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心智模式对高校管理改革的启示

2015-04-10 12:51范箫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心智彼得管理者

范箫

(郑州大学教育系河南·郑州450000)

改善心智模式对高校管理改革的启示

范箫

(郑州大学教育系河南·郑州450000)

本文从加强心智模式修炼的角度,探讨使高校管理者避免跳跃性推论,学会换位思考和系统思考,使学校改革立足于实际的方法,从而推动大学的制度创造和文化创新。

彼得·圣吉 心智模式 高校管理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以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校改革已成为当前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而高校的改革,说到底主要是一种观念、意识的超前性更新,尤其是高校管理者的心智模式或思维观念的更新。

一、心智模式的含义及特点

(一)心智模式的具体含义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书中提出了五项修炼法则,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体学习。这五项法则相互联系,在个人与组织的思维及愿景等方面理清相互间的关系,并明确相互沟通的方式,使组织内部真正学会学习并且保持信息真实畅通。

关于心智模式的概念,彼得·圣吉对此作了明确的解释,他把心智模式形象地比作认知上的“心灵地图”,通过被人们认知后表现为各种图像、假设和故事。“我们的心智模式不仅影响着我们如何认知周遭世界,并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由此可见,心智模式对一个人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心智模式的特点

彼得·圣吉所讲的心智模式,非常近似于“思维定势”一词。彼得·圣吉认为,人们之所以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主要原因是人的思维方式与人们内心深处的有关世界运行模式的图像发生了冲突,从而导致一些新的想法无法付诸实施。这种心智模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跳跃性推断

跳跃性推断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以偏概全”。人们往往通过对一个事物的片面的理解就盲目确定了事物的性质,这样就很可能导致曲解事实。“盲人摸象”的故事曾令人嗤之以鼻,但现实中很多人还仍在重蹈覆辙。这表现为,人们在对待一具体事物时,往往没有进行整体而全面地调查之前,就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或个人经验来确定事物的性质,最终的真相往往就会带上我们浓厚的主观色彩。

2.言不由衷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考虑到友情、亲情、爱情、利益等多方面的利害得失,在面对长辈、朋友、邻居、下属时,我们往往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无法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后果是双方交流受阻。这种由于思想断层引起的沟通不畅,在组织中容易导致下级部门对上级命令产生抵抗情绪等,最终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彼得·圣吉把心智模式的这一特点称为“言不由衷”。

3.习惯性防卫

彼得·圣吉曾以一个恶性循环图来描述心智模式的“习惯性防卫”特征:当A与B两个人在对一个问题各持己见、发生争执时,A为了说明自己的想法更为正确,因此开始批驳B的观点,B为了维护自己的想法也开始将矛头对准A,或许他们本意并非是要批驳对方,但是之后的争论开始愈演愈烈,好的想法也可能在争论中消失。这种习惯性的防卫造成很多好的想法在争论中流失而没有付诸于实践,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由于“我们无法审视自我的心智模式,因而产生‘熟练的无能’。”

4.固守陈规

“固守陈规”指的是一种长期存在于自我原有的对某一事物的认知中,直到事物发生改变,尤其是当微小的量变引起质变的时候,我们才会在惊慌失措中开始寻找解决办法并强迫自己改变原有认知。这种固守陈规的思维方式往往导致行动滞后,无法适应改变了的环境,从而严重影响事情的进展。

二、当下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心智问题

(一)经验化管理倾向严重,导致“跳跃性推断”大量存在

高校在管理实践过程中经验化管理倾向大量存在,有些学校甚至还非常严重。具体而言:首先,学校管理者成为支配教学运行的主体,广大教师却成为学校管理的客体。高校管理者依据自己的经验对教学工作进行管理,从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制订,教学过程的监督,到教学质量的评价,广大教师的参与程度都非常低,这造成了高校管理者的很多想法都不符合学校的现实情况,或者造成管理思路过于单一,从而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其次,高校管理者片面借鉴企业管理经验而忽视高校实际情况。企业与高校的区别在于,一方面高校的管理是为了保证科研、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等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企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高校则是兼备行政组织与学术组织的松散型结构,而企业组织一般具有较为严谨的科层体系结构。这两点决定了企业的管理改革理论不能全盘照搬到高校管理当中。

(二)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分离,导致一些行政决策无法执行

在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应当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管理者仅关注行政领域的管理,忽视学术管理,结果导致学术管理方面的教师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往往没有话语权,使其在一些复杂的问题中产生冲突或沟通不畅,引起行政决策无法执行。而产生问题后,学校管理者又往往把责任推给教师,不从自身的思维观念入手,这样的心智模式必然给学校的发展造成巨大的障碍,同时又极大地压制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学校的深层次发展。

(三)固守传统管理理念,导致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常常容易固守既有的、习惯的东西。过去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别人怎么做,我也跟着这么做。这无形中使我们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进行自我设限,难以摆脱桎梏和牢笼。

现如今,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新的理论和观念层出不穷,引领着整个社会快速发展。而很多高校的管理人员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新知识、新思维、新理念的认识和掌握不够。他们仍然凭着过去的具体经验和管理方式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甚至固步自封,抵制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思想。这样下去,容易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导致办事循规蹈矩,缺乏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最终严重制约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在教学方法上又过分强调统一性,造成教学管理方法过于简单,缺乏弹性和创造性,导致学校如产品加工厂一样,生产出的产品都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和活力。从长远来看,这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校的未来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管理者应避免“跳跃性推断”,立足学校实际进行改革

管理者的“跳跃性推论”常常使得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盲目照抄照搬他校成功经验,忽视自身实际,结果导致高校发展中的缺乏特色、定位不准、急功近利等现象普遍存在。鉴于此,成功的高校管理者应转变思维方式,立足学校实际,探索自身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发展计划。首先,针对学校一些热门专业,管理者应充分收集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信息,立足本校实际和本地区实际,以免人才培养出现盲目跟风现象,导致专业人才过剩。其次,对于一些社会需求不旺盛的基础学科,不能仅仅依据市场需求进行打压限制,而应该制定相关决策给予扶植,帮助并解决这些基础学科人才的就业问题,这不但对这些学科的发展有利,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基础科学研究环境。最后,高校提升管理绩效本身是没错的,但一味追寻改革速度,忽视改革成果的评估与分析,以及改革中的不良因素,就容易在今后的工作中埋下隐患。在当今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中,管理者应该更加注重“稳中求快”,时常反思自己在改进遗漏环节中存在哪些问题,这样改革工作才会有质量。

(二)管理者应加强心智模式修炼,实现学校制度创新

高校管理队伍的思维观念或心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教学和行政管理的水平和发展速度。而高校管理者心智模式的改善,主要依靠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学会“行动中的反思”。通过组织学习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可以使管理者树立民主的管理理念,改变行政权力至上的思想,要注重听取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加强自我反省,提高管理工作的能力和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管理者要学会“行动中的反思”,即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设计或制定教学计划,还是对教学质量作出的评价,都要努力让更多的教职员工参与进去,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和大家进行沟通,群策群力,这样可以保证制定的教学计划和作出的教学评价更容易让大家去适应并接受。最后,彼得·圣吉强调机制或制度在改善心智模式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组织要落实改善心智模式的做法,需要设计新机制,当机制运转,成员心智模式纳入管理之中。”因此,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制度创新是基础,完善机制是关键。高校应该建立“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模式。

(三)管理者应学会“换位思考”,加强与教职工的有效沟通

“换位思考”可以使人发现站在本身位置思考的缺陷,这是改善心智模式的一种有效方法。理学家朱熹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以心也”。意思是说,设想自己是他人,并处于他人的位置上,来体会他人的心情。孔子在《论语》中也曾讲到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校管理者只有学会换位思考,才能设身处地为师生着想,从而创造团结和睦的校园氛围。

(四)管理者应学会“系统思考”,统筹把握学校各个部门的发展脉络

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中,人们假设因与果之间是线性作用的,也就是“因”产生“果”;但在系统思考中,因与果并不是绝对的,因果之间有可能是循环往复的,即“因”产生“果”,此“果”又成为他“果”之“因”。通常情况下,管理者将学校分割为一个个部门;部门内部又细分为一个个岗位,学术部门和行政部门“各司其责”,“各自为战”,其结果往往并不是一个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而且削弱了我们看到整体的能力,产生诸多现代企业的典型问题:相互推诿,矛盾重重,造成效率低下,甚至工作越努力,整体绩效却越差。为此,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倡导人们改变思维模式,学会系统思考。这要求人们跳出还原论的范式,“以新眼睛看世界”,体味到“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真正解决学校面临的困难。系统思考为学校提供了一个标准,让管理者在其中能找到一些相互连接的反馈思路,实现动态思考,这样可以更好地审视组织内部和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2]赵晟.转变心智模式:改善研究生新生人际交往的窘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7).

[3]刘敬鲁.西方管理哲学[M].人民出版社,2010.

[4]黄伟.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2012(4).

[5]张雪松.顶级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5.

[6]梁洪,刘海桃.高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管理思路[J],群问天地,2013(3).

[7]王亚双.伦理道德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2(12).

G647

A

1009-8534(2015)02-0099-02

2015-12-19

范箫(1989.9—)女,河南省洛阳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心智彼得管理者
塑造心智教师 构建心智课程 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校
彼得与狼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彼得,彼得,吃南瓜
彼得潘
彼得潘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