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合理转型相关性分析

2015-04-10 05:18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媒介转型文学

陈 英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数字媒介以互联网的形式进入文坛,极大地改变了纸媒书写的印刷文学,同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等数字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网络文学、手机小说、多媒体、电脑程序创作等纷纷出现在文坛中[1]232,这些依靠数字技术的媒介作品对传统文学带来很大的冲击。因此,在新环境下,如何利用新媒介技术来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成为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数字媒介引起中国文学转型

(一)数字媒介引起中国文学转型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电脑和网络的时代,以数字技术为主的第四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无法抗拒的一种力量,数字媒介不管从覆盖广度还是影响力看,都对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2]145。以数字通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飞速地进入我国,从1994年我国以“.cn”域名加入国际互联网,到目前为止,手机、互联网等数字媒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字媒介和汉语文学的联系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我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后,在海外创建的汉语文学网站迅速进入母语本土,如“花招”“橄榄树”等,受到国内文学网民的喜爱。20世纪90年代中期,港台的网络文学写手作品逐渐对内地文学产生影响,并引起了网络文学的热潮,在网易、新浪等网站上的文学站点,点击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网络写手开始注册创作网络作品,网络文学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增加了传统文学读者的竞争压力[3]134。

(二)数字媒介引起中国文学转型

数字媒介犹如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一样,对当代中国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新环境下,人们只要谈到文学,就不可避免地谈到数字媒介,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进行分析时,也不可避免地想到数字技术对文学转型的影响。数字媒介全面渗透在社会文化生态的各个方面,传统文学逐渐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人用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形式代替传统的文本阅读,这是当前文学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数字技术在全面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学的生存带来极大的挑战。目前,大部分传统文学作品被复制储存在网络资料库中,而各个网站、个人博客上的原创文学更是数不胜数。

数字媒介的广泛覆盖使得人们从纸张阅读转变为网络阅读,而文学写作也从文字书写转变为数字操作界面符码输入。在新环境下,人们在写作时,不再是用笔在纸张上写作,而是十指敲击键盘。在互联网下,人们不需要在深更半夜寄编辑、等回音、修改文案,只需将电脑打开,想到什么输入什么,保存发送就完成了,人们甚至能在几分钟之内看到读者的评论、回复。可以说现代文学已经成为被互联网激活的审美资源,已经从传统的文学转变为数字媒介下的艺术之城[4]202。

(三)数字媒介对文学构成要素的技术重组

传统的文学表意体制是预设文学内容之于物质现实的依存,文学作品表现的是人与现实世界的艺术审美关系,然后通过语言形式,将这种依存关系表现出来,在传统文学表意中,创作是主体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馈,让文学作品体现出艺术和外界人文的联系。而数字媒介写作和传统文学写作有很大的差异,数字媒介下的创作,需要面对各种数字符号和虚拟空间,同时数字虚拟中的主客体、艺术与生活没有明显的界线,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找到物质生活和数字技术之间的平衡点,数字媒介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依存关系延伸为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这就导致文学对现实艺术的表征变成文学和数字之间的互动。数字媒介技术具有复制、仿真、拟像等特点,数字媒介会以图像的形式来排斥文字的表意,当图像被当成是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中介符号时,人们就会利用图像的直观性代替文学。

二、数字媒介引起文学转型的推力

数字媒介对中国文学转型的推力是媒体和技术有效结合的结果。在新环境下,如果文学无法避开数字媒介的影响,就要学会利用数字媒介来促进自身的创新。数字媒介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他媒介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数字媒介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的创作、传播,还在文学存在形式、文学功能、文学生态环境等方面有很深的影响。通过数字媒介的平民叙事化,能推动文学向民间的传播,促进文学专业创作向民间写作的转型,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E媒体”,强化了民间写作的立场,激发了广大社会民众的文学写作热情,增加了民间的文学话语权。在数字媒介中,能消除权威、等级,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以网民的身份沟通交流。因此,大多数网络写作都是以平常心、平民姿态写一些平凡的事情,通过生活化的叙述,来体现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

民间是文学的基础,文学是在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远古时代,文学的话语权属于社会公众,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诗人,那时推崇自由创作,并且创作机会是平等的。随着文学的发展,文学的话语权逐渐转移到表达技艺方面,而民间文学被冠上“低俗、平庸”的称号,文学的创作、欣赏成为少数人的权利。数字媒介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现象,在互联网中,文学能面向广大公众,重新确立了民间创作的立场,虽然当前的网络民间化还停留在“知识化民间”“都市民间”的层次,但数字媒介的开放性姿态,无疑是文学转型的一大进步。

数字媒介对中国文学转型的另一大推力表现在用技术的形式提高文学活动的艺术自由度,数字媒介推崇文学自由,突破了文学墨守成规的现状,以网络小说为例,很多创作者在进行写作时,是为了宣泄某种诉求、欲望,而不是为了获得文学名分、社会地位,这样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无拘无束,从而达到通过“无我”来表达“真我”的效果。互联网技术消除了创作者之间的身份等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在网上写作,同时先进的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发布作品的自由,在网络技术下,实现了无纸传播,这极大地改变了作品发表难的问题,为文学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了一个平等发布作品的平台。同时网络的交互性还为文学之间提供了一个自由交往的机会,在网络上,作者和读者、读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作者可以在网上看到读者的反馈,读者可以直言不讳地评价看到的作品,作者和读者在网络上能平等、自由地交流,突破了文学原有的惯例[5]124。

三、数字媒介对中国文学的负面影响

(一)消解文学技术性

数字媒介很容易引起文学的技术性消解,导致文学朝着非艺术性的方向发展,数字媒介走进文坛是不可逆转的,但如果人们的文学在线不是为了文学性目标,即便文学纳入数字媒介中,它也不会朝着艺术性发展。在庞大的网络文学中,普遍存在作品艺术质量不高、垃圾文学多的现象,由于数字媒介作品的发表门槛比较低,同时对作者没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导致网络文学中垃圾泛滥,这不仅对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带来影响,还严重地影响到中国文学的健康转型。

(二)主体承担感淡化

在数字媒介下,文学异化现象还表现在主体承担感淡化,缺失文学作品意义。在数字媒介中,文学行为具有跨语言、跨文化、实时互动等特点,同时还存在行为自律、匿名交流等现象,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人们不需要带着生活中的各种面纱,能用真实的自我与人交流。与此同时,数字媒介存在“作品在场,作者不在场”的问题,这无疑会降低创作主体的观念,降低作者的文学承担感、社会承担感、审美承担感。由于网络作品的创作主体身份是游离不定的,导致很多网络作者放弃了艺术使命,作者不再为文学艺术服务,使得文学作品应有的价值、意义、效果、审美等都丧失,这也就导致很多网络作品朝着低俗化、平庸化的方向发展。

(三)文学信仰地位下滑

文学经典是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并在特定的审美文化形成的价值规范,而数字媒介是打造新民间文学、大众化文学,数字媒介的这种思想就会对文学经典的信仰地位造成很大的影响。数字媒介经常以自身的方式去揭文学经典的神秘面纱,并不断地挤兑、抛弃文学经典的深邃意义、生存空间。而网络中的文学网民经常会在虚拟的世界中享受技术操作的快感,不会刻意去追求文学的经典性和精致性,他们追求的是如何让更多的人欣赏他们,在这种潮流中,极大地消减了文学经典的力量[6]12。

四、数字媒介下的文学创新

(一)转变文学观念

转变文学观念是当前文学创新的基础。数字媒介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给中国文学的艺术生存带来极大的影响。文字数字化已经成为文学的现实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念,立足于现实,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文学观念的创新,这样才能为文学的创新与进步增添活力。

(二)利用新媒介构建文学有效资源

面对数字媒介文学和传统文学并存的局面,要确立文学的多元化发展,实现数字媒介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兼容发展,将数字媒介文学转变为传统文学的延伸,利用数字媒介构建文学有效资源,并不断创新传统文学的精神价值,避免数字媒介淹没传统文学[7]116。数字媒介文学需要从传统的文学中汲取营养,坚持人文审美的价值承诺,利用数字媒介开拓文学的新价值。面对数字媒介的载体,还需要确立一个调控的约束机制,对虚拟的网络空间有效地调控,将人性的创造性、丰富性、多样性等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为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8]163。

五、结语

在数字媒介下,中国文学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要正确地看待数字媒介对中国文学转型的影响,充分了解数字媒介对中国文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字媒介创新中国文学,从而为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1]罗常华.论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J].青年文学家,2013(21).

[2]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2007(01).

[3]欧阳友权.数字媒介文学转型及其学术理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5).

[4]陆 军.试论数字媒介下的文学艺术特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5).

[5]钱中文.“文艺学研究的核心价值问题”笔谈·正规中国文学理论的危机[J].社会科学,2006(01).

[6]欧阳友权.数字媒介文学的转型范式与艺术症结[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0).

[7]蒋金玲.数字媒介下的文学会终结吗[J].东京文学,2009(01).

[8]王 敏.媒介结构下的文学文本[J].文学教育,2009(06).

猜你喜欢
媒介转型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书,最优雅的媒介
转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沣芝转型记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