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篇章

2015-03-29 14:26荣开明
党政干部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特色建设

○ 荣开明

(本文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文章写下去”[1]。为了写好这篇大文章,他以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面临的问题为导向,采取问题倒逼的办法,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主线,就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这些讲话既是治国理政的纲领,又是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篇章,“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自哪里,特在何处,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属性,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要求,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提供了基本遵循。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就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要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排除和纠正各种错误思想认识,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P459)。笔者仅就这些精彩篇章中的三个突出亮点谈一孔之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自哪里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只有弄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自哪里,从何而来,才能明确它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懂得它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是一条人间正道”;“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3]。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

为了清楚地阐明这一点,习近平针对人们认识上的模糊,提出了三个十分重要的观点。

第一,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危机。同时,如果没有 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习近平强调,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2](P112-113)。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习近平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6个时间段。认为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继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等五个时段之后的第六个时间段[1]。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又体现了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个性;既不丢老祖宗,又别开生面;既不是僵化教条地“照着讲”,也不是另起炉灶地“另外讲”,更不是改旗易帜地“反着讲”,而是继承发展地“接着讲”、“接着干”,沿着科学社会主义方向继续开拓前进。

第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习近平认为,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他说,中华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4]。正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形成的上述民族文化基因、优秀传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魂和根。这就用历史和实践的一系列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何处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国际风云变幻中,在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在拉丁美洲、亚洲某些新兴发展国家陷入发展陷阱和动乱危机中,在国内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像一根定海神针,不断彰显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这种优越性和生命力,当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自哪里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何处密切相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何处,习近平在《讲话》中作了科学阐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习近平指出,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特就特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上[2](P7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就特在这里,其本质属性、巨大优越性、强大生命力影响力也来自这里。习近平强调: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我国发展成就同许多国家相比形成鲜明对照,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5](9-10)这里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和前面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既有区别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区别上看,主要是两者考察的角度不同。“最鲜明特色”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体性、本源性的角度去考察的,揭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特色;“四个特色”则是从知行统一、时空联系的角度去考察的,揭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国情特点、民族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等因素。从联系上看,“四个特色”不是外在于而是内在于“最鲜明特色”之中。正是这些特色的内在联系和统一,使得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区分开来,又不同于原先存在的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也不同于某些人主张的僵化的教条的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要义是什么

习近平在《讲话》中还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要义是什么。这个真谛要义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总”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2](P76)。

“三个总”之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要义,首先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理论前提、科学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有对这一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并以此作为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总依据,才能克服长期存在的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制定出符合国情和实际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取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只有对这一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才能明确当今中国尽管具体国情与30多年前相比有了较大变化,但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始终明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我们的生命线。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其次是因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部署,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方向,明确了推进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工作方针和奋斗目标。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不断完善的。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政治建设是前进的方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政治前提和政治保证;文化建设是精神旗帜、民族血脉、精神家园;社会建设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短板,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动力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前最为突出的热点问题,是持续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其目的是不断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再次是因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坚定了我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明确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承担的历史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八项基本要求”之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要义,首先是因为,从内容上看,“八项基本要求”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要坚持的发展要求,其中的每一项都是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例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表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表明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正义既是推动各方面改革开放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旗帜;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表明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能否在经济发展基础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决定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败;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表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和平发展。表明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所以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扩大同各方面利益汇合点,既通过争取和平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离开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就会落空。所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其次是因为,“八项基本要求”的提出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历史依据。它全面贯穿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精气神,又在中国实践中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再次是因为,“八项基本要求”是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深刻总结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最本质的东西,是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最后是因为,“八项基本要求”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重大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正确指引。这些基本要求,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涉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还涉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抓住了这些基本要求,就能更好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1]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6.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

[4]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特色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