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及训练路径

2015-04-02 03:14李剑锋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批判性逻辑思维

李剑锋 张 晶

(唐山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信息时代,知识以几何基数增长。面对大量信息有两种不同的反应:一是被动的无选择的接受,将别人的观点当作自己的观点,另一种反应是,对遇到的信息的价值“寻幽探微”,以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创新,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我国多年来实施应试教育,其最大弊端就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欠缺。由此,对大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是必要的。

一、批判性思维

“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John Dewey)的“反省性思维”,20世纪40年代,格拉泽(Glaser)用于标示所提出的教育改革主题。70年代,批判性思维作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而出现,80年代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批判性思维包括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和情感特质(affective dispositions)。核心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解释(interpretation)——包括归类、阐明重要性和澄清意义。分析(analysis)——审查理念、发现论证和分析论证及其成分。评估(evaluation)——评估主张、评估论证。推论(inference)——质疑证据、提出猜想和推出结论。说明(explanation)——陈述结果、证明程序的正当性和表达论证。自我校准(self-regulation)——自我审查和自我校正。

批判性思维者的人格品质包括:1.探索真理(Truth-seeking);2.思想开放(Open-mindedness);3.分析性(Analyticity);4.系统性(Systematicity)5.自信(Self-confidence);6.好奇性(Inquisitiveness)[1]。Paul区分了强和弱的批判性思维者。一个强意义上的批判性思维者能够深刻地质疑自己的思想架构;能想像重构与自己的观点和架构相反的最强的思想形态;能够辩证地决定何时自己的观点处于最弱势,何时相反的观点处于最强势;不被自己的观点蒙蔽双眼。仅仅挑战别人的假设和论证是弱的批判性思维者;挑战自己的假设和论证是强的批判性思维者。[2]我们的思维教学诉求是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又要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技能,使大学生成为真正理性的、能辨明是非、有选择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判性思维训练的途径、方法

世界高等教育会议(1998)发表了《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其第一条的标题是“教育与培训的使命:培养批判性和独立的态度”。第五条“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课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对学科知识简单的认知性掌握,课程必须包含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3]

批判性思维培养包括两方面内容,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思维者的人格特质。所以批判性思维训练应该包括两个取向,一是技能取向,二是意识取向。

批判性思维训练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其一,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国外一般采用这种方法,名称五花八门,比如:论证逻辑、批判推理、批判性思维、非形式推理、非形式逻辑、理由与论证、实用推理、实用逻辑、论辩、逻辑与辩证法等。主要以论证的辨识、图解、重构、分析、评估为主要内容,还包括其他解决问题的一般技巧,不包括任何形式化方法。

其二,通过逻辑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把逻辑课分成两个部分——形式逻辑(formal logic)和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传统上,逻辑是思维的科学,所以,哲学家和教育家常推荐逻辑教学作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手段。但正如恩尼斯(Ennis)所言,假定逻辑的形式研究会改善日常逻辑思维是可疑的。相反,非形式逻辑才可以。事实上,很多学者将批判性思维等同于非形式逻辑。

以上两种途径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但是这些途径都偏重于批判性思维技巧的培养,在培养批判性人格特质方面显得很苍白。于是必须与第三条途径相结合。

其三,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或技巧,否则,教学会变得死气沉沉,教学不是单纯地由教师将事实和技巧传授给学生,而是请学生自己批判地思考课题、教材、学习过程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贯彻批判性的原则。保尔(pual)归纳了四个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心智特征的教学方法:第一,为学生提供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要求学生发现信息、活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第二,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并使之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追求以往不曾有的观念,有时要借助反方角色的扮演促进智慧勇气,在讨论中要求公平对待一切观点;第三,引出证据和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某种主张询问其理由,探索它的确凿性;第四,确保探讨课题的时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性行为,要经历长时间的尝试错误,课题的解决要经过反反覆覆的思考。[4]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获得批判性思维技巧后,运用这一技能,并进一步获得批判性人格特质。

多数批判性思维专家主张既要开设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也要在各门具体学科的讲授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格品质。专家建议,教授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要件:引起学生对处理要求合理化判断或评估事务的兴趣;帮助学生发展处理这些任务的智力资源;提供一个评价批判性思维、鼓励、支持学生尝试批判地思维并从事批判性讨论的环境。

可见,第三条途径和前面的两条途径不能够互相取代。

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教育者应该做如下尝试:

第一,创造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不管我们意识到与否,课堂教学总是存在某种文化,学生都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是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肩负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学生象一个个知识仓库,被动地接受知识。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应该是鼓励学生进行有益的怀疑,迫使他们提出问题,探察假设,寻求合理性。这就要求教师消除权威意识,没有必要在课堂上保持绝对的尊严,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在知识的把握上不存在绝对权威。

第二,提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不是要学生回答“是什么”,学生可以从老师的讲课或书本上直接找到,而是为了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需要超出原有的知识和能力,重构熟悉的知识和信息,以产生尚未知道的东西。这样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思维,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思考条件,提出假设,发现新的结论和争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种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可供选择的引证材料,当然材料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有些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在要求他们回答问题前,提供一定的时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定不可以只要结论,不要过程,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一定要求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解答通常有一个较长的思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产生许多零散的想法,一个正确的答案往往是对这些零散想法进行修正、整合的结果。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这些想法是怎样起作用的,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当前是怎样思维的,然后让学生知道还有没有更好的思路,更好的思维是怎样进行的。[5]

第三,提倡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也可以称做不完全教学法,它和传统的填鸭式学习相反,教师不向学生提供知识的全貌,而是给学生一个知识框架或知识的局部,通过学生自己去思考、查阅资料、讨论,去发现知识和法则。探究性学习是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式。

三、批判性思维训练中存在问题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批判反思元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封建社会漫长,封建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专制,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维护的是权威而不是科学理性。这种文化反映到教育目标上,便是继承前人的知识,学生头脑是知识的存储器,教师也就成了传道、授业、解惑者。虽然前人也强调“质疑”,如宋代张载言“学成于思,思原于疑”(载自《经学理窟 义理篇》),但是质疑的目标不是重新建构新知识,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原有知识,正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6]作为传统教育体制产物的教师对传统、权威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依赖性,课堂上,教师是指令的发出者,又是观念的统一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在这种教学文化中,教师可以保持绝对的权威和尊严,他们很难突破这种习惯定势而建立新型教学文化。

第二,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对现存东西的质疑,更通俗的说就是挑毛病。我的一位同行朋友就曾半开玩笑地说,批判性思维训练会培养学生的反叛性格,从而降低情商。其实这是种误解,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对合理现实的一种理性确认,质疑不是目的,而是建构的手段而已。其二,把批判性思维等同于逻辑思维。如果对逻辑思维做广义的理解,那么这种等同是成立的,因为逻辑从广义上讲既包括形式化逻辑也包括非形式化逻辑或批判性思维。但是人们习惯于对逻辑作狭义的理解即形式逻辑,认为开设了逻辑课(或逻辑导论)就没有必要再开设批判性思维。这一问题在美国也曾出现过。大部分教员存在不理解批判性思维和智力标准之间的联系、不能阐明主要的智力规范和标准、混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这些主动性中的批判性思维等14个方面的与批判性思维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曾阻滞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

第三,目前的教学评估体系制约着批判性思维训练。多数教师也意识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对学习材料的评估和选择能力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知识经济,知识总量呈几何基数增长,有人预测,在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00倍。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人在有限的一生中能有多长时间用来在校继承前人的知识呢?而且,以继承为核心的教育使被教育者总是跟在知识更新的后面,怎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呢?所以教师也在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然而现行的系列标准化考试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

第四,我国对批判性思维研究的滞后也给批判性思维教学带来困惑。在西方,继杜威之后,60年代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风行欧美,尤其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及荷兰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有的设立全国性批判性思维组织,有的大学设立批判性思维研究所,从70年代后期开始,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批判性思维课或与批判性思维相关的课程。在我国,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曾经一直是空白,直到随着MBA、MPA入学考试在我国兴起,才引起了注意。自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几所高校先后开设批判性思维课,从目前看,这些高校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主要是借鉴国外,基本上用的是国外的教学资料,有的高校甚至直接用外文资料教学。[7]至今我国没有举办过任何对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培训班,基本上是各校自己摸索。这种现状,一般高校以及中小学校很难开展批判性思维的教学。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制约着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开展,另一方面也激发着一些专家学者的努力工作,目前批判性思维教材正在编写之中,有更多的考试如GCT、公务员录用考试等考察批判性思维能力,随着这些工作的开展,相信批判性思维教学很快会有效地开展起来。

[1]武宏志.批判性思维与理论创新和逻辑教学.中国逻辑学会第七次会议宣读论文2004.[2]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全球教育展望.2002,(1)34.

[3]武宏志.批判性思维与理论创新和逻辑教学.中国逻辑学会第七次会议宣读论文.2004.

[4]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全球教育展望.2002(1)34.

[5]张向阳,刘鸣.论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01(5)86.

[6]凡颉,一芬.中国古代教育家.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7]李剑锋.批判性思维训练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教育与职业2005,(3)48.

猜你喜欢
批判性逻辑思维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