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秀
(济南大学 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互联网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已经有目共睹。相较于传统社会,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在文化、艺术领域,在媒介影响下,艺术生产、传播、接受都迥异于以往。但就艺术生产环节来说,媒介环境下的创作动机、过程都与传统创作有了较大不同。在此背景下,写作教学也势必需要做一系列的调整。这其中既包括观念的转变,也包括具体的教学设计的转变。
合适的理论会带动实践,这是毋庸置疑的。好的写作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写作实践,这也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时理论会高于实践,二者之间会存在错位现象。对于写作这样一个强调突出的实践性或时效性的活动来说,理论与实践的不匹配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在当前媒介环境下,写作实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学,已经在很多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写作程序和方式。突出的一点就是经典文学中那种大篇幅的环境描写已经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突出的情节设置和大量的对话。通过对话和人物行为推动故事发展成为突出特征。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在于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读者消遣性的接受动机。
新媒体时代写作实践的另一重大变化是主题选择或者结构编织。举例来说,好莱坞的制片公司在公开发行重要影片之前都会做市场测试,看看观众的反应。重要目的是看这样的故事结构公众是否满意。还有一个做法是,为故事编织不同的几个结尾,让观众选择,观众普遍感兴趣的那个,将会成为电影的最终结尾。在新媒体时代,在市场因素影响巨大的条件下,故事的结构、主题选择等等有时候要考虑受众的兴趣。这样我们传统的操作方式,比如单纯按照传统理论进行写作实践,很容易出现各种错位,导致写作的挫败感。
写作理论体系是强调实践性的,当前的写作教学实践要考虑如何让合适的写作理论活起来。首先,在教学组织上,应该改变以前那种理论先行的做法。就是说要实践优先,在筛选优秀案例和选择设置合理的写作练习基础上,让学生在分析比较、尝试、体验和总结过程中,进行规律总结。其次,写作理论的总结和研究要重视读者一端。传统的写作理论,重视写作过程、重视写作者素养、重视文体研究,但忽视读者的需求与感受,将写作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在媒介时代,读者的选择途径增多,对艺术作品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对于年轻的写作者来说,他们不仅是创作者同时也是接受者。他们希望写作自己愿意看的故事,希望创作出符合自己需求的作品。因此,写作教学过程中应当适时关注这些新的理论,进行规律总结。一方面可以对传统理论进行补充,增强理论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持理论对于写作的有效性。
每一个教写作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好的效果。比如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学习写作者能够澄清误解,喜欢写作,学会写作。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其中的原因,除写作教学效果的滞后性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设计与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实践中的困惑或者渴望存在差距。比如,在当前媒介环境下,电影剧本写作、微电影写作等等成为学生关注的热点,但我们当前的教材设计、课程设计等等很少涉及这些内容。再比如,我们希望大学生群体能够写出主题深刻新颖、逻辑清晰、分析透彻的文章,但实际情况却是,这批写作者有的是新的观点和新的想法,但却很难清晰表达,甚至逻辑混乱。更突出的情况是学生普遍难以操作长文章。从历次学生征文可以看出,1000字以上的稿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思路不清,且虎头蛇尾现象严重。换句话说,我们的学生现在写片段可以,写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文章就力不从心。这其中除了耐心不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缺乏构架能力,写作思维训练不够。
鉴于此,我们的教学目标设计至少应该考虑以下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应顺应写作实践需求和学生的兴趣,适当增加当前新的文体形式,比如分析网络文学的特征和弊端,分析其操作模式和应注意的问题,让学习写作者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尝试。对于任何学习来说,学有所用都是最大的动力。二是在目标设计上,应以写作者的实际写作水平和能力为指针,做有针对性的设计。比如,对于学生写作虎头蛇尾、缺乏写作较长文章能力的现状来说,首先要纠正写作者期望一蹴而就、不愿意修改补充的错误认识。让他们认识到写作如同走路或跑步一样,有自己的节奏和规律。村上春树将写作与跑步相提并论,认为二者都需要每天训练,一点点的提高。对于业余写作者来说,虽然不需要在写作方面做到极致,但也必须认识到写作有自己的脾性,不可能依据写作者的兴趣随意更改。另一方面,应该针对当前环境下写作者缺乏构思较长文章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训练。比如把长文章设计为一个个小版块,让他们一个个写作练习,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通过这样一个训练,写作者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消除对于写长文章的恐惧。
会写作者未必能够教好写作,但是有经验的写手在谈论写作时一定会更有针对性,也更真切。因此一个好的教授写作的人,有写作经验一定是有益处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高校教授写作的人,有一大部分并无写作经验,甚至有人坚持,没有写作经验也可以教好写作。但是一个事实是,有写作经验的人,在谈论好文章与坏文章时,总是更能说到点子上。从20世纪来看,早期高校中的写作教师,多是有写作经验的,甚至是知名作家。比如朱自清、沈从文,等等,本身都是作家。即便他们教授写作时并未如后来一样出名,但也已经是著作可观的。教授写作的人不写作是后来的事情。
从实践层面上看,目前在高校中写作教学成就比较多的,多是有写作经验的人。比如复旦大学很早就请王安忆当写作教师,重点承担小说写作课程。清华的格非、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家新是诗人、阎连科、劳马是世界知名的作家,济南大学的路也是世界知名的诗人,若讲诗歌写作和批评是非常透彻的。在国外也是如此。很少能听到说从未写作文章,甚至没发表、出版过作品的人教授写作。就拿美国来说,很多教师同时是诗人、小说家,甚至是知名的报纸、电视等媒介的专栏作家。
关于写作教学,我们要避免以往那种谁都可以教,谁都敢上阵的粗放思维方式。我们必须要重视写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个教授写作的教师都必须成为诗人或者小说家,但至少需要有写作的习惯或者兴趣,常写,能写。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清楚问题,阐释明白理论,才能真正了解写作者的真正困惑及突围途径。概而言之,关于写作教学,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理论,重新思考我们的写作教学目标,尤其要耐心了解和分析媒介环境下艺术创作和接受的新变化。由此,我们才可能重新调整和校准我们的立场和方法。对于写作这样一个具有突出实践性同时在效果上又存在滞后性的活动来说,合适的立场,正确的观念和思想就更为重要。一种观念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得当,很难短时间在写作实践中得到检验。从这一角度说,重视写作观念的调整与训练是取得写作教学实践效果的关键。重视观念转变并辅之以合适的方法和目标设计,既是媒介环境中对于写作教学的要求,也是每个教授写作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