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改革研究
——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

2015-04-01 08:07银锋东莞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东莞523808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高素质东莞思政课

银锋(东莞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东莞 523808)

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改革研究
——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

银锋
(东莞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东莞 523808)

思政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受限于多种因素,思政课的实效性不太理想。地方性大学确立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此,必须紧密围绕地方性大学的定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心课题,全面深化思政课改革。

应用型地方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思政课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途径,在整个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东莞理工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学校的战略目标是要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2013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倡导成立的 “应用技术大学 (学院)联盟”理事单位,并且被广东省选定为最早进行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试点高校。基于此,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与东莞及珠三角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适应度高、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①参见 《东莞理工学院创新发展战略规划 (2013—2020年)》。。思政课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且应该发挥重大作用。然而,当前思政课的实效性却难以令人满意,在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发生重大转变的情况下,思政课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本文尝试结合当前思政课现状与 《东莞理工学院创新发展战略规划 (2013—2020年)》以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什么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思政课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能不能发挥作用,如何发挥,如何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推进我校的思政课改革等问题展开分析,以期对学校正在推进的思政课改革有所裨益。

一、什么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既然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自然,首要问题就是要界定清楚什么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依笔者愚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首先须是 “人”与“才”。从句法词义角度分析,高素质和应用型是定语,人才是主语,是中心词。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皆离不开人,皆由人推动。因此,首先要保证学校培养出来的是 “人”,是 “才”。为人,要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健康的体魄;为才,要有扎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精神等。同时,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还必须具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素养。

2.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人才的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而言的,是指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从事一线工作的技术或专业人才,他们主要是掌握和应用知识,而非发明和创造新知[1]。从理论层面分析,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相对容易区分,关于三种人才的差异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本文不再赘述。问题在于,在学校的应用型地方大学的定位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明确的前提之下,如何将应用型地方大学的办学理念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真正落实到学校的办学实践和人才培养实践之中,如何保障学校培养出来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的人才,而非研究型或实用型人才,这是学校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3.如何理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的 “高素质”?如何理解 “高素质”一词的含义?应用型人才是否存在高素质类型和一般素质类型的区分?如果存在一般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则其与实用型人才又如何区别?《东莞理工学院创新发展战略规划 (2013—2020年)》明确提出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与东莞及珠三角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适应度高、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依据学校提出的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认为,“高素质”应该至少包括这么几种含义:

(1)必须具备较高的适应东莞及珠三角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一所地方型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东莞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趋于一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必须适应东莞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此,方能发挥学校对东莞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作用。

(2)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现代汉语词典》说基础是 “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学》对基础课的解释 “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们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课程”,即过去常说的 “三基”。可见,扎实的基础应该指:一是扎实的专业基础,包括专业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基础、专业技能基础;二是扎实的公共知识基础。唯有基础扎实,才有可能建立起较强的能力素养。

(3)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知识面宽,应该是指既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也应该包含非专业知识既应该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也应该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只有通读全书,博古通今,知外晓中,上知天文地理,下通人文自然,方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有所创新。

(4)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具备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经济社会实践之中的能力的人才,这类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但是,当前东莞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的不是一般性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具有较强的、且能解决一定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仅要 “会做”,更需要知道 “如何做”,甚至需要触类旁通,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

(5)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当前正处于全球化的大时代,东莞的产业也早已全球化。东莞理工学院培养的人才自然要具备国际视野,要能够站在全球高度,把握和判断产业发展趋势。

上述分析表明,当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而对价值观、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人格的关注明显不够。仅仅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不能建构起一套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真正扎实深入贯彻于人才培养实践,是学校未来人才培养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思政课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分析思政课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思政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功能。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途径,在整个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具体而言,高校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主要具有如下功能[2]:

1.政治引导功能。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决定了高校培养的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意识形态,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贯彻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人才。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必须发挥其政治引导功能,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等。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素质。

2.道德培育功能。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素质,而且要具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思政课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是思政课的道德培育功能。首先,思政课可以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价值的引导,从理论上澄清各种道德上的大是大非问题,让大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道德价值,什么是错误的道德价值;其次,思政课可以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灌输,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种具体的道德规范;再次,思政课可以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人格的塑造,使学生不仅能够做出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而且具有内在的道德品性和道德精神;最后,思政课可以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道德上能够自主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而不至于离开了教育者的具体指导就不能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2]。思政课的道德培育功能在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3.能力提升功能。专业课程在大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作用重大,但却具有单一性的特点,且难以达到方法论的高度。高校思政课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特点,它可以多维度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可以教给学生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思政课的能力提升功能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能力素质。

4.人格塑造功能。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思政课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性、德性、精神、情感、胸怀、意志、境界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关爱、感恩、奉献、责任、坚强、耐劳等品质,并将这些品质逐渐内化于学生的人格结构之中,进而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如,可以通过介绍和分析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大人物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达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之目的。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首先得保证是人,其次才是才。思政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可以发挥政治引导、道德培育、人格塑造、能力提升等作用。因此,思政课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无疑具有重要地位也能够发挥重大作用

三、思政课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契合

从理论层面分析,思政课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从现实层面看,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中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实效性却难以令人满意,尤其是无法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在制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时也有意无意忽视了思政课的地位,这也影响、限制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思政课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

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大作用是当前和今后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我们要探寻思政课功能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化思政课改革。

1.政治素质培养:契合点之一。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出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愿意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这种 “人才”只能是 “歪才”。因此,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的核心功能之一正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忽略了思政课的作用,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脱离了高等教育的办学方针,也背离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道德素质和人格素质培养:契合点之二。

欲成才,必先成人。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学习如何为人,如何处世。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即便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技能,也只能给社会带来隐患和危害。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只有将做人和做事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能力素质培养:契合点之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非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学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经济社会实践之中在这一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既需要方法论上的技巧,也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正如前文所述,思政课完全可以提供这一功能。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也需要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和不怕吃苦敢于胜利的必胜信念。思政课的这些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比拟的。

可见,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思政课完全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其作用的发挥正是通过上述三个契合点才得以实现。

四、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改革

东莞理工学院已经确立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思政课的发展却止步不前,难以适应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思政课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脱离了思政课的人才培养实践,无法培养真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于此,应该从东莞理工学院的办学定位出发,围绕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全面深化思政课改革。通过改革,既可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更可助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在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推进思政课改革

思政课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其实效性,为了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影响思政课实效性的因素较多,有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因素,有思政课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的因素,也有高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因素。故而,思政课改革不应该也绝不能仅局限于思政部单个部门之中孤立进行,必须立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高度,在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下统筹推进。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负责组织实施思政课的教学科研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工作部门。然而,思政部无法有效调配全校资源统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另一方面,校党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有直接领导责任,可以动员组织所有相关部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思政课的改革也必须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之下,统筹协调思政部、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学工部、教务处等部门共同参与。其他部门虽然不能直接承担思政课的教学科研工作,却能为思政课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保障。

(二)紧密结合校情推进思政课改革

思政课改革一方面需要借鉴参考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另一方面必须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此处的校情主要体现在:第一,是指学校推进思政课改革的制度保障、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等资源情况。每所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经费等资源的投入、思政课的师资队伍、制度保障等方面皆有不同,甚至具有较大差异。思政课的改革如果脱离了学校的实际情况,无论改革方案如何高大上,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无法实施,或者应付了事。第二,是指学校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情况。东莞理工学院的发展定位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思政课的改革必须围绕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展开,必须契合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探索建构新的教学模式。当前,思政课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二种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这种教学理念存在二个问题:一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分配不合理。现有的学时结构中,课堂教学占四分之三,实践教学占四分之一。毫无疑问,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各有利弊。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问题在于,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型大学,应该更为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势必要依靠大量社会实践来实现。因此,思政课改革必须重新调整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比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寻找二者的最佳组合。二是课堂教学主要采取教师单一理论灌输方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思政课改革必须改变这种简单的、教师高高在上的单向度的教学模式,探索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建构多维度的、能够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2.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目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依据是教师 “有什么”,基本不考虑学生 “需要什么”。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厘清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将教师的 “教授”建立在学生的 “需求”基础之上,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1)整合四门思政课的教材内容。对教材中交叉重叠的内容进行规划,明确列入一门课程,避免重复教学。

(2)科学合理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数量。现有教材内容较多,如果求全求多,全部讲授,教学时间没有保障,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宣讲党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前提下,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优先选择 “实际、实用、实践”的内容组织教学。

(3)结合学生专业调整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结合,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实现思政课实效性和专业学习效果的双赢。为实现这一目的,甚至可以尝试同一教师固定教授同一专业的教学安排,以保证效果最大化。

(4)结合学生就业整合教学内容。思政课不能很好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认为思政课对于自己的就业没有帮助。如果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能够整合学生感兴趣的 “就业”内容,既能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适用能力。

(5)适当融入 “地方性知识”[3]。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当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实际,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要求和地方特色结合起来,通过合力作用提升教育效果。东莞理工学院作为应用型地方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适应东莞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求。若要很好适应东莞的地方建设发展需求,则需很好地了解认识东莞,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地方性元素。当然,在将 “地方性知识”整合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依据正确的原则进行取舍。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前提下,结合东莞地方特点和东莞理工学院特色,选择那些具有生命力的、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地方性知识”,并将之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地方性知识”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东莞和东莞理工学院,进而增强对学校和地方的认同,提升学生在东莞创业就业发展的适应能力。

3.多元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要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灵活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并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依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同一课程的不同内容综合实施专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在教学手段方面,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丰富化、立体化,同时要树立 “互联网+”理念,利用互联网拓展教学空间,包括校园网络、QQ群、博客、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和自媒体手段,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真实需求,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4.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现有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也不能令人满意。东莞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地方大学,主要培养适应地方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必须将实践教学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1)进行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个全校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协同推进。因此,必须进行顶层设计,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思政部负责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2)搭建平台,扩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参与主体[4]。现有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单一,教学方式单调,在大一和大二学年的暑假统一组织安排思政课社会实践。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中来,应该搭建更多的平台,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学期实践和假期实践、思政课实践和专业实践统一起来,有效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服务功能。

(3)多部门协同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直接关联的有思政部、团委、学生处、宣传部,上述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各司其责,协同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思政部负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效果评价等;团委和学生处在组织大学生 “三下乡”、校园文化、青年志愿者等活动时与思政部密切沟通,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的完美结合;宣传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原则、内容和方式指导把关,并对活动过程成果进行宣传支持。

(4)思政课实践与专业实践融合[5]。高校思政课实践是学生了解和认识国家社会,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高尚道德、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高校的专业实践是学生应用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环节。二者之间的融合互通,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前,高校的思政课实践与专业实践却是各自独立组织实施,二者互不相通。缺失与学生实际最为紧密联系的专业内容的思政课实践,难以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影响了思政课实践的效果;缺失了思政课实践的专业实践,难以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学生成长成才的动力不足。探索构建思政课实践和专业实践融合互通的新模式,实现思政课实践与专业实践互促共进,发挥合力作用共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地方大学思政课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 刘耕.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7-9.

[2] 俞卫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定位与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8(32):115-117.

[3] 李小鲁,傅薇.用“地方性知识”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107-110.

[4] 陈培涵.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探究[J].莆田学院学报,2014(2):31-35.

[5] 丁瑞萍,郭峥春,李雄威,等.服务学习: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融合的有效模式[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03-106.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Qua lity Applied Talents:Take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s an example

YIN Feng
(Teach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ongguan 523808,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imited bymany factors,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not ideal.The goal of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applied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is a higher requirement and challenge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o this end,wemust deepe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pplied local universities;high quality applied talents;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G641

A

1009-0312(2015)06-0103-06

2015-07-13

东莞理工学院2015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 “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东莞理工学院2015年度校级课程改革与建设项目 “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建设”;东莞理工学院思政部思政专项课题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与地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

银锋 (1976—),男,湖南邵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高素质东莞思政课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