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学构建论争核心问题研究

2015-04-02 11:49徐秀梅宫钦言
关键词:客体译者现象

徐秀梅,宫钦言

(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中国翻译学构建论争核心问题研究

徐秀梅,宫钦言

(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中国翻译界在构建翻译学的过程中围绕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翻译学能否成为独立学科产生过激烈的争论。有学者认为翻译活动有规律可循,可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也有学者认为翻译的艺术性使翻译规律难以把握,所以翻译学难以独立存在。我们认为:翻译学能否建立并成为独立学科,关键在于确定其研究对象;同时,必须认识到翻译学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翻译研究应该遵循人文社会学科的一般原则和规律。

翻译学;研究对象;学科构建;翻译现象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在中国出现了对翻译学构建的讨论热潮,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翻译研究者对于翻译本质和翻译学构建的思考。但是在这场争论中也暴露出各种问题,其中既有学科知识方面的问题,也有对翻译学科的理解问题,不一而足。为了纪念这一发展阶段,也为了中国翻译学建设的更快发展,本文将通过回顾、整理这些争论,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之路。

一、争论焦点回顾

(一)焦点之一: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

有的研究者认为翻译的性质是艺术而不是科学,[1]翻译不具有科学性,无规律可循,[2][3]所以翻译学不可能成为科学。[4]

许多翻译研究者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反驳。首先,有学者认为任何实践活动都有规律可循,翻译活动也不例外。[5]既然存在规律,翻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这些规律。“一旦我们发现了这些规律,并把这些规律以理论的形态加以系统化,就可以成为科学”。[5]也有学者认为译者的翻译活动不是主观、任意的活动,而是受到翻译原则的制约,翻译原则反映翻译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所以译者的翻译活动呈现出规律性。[6]还有学者认为,翻译即使是艺术,也具有规律性,因为艺术活动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并非是纯粹主观性的活动。[7]

可见,研究者们所谈论的对象是翻译实践活动。有没有规律可循似乎是研究者们最关心的问题,因为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就因为它能发现规律。如果说翻译学是科学,那么它也应该能够发现翻译活动中的规律。所以,翻译活动有无规律成为讨论的焦点问题。

(二)焦点之二:翻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一种观点认为,翻译学是研究翻译活动的学科,而“翻译活动是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所以,翻译不可能成为科学”。[8]

另外有观点认为,首先应该区分翻译活动与翻译研究这两个概念,翻译活动不同于翻译研究,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就容易认为翻译研究既然等同于翻译活动,那么翻译研究就应去寻找翻译活动中的规律。[9][10]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与“翻译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但有的研究者把翻译和翻译学混为一谈,没有作出正确的区分,更有甚者,他们根据翻译没有规律、不具有科学性质,就判定翻译学也不是科学。产生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对翻译学的研究对象认识不同。回顾围绕翻译学的建立所进行的论争,我们可以看出,问题出在两种观点所讨论的对象不同:一种观点讨论的是翻译活动(translating),而另一种观点所讨论的主要是翻译学(translatology)或者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那么,翻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什么?这就是我们针对翻译学的发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不弄清楚这个问题,就无法继续谈论翻译学的发展。如果把翻译学的研究对象确立为翻译实践活动,那么翻译实践活动中的非规律性现象的确对翻译学的建设提出了挑战,而且赞成建立翻译学的研究者没有能够对反对建立翻译学的研究者的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确定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得以立足的前提,而且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对于一门学科的学科性质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于决定着这门学科的性质。所以,翻译学构建的焦点集中到了确立翻译学研究对象的问题之上。蔡新乐也就此提出了疑问,他说:“如果研究的对象尚不能明确界定,我们如何能把研究的成果称为理论并且由此建构出所谓的翻译学?”[11]53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对象,而是我们翻译界的许多研究者没有找对翻译学的研究对象,这种现象对于翻译学的建设造成了负面影响。下面将对上述焦点问题进行讨论。

二、翻译学的研究对象

那么,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的研究对象,翻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什么?下面,我们从一门学科的构成、翻译活动本身的内容构成和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对于研究对象的规定等方面分析翻译学究竟应该有什么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翻译界的新思维

一门学科应该具备哪些分支构成?无论哪一门学科,都应该具有描述、理论和应用三大分支,这三大分支互相依赖,共同构成一门学科这个整体,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都莫不如此。确定这门学科所涉及到的对象和描述这门学科所研究的现象是一门学科发展的第一步,这是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关键的第一步,舍此步骤则一门学科就成为空中楼阁,难以立足。

James Holmes于1972年提出翻译研究应该分为描述、理论、应用三个分支,其中描述分支描述社会文化中的翻译现象,理论分支建立能够解释这些翻译现象的原则或理论,而应用分支则将前两个分支中的信息应用于翻译实践或译者培训中。从此以后,西方的翻译研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值得称赞的是翻译研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探讨文本和语言转换规律,而是走向了文化大世界,从而为翻译研究从微观走向宏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中国翻译界对于能否建立翻译学进行争论的时候,西方翻译界已经在翻译学建设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这次翻译研究的大发展中,翻译学研究的对象的变化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翻译研究过多关心翻译活动内部的问题,热衷于制订翻译标准这些规定性的研究,而翻译研究的新发展把视野扩大到翻译活动之外,开始研究翻译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这种翻译研究对象的变化不夸张地说是给翻译研究带来了一场革命,从而使翻译研究走上了具有独立学科地位的科学发展的道路。从此以后,翻译学所研究的对象重点转向了对翻译现象的描述研究。这对于翻译学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翻译学研究对象的转变可以说是翻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向,它使我们终于能够从翻译活动本身的具体细节中脱身而出,从更高的位置上审视翻译活动,从而让我们能够看到翻译活动中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翻译活动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从研究具体的翻译活动、单独的翻译要素,到研究翻译活动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翻译学具有了成为独立学科的条件,也使翻译学具有了科学的性质。

翻译学的构建必须以回答下列问题为核心:存在着什么样的翻译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有什么规律?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回顾传统的翻译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其核心问题就是“应该是什么?”,根据学科的发展原则,这样的研究是难以让一门学科得以立足的,因为它只有假设,而缺少基础。

那么,什么是翻译现象?翻译与翻译现象是相同的概念吗?

关于翻译,杨自俭指出,“‘翻译’是个多义词,可以指‘翻译行为’(translate or interpret)、‘翻译过程’(translating)、‘翻译结果’(translation),还可以指‘翻译事业’(translation cause)、‘翻译者’(translator or interpreter)、‘翻译学科’(translation discipline)等”。[12]杨自俭提出,翻译“涉及八个方面的因素:客观世界(自然、社会、思维三领域)、原文作者、原文、原文读者、译者、翻译过程、译文、译文读者”,并提出“我们应……把翻译涉及的八大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努力把这门学科建设成一门综合性科学”。[12]

关于翻译现象,我们首先要理解现象的含义。现象一词的基本含义为: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式;可观察的事实或事件;一项经历或实际存在的事物。翻译现象指的就是翻译活动诸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和影响所表现出来的、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或事件。我们研究翻译,不能假设自己一开始就深入到了翻译的内部,而其实我们所接触到的都是现象,只有先从现象的观察入手,然后才能一步步深入到翻译的本质,这是科学研究的规律。

翻译现象不仅仅包括翻译活动的具体细节,更重要的是包括翻译活动内部和外部之中各种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这些关系包括三大方面:主体—客体—环境,其中最重要的关系包括:译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译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译者与原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文本(主要是译文文本)与文化(主要是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原文本与译文文本之间的关系;译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精神特质与其翻译活动的关系。在翻译现象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译者,因为翻译活动就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译者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中对于文本所进行的操作活动。在此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译者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的环境中进行的,而决不是在真空之中进行活动。译者是所有翻译活动的执行者,是翻译活动的核心因素,是翻译现象的创造者。所以,我们现在就可以问这样的问题:存在着什么翻译现象?为什么?有什么规律?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就译者在文本选择、文本操作处理方法、翻译标准的选择、以及最后的翻译结果即译文的产生和特点、译文与所在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方面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问:是什么?为什么?经过我们对这些现象的分析研究,我们就可以发现翻译活动背后的规律性现象,从而使我们能够解释翻译现象,并能够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翻译现象。

以前的翻译研究只是关心翻译活动内部的具体细节,主要是双语转换的规律和标准,尤其严重的是过去的翻译研究没有重视译者这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在翻译活动中强调忠实的标准,强调文本的关键地位,从而要求在翻译活动中努力避免译者的主观性的影响。显然这样的翻译研究具有片面性、不完整性,是远远不能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而且往往还导致了很多人对翻译研究的鄙视,致使许多人认为翻译研究不值得去进行。现在看来,产生这种偏见的直接原因就是对翻译研究的对象没有能够明确、对翻译研究的学科性质也没有明确。

(二)研究对象:从翻译活动的构成要素来看

从翻译活动的构成要素来说,包括三大方面:主体—客体—社会、文化、历史环境,这三大方面都应该包括在翻译学的研究范围之内。谭载喜认为,“翻译学研究的,不应仅仅局限于翻译活动本身,而应包括与翻译活动有关的一切领域”。[13]23但是,翻译活动的这些构成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整个翻译活动,所以,除了研究单个的因素,翻译学必须注重研究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杨自俭先生提到翻译研究对象的时候说,“翻译研究对象是个多因素的复杂多变的系统,不应该只研究某些单个的因素,而应该强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大系统。”[14]8-9这种观点非常有道理,因为它符合翻译活动的客观现实。翻译活动中所涉及到的这些关系应该包括下面几大方面: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客体与客体、主体与社会、文化、历史环境、客体与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回顾过去经验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翻译研究,往往或者只注重对翻译中的单个因素的探究,或者只注重客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探讨,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和其他关系的研究,导致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不具备完整性。现在的翻译研究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社会、文化、历史环境、客体与社会、文化、历史环境方面的研究。为什么?这个问题与“什么是翻译?”这个问题密切相关。有些研究者认为,不知道什么是翻译,就无法研究翻译,更不用说建立翻译学。这种说法有一些道理,但是站不住脚。就像我们问“什么是饭?”一样,我相信,这个问题同样难以回答,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吃饭、研究烹饪的艺术或者营养科学。所以,我们不必对“什么是翻译?”这个问题过于计较,毕竟,我们面对着这么多的翻译现象,翻译现象已经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不过,很多研究者对“什么是翻译?”做出了回答,在此不赘述。我们也可以在此对该问题做一个尝试性的描述:翻译是处于一定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的译者把一种社会文化中的语言文本的意义用另一种社会文化中的语言文本表达出来的活动。这种描述包括了翻译中的三大方面即主体、客体和环境,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描述。

从翻译研究的发展过程来说,大多数流派都是从翻译的某个或某些构成要素入手进行研究的。翻译的语言学派从翻译涉及到语言文本入手进行研究;文化学派从翻译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入手进行研究;多元系统派从翻译文学与目的语文化、主要是文学系统的关系入手进行研究;目的论学派则从译者的翻译目的对翻译的影响入手进行研究。另外,还有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也是从翻译的环境入手进行的研究活动。总之,翻译研究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

也有从翻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入手进行的研究活动,但是这些研究毕竟还是与我们对翻译的描述的某一方面有关系,例如翻译与美学,因为翻译涉及到文本处理和欣赏,所以必然要涉及到美学理论;翻译与文艺学,这是主张翻译是艺术性活动的研究者的研究途径,也是从文本的艺术创造性入手进行的研究;翻译与哲学的关系可以看作是最高层次的关系,这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哲学层次观察翻译,从而更好地理解翻译现象,因为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历史中的现象毕竟也是哲学所思考的对象之一。

传统翻译研究仅仅从翻译内部的某个或某几个构成要素入手进行研究,例如中国古代的翻译研究大都集中在翻译标准的制订上,这种翻译研究的重点在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方面,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译者的隐身是翻译活动中的要求,因为译者一旦显身则必然影响到译文对于原文的忠实性。对于译者的要求都是为了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有的译者也会从译者与读者的关系方面考虑文本语言的处理,以便于译文的接受。到了清朝末期,严复才提到了社会文化语境对于翻译的影响,所以才有“雅”这个标准的出现,但是重点还是放在了译者与读者的关系上。但是好在以严复为代表的译者认识到翻译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展开了大量的翻译救国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总起来说,我们的翻译研究者还是没能充分认识到社会文化对于翻译的影响。毕竟,任何关系都是相互的,是相互作用,而非单向的影响。

(三)研究对象: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解释

翻译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因为它牵涉到人的价值判断,所以具有人文科学的特点;因为它是人的社会性活动行为,所以具有社会科学的特点;因为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客体与客体之间等等各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关系,所以又具有自然科学的特点。

翻译学或者翻译研究是一门人文科学,这种看法在翻译界形成了共识。作为人文科学的翻译学,当然要遵循人文科学的相关标准和要求。那么,人文科学中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翻译学的研究对象符合人文科学对于研究对象的定义吗?

如果说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科学,那么,这种说法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因为它会让人想到翻译学是研究翻译活动中的语言转换规律、翻译活动中的具体问题的科学。其实,这只是翻译学中一小部分内容。翻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与翻译活动、过程、结果相关的所有的主体、客体、社会文化历史环境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语言的转换规律只是翻译活动中所涉及到的语言文本方面的因素,而且还是应用翻译学方面的研究对象,在整个翻译学的框架内只是一个方面的内容。

欧阳康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文社会现象,它包括主体的本质和活动、主客体的关系、主体间的关系,以及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等”。[15]127-128该观点突出了把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说法,同时也强调了主客体、主体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我们进行翻译学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说:“……社会研究的特殊对象和方法。它研究的不是物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物或人与人的关系。它研究人的行为,它的目的是解释许多人的行为所带来的无意的或未经设计的结果。”[16]17哈耶克特别指明,“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知识学科,并非都会提出在所有重要方面不同于自然科学的问题”,他的意思是,对于人的研究,可以有机械的东西,但是,涉及到人类的“自觉的或经过反思的行为,即那些能够称为在不同途径之间所做出的选择的行为,这是一种本质上有所不同的情况”,原因是“人在其自觉的决定中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式,我们只能从自己对这种分类的主观经验中去了解”,[16]18“大多数社会行为或人类行为,都不是科学所说的那种与‘意见’相对立的狭义的‘客观事实’,根本不能从自然角度去定义它们。在涉及到人类的行为时,物只能是行动的人所认为的物”。[16]19

从上述两位学者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社会中的物质客体,不是这些客体的自然属性,而是社会中的人与人以及人与这些客体的关系。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翻译学应该研究的重点是翻译活动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切入点是对翻译现象的研究。翻译活动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处于一定社会文化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涉及到主体、客体和环境,而且最重要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环境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涉及到人的行为及其所产生的结果和所造成的影响。所以,翻译学的研究就必须把这些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在确定翻译学的研究对象的时候,我们也一定要把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把人的创造性与其文化环境结合起来。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该孤立地研究翻译中的某个因素,而应该把这个因素与其他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活动、创造总是在一定的文化历史环境中进行的,所以,离开环境谈论翻译活动,就不能深刻洞察翻译活动的本质,也是不全面的研究。我们强调在翻译研究中应该重点研究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环境、客体与客体、客体与环境等等关系,就是基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处于一定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的人对于客体所采取的行动和所产生的结果这个道理。人文科学所说的人,并非仅仅是一个生物体,“人既是生物个体,又是社会的人……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一个拥有全部丰富性、拥有独立人格的精神个体……”。[17]176

我们把这个道理推到翻译学研究中,可以发现,翻译学中的译者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我们在研究译者的创造性的时候,不能忘记译者的创造性的来源,应该把译者的主体性与译者所在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结合起来,研究译者与环境的关系、译者与文本的关系。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的性质不受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翻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翻译现象,这些现象具有数量大、反复出现的特点,作为一种客观现实,必然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翻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这些客观规律,从而为将来的翻译活动提供过程和结果预测以及指导作用。目前,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基本获得认可,翻译学研究有了新的内容。

许钧教授认为,翻译总是与重大的社会实践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在目前这个历史时期,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其一,从翻译史角度出发研究人类交流历史,其二,从翻译的本质和功能出发研究翻译活动在人类历史变革中的地位、作用与使命。[18]王东风教授指出,现在,我们的翻译研究已经有了不少原创性的成果,跨学科态势已经形成并走向成熟,甚至已经与阴阳、八卦、孙子兵法等研究相结合并取得喜人的成果。[19]明确现阶段翻译学研究的重点,有利于细化与深化翻译研究的方向与方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解决了翻译学研究什么这个问题,对于减少翻译学建设过程中的无谓争议、促进翻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所确定的翻译学的研究对象符合人文、社会,以至于自然科学对于研究对象的要求:一方面体现了翻译学的综合性特点,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进一步扩大翻译学的研究对象的范围,走出翻译学研究的片面性的特点,走向全面的翻译学研究。

[1]劳陇.“翻译活动是艺术还是科学?”——对《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的一点意见[J].中国翻译,2000,(4).

[2]张经浩.翻译学:一个未圆且难圆的梦[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0).

[3]李田心.不存在所谓的翻译(科)学[J] .中国翻译,2000,(5).

[4]张经浩.再谈“翻译学”之梦[J].上海科技翻译,2001,(2).

[5]王东风,楚至大.翻译学之我见——与劳陇先生商榷[J].外国语,1996,(5).

[6]谭载喜.翻译学:新世纪的思考——从译学否定论的“梦”字诀说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1).

[7]侯向群.翻译为何不可为“学”——读《翻译学:一个未圆且难圆的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7).

[8]劳陇.丢掉幻想联系实际——揭破“翻译(科)学”的迷梦[J].中国翻译,1996, (2).

[9]张南峰.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学科的东张西望[J].外国语,1998,(3).

[10]穆雷.翻译学:一个难圆的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7).

[11]蔡新乐.翻译的本体论研究[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2]杨自俭.对译学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新认识[J].中国翻译,2000 (5).

[13]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4]杨自俭.何谓翻译?——《翻译学归结论》序[A].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5]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16][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M].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7]朱红文. 人文科学方法论[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18]许钧.翻译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 [J].中国翻译,2012,(1).

[19]王东风.中国翻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J].外国语,2014, (4).

(责任编辑 杨 爽)

A Study of the Deb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ology in China

Xu Xiumei, Gong Qinya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Zibo255049)

A fierce debate has occurred of whether translation is scientific or artistic, whether translatology can be established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Those who argu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nslatology base their support on the regularities of translation, while those who argue against it have their argu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ranslation, which are impossible to find fixed regularities. Our viewpoint is that translatology can be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only if its object of study is determined. Meanwhile we must keep it in mind that translatology has the nature of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 which can’t be analyzed with the principles of natural science. The study should have translation phenomenon as its object of research, including the translator, the texts,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the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Translatology can have its right to be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only if it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existence of translation.

translatology;object of study;discipline;translation phenomena

2015-01-12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外语研究专项“汉学家李克及其译作《管子》研究”(13CWJJ22)。

徐秀梅,女,山东临沂人,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宫钦言,男,山东青岛人,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

H059

A

1672-0040(2015)03-0064-06

猜你喜欢
客体译者现象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奇异现象传真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