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进展*

2015-04-10 06:23韩娟娟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图书馆服务

韩娟娟

(1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000;2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2014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进展*

韩娟娟1,2

(1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000;2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2014年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下述七个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图书馆标准规范、政策研究,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用户服务研究,图书馆管理研究,新技术应用研究,阅读问题研究等。

图书馆学 学术进展 研究综述

引言

依据2014年公开发表的关于图书馆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论文,以及公开出版发行的相关著作归纳,图书馆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图书馆标准规范、政策研究,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用户服务研究,图书馆管理研究,新技术应用研究,阅读问题研究等七个方面。以下将按照主题,对我国2014年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

1 基础理论研究

1.1 理论基础

2014年图书馆基础理论的著作鲜有付梓。2014 年8月,中山大学程焕文[1]的《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实践内容兼而有之,讨论了图书馆的价值和使命。学术论文方面,专家学者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进行批判性的梳理和剖析。王子舟、刘君、周亚[2]在文中谈到图书馆学研究者对图书馆学科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认知存在学科方法和研究方法混淆,研究选题跟风、研究内容僵化,盲目追求实证研究但研究方法简单等问题,认为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应多元化、多样化。梁灿兴[3]将哲学讨论引入图书馆学,将图书馆学学科性质定性为应用科学,以此为依据解决争论,开辟新的理论研究路径。

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多是运用哲学研究方法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局限进行辨析和纠正,理论创新成果不多。汤利光[4]总结梳理了当代图书馆学研究中存在的无定论问题,厘清了图书馆本质、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图书馆学学科性质和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驳斥了图书馆消亡论。白君礼[5]辩证地论述了目前图书馆学研究中学科意识与问题意识既有异同,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强调学科意识转向问题意识时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二者和谐均衡。

1.2 研究方法创新

图书馆学界借鉴其他学科优秀的研究方法,创新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并运用于实际研究。南开大学徐建华[6]的《科学发展观与图书馆员快乐指数》一书,运用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分析图书馆员的工作、科学研究现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王子舟[7]论证了将田野调查方法应用于图书馆研究的具体效用。根据利用田野调查实证研究的实践经验,凝练出注意事项及如何做好田野调查记录和撰写报告等内容。江珊[8]引入哲学方法论,站在价值论和存在论统一的角度讨论图书馆的价值,归纳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及其价值。

1.3 发展脉络梳理

2014年图书馆界学者密切关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结合教学和研究实践经验,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维度梳理当今图书馆学发展脉络。金胜勇,石璐鸣[9]分析近五年关于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的文献,总结出关于发展趋势的研究观点:学科融合、知识管理、数字图书馆等。并基于演绎逻辑的研究方法证明循证图书馆学是发展趋势。有部分学者从国际视野梳理图书馆学研究进展。宋艳辉、杨思洛[10]从SSCI数据库中筛选出20种图情档学科期刊,运用CiteSpace进行信息可视化分析,发现图书馆学主流研究领域集中在:数字图书馆、图书馆服务、专门图书馆与馆际合作、信息检索等,预测未来图书馆学的研究会更加深入,会更关注人文层面的图书馆学研究。

2 图书馆标准规范、政策研究

2.1 国外图书馆政策分析

欧美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图书馆事业起步早,国家制定的图书馆政策相对先进且完善,对国外图书馆政策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国内图书馆界了解差距,学习先进经验,更好地发展国内图书馆事业。段明莲[11]高度概括了韩国2012年8月18日实施的修正后的图书馆法。介绍了韩国图书馆法中关于图书馆运营机制、发展规划、各类型图书馆职责等内容,建议我国图书馆在立法过程中应考虑完整性、层次性、实时性和可操作性。部分学者具体研究了国外针对特殊人群的图书馆相关政策法规。肖雪[12]提取归纳了国际图联、美国图书馆协会、加拿大图书馆协会、澳大利亚图书馆协会制定的老年服务指南的内容框架,并分析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和背景因素,明确国内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的使命,为我国制定图书馆老年服务规范提供了有益参考。李彬[13]以美国马萨诸塞州为例,介绍其两部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标准中的服务理念、服务标准、馆藏标准、馆员职业资格、设施标准等条款。我国在研究制定服务标准需注意:明确服务对象和人群、明确服务理念和目的、制定服务原则及方法、注重专业资格和培训、解决经费来源等方面的问题。

2.2 网络知识组织规范探索

泛在信息化时代,网络的发展变革了信息的生产和组织形式。网络知识组织是需求驱动的要求,图书馆学界对网络知识组织方式和规范的探索也不断深入。2014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国家图书馆拓片元数据规范与著录规则》《国家图书馆音频资源元数据规范与著录规则》《国家图书馆舆图元数据规范与著录规则》等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标准规范成果系列图书,规范了元数据和著录标准。

论文方面,王任栋、宋涛[14]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现存的问题,规划出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构建流程,构建数字图书馆关于各学科的本体知识库。徐绪堪、房道伟等[15]以用户需求为驱动,融合现有的知识表示方法和工具,通过知识的粒度对知识进行描述。制定了包括文献著录规范、文献标引规范、知识表示规范以及知识融合规范四个层次的知识粒度化规范。李晓瑛等[16]提出面向知识组织系统整合的英文同义关系自动发现算法,从词形归并、语义归并、多义术语传递控制及来源词表颗粒度控制等方面,对整合知识组织系统英文术语同义关系自动发现的完整过程进行探讨与实践。这些解决实践过程中技术层面难题的研究对图书馆网络知识组织规范和资源整合共享很有价值。

2.3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2014年5月“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2014年研讨会”在安徽马鞍山召开,会议讨论了公共图书馆转型及创新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2014年公共图书馆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成为重要工作,也成了业界研究的热点。学术论文方面,李国新[17]解读了法人治理结构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总结目前国内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实践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主要路径。肖容梅[18]介绍了无锡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成都市成华区图书馆的法人治理结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法人治理结构推荐过程中的阻力因素。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研究支撑,也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3 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2014年7月,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了2014年度工作年会。大会探讨了全国图书馆实体资源馆藏整合、构建联合目录的模式,并规划了2014-2015年度联合编目的具体工作。会议的召开给联合编目中心与成员馆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交流平台,加深了成员馆对联合馆藏及规范数据建设的认识。

3.1 读者决策购买

2011年图书馆界开始关注读者决策购买(PDA),时至今日,PDA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势头依然强劲。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种文献资源建设形式进行研究。张丹、鄢朝晖[19]以加拿大安大略湖地区的图书馆联盟(OCUL)和美国奥比斯图书馆联盟(OCA)为例,介绍了两者的PDA项目的实践情况:如何选择书商、触发机制、确定副本量、筹集经费、共享方式等,指出项目运行中存在的图书馆联盟内部自动化管理系统不统一、书商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刘春梅[20]详细介绍了4所大学PDA的运行机制、实施策略、实施效果,强调各高校如何制定预设文档和触发参数标准,避免重复购买、如何配置经费、平衡PDA与传统采购模式等实际问题,为我国PDA模式的运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部分业内研究者立足国内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对读者决策采购提出新见解。董涛、张静、张茵[21]从用户参与、文献资源建设、程序技术、应用对象等方面分析了读者决策驱动(PDA)模式在操作过程中的局限性,认为其会弱化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联系,消弭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建议需结合国内图书馆发展实际需要,探索合理的途径。

3.2 图书馆联盟

近十年,我国各种类型的图书馆联盟发展迅速,针对国内外图书馆联盟实践的研究依然是业界热点。2014年7月,“CASHL服务启动十周年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创新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会议回顾了CASHL十年建设历程,总结了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的经验和成果,探讨了下步发展的方向和思路。2014年袁静[22]著《图书馆联盟风险防范研究》一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以矛盾管理理论、协同论、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基础为指导,解析了图书馆联盟不稳定性与存在风险的根源,对图书馆联盟建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对策与措施。

论文方面,高波、邝婉玲[23]研究分析了澳大利亚高校图书馆联盟战略规划的背景、使命、愿景、价值观和实施方案等5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其战略规划意识强、实施权责明确、定期评估、高定位战略目标4个特点。孔凡莲、高波[24]调查了加拿大11所图书馆联盟战略规划的制定背景、制定过程、体例结构、内容、有效实施与评估等内容,对我国图书馆联盟战略规划提出增强规划意识、完善规划文本结构、提高透明度、注重合作共享等实质性建议。

有多位学者针对国内图书馆联盟实践进行研究。王代礼、王泽琪[25]调查了天津6所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特点、文献资源建设、服务项目等内容,发现其在合作共享、经费筹集与管理、开放性、绩效评估等方面存在不足,并提出合理的构建策略。杜杏叶等[26]向我国近500名图书馆联盟成员馆从业人员发放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建设、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存在许多问题。认为图书馆联盟良性健康运作需有效的组织管理运行机制与制度保障。这些研究对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3.3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已有50多年的历史,并且取得很大的成绩。2014年12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会议在宁波市图书馆召开。会议总结了2014年公共文化共建共享工程进展情况,就下一阶段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论文方面,黄筱玲[27]回顾了30年来湖南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的三个阶段,总结不同时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历程。李爱华、蔡宏[28]以CASHL东北区域中心为例,介绍了吉林大学图书馆及区域成员馆开展东北亚文献资源的数字共建与共享情况,从建设模式、建设内容、共享方式、合作对象等方面深入探讨。周淑云、龚蛟腾[29]基于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总分馆、图书馆联盟和图书馆协作三种模式,引入法律风险的思考。建议应提高法律风险意识,健全法律风险管理机制,促进基层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更好地发展。

3.4 机构知识库建设

开放获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学术型图书馆的机构知识库建设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吴越、聂华、崔海媛[30]分别调研了国内外机构知识建设方面制定的政策,详细介绍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的内容政策、提交政策、使用政策、保存政策、撤回政策及隐私政策的具体内容。韦成府、聂华、崔海媛[31]介绍国外机构知识库赖以构建的三大系统平台。CALIS机构知识库项目建设选用DSpace1.8作为软件开发平台,采用“示范馆+参建馆(1+4)”的建设机制进行建设和推广模式,为业界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提供有用的参考,很好地推动机构知识库项目的开展。

关于机构知识库建设与利益的法律政策研究非常值得关注。相丽玲、樊晓璐[32]研究了中美两国机构知识库构建和利用过程中适用的政策法律。著作权法和合同法是机构知识库制订版权政策的重要法律依据,作者建议处理好权益关系、利用已有的开放内容许可协议等,这些研究为我国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据,有利其良性发展。

3.5 科研数据管理

随着E-science和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科研数据的管理、共享和利用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的新热点。司莉、辛娟娟[33]通过网络调研和文献分析的方法,调查英美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政策,发现其科研管理政策均集中在数据范围、数据访问、数据保存、数据共享及数据所有权等方面。英国大学科学数据政策更重视数据管理计划和数据管理的指导与服务,作者指出两国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政策的不足之处,为我国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借鉴。王婉[34]通过对澳大利亚高校图书馆的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情况调研,介绍了其科研数据管理政策内容,服务现状和服务内容,对我国高校科研数据管理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徐坤、曹锦丹[35]以访谈形式调研了吉林3所高校科研研究人员对数据管理的看法和需求,以及当前的管理现状,分析了科研数据的管理困境,给出了如何管理高校科研数据的方法和建议。

4 用户服务研究

4.1 延伸服务

2014年9月,华北地区高校图协第二十八届学术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会议以“现代大学图书馆的技术与服务”为主题,讨论了用户需求与行为分析,图书馆新技术服务等议题。

读者需求的多样化促使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开展延伸服务。许多学者都对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概念和界限做出界定,但仍无定论。图雅[36]介绍了民族地区阿拉善盟图书馆为读者开展延伸服务:企业、部队、中小学建立流动图书服务点,送书下乡,开展文化活动等。王萍、文丽、王毅[37]调查国外医学院校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五大特点:主动开放与社区延伸、信息专员嵌入式服务、精细化服务、信息共享空间服务、人文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建议我国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应拓展延伸服务的深度、广度、精度,更好满足读者需求。

电子商务O2O(Online To Offline)服务模式引入图书馆服务也属于延伸服务的范畴。图书馆开展的O2O延伸服务主要包括微博、微信、自主开发APP等。陶姝成、豆洪青[38]介绍了目前图书馆三大O2O服务类型:APP服务、微博服务、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的特点和功能,指出其存在服务系统多样,信息缺乏统一,业务流程不畅,服务不一致,忽视读者需求,线上体验单一等不足之处,并规划出合理的发展策略。李晓静、丁树亭[39]通过网络调研新浪微博的个人用户和官方用户,分别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图书馆开展微博延伸服务应该注重个人用户兴趣挖掘、官方用户应树立品牌理念、微博用户行为需规范等。黎邦群[40]通过调研162个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发现不合理现象,列出优秀案例,给出优化建议。

4.2 弱势群体服务

图书馆界对弱势群体关注更加深入,服务内容的拓展、信息权益的保障、相关原因探究、服务伦理建设、特殊人群服务研究等等均有涉猎。闫慧、闫希敏[41]分别对安徽、甘肃、天津三个县农民数字化贫困状况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农民数字化缺失主要体现在数字化生理能力、数字化经济能力、数字化心理能力和数字化素养等四方面。研究者根据归因类型结合典型访谈个案构建了农民数字化脱贫模型。洪伟达、王政[42]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黑龙江省各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在馆读者进行调研,研究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行为,发现弱势群体信息获取权益保障不足、信息需求不能很好得到满足。

特殊人群服务研究近两年受到较多关注。束漫、孙蓓[43]对“阅读障碍症”群体做了概念界定,介绍了IFLA在推动图书馆“阅读障碍症”群体服务制定的政策,及国外图书馆“阅读障碍症”群体服务的研究和具体实践方法。国内图书馆服务在较多关注弱势群体和显性残疾群体的同时,应加强对阅读障碍自闭症、抑郁病等相对隐性疾患人群的重视。

4.3 嵌入式服务

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拓宽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提供知识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更能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王琳[44]界定了国家图书馆嵌入式政府决策信息服务的内涵,介绍了部委分馆式嵌入式决策信息服务的四种服务方式:参考咨询服务、立法决策服务平台、服务产品、用户合作服务。嵌入式服务提升立法决策服务能力,推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立服务反馈机制。

罗亚泓[45]分别介绍国内外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认为学界高度关注图书馆嵌入式服务,重视服务内容和方法,并基于实践探讨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理论等。黄琴玲等[46]立足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实践,开展契合用户需求与课程,努力将学科服务全程和深度嵌入,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做好服务规划和宣传沟通。图书馆对嵌入式服务的探索和研究不仅不断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且也进一步实现了其社会价值。

4.4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

2012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已席卷之势在全球兴起。2014年2月,大英图书馆开始为大众提供MOOC服务。教育的网络化和公开化与图书馆平等、开放、共享的属性尤为契合,图书馆界开始不断探索利用MOOC这种新的教育方式拓展自身的服务触角。2014年6月“中国大学MOOC发展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应对策略、国外经验介绍、创新服务等内容。傅天珍、郑江平[47]讨论了MOOC环境下图书馆的角色定位,面临的冲击和挑战,提出如何利用MOOC创新图书馆服务的策略。游祎[48]调研了图书馆利用MOOC提供服务的形式,结合实践对图书馆和馆员利用MOOC创新图书馆服务提出建议。王聪聪[49]对MOOC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影响作了细致的梳理,总结了MOOC运动对国内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影响。张舵、吴跃伟[50]介绍了MOOC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国际典型项目,分析了国外对MOOC发展的推进作用,总结了对我国图书馆MOOC建设的几点启示。

5 图书馆管理

5.1 组织结构管理

2011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推动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制建设的进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关于总分馆构建体制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逐渐成为图书馆界的热点。2014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编著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杭州调研报告》一书,以杭州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制为调研对象,总结了杭州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及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论文方面,王自洋[51]以长沙图书馆总分馆制为调查对象,分析推进长沙总分馆体制实施的相关因素,总分馆制具体实施的方式及重点解决的现实难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李玲丽、谢黎[52]对纽约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规划、管理体系、服务内容等三方面的内容进行介绍,从制度、管理、服务、技术等层面分析先进经验,总结出对国内总分馆建设的启示。倪晓建、高莹、虞敏[53]介绍了国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特点,以及中心图书馆、多元化共建、一体化管理三种国内总分馆模式。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总分馆资源整合模式的建议。

5.2 人力资源管理

2014年10月,中国图书馆年会在京召开。会议围绕“馆员的力量:改革 发展 进步”主题,通过工作会议、学术会议、展览会等形式展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成就。作为图书馆构成的重要要素之一,人力资源也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学界从不同层面探讨图书馆馆员自身存在的职业特点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效用最大化的途径。姜纯、徐享王[54]把图书馆员的人本分为个体的人本、群体的人本和图书馆系统的人本。从馆员人本管理困境出发,分析一体人本管理模式的不足和差异性人本管理的人性化,主张构建馆员人本管理的保障。王芳、张辉[55]引入心理学概念,介绍了国内外对于图书馆员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提出今后国内馆员心理资本研究应注重细化测量、挖掘前因、探索结果、推进多层次等方面的研究。徐建华[56]和其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证调研数据,揭示图书馆员对自身的形象定位及在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建议提升图书馆职业的专业化水平。丰国政[57]论证了图书馆岗位轮换的正面和反面效应,提出优化图书馆岗位轮换的策略。

5.3 业务管理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地发展变化,图书馆业务管理的内容随着变化。赵益民[58]梳理了国家图书馆业务管理机制的构建历程,介绍了组织结构现状、职能分配、业务管理的基本流程,思考了业务管理机制理论与实践上的选择性困惑。乔彤、杜茸玛、朱进忠[59]基于该馆业务管理实践,介绍了科学规划信息资源部业务科学管理流程,指出科学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做好技术保障,建立馆员激励机制是业务管理中的重要因素。

近些年来图书馆业务外包在图书馆领域广泛应用,图书馆的大部分业务都实行了业务外包,学界对此现象研究颇多。邓银花[60]分析了国内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现状,指出业务外包存在风险,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要规范业务外包法定程序,根据馆情制定合理的外包策略,管理、评价全程控制,调整优化自身机构和流程等策略,推动业务外包工作良性运转。

5.4 危机管理

我国的图书馆危机管理起步比较晚,相关意识也较薄弱。21世纪以来,一些图书馆危机事件的发生引起业界关注,推动了对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贾彩莲、孔维维[61]在《图书馆危机管理》一书中,通过研究图书馆危机现象、案例和危机事件,剖析图书馆危机的本质,提出了建立图书馆危机管理五层次结构体系的想法。

王景文、刘梅申[62]运用共词聚类分析法与战略坐标图法分析了我国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论文,归纳出6大研究热点问题。认为我国国内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总体上仍处于不成熟状态,但是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化。胡晓明[63]以美国12个州图书馆法中关于危机管理条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图书馆资料盗窃危机、消防安全、网络安全、资金安全、设施安全、其他危机管理条款等具体内容,对比国内部分省、市图书馆管理办法(条例)的危机管理条款,提出合理化建议。信息化时代,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图书馆面临的网络危机管理问题。邓文池[64]介绍了图书馆面临的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背景,危机的特点,形成的机理和演变的过程。分析了图书馆网络舆情危机传播的6个主要途径,提出4点防控策略。

学界对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的内容还不够深入,涉猎的范围较窄,研究领域应该纵深下去,从理论上提升研究的深度。

6 新技术应用研究

6.1 云计算与云服务

云计算和云服务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研究者仍在不断探索利用云计算和云服务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2014年7月,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会议以“技术·资源·使用者·社会·服务:海量数据和云端运算环境下的多面向图书信息学”为主题,探讨了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多元化服务的发展。

李诗平[65]分析了个人云图书馆的特点,认为在线云盘形式的个人云图书馆存储空间有限、访问速度不快、用户信息安全性不足等,探索了借助于NAT穿透技术,用户构建自己的个人云,实现个人信息的云管理。邵志毅、杨波、梁启凡[66]围绕云计算的安全问题,应用密码学和信息安全领域数据完整性检测的最新技术,对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外包数字资源的安全进行检测和研究,解决了数字资源在云计算环境中的完整检测问题。黎春兰、邓仲华[67]从图书馆对云计算的需求、租用云计算服务、构建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服务平台等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对目前国内外面向图书馆的云计算研究及实践进行了完整全面的总结和梳理。

6.2 移动图书馆

学术界对移动图书馆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国内大部分图书馆开展了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实践探索,相关的研究范围更广泛。明均仁、杨艳妮、余世英[68]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结合CitespaceⅢ软件对Web of Science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外对移动图书馆研究的深度和系统性都不够,研究方法比较单一。邵琦等[69]调查了华东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认为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普及和使用率低、服务体系不完整、缺乏创新等问题,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沈军威、倪峰、郑德俊[70]从用户角度出发,界定用户移动图书馆平台用户体验的内涵,构建6项量化测评指标,对用户进行测评并分析测评结果。

6.3 RFID

无线射频(RFID)技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图书馆业务越来越多地应用到RFID技术,对RFID技术的应用研究日益增多。余波、王颖纯、刘燕权[71]采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了美国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的应用实践情况。RFID技术在美国高校图书馆没有被广泛采用,成本高、标准不统一、安全隐患、标签选型等问题制约了其推广应用。张郁松、杜景林[72]基于RFID技术以实现智能书架的结构化和通用化为目标,从对智能书架的功能、性能等需求出发,进行总体设计并对其中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郑巧英、陈嘉懿、张洁[73]指出当前存在应用选择受限、设备交互性缺乏、数据迁移难、系统效率低等RFID应用的现实问题,建议构建标准、通用的接口接入各种RFID系统平台与硬件设备,实现数据的标准化交互与获取。

目前国内大部分研究均从技术层面探索新的路径,构建新模式,试图解决RFID在图书馆应用中的困境,对图书馆RFID技术的成熟和完善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7 阅读问题研究

7.1 阅读推广

近年来,国内的阅读推广活动受到高度的重视,图书馆也将之作为主要的服务内容之一。2014年12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全民阅读推广峰会在常熟召开。此次会议以“全民阅读推广的转型与升级”为主题,以公共图书馆的经典图书阅读推广、少儿阅读指导和家庭阅读推广、大学生和校园读物推广等为重点进行交流和探讨。

图书馆界关于阅读推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阅读推广理论、阅读推广实践研究、数字阅读推广、儿童阅读推广等方面。范并思[74]认为当前阅读推广的理论和实践中主要存在四个基础理论问题,从其目标人群、理论特征、服务目标等层面论述了关于阅读推广的属性定位、价值基础等基础理论。李铭[75]提出了从群体差异服务推广、综合职能延展创新、多元权益保障构建、升级社会阅读体系、完善政府职能管理五个维度制定阅读推广策略,推动全民阅读。王琳、刘海燕[76]利用文献计量法针对CNKI收录的国内儿童阅读推广的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我国儿童阅读推广研究的主要特点,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预测了国内儿童阅读推广未来的研究方向。

7.2 移动阅读及服务

互联网和手持智能终端的普及推动了移动阅读的发展。图书馆界对移动阅读及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升服务策略和解决技术难题等方面。李臻、孔缨红[77]对广西省的3家公共图书馆的到馆读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对移动阅读和其他手持终端阅读的看法等,对公共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提出合理化建议。刘福祥、蒋蓓蓓[78]介绍了金陵图书馆使用jQuery Mobile框架自主开发移动阅读服务系统的具体实践过程,预测了未来移动阅读服务采用的技术模式,有利于移动阅读服务技术交流和进步。董文鸳[79]选取浙江省大学生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统计并分析了手机阅读史、阅读频率、阅读目的、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时长等内容,有助于高校图书馆了解用户的移动阅读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7.3 阅读疗法

1904年,美国的阅读治疗开始有图书馆员介入。[80]国内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利用图书馆进行书籍治疗的服务形式。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阅读疗法已经很好地和国内图书馆实践融合,并为创新图书馆服务、拓展服务内容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14年,海洋出版社修订再版了《阅读疗法》一书。王波[81]作为国内阅读疗法研究的开拓者之一,通过《阅读疗法》这本书,对英、美阅读疗法的概念、类型、适应对象、推荐书目等进行了分析,并将阅读疗法的原理本土化,梳理出了阅读疗法在中国的发展简史。

关于阅读疗法的学术论文研究偏重于实践与应用的研究,也有少量的理论研究。刘斌志[82]论述了阅读疗法对震后灾区青少年心理重建的可行性及优势,并详细介绍了实施的策略和步骤。王景文等[83]通过文献调研和网络调查法,统计了网络阅读疗法基本情况和实践内容,梳理了国内网络阅读疗法的发展特点,发现目前国内网络阅读疗法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结语

2014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成果显著。图书馆理论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和科学化。新技术应用到图书馆服务,催生了新的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开阔了图书馆学研究的视角并推动研究的深入。但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多是其他理论的机械套用,缺少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创新。实践研究方法过于倚重实证研究,囿于定式缺乏新意。图书馆学研究应该立足本学科,在继承传统和学术积累的基础之上,注重多学科融合贯通,拓宽学术视野。

〔1〕程焕文.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2〕王子舟,刘君,周亚.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三人谈[J].图书馆,2014(4):1-7

〔3〕梁灿兴.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哲学治疗[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4):11-15

〔4〕汤利光.论图书馆学中的无定论问题[J].图书馆,2014(4):13-17

〔5〕白君礼.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学科意识与问题意识关系[J].图书馆,2014(3):1-6

〔6〕徐建华.科学发展观与图书馆员快乐指数[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

〔7〕王子舟.田野调查:人类学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10):1-12

〔8〕江珊.从价值论与存在论的统一谈图书馆的价值[J].图书馆杂志,2014(1):26-30

〔9〕金胜勇,石璐鸣:基于演绎逻辑的图书馆学发展趋势分析——兼论归纳逻辑的局限[J].图书馆,2014(5):1-6

〔10〕宋艳辉,杨思洛.国际视野下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信息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4(6):1-12

〔11〕段明莲.韩国最新图书馆法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35-38

〔12〕肖雪.国外图书馆协会老年服务指南的质性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9):82-93

〔13〕李彬.美国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标准研究——以马萨诸塞州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4(11):70-75

〔14〕王任栋,宋涛.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180-182

〔15〕徐绪堪等.知识组织中知识粒度化表示和规范化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4(6):101-106

〔16〕李晓瑛等.面向知识组织系统整合的英文同义关系自动发现算法研究[J].现代情报技术,2014(5):26-31

〔17〕李国新.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J].图书与情报,2014(2):1-6

〔18〕肖容梅.我国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现状与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3):22-28

〔19〕张丹,鄢朝晖.国外图书馆联盟中的读者决策采购及对我国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4(10):20-23

〔20〕刘春梅.美国4所高校图书馆PDA模式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20):38-44

〔21〕董涛,张静,张茵.读者决策驱动(PDA)应用视阈下的图书馆角色重申与转型[J].图书馆,2014(6):110-112

〔22〕袁静.图书馆联盟风险防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23〕高波,邝婉玲.澳大利亚图书馆联盟的战略规划内容、特点及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6):10-17

〔24〕孔凡莲,高波.加拿大图书馆联盟战略规划实践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4(10):62-69

〔25〕王代礼,王泽琪.天津市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4(2):83-88

〔26〕杜杏叶等.我国图书馆联盟管理与运行机制现状调查研究[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4(9):37-45

〔27〕黄筱玲.湖南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30年[J].图书馆,2014(5):69-71

〔28〕李爱华,蔡宏.东北亚特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以CASHL东北区域中心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4(22):50-53

〔29〕周淑云,龚蛟腾.基层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法律风险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8):5-8

〔30〕吴越,聂华,崔海媛.机构知识库相关政策研究——基于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的思考与探索[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 (2):24-27

〔31〕韦成府、聂华、崔海媛.多馆协作开发的机构知识库建设——以CALIS机构知识库项目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 (3):69-73

〔32〕相丽玲,樊晓璐.中美机构知识库利用中的政策法律机制比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5):114-118

〔33〕司莉,辛娟娟.英美高校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4(9):80-85,65

〔34〕王婉.澳大利亚高校图书馆参与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3):130-136,封三

〔35〕徐坤,曹锦丹.高校图书馆参与科学数据管理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5):92-98

〔36〕图雅.民族地区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阿拉善盟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11):114-116

〔37〕王萍,文丽,王毅.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以国外医学院校图书馆为例[J].情报资料工作,2014(6):76-80

〔38〕陶姝成,豆洪青.图书馆O2O服务模式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4(6):95-97

〔39〕李晓静,丁树亭.新浪图书馆微博特征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1):62-66

〔40〕黎邦群.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优化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 (11):41-45

〔41〕闫慧,闫希敏.农民数字化贫困自我归因分析及启示——来自皖甘津的田野调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9):68-80

〔42〕洪伟达,王政.图书馆弱势群体信息权益保障情况的实证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4(6):59-68

〔43〕束漫,孙蓓.图书馆“阅读障碍症”群体服务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7):92-98

〔44〕王琳.“嵌入式”服务:政府决策信息服务探析——以国家图书馆部委分馆建设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增刊1):78-80

〔45〕罗亚泓.国内外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研究及主要观点[J].图书情报工作,2014(6):123-128

〔46〕黄琴玲等.移动学习与嵌入式学科服务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与特色——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2):78-92

〔47〕傅天珍,郑江平.高校图书馆应对MOOC挑战的策略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1):20-24

〔48〕游祎.“MOOC”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6):61-65

〔49〕王聪聪.MOOC运动及其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影响[J].图书馆论坛,2014(4):54-57

〔50〕张舵,吴跃伟.国外高校图书馆在MOOC中的作用及其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4(7):85-89

〔51〕王自洋.以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建设——长沙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2014(1):16-19

〔52〕李玲丽,谢黎.纽约公共图书馆系统总分馆建设经验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4(3):140-143

〔53〕倪晓建,高莹,虞敏.公共图书馆总分馆资源整合模式研究[J].图书馆,2014(6):53-56

〔54〕姜纯,徐享王.馆员人本管理的研究——结构、困境、模式与保障[J].图书馆,2014(6):102-104

〔55〕王芳,张辉.心理资本研究述评及对图书馆员心理资本研究的启示[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4(19):129-135

〔56〕俞碧飏,徐建华.群体比较视角下图书馆员内隐刻板印象实验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9):52-67

〔57〕丰国政.图书馆岗位轮换的效应分析与优化策略[J].图书馆论坛,2014(1):34-38

〔58〕赵益民.国家图书馆业务管理机制:历史、现状与哲学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4(11):73-77

〔59〕乔彤,杜茸玛,朱进忠.科学管理在高校图书馆实践中的应用[J].图书馆杂志,2014(5):66-67

〔60〕邓银花.图书馆业务外包中的风险和防范[J].图书与情报,2014(2):90-93

〔61〕贾彩莲,孔维维.图书馆危机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62〕王景文,刘梅申.我国图书馆危机管理领域研究热点的战略坐标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2):21-25

〔63〕胡晓明.美国地方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基于各州图书馆法的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4(8):61-65

〔64〕邓文池.防控与传播: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舆情危机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2):8-11

〔65〕李诗平.基于NAT穿透技术的个人云图书馆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4(24):2-4

〔66〕邵志毅,杨波,梁启凡.云计算中数字图书馆外包数据的完整性检测[J].图书馆论坛,2014(12):98-103

〔67〕黎春兰,邓仲华.面向图书馆的云计算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4(5):68-76

〔68〕明均仁,杨艳妮,余世英.国外移动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4(12):124-130

〔69〕邵琦等.我国华东地区公共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4(24):36-41

〔70〕沈军,威倪峰,郑德俊.移动图书馆平台的用户体验测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4(12):54-60

〔71〕余波,王颖纯,刘燕权.无线射频技术与美国高校图书馆[J].图书情报工作,2014(12):12-16

〔72〕张郁松,杜景林.基于超高频RFID的图书馆智能书架方案研究与设计[J].图书馆杂志,2014(12):87-93

〔73〕郑巧英,陈嘉懿,张洁.图书馆RFID应用中建立数据交换规范的思考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4(23):91-96

〔74〕范并思.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9):4-13

〔75〕李铭.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五向度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1):24-26

〔76〕王琳,刘海燕.我国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研究评价——基于CNKI数据库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1):114-118

〔77〕李臻,孔缨红.基于用户需求视角的公共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策略研究[J].晋图学刊,2014(2):14-16,29

〔78〕刘福祥,蒋蓓蓓.使用jQuery Mobile框架的移动阅读解决方案——以金陵图书馆掌上阅读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4 (20):49-53

〔79〕董文鸳.浙江省大学生手机移动阅读行为现状的调研与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4(2):51-55

〔80〕杨兵,邱有生.“阅读治疗”在美国[J].图书馆论坛,1995(4): 75-76

〔81〕王波.阅读疗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

〔82〕刘斌志.论阅读疗法在震后灾区青少年心理重建中的运用[J].图书馆,2014(5):102-106

〔83〕王景文等.我国网络阅读疗法实践进展评述——基于网络阅读疗法平台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2):121-125

Review of the 2014 Year Research Progress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Han Juanjuan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ibrary science in 2014.The research focus falls on the following seven aspects:basic theory of library science,library standards and policy research,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user services,library management,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reading problems.etc.

Library science;Academic progress;Research review

G250.1

A

韩娟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4级博士生,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馆员。

*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项目“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3JG049)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图书馆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