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

2015-05-12 23:27阮富坚杨家鹏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土地流转农民

阮富坚 杨家鹏

【摘 要】农村土地流转后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和发展性,切合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的形式要多样化,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要求。职业技能培训应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培训经费的保障是农民培训的基础。

【关键词】农村 土地流转 农民 职业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C-0008-02

随着国家推行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农业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市场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从传统农业中剩余出来,转向第二、第三产业或者转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业。预计今后20年,我国农村至少有2亿劳动力要转到非农产业或现代集约型农业就业,但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不到15%,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素质显然不能适应城镇第二、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的需要,因此,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他们在农村土地流转的社会大环境下的再就业能力是有效之举。

一、我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

(一)培训时间。一般情况下的农民短期培训属突击型培训,培训时间大致3个月至1年,培训3个月以下的也有,培训1年以上的相对较少。如果是3年以上的培训(指专门培训),当地政府难以承受,没有精力,也没有资金和时空的保障,且与社会需要也出现时间差。基于此,对农民的培训只能取一个相对合理的培训时间,即3个月至1年较为合适。由于时间短,培训对象所学有限,而且受场地以及培训对象过多的限制,也不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加强农民培训。培训时间的不足导致农民难以掌握职业技能。因此,较好地解决培训时间的合理化问题,是地方政府进行农民培训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培训项目。从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所从事职业来看,其文化层次、兴趣爱好、学习背景、曾经从事的职业等都有非常大的差异性。尽管各级政府部门想方设法尽力开展更多培训项目,以适应不同培训个体的需求,但仍难以满足。因此,培训个体选择培训方向的自由度不大,导致只能由地方政府按实际情况对培训项目适度进行调配,这样便造成培训个体的自主性不能充分发挥,进而极大地影响了受训的积极性以及培训的整体效果。而且,从培训项目的投资大小分析,各地引入的培训项目均有投资大小之分,培训对象个人(或家庭)的投资能力则是千差万别的。培训效果差,相当于有投入没有产出,这无疑是培训的巨大浪费。因此,培训个体自主选择培训项目与地方政府引入培训项目之间存在着矛盾,这是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培训模式。不管是部分地区实行基地集中培训,还是各级政府按自行方式开展培训,或是一些投入多的升级型培训等,从理论上看都会造成国内职业教育资源的分散,也导致重复建设较多,直接或间接浪费有限的国家投入。另外,地方政府开展的固定专业培训,由于培训项目转型与专业机构比较相对缓慢,所培训内容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低,这种非专业化(一定范围而言)的培训导致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而且,现行的多元化模式始终无法回避实习、实训、实验基地不足的问题,学员实际操作机会少,培训出来的学员可能是“证书型人才”而非实用型人才。什么样的培训模式让学员乐意接受而且带来培训的实际效果,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这还得放在培训的社会化改革来考虑,由学员自己选择社会培训机构加以解决。

(四)依托院校联合办学。依托所在地大中专院校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是现阶段发挥城市型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优势,解决政府不再办社会培训的问题,较好地落实培训对象“阳光通道”的好办法。然而,对广大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农村来说,虽然经过近几年城镇化建设布局调整当地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仍有许多边远地区人数不少的农民存在。这些边远农村对依托院校来说,困难较大,短时间还无法解决。国家要尽力保障每一位公民应有相对公平待遇,公平分配培训资源。因此,解决的办法应是逐步走培训社会化的路子。

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训内容要切合社会的需要。以往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主要以劳动岗位操作中“干什么,学什么”为主要内容。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此,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将培训项目选择调整为“就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突出农村土地流转后的“学以致用”。一方面,因地制宜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在自愿的基础上,由农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向政府培训机构提出申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不仅有利于掌握农民参加培训的需求情况,也有利于激发起农民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问卷调查活动,由培训机构自行编制调查问卷,主要设置培训专业的选择意向、培训费用自费与否的意向、培训时间的安排意向、培训证书的办理意向、就业地域的选择意向等方面的问题。就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相关问题对广大农民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作为第一手资料,这些调查结果将用于调整农村培训机构今后一段时期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计划,以达到既能完成国家下达的培训任务,又能更好地满足农民的择业、就业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社会价值的目的。另一方面,培训机构还要加强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与合作,逐步建立起门类多样、专业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载体。近年来,据粗略统计,一些基层培训机构先后开设了插花、超市营业员、机电修理、汽车美容装潢、服装等级工、计算机操作、农村电工、经济作物种植、高级编程语言、保洁保绿、中式面点师、中级烹饪师等多个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培训班,使农民参加培训的选择面越来越宽。

(二)在培训形式上适应不同层次学习需求,造就“新型农民”。由当地政府牵头,每个乡镇开办2个以上不同职业技能的培训班,每半年举办一期以上培训。凡男性年龄50周岁以下、女性45周岁以下、没有一技之长、能够坚持正常学习的农民均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以培养初级工为主,教学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大纲执行。已经获得初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员,可以组织更高一级的培训。承训学校和培训机构根据学员技能培训的目的和特点编制教学大纲,开设培训课程。培训课程以专业培训为主,专业课以实训为主。学员完成培训任务并经考试合格后,承训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放结业证书,安排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对合格者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新型农民”。每个乡(镇)每年举办不少于一次的“新型农民”就业推荐会,同时,积极向劳动就业人才信息库提供每人的特长和就业意向等信息,利用当地劳动就业信息网,鼓励“新型农民”根据所学技能和市场需求,自主择业。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技能培训的科技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使农民不仅能够学“专”,而且能够学“精”,从而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能力。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人才智力的支持,各级政府应与各大专、中职学校“结对子”,采取交叉互动的形式,联合建设培训基地。一是分期分批组织学员到院校“深造”,运用院校完善的教学条件、完备的教学设备以及良好的师资力量开展系列培训课程,形成初级、中级等较高层次的系列培训体系;二是各职业院校送教上门,与农村土地流转集约后的现代农业基地、工业园基地合作,有针对性培训基地所需的实用型人才,使农民在家乡就能就业、致富,企业也因此降低了培训及招工成本,实现“双赢”。如广西横县校椅镇有一村庄与一蘑菇生产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将90%的坡地租给企业作为蘑菇生产基地,企业投入巨资建成了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蘑菇生产基地,产品除供应当地的市场外,还销往广州、深圳等地,村民除按人头平均分得土地租赁补偿款外,还优先享受企业的培训,到蘑菇企业上班,领工资,年收入超过2万元。

(三)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思想教育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和农闲时间增多,加之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单调乏味,许多农民都在寻求致富之路,但有的想一夜成暴发户,主动参与赌博、买“六合彩”,导致农村赌博盛行,进而诱使农村社会治安案件多发、频发。培训机构要结合日常劳动生产情况合理设置培训进度,实行每周两天的全日制8小时培训,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精力集中学习。一个人如果有正当的谋生渠道,一般都不会违法犯罪,个别走上歧途的,除恶习较深者,大多原因是因无一技之长生活无着落,或不被家庭所接纳。所以,根据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实际,开设周期短、实用性强、见效快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农村剩余人员学实用技能,能有效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预防和减少治安案件的发生。

(四)经费保障。资金问题是农民培训的基础,离开一个健全高效的农民培训投资系统的支撑,农民培训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目前的情况下,加大政策的扶持,将农民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抓好抓实非常重要。在中央出政策的同时,一定要通过财政拨付成立农民培训的专项基金,将之纳入国家预算体系。要探索设立“农民专项培训基金”专户,在按人均等划转的大原则下,解决对不同培训项目出现培训费用不一的情形下的划拨办法,可以采取学员培训项目其所花费用在个人专户上有节余的,提现作为就业经费;如学员培训项目其所花费用在个人专户上超出部分,则由其个人或家庭自行解决,但确实存在经济困难无法解决的,可借鉴法律援助模式申请缓交、免交,也可实行类似于“大学生贷款助学计划”的模式解决。同时,依托社会力量、民间组织以及企业,为农民培训提供物质支持。据悉,由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设立的农民培训基金2014年12月12日正式启动,这是中国第一个用于农民培训的基金。所设立的农民培训基金,将以多种方式,逐步对贫困地区农民实施技能培训,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人才和科学致富带头人。

【参考文献】

[1]翟海魂.民生视觉下职教的特征与任务[J].教育发展研究,2007(9A)

[2]易俗,赵正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的特点与发展对策探讨[J].职教论坛,2007(2上)

【作者简介】阮富坚(1961- ),男,广西博白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讲师。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培训土地流转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加强失业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档案管理的研究与分析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根据、障碍和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职能的构建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
基于公共管理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探讨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