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五不翻”原则及在其影响下音译的优势

2015-05-09 06:20韩旭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关键词:玄奘音译原则

摘  要:唐玄奘,俗名陈袆,唐代高僧,著名的三藏法师。曾从长安西游到达印度,学习佛法,带经书回国翻译,对我国佛教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著有《大唐西域记》,为当时人们了解大唐以外的国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翻译家,玄奘著名的“五不翻”原则对现今的翻译事业仍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在音译方面。本文将阐述分析“五不翻”原则并讨论在其影响下音译的优势。

关键词:玄奘;“五不翻”原则;音译;影响

作者简介:韩旭(1990-),女,籍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口译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1

一、“五不翻”原则

佛教经典自汉代开始传入我国,佛经翻译过程先后采用过格义、拟配及音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其中音译方法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长。而佛经中提及的事物,本土中无对应事物,采取音译进行创词也是常用方法,而这种翻译方法延续至今,成为一种独特的翻译方式。玄奘在翻译佛经时提出“五不翻”,“五不翻”并不是不翻译,而是不意译,即五种情况需要音译,而这对先进的音译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玄奘的五不翻具体如下:

(1)秘密故:佛教经典中常有“秘密”,如“咒语”。“咒语”的特点是神秘莫测,音奇,大师通过声音的形式或是文字形式来帮助人们化解苦难、平复心结。这些深奥复杂拗口的“咒语”会使人们对佛陀产生一种敬畏之心。由于“咒语”的发音复杂深奥,所以在翻译佛经中“咒语”的内容时,就采取音译的方式以保持“咒语”的神秘性。从功能对等理论上讲,这在原语环境与译入语环境中产生了同样的效果。佛经中音译的典范之作当属“大悲咒”,其汉语版全部采用音译。

(2)多义故:在佛教经文中,有些词汇是具有多重含义的,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而且通常是一词五义、六义甚至是七义,但中文中却很少有此类词汇能与之对应。如“logos”一词具有多重含义,“真理、理性、陈述、尺度、比例、话语、言说”都是其含义,首先在中文中没有此类词汇具有相同或类似的七种含义;其次,在翻译中如果只选择其中的一个意象,势必会丢失其他的含义,也不能所以在翻译时将其音译成“罗格斯”,如此便不丢失原词的本意。

(3)此无故:由于地理环境和科技发展程度的差异导致了一国中存在的事物,在另外一国没有对应的事物,这时,通常采取音译而非意译。如可口可乐当初引进中国的时候,当时中国市场没有任何该形式的饮品,所以就将“Coca Cola”音译成“可口可乐”,该翻译不仅完全音译,还具有一定的广告效果。

(4)顺古故:同一词汇,在先前的翻译中已经采用音译的方法,且翻译结果为一般所知,在之后的翻译中引用之前得音译,不再翻译成其他的版本,但如果之前得音译版本音节过多,可能会进行删减音节的工作。如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已经音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来被简化为“阿耨菩提”,省去了中间好多音节。

(5)生善故:即原语中的词汇在目标语中有意思相近词汇但又不完全相等,意思上有所偏差,此时采用音译会更加贴切。如“Prajñ”一词在佛教中用以指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微妙智慧,但不译为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智慧,故用音译,译为“般若”。

二、“五不翻”原则影响下音译的优势

(1)首先,音译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英译汉的难度,也解决了翻译中常见的“不可译”现象,可以起到“填补空缺”的作用。也可以降低由直译或意译选词不当所造成的歧义与误解。

(2)其次,可以更加便捷地回译成中文。音译需要一个适应和定性的过程,大家接受这种音译形式并对此熟悉后,回译时会省去大量时间与精力,同样也减少了译者在选词方面的工作。

(3)再次,为推广中文提供了有力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在国际语言中地位会随之升高,而学习汉语者会相继增多。在汉译英中,音译的使用为学习汉语的英语国家的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降低了国际友人学习汉语的难度。汉译英中的音译通常采用汉语拼音或拼音与英文相结合的形式,这种形式容易接受。

(4)更有利于保存和宣传中国文化。一个民族的语言也是这个民族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拼音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在其背后蕴含的是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很多的汉译英翻译作品中,中国文化元素已消失殆尽,音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保存民族特性。

三、总结

玄奘所处的时代虽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是他的“五不翻”理论对于处在全球化阶段的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第一次高潮的佛经翻译,使得中国由于译经文化的大量涌入和兼容并包而开始向强大鼎盛,其影响之巨大可见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徐丽萍,玄奘“五不翻”理论解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

[3]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62.

[4]韩哲,新英语外来语词典[M].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5]何子章,外宜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翻译探讨[J].襄樊学院学报,2008(7):47.

猜你喜欢
玄奘音译原则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小议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所见之Ögä一词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玄奘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少年玄奘的奇妙漂流
玄奘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