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本科生全程培养导师制模式构建

2015-04-11 05:22胡文斌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导师制全程本科生

地方高校本科生全程培养导师制模式构建*

胡文斌

(浙江理工大学 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导师制的核心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意识与能力。导师制实施20多年,在地方高校仍然存在自由教育思想难落实、师资力量缺保障、培养机制不系统等问题。基于地方高校实际和学生学习特点,文章提出构筑结合年级特点、基于项目运行、遵循协同育人机制的本科生全程培养导师制模式,努力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地方高校;全程培养;导师制

[收稿日期]2015-03-03

[作者简介]胡文斌(1980-),男,浙江永嘉人,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5.021

[中图分类号]G649.2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本科生导师制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一环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自由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牛津大学导师制教学一以贯之的卓越特质,也是其在人才培养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核心。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校教师指导学生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以推进学生不断创新发展的流程规范。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有利于完善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如下优势。

1.基于学生学习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导师制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导师与学生要保持定期的接触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导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在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帮助;能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从而在学习内容、学习渠道等方面给予指导;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从而在专业视野、自主学习等方面给予启迪,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能力。

2.基于成才基本规律,实施个性化教学。导师制为导师提供了在课堂之外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窗口,从而有机会更全面地了解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的效果,为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好的土壤,使大学生从中学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这也使教师在与学生平等自由的交流中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要求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基于创新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前本科教学中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学生常被动地抄写和接受课堂知识,这将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压抑探索未知世界的意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导师制在导师培养和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中,注重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特点,规划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接受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培养科学素质,发挥创新潜力,展现个性特点。

二、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不足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部分高校开始实行学分制,一些高校院系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如华南农业大学、湘潭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等。随着1999 年大学扩招后,高校生师比例不断扩大,以及高校学分制的普遍实施,出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扩大,但缺少教师指导等现象,人才培养质量受到极大挑战。在这样背景下,2002年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引领下,本科生导师制成为全国众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教育部在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虽然推行多年,从国外引进的本科生导师制在地方高校仍暴露出不少问题。

1.自由教育思想缺乏落实。自由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其对批判性思维的鼓励。导师制的核心在于教会年轻人如何进行独立思考。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强调师生双方平等自由学习对话,强调导师对学生因材施教,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在师生合作性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质疑态度和探索精神。然而,我国在文化传统上,强调尊师重道,缺乏自由教育思想的土壤;同时,地方高校本科生四年总学时普遍超过2000,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导致教师忙于向学生灌输知识,没有时间改进教学方式,本科生导师制也成为导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或技能的手段。

2.师资力量的保障缺乏支撑。根据教育部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的显示,全国本科院校专任教师数为1013957,在校生数为14270888,生师比大于14∶1,地方高校在前些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充当了主力军,导致生师比更高些。限于师资力量,地方高校无法像一些高水平大学那样实施覆盖所有年级学生的本科生导师制,部分采取高年级导师制或项目导师制等,这导致学生受益面比较窄。也有部分高校把本科生导师制变成了班级导师制,改变了导师制的基本实施形式,让一两个导师面对一个班级学生,导师与学生个别交流时间不多,深度不够,实施效果不甚理想。

3.培养机制的构建缺乏系统性。不少地方高校由于缺乏整体改革的勇气和系统谋划,所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往往成为人才培养机制的一种补充,在本科教学工作部署中成为一种手段,与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课等课堂教学缺乏有机结合,不能形成人才培养合力。不少地方高校在实施导师制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缺乏对导师的有效激励,缺乏对学生的针对性引导,缺乏对培养效果的跟踪考核,导致本科生导师制的贯彻落实导师动力不足,学生受益不大,显得培养机制持续性、系统性不强。

三、地方高校本科生全程培养导师制模式探索

导师制的旨趣是教会学生独立地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而不在于简单地传授已有知识。那么,怎样克服地方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存在的导师教学工作量大,习惯于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授方式;怎样解决导师数量不足,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少;怎样改变导师制实施缺乏系统性的问题?个体学习要经历从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解决和创造等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个学习深化的过程,首先要符合学生思维逐渐成熟的特点,其次要有学习训练载体的支撑,再者要有全员育人的系统。基于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规律,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浙江理工大学提出构筑结合年级特点、基于项目运行、遵循协同育人机制的本科生四年全程培养导师制实施模式,以期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以年级为特征,搭建师生平等交流平台。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情绪还不够稳定,人生观和世界观还不够成熟。大学生在不同年级面临不同问题,如大一主要面临适应校园问题,大二、大三主要面临专业发展问题,大四主要面临职业选择问题。相对而言,大一是大学生人生历程的新起点,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奠基阶段;大四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转折点,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阶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影响更加深刻。基于大学生这些年级特征和地方高校师资力量有限的现实,全程培养导师制在不同年级采取不同的模式,让导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授者。在大一和大四做到人人有导师,通过定期交流学习,建立密切关系,适应大学,参与社会竞争;大二和大三做到人人有选择导师的机会,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培养计划,提高创新能力。具体而言,大一阶段,邀请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导师,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导师助理,导师、导师助理与大一新生的比例控制在1:1:6左右。每月开展以思想引导、学业指导为主题的授课交流、答疑解惑等活动,引导大一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掌握大学学习规律,做好学习生涯规划,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大二、大三阶段,学习成绩较好或在某一方面有规划、想钻研的学生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关系,实施培养计划。通过平等自由交流,导师把在教学、科研中获得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心中,促使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四阶段,实施毕业论文设计一年制,采取导师出题,学生选题的方式确定毕业论文设计的导师。在大四一年的论文设计过程中,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成为一名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2.以项目为载体,构筑师生自由承接途径。从教育教学角度而言,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讲求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递进教学。大一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大二、大三主要学习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大四主要学习专业方向课程。针对大学生不同年级学习内容和学习深度的差异,在全程培养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不同年级采取不同项目为载体进行运作,不同年级的项目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度相匹配,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观察中学,在思考中学。大一阶段,主要以成长研讨课程为载体,辅以交流座谈、读书报告、参观考察等方式,围绕学习方式、创新思维、专业意识、学习规划、科技创新、升学深造等方面展开,导师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生涯规划,并为其规划提供路径指导。大二、大三阶段,主要以课程设计、提高型实验、学科竞赛、学生科研、创新创业等实践项目为平台,辅以学术讲座、交流访学、夏令营、冬令营等方式,导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开拓专业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大四阶段,主要以毕业论文设计为依托,辅以考研出国、职业发展等方式,导师引导学生通过毕业论文选题、撰写、答辩等环节,考研复习、考试、面试等过程,职业选择、应聘、签约等经历,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掌握专业研究方法,提高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不同年级有不同导师制项目的支撑下,导师通过项目指导不同学生,学生通过项目接受不同导师指导,提高学习能力,有效解决了不同年级采取不同导师制模式的衔接问题,有效解决了学生接受更多优质资源的路径问题。

3.以机制为保障,创新师生协同育人体系。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本质任务和根本使命。高校要从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意识,以学生成长为目标的评价导向,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科生全程培养导师制不仅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要在全程培养导师制实施中给予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如教学上给予导师工作量的认定,促进课堂教学与导师引导的有机结合;科研上给予项目经费支持,推进科研团队向学生开放;管理上保障导师制实施场所、所用仪器设备等有效运行,完善师生平等自由交流机制;服务上做好导师制文档材料整理和信息沟通等,营造育人氛围。有效的运行机制离不开人的主动参与。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除了导师、导师助理和学生作为学习共同体之外,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后勤保障人员等都要参与其中。如教学秘书为导师提供学生选课情况、学习成绩等信息,科研秘书为导师、学生提供双方参与科研项目情况,辅导员、班主任为导师提供学生思想动态、职业发展意向,教辅人员为导师、学生提供教室运行情况、图书借阅信息等,从而形成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良性循环机制。此外,对全程培养导师制的实施要跟踪评估,怎样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引导学生、什么样的项目内容有利于锻炼学生、怎样的运行方式有利于发挥导师制效益等,都要从系统的角度进行设计、检查、评价、反馈和完善,让全程培养导师制符合导师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年级特点和高校管理运行实际,从而展现生命力。

根据地方高校实际和学生不同年级成长特点,把全程培养导师制融入到各个年级当中,与学生接受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阶段、分项目系统实施的本科生四年全程培养导师制模式,关注到了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和每个个体,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国仓.应然与实然的距离:牛津大学导师制在我国的发展与困境.中国高教研究,2013(8):55-59.

[2] 徐怡敏.课堂外的精彩——中学导师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5.

[3] 阴医文.构建符合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本科生导师制——本导制度运行现状辨析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13(1):40-42,78.

[4] 大卫·帕尔菲曼.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冯青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5] Ted Tapper,David Palreyman.Oxford and the decline of the Collegiate Tradition.London:Woburn Press,2000:101.

[6] 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gov.cn/.

[7] 何齐宗.导师制与本科人才培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

Construction of Full-routine Tutoring Mechanism for

Undergraduates in Local Universities

Hu Wenbin

(SchoolofScience,ZhejiangSci-TechUniversity,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 The core of tutorial mechanism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by instructing them to think independently. Despite the twenty-year practice, tutorial system is not without problems, for example, the idea of liberal education is hard to implement, qualified tutors are hard to be recruited or trained,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is not systematically designed, etc.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learning, the paper proposes to construct a mode of full-routine tutoring mechanis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is project-based mode provides students with tuto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grades, and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full-routine cultivation;tutorial system

*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与导师发展共同体构建研究”(14JDSZ3014);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研究生与导师发展共同体模式研究”(SGH13072)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导师制全程本科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手工制鞋全程LOOK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全程监控的更多可能性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