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发条橙》心理学运用的涵义

2015-04-10 17:00莫传玉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行为主义人性

莫传玉

(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评《发条橙》心理学运用的涵义

莫传玉

(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发条橙》不仅涵盖了心理学“原罪”的典范,也揭示出行为主义疗法的不足。结合《发条橙》的小说与电影,对心理学内容进行剖析。该作品在艺术与科学,社会与法制,强制与服从等矛盾的尖锐冲突中,揭示出人身陷困境时,本能会自动开启自我保护机制,从而挣脱泥潭,适应生存法则。

《发条橙》;伯吉斯;原罪;行为主义;存在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1917~1993)曾在自己的作品《发条橙》中说:“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一样没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1]20。美国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将该小说拍成同名电影,通过色彩、音乐、戏剧等多样形式,替代文学作品文字部分,使得读者更加清晰、直观地体会作者所描述的梦一般的“未来世界”。该“世界”场景意识色彩搭配极其夸张,套用意识读心术的说法,电影将现实不能满足的部分毫无保留地呈现以致超越真实。该小说以“我”的自白开场:“该玩什么花样?”[2]1从而突出主人公身陷此时虚无缥缈世界的迷茫心境。与主人公一样的年青人都是在“玩”中追求刺激,从而证明自己还活着。因此当他们只要找到能刺激大脑神经的方式,这些人就愿意去尝试:试着俘获他人,试着打压他人自尊,试着听贝多芬“上帝”的音乐,试着铺五颜六色的床单,试着阅读亚里士多德那时髦的乌托邦思想……

《发条橙》到底讲述的是什么样的故事?一位名叫亚力克斯的15岁青年,他到底是何等的不幸?他那丰富的不寻常经历,如何验证自己存在的价值?

一、自然人性的存在:繁衍与竞争

(一)人是为繁殖而生的

根据进化心理学观点,人之所以在地球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一直是为“繁衍”做准备。而“繁衍”意味“性”的过程。电影当中的画面充满着对“性”赤裸裸的暗示:有光着身子且互相叉开腿的“女人”当桌子;有露着胸脯且俯着身子的“模特”当饮料机,乳房能直接流出牛奶,并且开关还巧妙的设计在生殖器上。除此之外,亚力克斯与他伙伴们那特殊的服装,其胯档部位包裹着厚厚的一层,这样的装扮主要能起到保护作用。另外也使得繁衍器官显得如此巨大。以喻示男人性能量及攻击性的强大。男人会非常爱戴它,想必是因为女人崇拜它,人类的繁殖需要它。

在电影当中,有两幕场景验证了女人对繁衍是多么崇拜和渴望。一个场景是亚力克斯去了唱片行,遇到了两位正舔着冰棒的女性。本来冰棒的外在形象,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就表示其象征男性的生殖器。然而电影当中的这两位女性所舔食的冰棒,不仅在色彩与细节上都刻画得与男性生殖器官逼真,且她们舔食的动作,都极为暗示女人对它的崇拜与渴望。正由于亚力克斯相信这个观点,于是毫不掩饰地将这两位女性都邀请到自己家中。他透过鱼水之欢验证出一个真理:“性”就是人类生命的根本。

在另一个场景中,作品向观众展现的是一位养了很多猫的妇人,谁也料想不到她最酷爱的雕塑收藏品是一根硕大的男性生殖器。这个妇人是个独居且个性古怪的人。她将自己受压抑的性能量借助猫的数量散发出去。她的怪异举止是心理能量倍受压抑造成的:当一个人性能量得不到满足时,便会运用其他的方式去替代、弥补缺失,好维持机体能量的平衡。而当亚力克斯撞见这妇人独特的嗜好时,他露出魔鬼似的窃喜。因为他再次验证生命的根本是性的冲动。他觉得他自身的到来,在某种程度上解救妇人的人生。于是他抱起妇人最爱的男性生殖器官雕塑,同她玩起捉迷藏。在这里作品似乎在暗示这是一种性行为的挑逗。最后,妇人在这激烈的过程中丧命。而她的死亡也折射出:“生命的根本源于繁衍(性),止于繁衍(性)。”

(二)人是透过竞争来确定生命存在的

每个人都是在残酷的自然法则中生活的。所谓“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伯吉斯为我们描述这样的环境:发达的科技,先进的机器,明显的贫富差距,分化的阶级地位。小说中的那名醉鬼老头很恰当地表述说:“这是一个再也不去关心地球上法律秩序的世界。恶事就干脆做绝吧,你们这些肮脏窝囊的流氓”[2]8。透过电影,亚历克斯在这种绝对“自由”的空间中,他参与了殴打、强暴妇女,入室抢劫等。然而有意思的是,未成年的他却一次也没见到过警察。他是有多么好运?“谁知道呢?”阿历克斯的中学老师不屑地说。他对此相信:一个人的“好运”是不会持续太久的。毕竟亚力克斯是要接受成人礼,要赢得社会的肯定。这个社会还是需要道德来管制、法律来约束的。

二、社会人性的存在:善恶冲突

在《方条橙》中,与生物本性相对立的是社会的伦理法则与宗教。它涵盖了人的原罪——善与恶。而这种人为的建构,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在他的著作《道德情操论》的第三篇中,将其称为“良心”。并且托·亨·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在他的“进化伦与伦理学(EvolutionandEthics)”这篇文章中对此做出补充:“通常我们所说的良心,是一种有组织的、人格化的同情心,并且这种情感是维系人类社会最原始的纽带,我们将其称为伦理过程”[3]13。人类社会依附于人与人之间的“知觉”和“理解”,最后再将这种情感稳定化。亚里士多德曾在他《论灵魂》一书中写道:“一切灵魂均以某种生存方式去揭示灵魂的存在。”基于某些无法解释的存在者,却又提示超存在者的存在性,于是所有不能解释的缘由全都归结为“上帝”。

亚力克斯在被判刑之前,并不认为自己有罪。他透过自己看似“放荡不羁”的生活来领会自己的生命:生存总是从本身的可能性——是它自身或非自身——来领会自己的本身[4]15。这当中体会的过程,是无法用道德对错来衡量的。尼采曾论述过一个古老、权威、人性的主题:“目睹苦难令人快乐,制造苦难更让人快乐”[5]42。因此,亚力克斯根本就不觉得自己制造他人的苦难原本是一种不好的行为。相反,他被抓起来时首先埋怨的是自己被亲密的朋友背叛。这种背叛讽刺了他“统御”的存在。后来他之所以急于想出狱,是希望再见到他所谓的朋友,重新夺回属于他的一切,通过“领导权”再次确认自己的价值。

透过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亚力克斯的心是平静的,说话的语气是平和的。经过“神学”的感染,他也有了同情心,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需要尊重的。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了人性的转变。所谓的橘子红了,不是苹果红了。为何在善与恶之间不是那棵智慧之树所掉下来的苹果作为标题?书名不是《带发条的苹果》或《发条苹果》,而是一枚橙子呢?原因是作者真正要阐述的核心其实是人。由于英文橘子的orange与马来语人的orang近似[1]4,而发条象征着是把机械论的道德观应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机体上去[1]21。伯吉斯所言的“道德选择权”,实则强调以人为主体,由人去控制社会伦理,而不是由社会伦理去决定人的存在。简单地说,是人性创建了伦理,而非伦理构建了人性。所谓宗教,也是有人愿意相信才会成立。否则失去“人”这个个体,一切都不存在。

三、行为主义与《发条橙》“厌恶疗法”的实验原理

人的重要性还在于其构建成社会。人不应该只注重个体而忽视群体效应。作品的写作时间是1962年,主人公大约是处在18世纪的欧洲产业革命时期。当时社会流行笛卡尔关于人的身体机制的机械论思想与拉·美特利等人将人看作机器的观点[6]183。这些观点最重要的目的是控制社会,以实现柏拉图的理想主义。因此出现这样一批拥有理想主义的科学人士。他们强调运用外界因素来控制人性,从而维持生态平衡,于是有了“行为主义”疗法。他们相信人性的存在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决定的。这样的理论确实起到过作用:他们运用刺激——反应技术(S—R),在某种程度上稳定住社会秩序。通过保持外在的稳定性,达到机体内在的平衡。

约翰·华生(Watson,John Broadus,1878~1958)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曾说:“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保证,在这十几个婴儿当中,随便哪一个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才华如何,我都能将他训练成为一个医生、律师、艺术家、老板,或者也可以把他训练成一个乞丐或是窃贼”[6]195。因此他认为,人格是可改变的,人性是可被塑造的,只是这个过程是需要外在的压力来制约。

亚力克斯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的白老鼠。他们通过仪器来操控人体机能。如:让亚力克斯不能闭眼,身子不能移动,以逼出人的厌恶情绪——恶心。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将那些社会所不允许的不道德思想与这种恶心感建立了S-R条件反射联结,从而剥夺了亚力克斯人性上的思考。最后只要当他看见“坏”的东西,他就难受。

这种“厌恶疗法”是成功的。它改变了亚力克斯的“人格”,将他从一个邪恶的人变成一个善良的人,使他永远脱离关押罪恶的牢笼。只是行为主义还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政府极力倡导机械主义模式,人的主观活动被抹杀了。亚力克斯失去了反抗的权力,他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成为一个极其“善良”的活死人。只要一听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他就痛苦难耐。罗洛·梅将他的痛苦解释为:“那是一种人类在与那些将要摧毁他存在的东西所作斗争时的状态”。亚力克斯是爱这首曲子的,而现在是被迫厌恶这首曲子。在他身处爱与恨的矛盾中,最后选择“跳楼”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也是弗洛伊德用强大的死本能(death instinct)来象征人性冲突的瓦解[7]23。

亚力克斯的自杀,结束了之前所发生的一切,此时的他重获新生。他又再度变成最原始的自我。他再也不会对不好的东西感到恶心、呕吐,甚至他还能自在地吃东西。精神分析用这种“吃”象征一种“吸收”。在亚力克斯接受统治者人前人后周游虚假游戏的假象后,他以吃的方式默认接受这一切,他学会了“伪善”。于是,当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响起,他的脑海里瞬间出现一名女人正被迫与一名男子性交的画面,即便女人内心极为痛苦,但表面还要装着微笑。这就是人,也是他自己。亚力克斯终于清晰地认识到“发条橙”真正意义上的存在,那是一种不管在何时何地,人性总是处于冲突之中。所有物均有正与反,有虚与实,有生存就会有死亡。人喜欢用理想化来欺骗现实的真实性,只因这样的欺骗机制能在某种程度上让自己的生命不留空白。

四、结语

艺术家根本就不用在作品中刻意展现、构造和表达某样观点,自然而然就会发挥其艺术自身的价值。伯吉斯的小说与库布里克的电影有着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电影以“暴力性爱”为顿悟的终点;小说则以“爱的恩赐”为全剧的结局。两者都紧扣上“发条”的主题,给观众留下审美的体验。运用心理内容为作品铺垫含义,能更深刻地理解西方非主流文化与人类彼此之间的关系。学会尊重人性,辩证地思考问题,为现实生活创造生命的启迪。

[1] 安东尼·伯吉斯. 发条橙·莫扎特与狼帮[M]. 王之光,薄 隆,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 安东尼·伯吉斯. 发条橙[M]. 王之光,译.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

[3] 赫胥黎. 进化论与伦理学[M]. 宋启林,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王庆节,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5] 尼 采. 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M]. 谢地坤,宋祖良,程志民,译. 广西:漓江出版社,2007.

[6]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 罗洛·梅. 存在之发现[M]. 方 红,郭本禹,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袁培尧]

TheExpectExistence:Comment onPsychologyof AClockwork Orange

MO Chuanyu

(PsychologyDepartment,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

This work is not only the model of psychologyoriginalsin,but reveals the shortcomings of Behaviorism.The research, by combining the novel and movie ofAClockworkOrange, analyzed itspsychology contents and revealed the contradictory antithesis in it such as, art and science,social and legality,compulsory and obedience etc.. It stated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sired direction.

AClockworkOrange;Anthony Burgess;original sin;behaviorism;existence

2015-03-16

莫传玉(1986- ),女,台湾台北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文学进化心理学研究。

J905

A

1671-8127(2015)04-0074-03

猜你喜欢
行为主义人性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行为主义的兴起与转变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行为塑造理论在初等教育中的运用
民事法律行为类型化的创新与完善
功能与人性
作为具有价值偏好的政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