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综评与反思*

2015-04-10 06:23李晓静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微信图书馆服务

李晓静

(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山东青岛266109)

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综评与反思*

李晓静

(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山东青岛266109)

本文梳理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现状,总结发展趋势,发现已有研究缺乏对图书馆微服务的冷思考、对图书馆微服务的价值评估及相应政策支持与法律法规研究,并提出图书馆界应加强信息鸿沟问题的研究、开展微服务价值评估研究,深入研究各服务形式间的协调问题,进一步研究微服务与传统服务的关系策略,从而使图书馆微服务成为一种新常态。

图书馆服务 微服务 文献综述

Web2.0技术催生了微时代的到来,微博与微信相继兴起,微阅读与微书评日渐流行,“微服务”成为图书馆领域的新话题和研究热点。本文试图梳理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现状,理清研究脉络与发展趋势,寻找研究中的疏漏及问题,进一步提出研究建议,以期为今后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微服务、微内容、微阅读、微书评、微博、微信、微交流、微咨询”等检索词进行检索,获取关于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的相关文献。梳理这些文献,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1.1 图书馆微服务基础理论研究

1.1.1 什么是图书馆微服务

什么是图书馆微服务?从其字面含义看,图书馆微服务就是图书馆利用微媒体技术为读者提供的阅读服务。“图书馆微服务”这一名词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应用较多,而对其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对图书馆微服务做出概念阐述的学者有张英(2011)[1]、刘丽萍(2013)[2]、靳艳华(2014)[3]、谭进(2014)[4]、张晓萍(2014)[5]、鲍凌云(2014)[6]等。虽然表述方式不尽相同,如张英、靳艳华等指出图书馆微服务依托于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数字技术,刘丽萍将其表述为各种全媒体信息技术,但学者们一致承认微时代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认为图书馆微服务重在为用户提供细微化、个性化、差异化的信息服务。

1.1.2 图书馆微服务的特点

张英最早提出了图书馆微服务具有“蓝海”特质。这种特质是个性化的、差异化的、贴近读者的、代表未来的。作者借用经济学术语来描述图书馆微服务的特点,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启示。后来研究者如靳艳华提出图书馆微服务是个性化、差异化、细微化的贴心服务,鲍凌云提出图书馆微服务是人性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这些都参考了张英提出的“蓝海”特质观点。

1.2 图书馆微服务的服务形式

微服务是一种概念,更是一种服务理念,这种理念的实现离不开各种微媒体。图书馆早已看到微媒体带来的便利与快捷之处,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应用微博、微信、QQ、微课等开展微服务。关于微媒体在图书馆应用的研究也紧随其后,其中研究最多的服务形式是微博与微信。

1.2.1 微博

李华、赵文伟的《微博客:图书馆的下一个网络新贵工具》是最早研究图书馆微博应用的文献。2011年,全国137个微博图书馆相继开通,这一年也被称为微博图书馆元年,随之而来关于图书馆微博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近两年图书馆微博发展日渐臻于成熟,研究渐成体系。

416条微博文献中,2012-2014年的文献量为340篇,占文献总量的84.3%,可见2012年以来图书馆微博出现研究高峰期。统观这些文献内容,包括微博在图书馆的应用、微博在图书馆的应用现状调研、图书馆微博营销、图书馆微博比较等。其中以微博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文献量最多,包括微博在个性化服务、阅读推广、读者服务、虚拟咨询、业务宣传等图书馆业务工作中的应用;也包括微博在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医学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等各类型图书馆中的应用。

1.2.2 微信

229篇微信文献的研究主题涉及微信在图书馆的应用、微信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现状调研、图书馆微信平台的设计及实现、图书馆微信营销研究、微信公众号研究等。其中研究内容最多的为微信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包括微信在信息推送、信息查询、参考咨询、流通借阅、读者培训、读者荐购、阅读推广、真人图书馆等各项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也包括在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医学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等各种类型图书馆中的应用。

1.2.3 微博与微信的比较

“假如微博是广场,微信就是咖啡馆。”有学者这样形象地比较微博和微信。黄梅林(2014)[7]对二者服务进行比较,提出利用微博和微信开展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发展策略。刘静(2014)[8]对微博、微信的开通时间、数量、频率、服务内容等进行了统计比较。于沛(2014)[9]比较微博与微信在能定位、信息推送、传播互动、使用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阳娟兰(2014)[10]从功能、服务内容、开发应用等角度对微博与微信在公共图书馆进行服务推广中的区别进行研究。王桂梅(2015)[11]调查35所“985高校”微博、微信的应用研究现状,对微博与微信功能进行对比。微博与微信存在差异,二者并行运行必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将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服务图书馆的策略方面,陶姝成、豆洪青(2014)[12]提出建立支撑微服务运行体系的协同平台。王桂梅提出图书馆利用各自优点形成“门户站点+微博+微信”三位一体的多渠道、多样化服务平台。连朝曦、陈凤娟(2015)[13]对微博与微信在图书馆应用的融合提出建议。

1.3 微服务在图书馆应用现状

微服务的提出,受到图书馆业界的欢迎,学者们对它注入了极大的研究热情,并在图书馆各服务环节中展开积极探索,各种“微”服务名词也应运而生,如微阅读、微咨询、微书评、微宣传、微导读……总体来看,目前微服务主要应用于图书馆三方面工作:

一是微服务在读者服务工作中的应用。在阅读推广方面,宋志博(2014)[14]提出高校图书馆全民阅读微服务推广创新实践的路径设想。朱慧指出图书馆应顺应时代潮流,利用微阅读平台,促进传统阅读服务发展。在读者导读方面,张晓萍提出在导读工作和读者培训工作中实施微服务的策略。在参考咨询方面,桑琰云(2013)[15]从个性、用户、服务群、团队、促进微平衡发展等方面分析如何开展参考咨询微服务。侯林丽(2014)[16]将微课服务理念引入虚拟参考咨询中,提出微课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构想。张妍妍(2014)[17]将“微咨询”引进图书馆咨询服务,倡导图书馆咨询服务从微、小处入手,践行微咨询,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二是微服务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在图书采访、编目方面,翟晓娟运用SOA分析方法架构采访微服务模型与编目微服务模型。王国丽(2015)[18]提出图书馆采访工作利用微交流提高采访效率和质量。在数字资源保存方面,马海收、吴振新(2011)[19]从技术角度对微服务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三是微服务在图书馆宣传与推广中的应用。在信息资源推广方面,王华志(2015)[20]提出了应用微服务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推广的创新途径。在图书馆宣传方面,张晓萍提出了“微宣传”这一信息碎片化时代图书馆媒体的宣传策略。在书评方面,王慧姝(2012)[21]阐述了微书评引领全民阅读的优势及高校图书馆开展微书评工作的意义和途径。费庶(2013)[22]指出了微书评在信息服务中的作用和开展微书评服务的策略。

此外,也有学者对微服务在图书馆的应用进行综合研究。王晓芳(2014)[23]对图书馆在微环境下的“微服务”创新策略进行了综合探索。黄辉(2014)[24]从微服务体系、个性化微导读、学科微服务、微宣传和微书评等实践中阐述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微”策略。

1.4 图书馆微服务关键问题

图书馆微服务从发展到成熟,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模式的完善、实践的探索,这些属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在技术研究方面,郭文丽(2013)[25]以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实践为例,提出了利用Android客户端技术构建图书馆“微服务”系统的解决方案。李禾(2015)[26]提出了基于领域本体的信息抽取为手段的馆藏资源微观聚合模型。李建伟(2014)[27]研究建设基于Andmid手机平台微应用工具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功能模块。

在模式研究方面,郭海明(2014)[28]从“微”理念的构建、“微”内容的提供、“微”平台的建设、“微”组织的建立、“微”氛围的营造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图书馆“微”服务模式的构建。李景凯,郑学军(2014)[29]提出利用社交网络展开图书馆学科微服务的新模式,这是微服务在学科服务中的模式探讨。

在实践研究方面,黄国凡、肖铮(2014)[30]以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微博、微信和移动图书馆服务实践为例,提出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存在的问题,指出图书馆适时应对,不断创新,利用和驾驭好新媒体服务。

1.5 图书馆微服务面临的问题、风险和挑战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伴随着问题、风险与挑战,图书馆微服务也不例外。针对微服务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读者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侯瑞芳(2015)[31]从内外两方面论述了图书馆微服务背景下读者个人信息安全受到的威胁,并提出了相应个人保护策略。针对微环境下阅读浅表化、碎片化给图书馆微服务带来的挑战,诸多学者纷纷指出图书馆应顺应潮流,适当引导,充分发挥微阅读的优势。其中王晓芳提出要适应微环境潮流,主动引导,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资源,提高读者的深阅读能力。朱慧(2014)[32]指出微阅读带给人们的不全是障碍和阅读危机,也带来生机,建议利用各种微阅读平台推广图书馆的阅读服务。针对微服务中用户对资源和服务提出的要求,赵雅馨(2013)[33]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用户对资源及服务的需求特点,提出发展策略。针对微服务中各种服务形式并行运行的现状及问题,陶姝成、豆洪青提出建立支撑微服务运行体系的协同平台的发展模式。针对云环境下图书馆微服务存在的服务内容单调、服务范围有限、服务深度不够等问题,高兵、董素芹(2014)[34]提出利用云计算扩展微服务的“量”、加大微服务信息处理深度等云环境下图书馆“微”服务发展策略。

2 研究现状总结与发展趋势

加强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并使这些研究成果真正指导图书馆的服务现实,是图书馆领域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使命。上述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2.1 研究正在逐渐形成体系

从研究现状来看,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正在逐渐形成包含基础理论研究、各种服务形式研究、在图书馆具体工作中的应用研究、相关技术、模式、实践等关键问题的研究、以及面临的风险、问题和挑战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体系,并且各方面内容研究都有一定数量期刊论文的发表。

2.2 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并不断加强的阶段

关于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的相关论文被引频次相对较低,学术影响力有待于提高。权威的研究成果比较缺乏,尤其是在图书馆微服务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方面权威的研究很少。因此,目前的研究尚未达到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程度。此外,关于图书馆微服务方面的论文正在逐年增加,因此研究处于不断加强的阶段。

2.3 研究正向纵深方向发展

随着图书馆微服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无缝地嵌入微环境中,是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重点,学者们对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逐渐转向纵深方向。其中代表性学者有郭文丽,其项目团队先后对图书馆微信息生态环境进行了探究、对微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用户需求进行了调研、再此基础上对基于Android客户端的图书馆微服务研究与实践等进行了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思路和完整的研究成果。

3 研究缺陷

3.1 缺乏对图书馆微服务的冷思考研究

图书馆微服务发展不当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有些是潜在的,有些甚至正在悄悄产生。这些问题包括微服务可能导致的“信息鸿沟”问题,微服务可能会影响传统服务的主阵地、主流地位等。

微信息环境下,使用微博、微信等的读者须借助电脑、手机等设备,也会为此付出一定费用,如上网费、流量等。上网速度越快、流量消费越大的读者自然能享受更好的微服务,这难免出现“富人优先”的隐患,必然因信息获取的多寡而导致信息鸿沟,从而引发信息分化。对于因此而引发的问题目前学术界研究很少,相应的策略更无人研究。

微服务日渐受到用户的欢迎,尤其是年轻读者的青睐。这种服务对图书馆传统服务的主流地位能否产生影响,甚至威胁?很多学者指出微服务仍然不能动摇图书馆传统服务的主流地位,更不能替代图书馆传统服务,却没有进行实证的调查和分析,需要研究者们进一步去验证。

3.2 缺乏对图书馆微服务的价值评估研究

目前各级各类图书馆微服务的开展如火如荼,图书馆投入各种人力、财力开展微服务,这些微服务的开展产生怎样的价值?用户从中获取怎样的便利?对读者信息需求的满足产生怎样的效果?这些都是目前研究中所缺少的内容,即缺乏对图书馆微服务价值的评估研究。

具体到图书馆各项工作,如将微服务应用于采访、编目工作中,工作效率是否得到了提高,提高了多大的幅度?又如将微服务应用于阅读推广、读者导读等工作中后,图书借阅量是否有提升,读者信息素养是否得到了提高,提高了多少?再如图书馆向用户提供微参考咨询后,用户需求满意度如何等。这些都需要通过调查对图书馆微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具体到各种微服务形式,如微博、微信等的应用评价研究也很少。

3.3 缺乏对图书馆微服务政策支持及法律法规的研究

图书馆微服务的发展需要图书馆界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目前,关于图书馆自身应如何应对微服务的策略研究较多,而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研究相对缺乏,从现有的参考文献中笔者未找到关于该方面研究的相关内容。

4 研究建议

4.1 加强信息鸿沟问题的对策研究

微服务有可能引发的信息鸿沟问题与图书馆历来倡导的“信息公平”宗旨是相背离的。因此,图书馆在将微服务传递到有较高信息消费承受能力用户手中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那些没有条件或没有信息消费承受能力的用户。针对图书馆微服务难获取的特殊群体,图书馆要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享有微服务的平等权利。如高校图书馆,针对那些宿舍没有PC,或者没有条件手机包流量的读者为其提供免费上网的空间和机会,在图书馆内设置免费WLAN服务等。如客观条件有限,可创新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形式,吸引这些微服务获取困难的特殊群体,让其在图书馆传统服务中也能享受同等的便捷。这些应是今后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的重点。

4.2 开展图书馆微服务的价值评估研究

图书馆微服务的开展如火如荼,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深入探究。重点可放在微服务价值实证研究上,通过对现有微服务的调查,获取相应数据支持,进而分析该服务模式给图书馆带来的效益。

如在读者服务工作中,通过观察微服务应用于阅读推广、读者导读、参考咨询中,读者的阅读兴趣、到馆率、借阅率、需求满足率等是否有提升?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通过调查微服务应用于图书采访、编目、数字资源保存工作后的数据,观察图书采访效率、编目效率、数字资源保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等是否得到了提高?在图书馆宣传与推广工作中,将微服务应用于信息资源推广、图书馆宣传、书评等工作后,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图书馆工作的宣传力度等是否有了提高?

以上所述种种评价指标都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收集相应的数据获得支撑,从而对微服务在读者服务工作中的价值进行评估。同时构建相应的评价标准,形成图书馆微服务评价标准体系。

4.3 深入研究微服务各形式间的协调问题

微博、微信等并行运行,因其功能定位、信息推送方式、传播互动模式及应用环境的差异,各种形式需要互相协作,共同保证图书馆微服务顺利开展。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各种形式间的协作研究,包括如何更好地协调各种服务形式的服务内容、服务范围、服务对象等,充分发挥各种服务形式自身的优势,最大化提升微服务的效益。

4.4 进一步研究图书馆微服务与传统服务的关系策略

图书馆微服务是依靠网络、信息环境的虚拟服务,这是与图书馆传统服务区别所在。而随着个性化、细微化的微服务日渐走入读者的视线,读者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途径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微服务对传统服务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还是个未知,因此如何适度发挥微服务对传统服务的补充作用,如何保持图书馆传统服务的阵地优势,是今后的研究重点。图书馆传统服务依赖的是其空间优势、环境优势、馆藏优势,目前看来仍然是图书馆服务的主阵地。随着移动图书馆、泛在图书馆理念的发展,虽说“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人们的心底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图书馆也应逐渐进行空间再造和重构,构建信息/知识/研究共享空间、数字媒体实验室、创客空间等,不断满足信息时代读者需求的变化,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空间优势、环境优势,保持图书馆传统服务的主阵地地位。

5 结语

微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无缝地嵌入微信息环境中,使图书馆服务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户享受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图书馆服务,进而使用户接收图书馆微服务成为一种新常态,这才是构建图书馆微服务的真正目的,也是实现“泛在图书馆”的重要途径。

〔1〕张英.微服务:开创图书馆服务的“蓝海”[J].图书馆建设,2011 (07):51-53.

〔2〕刘丽萍,庞彩云.图书馆微服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 (04):60-63

〔3〕靳艳华.图书馆开展微服务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2):33-35+47

〔4〕谭进.中小型图书馆微服务研究[A].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编委会.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2014年研讨会论文集[C].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编委会,2014:3

〔5〕张晓萍.微服务:碎片化微时代的图书馆导读工作策略探究[J].图书馆界,2014(03):54-56+74

〔6〕鲍凌云.微时代下的微图书馆服务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04):190-192

〔7〕黄梅林.微时代的图书馆信息服务[J].新世纪图书馆,2014(06): 40-43

〔8〕刘静.高校图书馆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08):61-63

〔9〕于沛.高校图书馆微博微信运营策略比较研究——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J].知识管理论坛,2014(05):13-21

〔10〕阳娟兰.浅论公共图书馆如何利用微博微信做好服务推广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1):100-102

〔11〕王桂梅.图书馆微博和微信比较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01):99-101

〔12〕陶姝成,豆洪青.图书馆O2O服务模式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4(06):95-97

〔13〕连朝曦,陈凤娟.图书馆微博与微信的信息服务融合研究[J].情报探索,2015(01):79-81

〔14〕宋志博.微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全民阅读微服务探讨[J].图书馆研究,2014(06):52-54

〔15〕桑琰云.图书馆参考咨询微服务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 2013(06):47-48

〔16〕侯林丽.高校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拓展——以微课服务为构想[J].情报资料工作,2014(04):82-85

〔17〕张妍妍.基于“微咨询”的图书馆咨询服务能力再造[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03):23-24

〔18〕王国丽.微交流:微时代图书馆采访与出版信息关系探讨——以理工院校社科类图书采访为例[J].价值工程,2015 (07):68-69

〔19〕马海收,吴振新.微服务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18):45-51

〔20〕王华志.大数据时代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微服务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15(02):66-67

〔21〕王慧姝.全民阅读视野下高校图书馆微书评服务工作[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03):82-85

〔22〕费庶.微书评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 (01):88-90

〔23〕王晓芳.微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J].图书馆学刊,2014(05):79-81

〔24〕黄辉.探讨微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微”策略[J].晋图学刊,2014(06):36-39

〔25〕郭文丽,严潮斌,吴旭.基于Android客户端的图书馆微服务研究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3(08):22-26

〔26〕李禾.微信息环境下高校馆藏资源微聚合服务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04):66-70+65

〔27〕李建伟.移动信息环境中参考咨询服务应用开发实践[J].现代情报,2014(02):90-93

〔28〕郭海明.微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微”服务模式探讨[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06):67-70+76

〔29〕李景凯,郑学军.社交网络应用的隐藏模式:学科微服务[J].图书馆学研究,2014(19):68-70

〔30〕黄国凡,肖铮.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资料工作,2014(06):85-88

〔31〕侯瑞芳,李玲,徐敬宏.微服务背景下的读者个人信息保护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01):71-75

〔32〕朱慧.微阅读时代图书馆阅读服务管见[J].图书馆学刊,2014(11):80-82

〔33〕赵雅馨.微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用户需求调研[J].图书情报工作,2013(08):17-21+39

〔34〕高兵,董素芹.“云”环境下的图书馆“微”服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4(01):128-130

The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Library Micro-service Research

Li Xiaojing

Carding the research status of micro-service of library,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and found the lack of existing research on cold thinking of micro-service of library,evaluating the value of the micro-service and corresponding policy support and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and put forward the library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formation gap problem research,carry out the the research of micro-service value evaluation,and further study the coordination problems between service form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service and the traditional service,so as to make library service become a new normal.

Library service;Micro-service;Literature review

G252

A

以“篇名=图书馆and微博”与“篇名=图书馆and微信”在中国知网“

总库“中检索,共获取416条微博研究文献,229条微信研究文献。

李晓静(1981-),女,硕士,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馆员,发表论文10余篇。

*本文系山东省艺术重点课题项目“大数据时代省级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社交网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436)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微信图书馆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微信
微信
微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