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拔罐联合解毒丸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2015-04-25 08:08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杨晓丽郭良玉宫安明秦皇岛066000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丘疹毛囊痤疮

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 李 琳 杨晓丽 郭良玉 宫安明 李 伟(秦皇岛 066000)

痤疮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损容性皮肤病,发病率很高,且与年龄有关,[1]是一种常发生于颜面、前胸、后背等处的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痤疮爆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主要累及的器官是毛囊与皮脂腺,该病症具有慢性的特点,出现的部位集中在脸部、胸部与背部等皮脂腺分布密集处,其表现形式多样:可见粉刺、丘疹、脓疱、结节,以及囊肿等。本病可影响患者容貌,给其社会交往带来影响,严重者可以造成患者的心理疾患。所以,对于痤疮的治疗成为皮肤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痤疮中医谓“肺风粉刺”,还有“面疱”“皶”“酒皷”“粉渣”“酒刺”“粉刺”“粉化疮”等多种称谓,古代医家认为痤疮病因主要有血热偏盛、肺经郁热、肝郁气滞、毒热互结、胃肠湿热、血瘀痰结、冲任失调、阴虚不足等。对于本病的病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有“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诸病源侯论》中有“酒皷、皶疱、面疱”等多种称谓。到了明清,痤疮的称谓为“粉刺”。此外,明清时期还有“肺风粉刺”“粉疵”等名称。痤疮的主要病因病机大多与肺经风热、外邪侵袭、血热郁滞、痰湿蕴积、湿热蕴肤、肝郁气滞等有关。主要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证。

本研究以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秦皇岛市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120例病人进行临床观察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全部120例病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秦皇岛市中医医院皮肤科收治的门诊患者。所有患者均依据临床诊断标准确诊为痤疮。其中,男54例,女66例,年龄16~38岁,平均年龄24.1岁。将12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及病程情况(±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及病程情况(±s)

组别 例数 男 女 年龄 (岁) 病程 (年)治疗组60 26 34 24.20±4.44 2.87±2.58对照组60 28 32 24.03±4.29 2.83±2.21

1.2 诊断标准 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作为本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与分期分级标准。临床诊断标准:疾病始发自青春期间,重点发生于皮脂腺密集部位,如脸、前胸及后背等部位,多呈对称状,皮损多见丘疹、脓疱、黑头、粉刺、结节、瘢痕等症状,常伴有皮脂腺溢出。

1.3 纳入标准 (1)患者临床症状符合上述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标准;(2)患者皮疹主要以红色丘疹,脓疱,红肿疼痛,舌红或淡红,苔薄黄、黄腻或白腻,脉数、弦或滑;(3)患者年龄符合16岁~40岁之间;(4)患者在就诊治疗前30 d内未服用本疾病有关内服药物,同时在就诊治疗前7 d内未涂用本疾病有关外用药物;(5)患者已知情且同意开展分组治疗。

1.4 排除标准 (1)排除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2)排除对本疾病有关内服药物具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者;(3)排除患有心脑血管、肝肾功能障碍或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排除患有精神疾病患者;(4)排除外部因素导致的痤疮,如化学因素、服用药物因素引发的痤疮。

1.5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中对痤疮的疾病疗效判定标准进行制定,对皮损恢复情况及综合疗效采取综合疗效评判的判定方法。

1.5.1 症状分级计分标准:(1)出油情况:0分,干性;2分,中性;4分,混合性;6分,油性。(2)油性皮损程度:0分,正常 (治疗前无或治疗后消失);2分,仅有粉刺;4分,粉刺、丘疹并见;6分,粉刺、丘疹、脓疱并见,可有结节。(3)皮损数量:0分,正常 (治疗前无或治疗后消失);2分,总病灶数少于30个;4分,总病灶数在31~50之间;6分,总病灶数在51~100之间,可有结节。(4)皮损颜色:0分,正常 (治疗前无或治疗后消失);2分,粉刺尖端色白或黑;4分,粉刺尖端色黑,丘疹色微红;6分,丘疹色红,脓疱黄绿色。⑸ 皮损肿痛:0分:正常 (治疗前无或治疗后消失);2分,轻微肿痛;4分,局部肿痛明显,无或略有破溃;6分,肿硬疼痛明显,明显破溃,流血性脓液。

1.5.2 皮损疗效判定标准:患者用药6周后,按照如下标准进行评定。(1)皮损的评分计算方法:以皮肤的出油情况、程度、数量、颜色、肿痛等五项评分总和作为皮损总评分。皮肤损害消退率= [(疗前皮损评分-疗后皮损评分)/疗前皮损评分] ×100%。(2)疗效判定:临床痊愈,皮损消退,症状消失,或仅遗留有色素沉着,皮肤损害消退率>90%;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改善,90%>皮肤损害消退率>70%;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部分改善,70%>皮肤损害消退率>50%;无效,皮损未见明显消退,或临床症状反而加重,皮肤损害消退率<50。有效率=(痊愈例数十显效例数十有效例数)/病例总数×100%。(3)长期疗效判定:5分,停止药物及治疗后6个月未见复发病人;4分,停止药物及治疗后4个月未见复发病人;3分,停止药物及治疗后2个月未见复发或可见个别炎性丘疹数量少于5个;2分,停止药物及治疗后1个月未见复发或可见少量炎性丘疹数量大于5个少于10个者;1分,停止药物及治疗后1个月可见痤疮复发,数量大于10个者;0分,停止药物及治疗后1个月内复发。

1.6 治疗方案

1.6.1 治疗组:给予放血拔罐联合解毒丸治疗法。(1)解毒丸[2](冀药剂字Z20051304)成分:水牛角粉、生地黄、连翘、麦冬、玄参、青黛、白茅根、芦根、天花粉、牛蒡子、桔梗、皂角刺、白芷、山药、甘草、芒硝。每次6 g,每日两次,早、晚饭后口服。4周为1疗程。 (2)放血、拔罐疗法:取双侧耳尖、大椎及双侧肺俞、脾俞、肾俞穴;伴血热胜者加血海穴,伴脾虚者加足三里穴,伴月经不调者加三阴交穴。一次性采血针快速点刺放血,穴位处加以闪火拔罐,留罐5~10 min,2~3天1次,5次为1疗程。

1.6.2 对照组:给予清热解毒软胶囊 (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Z2004040,每粒装0.8 g)治疗方法。饭后0.5 h后口服,每次服用3粒,3次/d,服用4周为1疗程。

2 结果

2.1 两组有效率对比 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7%、90.0%,差异有显著性 (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有效率对比情况 (例)

2.2 两组症状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和症状积分差异无显著性 (P>0.05);治疗组的治疗后症候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治疗组的出油情况、皮损程度、肿痛情况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皮损数量、皮损颜色积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显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两组症状评分对比 n=60,(分)

2.3 两组有效例长期疗效结果对比 两组长期疗效肯定,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详见表4。

表4 两组有效病例长期疗效结果对比

3 讨论

痤疮作为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其在身心健康均可造成影响,现在越来越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我院皮肤科每天的痤疮病人门诊量可达50人左右,且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我科主要采用了医院自制药解毒丸联合中医传统治疗方法——放血拔罐疗法来治疗本病。此法疗效好,无副作用,费用低廉,并易被接受。

寻常痤疮[3]是青春期最常见的一种毛囊和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主要发生于颜面、前胸及后背等处,形成炎性丘疹、脓头、粉刺、结节、囊肿等损害。痤疮发病机制很复杂,主要与雄性激素分泌旺盛,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皮脂导管异常角化,毛囊皮脂中微生物的增生,炎症及宿主的免疫力降低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青春期雄性激素分泌增多,刺激皮脂腺分泌及排泄增多,毛囊漏斗部位角化增生,导致毛孔堵塞不通,形成粉刺。毛囊内寄生的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白色葡萄球菌、螨虫等,特别是痤疮丙酸杆菌与淤滞的皮脂发生反应,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引起炎症,使毛囊壁损伤破裂,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炎症反应,如炎性丘疹、脓头,结节等。本病还与遗传、饮食、睡眠、运动、胃肠功能、情绪、环境、化妆品等诸多因素有关系。

解毒丸为我院院内自制剂。其中主要成分水牛角粉、生地黄清热凉血解毒;连翘、桔梗、皂角刺、白芷解毒透脓;白茅根、玄参、芦根清热凉血;麦冬滋阴清热;牛蒡子、青黛、天花粉共奏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利咽;山药健脾,祛胃中湿热;芒硝泄热通腑;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用以达清热解毒、滋阴凉血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水牛角粉有抗炎、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其煎剂亦解热作用;本品对大肠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明显杀菌作用,并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生地黄有抗炎、抗真菌及抗过敏作用,对内分泌有影响,并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麦冬能增强免疫。连翘主要成分为连翘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皂角刺有抗炎抗菌,调节免疫,抗过敏的作用。白茅根对福氏、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玄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须发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羊毛状小芽孢菌和星形奴卡氏菌均有抑制作用。青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靛蓝尚有一定的保肝作用。白芷有解热、抗炎、镇痛、解痉、抗癌作用且对各种杆菌有抗炎作用。桔梗有较强效的抗炎和免疫作用,其抗炎强度可与阿斯匹林相似;还能增强中性白细胞的杀菌力,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牛蒡子水浸剂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肺炎双球菌有显著抗菌作用。芦根有解热、镇痛、抗氧化及雌性激素样作用,且有抑制β-溶血链球菌的作用。天花粉蛋白有免疫刺激和免疫抑制两种作用,天花粉煎剂可抑制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的作用。山药对肠管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消化,对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芒硝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其不易被肠壁吸收,存留肠内形成高渗溶液,阻止肠内水分吸收,引起肠道刺激,促进肠蠕动而导致腹泻。甘草有抗菌、抗炎、抗病毒及抗过敏作用,能改善发炎的咽喉和气管黏膜症状;对某些毒物有解毒作用;还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还有抗利尿、降脂、保肝等作用。综上所述,解毒丸对痤疮有治疗作用。

痤疮西医表现为毛囊及局部皮脂腺的炎症,但中医病机主要是脏腑气血不调或不足的表现,《针灸学》[4]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脏腑联系和全身及体表各部的通道,对人体各种功能有调节作用。腧穴[5]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 ‘穴’即孔隙。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背俞穴属膀胱经穴,分布于背腰部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成对出现在脏腑相应部位。背俞穴是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与各脏腑对应,可简称俞穴。因为痤疮发病与肺、脾、肾三脏最为密切,所以肺俞、脾俞、肾俞三对穴位放血、拔罐以起到清热,泄脏腑实火,祛湿和调和各脏腑气血的作用。耳尖穴是清热的要穴具有清热祛风,解痉止痛。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大椎穴汇入,与督脉相合上行头面。故取大椎、耳尖两穴以清热利湿凉血。血海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一个重要腧穴,但在临床应用中,却有意想不到的疗效。《金针梅花诗钞》血海条曰:“缘何血海动波澜,统血无权血妄行。”可见血海穴在功能上有引血归经,治疗血分诸病的作用。故血热者加血海穴,以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凉血活血。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最主要穴位,中医认为这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通过按摩足三里可以增强抗病能力、调节肌体免疫力、扶正祛邪、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的作用。故脾虚者加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十总穴之一。常道“妇科三阴交”,所以对于妇诸症皆疗效显著,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症候群,更年期症候群等,皆可治疗;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故月经不调者加三阴交穴。通过放血拔罐疗法以达到清热、解毒、利湿、行气、健脾、调和冲任之效。放血疗法时应以少量出血为宜,使其活血而不失血、行气而不伤气、驱邪而不伤正。

解毒丸联合中医传统治疗方法——放血拔罐疗法来治疗本病,可操作性强,疗效显著,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费用低,且无副作用。

[1] 刘肇瑞.北京高二学生痤疮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华皮肤病杂志,2003,35(9):46

[2] 杨晓丽,付䶮,李琳.拔罐放血疗法联合解毒丸治疗痤疮468例临床观察 [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1,26(1):32

[3] 朱学骏,顾有守,沈丽玉.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M].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325

[4] 孙国杰.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0.1

[5] 黄辉.放血拔罐联合解毒丸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10):988

(2015-02-01 收稿)

猜你喜欢
丘疹毛囊痤疮
首个人工毛囊问世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2例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辽宁绒山羊绒毛生长规律
WHY 我的小脸蛋为什么长满了青春痘?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