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5-04-10 12:51刘凤琴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责任感责任

刘凤琴

(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306)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刘凤琴

(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306)

作为指导、调节其他社会行为的驱动力,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本文先分析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义,接着研究当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套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献出绵薄之力。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对策

所谓社会责任感,是指人们对社会责任的一种极其强烈的自觉意识,是人所拥有的崇高意志与态度,是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高度融合的,为国家与群众服务的一种巨大驱动力。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有无社会责任感或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以及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社会所赋予的历史使命。然而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没有因为主体意识的增强而增强,反而呈现出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倾向。这种现象不得不引人深思。国家对高等教育予以了高度重视,高校必须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一、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义

重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正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有着许多优良的文化传统。其中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历代有过许多著名的提法:著名教育家孟子在谈到教育所培养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时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表明,“大丈夫”只向正义和真理低头,不贪图个人的享乐或害怕疾苦,个人享乐或疾苦不能阻止他们追求正义和真理。汉代的董仲舒在谈到利与义的关系时指出:“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无大义者,虽富莫能自存”。不难看出,当时的董仲舒在利与义问题上,已经认为对体现国家利益原则的道义的追求应高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而培养这种义高于利的个体也正是当时教育的追求。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用最铿锵有力的声音,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勇于承担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由此可见,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应该始终坚定地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

2、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群体历来都是作为未来社会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而存在的。而当今的我国正处在社会急速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转型是否成功以及社会是否良性发展的关键问题。国家“十一五”规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的号角,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需要培养能够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各类人才。责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生态链”,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这个“生态链”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求人才具有完善的人格,而且还需要具有群体意识,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毋庸置疑,大学生必将是这个生态链上最具实力的人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下一步宏伟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富有正义感。但是在当前世界一体化浪潮的席卷下,一些西方腐朽思想趁虚而入,导致部分大学生开始出现社会责任感淡漠的不良现象,我国当下大学生过于偏重自我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取向,不利于他们的持久发展。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有很多,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

1、大学生自身原因

首先,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现在有少数大学生只看到社会阴暗的一面,往往以偏盖全,认为整个社会就是这样,缺少理性的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把现象当本质,认为真实的社会就是只为自己,看不到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自我意识较强,一味的强调自己的权利,而不提自己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对社会、他人、父母的要求高而多,对自己的要求低而少。

2、市场经济的负面效益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大历史时期,社会价值取向的日趋多元化,潜移默化地冲击着原有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使思想道德培育严重滞后,使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严重的扭曲。不少人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不断滋生蔓延,对金钱与财富占有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尺。这些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了极坏的负面影响。

3、传统教育模式的负面影响

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小学至高中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几乎全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升学,学习成绩好几乎是衡量他们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在这些阶段,“责任和义务”对他们而言,几乎只是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进入大学之后,对于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他们由于在大学之前未曾系统地接受过,或者以前学习过但没有重视,所以将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视为“没有意义”或“无聊”的事情,一些大学生在听了德育报告会或者思想政治课后心理产生的往往是“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真正建立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认同感。作为这种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比重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当然也就不容易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影响作用。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在新时期背景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人才保障。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有效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社会责任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长期持久、坚持不懈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转化为行为。要想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观念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最好的途径就是思想道德教育。教师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人格,引导学生发现和完善自我,让他们明确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明白自己的角色以及相对应的社会责任。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使社会准则转化为个人准则,从而才会有发自内心的、自觉的道德行为,在履行责任时才能形成正确的责任动机,增强履行责任的坚强意志、有效地促进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2、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仅仅依靠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是有欠缺的,还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强化这种认识,促成社会责任行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才能使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体会,使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发生从“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质的飞跃。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为学生提供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进一步地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革命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要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就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当前教师的主流是好的,继续发扬“安贫乐道,勇于奉献,旨在树人”的传统精神,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这种精神已经在少数教师身上萎缩了。“欲正人,先正己”,要想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先唤醒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4、挖掘校园生活的育人功能,创造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事,学校、家庭、社会也应该通力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来共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学校教育要充分重视美化学校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这比单纯的理论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还可以利用启发性的方法,运用富有时代精神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英雄模范人物或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教育激励学生,在学生心中树立学习榜样和责任意识概念。其次,学生家长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孩子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情况,而不是一直将焦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更应注意自身的言行,身教重于言教。再次,社会要积极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机制和舆论力量,指导人们的道德抉择,对非责任现象不断加大监督和抨击力度,净化社会风气,形成良好氛围。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而要顺利实现“中国梦”,有赖于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努力,这是历史赋予大学生的重要使命。历史发展的规律也证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培养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尤其是社会责任感。作为指导、调节其他社会行为的驱动力,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促使他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断奋进!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16).

[2]李欢.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现状及其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教育产业,2012,(3).

[3]朱艳辉,杜超.浅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J].教育论坛,2012,(4).

[4]杨文,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J].北京教育高教.百家论坛,2012,(3).

[5]陈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8).

[6]吕芳文.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42).

G645.5

A

1009-8534(2015)02-0084-02

2014-12-26

刘凤琴(1971.10-)女,辽宁阜新人,呼伦贝尔学院,副研究员,本科,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责任感责任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期望嘱托责任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