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风险规避也就不同,现代市场竞争由此上升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日本之所以苹果产业效益高,就在于苹果销售市场统一管理到位,苹果产业链环节衔接紧密,生产销售环节内讧少。目前,我国苹果产业链中最为混乱的是苹果产业链的销售环节。果农、龙头企业等果品市场主体的无序市场竞争行为,导致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销售环节内耗,价值增值功能弱,无法实现苹果产业价值的有效增值,整体效率低下。

自2011年起,生产环节的主体——农户,苹果自我储存或者增加或者减少,销售环节主体——经销商,或者退出或者进入,均随性而为,直接影响了烟台苹果产业链的效益。苹果产业链条结合紧密,苹果产业效益就上升,反之,产业链条结合松散,苹果产业效益就下降。如何减少苹果销售环节行为主体的无序竞争行为,强化苹果产业关键环节间的紧密结合程度,本文以烟台为例,通过分析生产经销环节主体之一的果农的心理特征和生产经营行为,试图找寻产业链的形成因素,解决相关问题。

一、烟台苹果产业链整合方式现状以及形成原因

烟台苹果产业链条按照整合紧密程度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紧密型产业链,具体是“合作社+果农”、“企业十果农”和“企业+合作社+果农”方式,合作社和企业为果农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指导和培训,果农按照契约合同的章程进行苹果种植、管理和加工。第二种是松散型产业链,未加入“合作社”和“企业”的果农,自由种植、管理和加工苹果。松散产业链整合方式占总数65%,紧密产业链整合方式占35 %。目前,烟台苹果产业以松散型产业链为主。

烟台苹果地区松散产业链中,缺少可供选择的企业或合作社是首要原因,占64.92%,不了解合作社或企业,占48.47%,苹果合作社宣传不充分,造成果农对合作社和企业合作优势不了解,占比34.95%。同时,果农自己有能力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果品销路不成问题,成为果农不选择加入紧密的产业组织的原因,比例分别为27.95%和17.46%。

烟台苹果产区紧密产业链的形成原因又是什么?调查分析58.62%的果农是为了获得质量有保障的农资,其次是获得稳定的产品价格,占51.23%。这反映了果农越来越重视苹果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而且近几年来市场上的苹果果品价格波动较为剧烈,果农为了避免收益损失而加入合作社或与企业合作。解决产品销售问题、获取较低价格农资和获得技术指导是果农加入紧密产业链整合方式的原因,其比例分别为41.87%、39.41%和37.44%,具体见表1。

表1 果农加入紧密的产业链整合方式的原因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资料整理。

注:因为是多选题,表中各项比例加总和大于1。

二、果农心理认知情况和生产行为特征的描述

高价安全的市场需求现实,使得果农逐渐采纳选择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行为,实现苹果的种植价值。众所周知,种植规模、生产组织方式、农户类型、道德责任感、政府规制,直接影响果农的安全生产行为,而个人的行为意向又直接决定行为,果农的心理倾向,自然决定苹果生产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为此,农药化肥使用控制和优质安全苹果等生产行为,成为衡量果农生产行为的重要指标。其中,果农行为意向受态度变量、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目标和外部环境变量的影响,根据果农的行为意向和对问题的认知,本文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分析,分值越高,果品生产行为水平越高。

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最终影响行为意向和行为。为此,2014年笔者对烟台苹果进行了调查研究,文中未标注的资料均源于此。203份有效样本中,男性191人,36-55岁受访者占61%, 66.5%的受访者受过6至9年教育,8亩以下的种植规模占96.2%、务农人口4人以下的占到90.5%、苹果收入占总收入比重80%以上69.5%、10年以上种植经验94.3%、70.5%没有参加过技术培训、回避风险的占65.7%。其中,果品生产行为具体表现如下:

——态度变量(A)。果农对生产安全果品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时,农药使用和水肥施用更能遵循安全指标和规定,果农的态度变量与果农生产行为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正向关系。问卷设计3个相关问题:“生产安全果品符合我的意愿”、“安全果品增加成本,我仍愿意生产”、“生产安全果品对我很重要”。

——主观规范(SN),主观规范受外部个人或团体对行为期望而顺从的影响程度。问卷设计4个相关问题:“周围邻居使用农药量影响我的农药使用”、“周围果农选择无公害农药并希望我使用无公害农药”、“我赞同并跟随周围果农使用有机肥”、“政府提倡生产安全果品对我的影响很大”。

——知觉行为控制(PBC)。对于果农而言,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感知到执行特定行为的难易程度,能够支配果农的信息筛选接收能力和行为决策。当知觉行为控制较强时,安全果品价格高,生产安全果品的行为倾向清晰。问卷设计3个相关问题:“我能够生产安全果品”、“安全果品的销售价格更高”、“对我来讲,安全果品的生产技术能够全部被掌握”。

表2 果农对果品生产行为认知情况

——行为目标(OA)个体行为目的,对果农而言,是生产目标,安全果品生产确保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实现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产生附加社会效益。为此问卷设计3个相关问题:“进行安全果品生产是为了追求高收益”、“生产安全果品可以保护环境”、“生产安全果品能够满足我的经济要求”。

——外部环境变量(Si),对果农而言,外部环境指政府政策导向和市场要求,农药化肥使用上,符合生产技术质量安全规定和标准,否则,受到经济损失和违约惩罚。为此问卷设计:“严格遵循法律规定进行安全果品的生产”、“果品收购高标准要求我进行安全果品的生产”、“安全果品生产增加了我的收入”。

根据国家农药化肥管理的相关法律条规,本文将农药使用行为和水肥控制指标设定的指标体系设置为以下几个方面,得分越高,苹果的质量安全水平越高,见表3。

表3 农户苹果农药化肥控制行为的评价指标

这些指标建立在农户对相关问题回答的基础上,理论得分在1-20分之间,农户得分越高说明其生产的苹果质量安全水平越高。

假设果农行为意向和行为之间的正向因果关系是以线性的形式进行,根据现有研究,构建农户的苹果生产行为和行为意向之间关系的线性理论模型如下:

B~β1Aact+β2SN+β3OA+β4PBC+β5Situation+β6Farmer character

其次,韩国高校内部也有从事学术道德教育的专业教师,负责本校师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工作。在设有教育专业或师范类专业的高校,能讲授学术道德课程的师资较为丰富。未开设教育相关专业的院校,通常会派教师参加“国家科学技术人力开发院”专业教师培训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后,担任所在院校的专业学术道德教育讲师,负责师生的学术道德课程开发与讲授。

其中:B为农户的实际行动,Aact、SN、OA和PBC分别表示农户的行为态度、农户的主观规范、农户的行为目标和农户的知觉行为,Sistuation为农户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量,Farmer character为农户特征,β为待估参数。

三、基于果农生产心理及行为特征的产业链形成因素的卡方检验分析

为了比较不同整合方式下果农生产行为的影响差异,本文采用Spss16.0对调查样本进行卡方检验,交互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某因素卡方值越大,说明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差别明显,该项因素的影响效果越明显,影响程度越好。

实际结果是:是否使用禁用农药这一项的卡方值为0.057,低于0.1,而其他变量的卡方值都大于0.1,这说明紧密产业链和松散产业链的区别在于:果农生产中是否使用禁用农药。紧密产业链下,果农较为严格的遵守与企业或合作社签订的契约合同条款,农药和化肥使用受到监督,农药用量自我控制性强,以避免违约行为带来经济损失;松散产业链下,果农不受契约合同约束,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有机果与农药残留果难以显著区分的情况下,控制虫害中愿意使用药效强、成本低的禁用农药,果品农药残留自然成为显著问题。

表4 整合方式与果农生产行为的交互分析

虽然紧密产业链下果农会自觉接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控制农药使用量,以提高果品销售价格;但在化肥使用上,卡方检验并不明显:有机肥的使用对提高果品外观、改善果品口感有重要作用,但化肥的使用能用来保证果品的重量和挂果率,为此,无论哪种产业链整合方式,果农都愿意采用化肥和有机肥的合理搭配,为自己谋取最大收益。只不过,紧密产业链下的果农在使用化肥、在采前施肥和浇水的比例略高于松散产业链下的果农。

同时,分析不同产业链下的203户果农的基本特征得出结论(具体见表7):

——果农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中是否有党员或干部三个变量的卡方检验值分别是0.256、0.345和0.208,均大于0.1,说明:无论哪种产业链整合方式,果农这些特征都相同,不存在影响差异。

——家庭人口数、种植经验、种植面积、苹果收入在家庭收入的份额和是否参加培训五个变量的卡方检验值,分别为0.007、0.058、0.003、0.075和0.037,均小于0.1,这表明,果农特征在不同产业链下,存在明显影响差异。其中,家庭人口数多、种植经验丰富、种植面积大和苹果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高的果农加入紧密产业链的可能大,反之则顺其自然,呈现出松散状态。同时,参加培训也强化果农参与紧密产业链的倾向。

表5 不同产业链整合方式下的果农特征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果农生产行为,效果较好,为此本文针对果农优质安全果品生产行为为因变量,构建2个线性回归模型,运用Spss16.0进行回归分析,考察果农生产目标、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政策、经济环境和果农特征等12个变量,对不同产业链果农优质安全果品生产行为的影响。

表6 模型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变量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其中,在松散产业链下,以未加入合作社或企业组织的131户果农的果农特征和心理意向数据为样本,调整的R2为0.281,该截面数据的估计结果是可信的;紧密产业链下的72户果农的果农特征和心理意向数据为样本,调整R2为0.275,该截面数据估计结果的可信较高,由此得出相应结论:

——松散产业链下,果农生产行为受行为态度、行为目标和政府规制的影响效果相对显著。其他条件不变时,行为态度每变化1个单位时,果农生产行为就出现0.251个单位的同向变化;行为目标每变化1个单位,果农生产行为就出现0.194个单位的同向变化;政府规制对果农的生产行为则产生负影响,即当政府规制每增加1个单位时,果农的生产行为减少0.196个单位;至于其他因素:主观规范、知觉控制行为、经济环境、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和种植面积,对果农生产行为的正影响效果不明显;户主年龄对果农生产行为产生不明显的负影响。需要注意的是:“种植经验在1%水平上”以及“苹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10%水平上”时,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果农生产行为会受到明显的正影响。

——紧密产业链下,对果农生产行为明显的正影响的检验中,行为目标和知觉控制行为通过1%显著性检验,行为态度通过5%水平上显著性检验,主观规范、经济环境、种植经验、收入比例和种植面积都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表现出较强的正向影响,政府规制和户主年龄都对果农的生产行为产生不明显的负影响,家庭人口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果农生产行为影响不显著。

五、结论分析

不同产业链下的果农心理和行为特征不同的:紧密产业链下,果农能获得先进技术培训、专业的指导、高质量农资和最新行业信息,销售渠道的畅通,果农获得稳定的高收益,其知觉控制行为比在松散的产业组织下的果农更显著。同时,生产行为的合同约束,果农间的相互监督,产业链条成员的的生产行为,自觉不自觉的产生影响,果农的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行为能力增强,从而生产安全果品。

政府规制对果农的生产行为,无论哪种整合方式的影响效果,都不显著,原因是果农布局分散,违法行为的追究成本高,同时,受种植规模较小,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和果农接受程度影响,政府规制对果农的生产行为作用不显著。

经济环境对不同整合方式的果农生产行为,存在较为明显的影响差异。只对紧密产业链下的果农生产行为影响显著。这是由于紧密产业链下,合作社和企业与果农通过企业合同结合在一起,从产前环节的农资质量保证,到产中环节的果园管理和技术支持,再到产后环节的果品收购销售,双方交易果品的数量和质量稳固,形成产业链条的合力,获得最大的苹果产业效益。

受教育年限长、种植经验丰富,说明果农容易接受并准确把握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较为注重生产质量安全生产行为越积极。当苹果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较高时,果农为了维持家庭收入,避免经济损失,必须遵守果品质量安全生产规定,而表现出明显的正向影响。种植规模越大,产业风险也越大,为了分散风险,果农积极加入到紧密型产业链条中,就会主动按照契约合同条款进行果品生产,减少损失,种植面积由此对果农的生产行为影响越显著,在紧密的产业组织中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符号为正。

本文通过对果农生产行为的交互分析发现,松散型产业链条下,果农生产行为受到行为目标、行为态度、种植经验和苹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导致产业整体效益较低;紧密型产业链条下,果农生产行为还受知觉控制行为、主观规范、经济环境、种植经验和种植面积的显著影响,苹果产业链条的经济效益更加显著。为此,强化苹果产业链条的紧密结合,异常重要。

[1] 罗万纯.农户农产品销售渠道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J]. 调研世界,2013(01):35-37.

[2] 陈富桥,丁士军,姜爱芹.产销对接方式对农户农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基于茶叶种植户的实证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13(07) :72-77.

[3] 陈雨生,乔娟等.农户有机蔬菜生产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20-30.

[4] 黄祖辉,张静.中国梨果产业价值链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63-72.

[5] 屈小博.不同规模农户市场行为研究——基于陕西省果农的理论与实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3):27-35.

[6] 任国元,葛永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8(9):61-64.

[7] 周霞,胡继连.我国苹果供求弹性与生产波动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3(7).

[8] 张慧,周霞,周玉玺.山东省苹果种植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指数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3(9).

2015-10-08

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3RZB01001),山东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项目(项目编号:24106)。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山东 泰安,271018

周 霞(1971- ),女,新疆人,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从事产业组织管理等领域研究。

F326

A

1008-8091(2015)04-0035-06

猜你喜欢
果品果农产业链
专家传授“美颜术” 果品销售不再愁
樱桃红了,果农笑了
田间地头“惠”果农
专家当保姆 果农心里稳
筑牢产业链安全
流翔高钙为果农把脉支招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夏令果品入古诗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