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微”不至的图书馆微服务*

2015-04-10 06:23司姣姣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微信图书馆用户

司姣姣

(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河南焦作454000)

无“微”不至的图书馆微服务*

司姣姣

(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河南焦作454000)

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身处微时代,面临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开展图书馆微服务。文章分析了微时代下图书馆微服务,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无微不至的图书馆微服务的开展,要从微做起,并为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微”策略。

图书馆 微服务 微博 微信

1 悄然走进微时代

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以Web2.0技术引领的互联网浪潮中,微博崭露头角,以“见微知著”的力量点燃网民的“微”望,而微信的出现则展现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微妙体验——“造微入妙”。2012年12月15日《新周刊》评选出年度汉字:微。从微博、微信到微公益,从微阅读、微电影到微支付,出现越来越多的微服务,我们已然迈入了“微时代”,感受着各种无“微”不至的微服务。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7月23日发布的《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8.8%。在全部网民中,手机网民数量达5.94亿,占到总网民数的88.9%。《报告》亦表明,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仍将进一步提升。[1]微博客用户规模2.04亿,网民使用率30.6%。其中手机端微博客用户数为1.62亿,占总体的79.4%,比2014年底上升了10.7%。[2]国内市场调研机构艾瑞的监测数据显示,从2014年10月到今年4月,微博月度覆盖人数净增长4800万,增幅高达41%。同时,微博在应用月度覆盖用户规模上的排名也进入前五。显然,从艾瑞报告来看,在国内应用中的地位,微博、微信、QQ一起引领国内社交。[3]根据腾讯发布的2015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分析,截止今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微信已不单单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并称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4]

信息网络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影响着信息的生成、传播和利用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交往方式也在不断的转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互联网+”已经被写入政府报告,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的发展方式。图书馆作为社会的知识服务机构也日益面临着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微时代浪潮,如何用心感知用户的微变化,乘“微”破浪,嵌入用户信息环境,做好图书馆微服务,值得图书馆学界深思与探索。

2 图书馆微服务是什么

2.1 图书馆微服务的概念

笔者以主题词“图书馆”+“微服务”利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以期管窥一斑,梳理下图书馆微服务的发展脉络。经过筛选得到40篇。微服务最初是以“微服务架构”这一软件架构新名词引起图书馆学界关注的。2010年,翟晓娟、聂娜提出运用服务科学中的应用型理论——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来重新构建图书馆编目业务系统模型,以随需应变的全新方式来促进编目业务的持续发展。SOA系统由细小的承担简单任务的单元——微服务(Micro-Service)组成。微服务遵循独立自治、松散耦合、潜在可复用等基本原则,SOA系统像一个庞大的微服务仓库,微服务作为固有元件,若干微服务的组装可以完成某一任务。[5]张英认为:在图书馆微服务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细微化、个体化、差异化阅读服务,它依托于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发挥了图书馆特有的文献资源服务优势,符合读者最新的阅读习惯,注重对碎片化、即时化信息的收集、梳理和发布。[6]林丽在《微服务——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然方向》中指出所谓微服务,是指与传统图书馆服务形式相对应的一种全新理念,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计算机技术,通过为广大用户提供细微化、个体化、差异化服务来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的战略优势。[7]刘丽萍和庞彩云将图书馆微服务定义为:在微时代背景下,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包括以用户为信息接收中心和以用户为信息扩散中心),依托各种全媒体信息技术,通过便捷的移动通讯设备,为用户提供图文并茂的细致化的、个性化的、全方位的服务。[8]靳艳华认为图书馆微服务是微时代背景下,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数字技术,通过便捷的移动通讯设备,为读者提供的个性化、细微化、差异化的全方位信息服务。[9]也有提出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就是利用微博、微信、微书评、微电影、微课等微形式,给师生读者提供无微不至的个性化、碎片化、多元化的阅读服务。[10]

尽管,微服务如同Web2.0一样,只不过是众多信息技术软件架构的一种名词,与其他技术名词没有什么不同,但由于它们在技术层面的变革已经渗透到人们理念层面的革新,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交往方式,而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探讨和实践。微服务已不仅仅是一种服务架构方式,而已经成为一种服务理念。通过对相关主题文章中对图书馆微服务的认识分析可见,从最初认为微服务是“一种细小的任务单元”到是“细微化、个体化、差异化服务”,再到与“传统图书馆服务形式相对应的一种全新理念”,微服务的“微”的含义越来越丰富,其技术背景也从网络、数字技术,逐渐覆盖到全媒体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

关于何为“微服务”,笔者以为是相对传统的“宏观”而言的“细微”,虽微不足道,却成就于细节当中。以往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喜从大处着眼,力求全面,讲究“宏观”面,微服务恰是“大”而“全”服务的相对面,强调“小”而“精”。正如大数据的时代,也必是微服务的时代,与以往图书馆馆藏建设注重的“二八”定律不同,数字化的信息时代中“长尾理论”即“反二八定律”,开始日益引人关注。积少成多,积微成著,诚然受益于当今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微小的力量得以凸显。笔者认为,现在对微服务的理解简而言之,可理解为利用现有的一切信息技术,各种“微”媒介,为作为“微”的个人提供无微不至的“微”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图书馆微服务与传统图书馆相比,以“用户为中心”,是一种主动嵌入用户信息环境的服务模式,可提供“微”结构的信息,致力为作为微的每个用户提供微信息。

2.2 图书馆微服务的实践

图书馆微服务是微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微电影、微小说,这些“微”称下的媒介都在为图书馆的微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如同“互联网+”一样,乘着互联网络的技术浪潮,“图书馆+微”也让人充满憧憬。方兴未艾的微博、微信让善于捕捉信息技术的图书馆的“技客”们大显身手。随着图书馆对微博技术的探索利用,国内图书馆的官方微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而图书馆微信的开展也如火如荼。

2014年6月9日,深圳图书馆“微服务”“无微不至———深圳图书馆微服务”在第八届深圳网络文化奖评审中荣获年度公共服务三等奖。深圳图书馆“微服务”,以读者为中心,通过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三微平台为读者提供无处不在、无微不至的微服务。微博粉丝6万余人,微信订阅读者数1.5万人,共发布信息3000多条,接收消息2万多条,深受读者喜爱和好评,得到了本地媒体和全国图书馆同行的极大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1]

上海图书馆是致力于新技术应用注重服务创新的典范,在努力嵌入用户信息环境为用户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的探索中,牵手微信朋友圈和支付宝钱包成为全国首例,为人们提供最实用的“掌上图书馆”。据人民网报道,上海图书馆“书目查询”服务继月初落户微信“城市服务”平台后,从2015年4 月22日起读者可在支付宝钱包“城市服务”平台使用。上海成为第一个将图书馆服务列入这两大平台的城市。目前,上图官微服务号已有6万人关注,绑定读者卡的用户超过2万人。通过手机,读者就可获得“查询已借图书”“续借图书”“报名图书馆活动”等服务。[12]

2014年6月10日,由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共同主办的2014年图书馆微博服务经验交流会在上海图书馆召开,这是第一次全国性关于图书馆微服务的会议。会议聚焦“面向微服务时代,共谋图书馆未来”,一共有来自19个地区、60多家图书馆的120多位同行出席会议。[13]“上海图书馆信使”在会议期间,在微博上发起了#图书馆微博微信#话题讨论,并使用微博现场直播会议。会议为图书馆微服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 打造无微不至的图书馆微服务

图书馆要以“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姿态嵌入到用户的信息环境当中,为用户提供细微化、个性化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尽管实现图书馆微服务的微媒介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微博和微信无疑已经成为微服务的代言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两种技术以“微”命名,另一方面源于它们并不“微薄”的影响力。它们既是微服务的代表,也因微成大,造就了“微服务”。图书馆要做好微服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知微见著的远见

3.1.1 关注微技术,适时引入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人要有知微见著的远见,能够与时俱进的驾驭先进的微博、微信息技术,满足用户使用微信息技术的心理需求,满足用户的微信息内容上的需求,为用户提供适当的微信息服务,要看得见微技术对图书馆服务改造、创新方面的影响力。

在微时代中,图书馆微博的探索仍然是方兴未艾,图书馆微博服务的开展是图书馆微服务的重要构成,鉴于自身的传播特性,相对于微信等其他微技术,在信息的传播方面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微博风暴”。微博不仅为“人微言轻”的个体提供了话语权,也让“微”言大义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2011年“贺兰泰”的一条不到140字的微博故事向人们展示了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一视同仁的公共图书馆精神,读者的投诉表明了社会对图书馆精神认识的缺失,馆长褚树青对读者投诉的巧妙回答体现了其睿智和风度,而一条微博将这个在图书馆界看来不算是新闻的“新闻”疯狂转载更是反映出当前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宣传的不到位。公众作为“草根”参与微博的传播,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理解,其转载、回复中掺杂的各种情感、观点、态度等可从微博中知微见著。[14]伴随杭州图书馆微博事件的发展,一方面使杭州图书馆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各种媒体争相参与,其社会影响力仅从当年江苏省某次公务员考试中将该事件作为公共服务知识题就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凭此事件杭州图书馆在社会上名声大噪,引起了社会对图书馆微博的关注,随后,大批图书馆微博随后纷纷触“微”开博。2014年上海召开了微博服务经验交流会,来自不同地区的图书馆的120多位同行出席会议,会议中还对图书馆微信服务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从微博到微信,都体现出了图书馆界对信息利用的敏锐性和孜孜不倦的探索。无论是上海图书馆与支付宝合作,还是2015年5月末,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宣布向图书馆卡持有者免费出借Wi-Fi热点的一些事件来看,[15]微时代,也为图书馆提供了大有可为的空间。

3.1.2 研究用户微需求,满足用户需求

图书馆既要知微见著的关注微信息环境对用户的影响,采用恰当的微技术满足用户对微技术的体验需求,也要具备提炼用户“只纸片语”中体现出的信息需求的能力。尽管微博、微信里的信息多为碎片化、口语化,但其中的内容却多为真实的情感表达,图书馆在此可以找到用户真实的声音,分析用户的需求,做好及时的信息反馈工作,改善图书馆的服务。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用户的信息环境较以往发生了重要变化,学习、学术活动与信息获取甚至和社群生活交织在一起。用户习惯于在自己的学习、工作现场和过程中进行数字化信息交流,泛在学习需求强烈。特别是利用移动通信技术的微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了较好的获取信息体验,可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无缝、互动的、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要求。微博、微信的迅速火爆,正是由于年轻人的网络交流互动需求,图书馆要适时采用技术革新服务,跟上时代潮流的进步,满足用户的需求。微时代,使得作为“微”的个体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彰显,不仅为“微”的需求诉求提供了表达的渠道,也为其实现提供了工具,为人们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各种微体验。图书馆提供微服务不仅可以满足现有用户的微需求,也有利于图书馆挖掘潜在用户的需求,还可以吸纳用户的智慧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3.2 造微入妙的体验

3.2.1 微服务技术的巧妙利用

经过Web2.0技术浪潮的洗礼,对图书馆2.0的不断探索,使得传统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逐渐转变。以微博为代表的Web2.0技术本身具有的低门槛性、草根性、集成化、开放化、易用性等特性,图书馆界纷纷利用微博、RSS、Tag等对图书馆的服务进行升级改造。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出现的微信,成为图书馆探索微服务的新宠,这是继图书馆微博服务开展后的又一种图书馆微服务模式。诚然,这些新信息技术都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微博、微信的自媒体性带给人们成为信息的获取者、信息创造者、传播者等多种身份为一身的微妙体验。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诞生出的微信服务,体验了技术所带来的奇妙。现有的微技术都有开放性编程接口API,不仅易于嵌入用户的各种客户端,还具备有可“混搭”的特点,这为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空间。目前,图书馆对微博的使用模式主要为将图书馆微博链接嵌入图书馆门户站点。相对于微博,微信的公众平台的API功能更为强大,通过自定义菜单,可与图书馆网站的新闻报道、数据库检索、OPAC查询等具体服务模块相对接。微博是互动社区,开放性强,注重信息的传播;微信像QQ一样具有客户端,可以即时在线,具有聊天功能,不仅支持一对一,还可与实现群聊,具有私密性,更侧重互动交流。

毫无疑问,现有的微博、微信技术已经为人提供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令人有了造微入妙的体验。利用“混搭”技术针对不同微技术的特点,图书馆可以将微博、微信、RSS、Tag等多种微技术进行搭配,图书馆可以利用这些微技术为用户营造出无缝连接式的互动体验,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微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个性化的、全方位的图书馆服务体验。

3.2.2 微言精义的信息整合

伴随着这些具有自媒体性质的微信息技术的利用,产生了大量的碎片式的微信息。例如微博就有140左右字量的限制,微信对可发布的字符没有限制,但鉴于其具有即时通信的功能,更多,更碎的微信息得以产生。正如微博、微信之所以成名正源于其本身的“微”,短小而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满足人们的“快餐式”文化需求。人们利用微博、微信可以实现随时记录、分享生活的点滴,随时关注一些人或事情的进展,这些信息有时候会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笑脸”,有时候,只是点了个“赞”。除了文字信息,大量微型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也在微信息平台上传播。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信息数据以几何数字的增长方式,使得网络信息数据空前的膨胀,造就了大数据时代。

面临这样一个微时代,图书馆该如何把握微服务?作为一个专门的信息机构,笔者认为图书馆微服务要做好“微言精义”,“内容为王”对指导图书馆微服务仍有重要意义。“微言精义”自古已有,例如唐诗,一些诗句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四言绝句作为一种“微”文体,就演绎了“言简意赅”和“微言精义”。在广袤的微时代,“精”才是“微”的精髓,没有“精”华的微信息只会迅速的湮没于信息汪洋之中而微不足道。无论是图书馆的微博还是微信的服务要在“微”上做“精”。在有限的微服务框架下精心组织设计微服务项目,在内容上也要精炼,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微服务时,在信息的组织和整合上要力求精炼。

3.3 积微成著的努力

3.3.1 重视小微用户,关注长尾理论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实行的是大众服务,对少数人的需求存在难以满足的情况。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也叫巴莱特定律、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及企业管理学等。二八定律在图书馆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被用来指导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信息资源的网络化,为少数用户、小微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的满足也提供了基础,长尾理论的价值得以显现。

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也有“反二八”定律之称。《连线》杂志主编Chris Anderson在2004年十月的“长尾”一文中最早提出,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而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长尾理论不只影响一个机构的战略,也将左右人们的品位与价值判断。大众文化不再万夫莫故,小众文化也将有越来越多的拥护者。唯有充分利用长尾理论的人,才能在未来呼风唤雨。[16]而长尾理论使得图书馆要认识到处于“尾部”的小众需求的集聚甚至会超越“头部”的少数大众需求。

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的提供的图书馆五定律,对图书馆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图书馆作为一个发展的有机体,有为每一个用户提供所需信息、将每一个信息传递给需要的人的使命,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这一梦想的实现插上了翅膀。长尾理论也是一种“积微成著”的理论,要引起图书馆的关注。一方面图书馆在致力于尽可能满足小微用户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要从“微”小的改变开始,来推动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可以尝试利用当下流行的微博、微信技术满足用户的“微”体验,加强对微信息的管理。要有积微成著的思想意识,不断完善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必能积少成多,实现质的飞越。

3.3.2 身微力薄的集聚,积极探索。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印本资源和到馆服务的需求降低,对随时随地的利用网络获取资源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特别是网络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新兴网络技术的追捧和需求强烈。“内事问百度,外事问Google!”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指南,图书馆面临着日益边缘化的境地。面对用户信息环境发生的重大改变,图书馆需要与时俱进的调整服务策略,走进用户,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服务方能赢得用户的信赖。身处微时代,图书馆微服务的提供也势在必然。

在对新技术的利用上,一些图书馆学者和图书馆走在了探索的前列,但就整个大的社会网络信息环境而言图书馆仍是“身微力薄”“人微言轻”。图书馆之间相互沟通不足,欠缺合力的形成。尽管图书馆微博的探索多年,在新浪网上已有一席之地,图书馆微博的建设各方面仍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图书馆微服务的开展一是要注重网络平台的选择,认真挑选提供优质服务的信息平台,挑选大多数图书馆选择的平台,以便形成集聚效应。二是要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微服务技术的交流,向优秀的典范学习,提高为用户服务的技能。如2014年上海召开的图书馆微博服务经验交流会就是业界内的一次很好的交流,对推动图书馆微服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图书馆微服务的开展也离不开用户的集体智慧,每一个用户微小的需求、片言只语都会对图书馆的服务创新起到莫大的作用。思想是行动的火车头,图书馆不仅要有微服务的意识,也要有微服务的落实,要在实践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完善。

3.4 有“微”可“信”的威信

图书馆作为信息机构,要发挥出其信息过滤机制,为用户的微信息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图书馆要做好对用户的信息以及隐私的保护。

3.4.1 确保图书馆公信力和权威性

图书馆无论开展何种微服务都要维护好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这是图书馆发挥出在信息爆炸、大数据时代以及信息汪洋当中的指示灯作用的关键,也是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图书馆开展的微服务要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以通过实名认证的方式,取信于众多的微服务。如图书馆微博最好有“V”以官方形象为用户提供服务。同样图书馆开展微信服务时,也要注意自身的官方身份认证。图书馆微服务中名称要便于网民识别,以便在需要时快速查找。图书馆利用微博或微信为用户提供服务时,可以使用网络语言,淡化官方色彩的同时要始终牢记自己的官方身份,慎言慎行,确保所创,所传信息的正确性、真实、可信性,为用户提供一个可信任网络信息交流空间。

3.4.2 发挥净化网络信息功能

图书馆要承担信息审查的角色,保证和图书馆相关的微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为用户始终提供真实、权威信息的获取渠道将是图书馆在互联网中永不消失的存在意义。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不乏有大量的虚假信息,图书馆作为网络中的一个信息集散地,要把好信息关。同时,对网民的信息素养的教育也要有担当。一方面,图书馆要确保从图书馆传播出去的信息质量,另一方面也要对用户在图书馆微服务平台上传播的信息进行鉴别,以免成为虚假信息,乃至谣言的散发地。图书馆开设微服务要注重对用户进行正确的引导,为用户提供信息净土的同时,也能对用户起到“净化”作用。

3.4.3 保护用户信息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当下,人们享受微时代所带来的无微不至、造微入妙的体验时,在创造并分享着大量微信息时,殊不知,已将自身的各种信息轻易的暴露,其中不乏一些隐私。除了用户自我的信息泄露意外,用户使用图书馆微服务的信息泄露主要有图书馆泄露和与图书馆合作的微信息平台供应者泄露。图书馆微服务的开展要重视保护用户信息安全和隐私,以免成为泄露用户信息的窗口,给用户的信息安全造成威胁。图书馆用户在使用图书馆微服务时,难免要提供一些个人信息,包括借阅卡号、邮箱、QQ、电话等私人信息。图书馆要加强对用户个人信息的管理,以免被恶意窃取。除了少数图书馆是自我开发相应的微服务软件,多数图书馆的微服务开展是借助第三方的现有技术。图书馆在与相关服务供应商合作时要考虑到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以免用户信息被非法利用。在对用户信息安全保护上,图书馆一方面要自觉保护用户信息安全,采用高新技术加强对用户信息安全的保障,另一方面重视对图书馆供应商用户隐私问题监督,此外,图书馆还应该推进对用户信息保护的立法。[17]

4 结语

狄更斯在其《双城记》中有一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以此来形容当今的图书馆发展也甚为恰当。图书馆要随时洞察信息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服务策略,不以“微”小而不为,要实时关注新技术动态,针对各种微技术的特点寻求与图书馆相融合的图书馆微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图书馆+微”式服务,加强对用户的渗透,增强用户的粘度和满意度,才能不被用户边缘化,方能有立足之地。

〔1〕移动互联网成主流:中国网民达6.68亿 九成用手机上网[EB/OL].http://www.chinanews.com/it/2015/07-24/7424307.shtml. [2015-07-27]

〔2〕截止2015年6月底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2.04亿[EB/OL]. http://www.askci.com/chanye/2015/07/23/203325x5ru.shtml.[2015 -07-25]

〔3〕新人笑旧人哭微博式微?用户、数字告诉你“王者归来”[EB/OL]. http://www.chinaz.com/news/2015/0625/417092.shtml.[2015-07 -24]

〔4〕腾讯发布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EB/OL].http://news.zol.com. cn/523/5237369.html.[2015-07-25]

〔5〕翟晓娟,聂娜.运用微服务重组机制构建图书馆编目随需应变模型[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10):24-25

〔6〕张英.微服务:开创图书馆服务的“蓝海”[J].图书馆建设,2011(7):51

〔7〕林丽.微服务——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然方向[J].图书馆界, 2014(2):1

〔8〕刘丽萍,庞彩云.图书馆微服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4):60

〔9〕靳艳华.图书馆开展微服务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2):033

〔10〕宋志博.微文化视阈下高校图书馆微服务探讨[J].图书情报论坛,2014(6):51

〔11〕深圳图书馆“微服务”获深圳年度公共服务奖三等奖[EB/OL].http://www.szlib.org.cn/article/view/id-23517.html.[2015 -07-27]

〔12〕上海图书馆 做最实用的“掌上图书馆”[EB/OL].http://sh.people.com.cn/n/2015/0424/c364280-24620832.html.[2015-07-27]

〔13〕上海:2014年图书馆微博服务经验交流会召开[EB/OL].http: //www.mcprc.gov.cn/whzx/qgwhxxlb/shanghai/201407/t20140702_ 434188.html.[2015-07-25]

〔14〕司姣姣.由一条微博引发的图书馆公关事件——杭州图书馆“微博事件”公关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1(4):79

〔15〕中国青年网.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向读者出借Wi-Fi热点[EB/OL].http://d.youth.cn/newtech/201507/t20150714_6858022. htm.[2015-07-15]

〔16〕长尾理论(美国2006年中信出版社出版图书)[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wsseapE64ABAFs-DilE74Uj74 c30OFanBfJAm7u5hyG7D_-Zbx8g49iCYmizw0565adjegWi4G3 zY85yeztAq.[2015-07-25]

〔17〕侯瑞芳,李玲,徐敬宏.微服务背景下的读者个人信息保护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74-75

Thoughtful Library Micro Service

Si Jiaojiao

Internet technology,represented by the emerging media such as MicroBlog,WeChat,is increasingly influencing people’s life.In the micro-era,libraries should advance with the times to conduct library services when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new technology.This paper analyses themicro service of libraries under the micro era, including two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In addition,the paper proposes that libraries should carry out thoughtful micro service starting from micro,and puts forward four"micro"strategies.

Library;Micro service;MicroBlog;WeChat

G252

A

司姣姣,女,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硕士,馆员,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数字图书馆。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图书馆嵌入式网络服务”(项目编号:2014-gh-570)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微信图书馆用户
图书馆
微信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微信
微信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