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系统研究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力作——评黄世虎著《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2015-04-11 05:22陈宗章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书评

一部系统研究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力作
——评黄世虎著《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陈宗章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话题。黄世虎博士的著作《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以整体性视角分析了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以及发展历程;探讨了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该著作的出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也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示。

[关键词]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书评

[收稿日期]2015-01-04

[作者简介]陈宗章(1979-),男,山东临沂人,南京邮电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5.035

[中图分类号]I206

对毛泽东意识形态思想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还是比较零散,没有真正实现整体性、系统化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正式出版的河海大学黄世虎博士的专著《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则弥补了这一缺憾,把针对该问题的学术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该著作以整体性为视角,展开对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系统研究的同时,也深化了对相关具体问题的探索。

一、系统把握了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分析法。无论研究一个历史人物还是研究一种思想、意识,历史分析法要求我们把它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下进行研究,否则研究成果就会不客观、不科学。正是基于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的运用,《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在第一章首先论述了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条件。作者明确指出:近代中国的革命实践是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其理论渊源,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则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基于对近代中国历史任务的深刻把握,作者首先从生动的历史实践出发,阐发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指出中国近代革命实践催生了人们对各种意识形态理论的抉择,也正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使人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理论层面上,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只有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才是意识形态”,到列宁的“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再到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坚持和发展,都对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作者指出:“正是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创新性地解答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1]15当然,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还有一个“中国化”的问题。这里的“中国化”不仅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还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由此,作者在该部分的论述中特别强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给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以天人观、知行观、德治教化思想以及大同思想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影响。从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和文化底蕴三个维度,作者深刻把握了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条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毛泽东意识形态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系统分析了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历程

唯物辩证法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理解为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历史的生成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作者正是按照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关注点及其内容表现形态的差异,把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生成性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毛泽东早期意识形态理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毛泽东晚年意识形态理论。事实上,意识形态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作为历史实践的回声,意识形态的发展历史总是和现实的历史纠缠在一起。正是实践的发展要求推动了意识形态自身的发展变化。作者基于对阶段性历史实践任务的考察以及对意识形态本质的把握,把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过程分为这四个阶段,我们认为是清晰的、科学的,他给我们指出了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逻辑线索及其与历史实践的内在关联。

作者在描述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发展线索的同时,也界分了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问题意识。作者指出,在毛泽东早期意识形态理论阶段,他主要解决了“运用什么理论,怎样改造中国”的根本问题,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而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则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个是发挥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对党内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主观主义思想进行批判,在党内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二是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问题,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集中思考的问题则转变为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指导地位,如何结合新的社会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但伴随着阶级斗争的扩大化,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导向也开始发生变化,直至晚年毛泽东在意识形态建设态度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和严重失误。在整个过程的论述中,作者凸显了“问题意识”。毛泽东意识形态的发展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当然,毛泽东晚年意识形态理论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与他对社会核心问题的错误判断有关。

三、系统阐述了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该学术专著的主体部分。作者以四章的篇幅分别详细论述了毛泽东的意识形态本质理论、意识形态斗争理论、意识形态发展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意识形态本质理论是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在把握意识形态本质理论的过程中,作者从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出发,分析了毛泽东意识形态概念形成过程,阐述了毛泽东对意识形态本质内容的理解,即政治、经济是意识形态的来源,政治和经济的性质决定意识形态的性质,并制约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同时,意识形态能够能动地反映政治、经济,而这一反映与认识主体及其社会实践又紧密相连。作者还详细解析了毛泽东对意识形态作用的理解,指出意识形态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既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又是团结、教育党和人民的武器。

在意识形态斗争理论部分,作者指出,毛泽东理解的意识形态斗争可以分为无产阶级与非无产阶级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内部的意识形态斗争(即党内思想斗争)。意识形态斗争的重点和主要任务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有所区别的。作者重点分析了毛泽东对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区别,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思想斗争手段。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根本上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毛泽东意识形态斗争理论在本质上就是发挥这一批判功能。也只有保持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革命的本质。此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能仅仅通过精神的批判来完成,在根本上是要改变现实的社会关系,这是意识形态的本质决定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

在意识形态发展理论部分,作者指出,意识形态发展的根本点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独立思考中国的现实问题,反对缺乏科学分析的迷信理论、硬搬理论。而要做到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需要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运用矛盾分析法,展开实际的调查研究。发展意识形态还必须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和“古今中外法”的具体方法。“古今中外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所谓全面就是客观、辩证地分析不同文化的优劣;所谓历史就是把对特定文化的分析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过程中分析。只有如此,才能在批判和继承、学习和借鉴中发展意识形态。

最后,作者阐述了毛泽东的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作者重点分析了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的“中心环节”和“生命线”论断,具体论述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对象。作者指出,毛泽东坚持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原则,既重视对一般民众的意识形态教育,又突出对党的干部、青年、农民和知识分子等特殊群体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深入挖掘毛泽东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客观评价了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地位

在《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最后一章,作者坚持唯物辩证法,对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作出了客观、全面的评价。作者指出:“虽然毛泽东晚年在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方面发生了严重的失误,但这并不能否认毛泽东一生在意识形态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1]195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而且还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理论,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为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唯物辩证法根本上就是历史性方法。历史性意味着存在本身的有限性,这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因此,以历史性方法研究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自然不能否认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实践的失误和错误。比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偏差,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错误判断,对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片面夸大等。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深入分析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失误的根源:一方面,这种失误是由于受到当时复杂的国际斗争和国内阶级斗争的影响,毛泽东因为错误判断国内社会形势、党内思想分歧所导致;另一方面,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如何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等社会主义理论准备不足。另外,新中国成立后民主集中制不完善、权力过分集中等政治体制的不健全,也给失误造成条件。这都深刻地启示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意识,并积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教育,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

马克思曾说:“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就意识形态与社会历史实践的关系而言,不是意识形态创造了历史,而是历史创造了意识形态。读罢黄世虎博士所著的《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一书,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对“历史性”把握的意识自觉。作者的整个行文,以事实材料支撑历史,用历史阐发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处处体现历史的在场性,坚持了客观性、整体性、具体性和发展性原则的有机统一,从而系统地把握了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无论是内容的丰富性,还是理论的深刻性,都凸显出该学术专著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这是黄世虎博士对该领域研究所作出的学术贡献。

事实证明,意识形态建设关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关乎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死存亡。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的时代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意识形态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批判继承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深远的意义,需要我们继续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世虎.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

A Masterpiece about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Mao Zedong′s Theory on Ideology

——ReviewofStudiesonMaoZedong′sTheoryofIdeologybyDr.HuangShihu

Chen Zongzhang

(SchoolofMarxism,Nan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210023,China)

猜你喜欢
书评
书评
《超导“小时代”》书评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书评/设计作品
书评
书评
评《科技产业经济学》(书评)
评《未来的体育科技》(书评)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