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视角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探析

2015-05-12 02:07饶为张舒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建设

饶为 张舒

【摘 要】分析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阐述目前教师职业道德出现的问题,以教师专业化为视角提出解决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教师职业道德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C-0102-02

办好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和人才培育的效果。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根本动力在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这也是目前教师教育发展与改革关注的其中一个重点。所以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视角来探索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伴随着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教师职业道德从职业伦理规范转向专业化追求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从教师专业性特点出发讨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创建,是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较传统观念的进步之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内外兼修的全方位发展,它不仅要关注专业技术层面的发展,更要关注教师内在道德涵养的提升。可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和力量源泉来自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没有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只能是残缺的。

(一)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是教师在自我实践中所产生的结果,它不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所不能缺失的环节,更引导着教师其他方面的发展。如果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被其他原因所影响,而不是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来得以提升,可能人们就产生到底是否存在真正的教师专业化这一疑问。教师专业化的真正达成,离不开教师职业道德的深入发展,要想使教师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性职业”,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可或缺。

(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是更高层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它不仅是科学层面和操作技术层面的发展,更是哲学层面的发展,而哲学层面的发展又是其他两个层面的升华和提炼。对于教师而言,哲学层面的发展实际就是教育理念的树立、职业信念的坚定和职业理想的确立,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本质也就是帮助教师树立教育理念、坚定职业信念和确立职业理想的过程。我们不能把教师的形象刻板地理解为“教书匠”,也不能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仅仅肤浅地定位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而应追求更高层次的专业化发展——使教师具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和博大的师爱情怀,形成自我职业信条,建构自我教育哲学,培育独特的教育风格,从而将教育看作终生追求的一项事业,实现专业化的自我发展。

(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一种职业想要实现真正的专业化发展,必须有职业道德的规范和约束。一个人选择或从事一种专业,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是基础,而具备该专业的职业道德才是核心。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仅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是不够的,还要赢得学生及家长乃至社会对其服务质量的信任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专业教师”。所以教师专业化发展,应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基点,从这一角度看,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

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广大教师肩负着培育祖国花朵的神圣使命,涌现了一大批热爱学生、情操高尚的先进人物,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贡献出了巨大力量。在我国经济体制进行转轨的过程中,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高要求下,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却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小视的问题。

(一)社会新的道德体系的确立滞后导致教师职业的功利化倾向较重。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结构、法律体系和管理方式尚不成熟,甚至出现社会无序、道德缺失、不公正分配等问题,一些人的价值观念表现出注重物质和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精神追求和道德正义的倾向。如果将整个社会看成是一个宏观的整体体系,那么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腐败日益滋生,权力寻租、违法乱纪、浮夸风、形式主义等问题对建设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形成较大的干扰,加上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功利化的不良趋势。

(二)教师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因此,探索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根源应该从制度入手,解决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最根本途径也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有的学校政策制度执行过程中还受到人为的主导和制约,缺乏法律意识、制度意识,使现行的规章制度成了一种摆设。没有国家及相应组织机构来保证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制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三)学校的绩效评价轻师德考核。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些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差,工作作风不端正,工作效率低下,贯彻执行学校方针和政策不力,影响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其对学校的信任。一些学校在具体评价时常常走样,如对职业道德、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三个主要方面的评价,往往是科研最硬,教学次之,职业道德则被忽略,这就使得教师在评优评奖,特别是评职称时,科研成果基本上成了唯一标准,重教育、轻政治,重功利、轻奉献的思想大行其道。

(四)教师自身发展上轻视职业道德修炼。在目前的教育领域中,良好的职业道德还是处于主流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备受关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教师职业道德问题仍然存在,部分教师的不作为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困境。有些教师行为不良,表现失范;有些教师不敬业,怕奉献,工作敷衍塞责;有些教师拥有极端严重的个人主义思想,而谋取不正当利益;更有甚者,不尊重学生人格,侵犯学生人权。“教师责任是社会及其群体对教师个人职业角色的期望,教师对这种期望的认同和承担就是教师的责任感”,“尊重学生是把学生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个性,富于主动性和发展性的个体来培养”,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乏无责任感和不尊重学生的相悖现象,有些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和恶劣的影响。

三、教师专业化视角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繁杂且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针对目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奠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需要整个社会体系的强有力支撑,即形成弘扬正义和道德的优良社会风尚。我们应利用各种宣传工具统一思想、正面引导、系统教育,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教育和教师,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氛围,同时借助社会舆论的有利影响,大力宣传教师职业的神圣和光荣,使全社会对教师多一分理解和支持,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增强教师自身的荣誉感和认可度。

(二)国家完善制度体系,强化教师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的政策导向。完善规范的制度体系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强力保障和根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仅依靠个人内心信念已很难维持,我们要避免人性对道德的伤害,就必须把伦理落实在制度上,而不是落实在人的主体上,要用制度来承诺道德。”首先,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下,尤其是对晋级、评优的考核应首先重点考量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和育人效果。其次,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责任管理体制,确立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使其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分阶段推进。最后,形成教师职业道德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科学的目标,使道德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做出科研贡献的教师在工资、目标奖励、住房待遇、工作条件等物质方面予以同等优待。

(三)学校加强管理建设,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学校在培养教师过程中重学历达标,重科研成果,而轻职业道德,把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作为“附件”而走过场的现象较为普遍,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极为不利,这就需要学校做出自己的努力。首先,营造崇尚师德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一种“文化优势”,使全体成员在相互交往中,彼此影响并趋同,产生从众行为。其次,树立教师职业道德典范,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和舆论工具大力表彰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教师代表,并举办职业道德风尚表彰活动,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进取心。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更要通过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位,或给予一些高学历教师一定金额的前期科研经费资助等方式,努力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自由、鼓励创新的成长环境。

(四)教师自身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作用。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学生科学知识,更要教好学生如何做人,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自己的教育者意识,自觉提高职业道德修养。首先,学习理论知识,增加道德理性,从而加强教师对“应然”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形成自身坚定的道德信念。其次,努力在实践中检验、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渐完善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学会用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来解决因道德冲突导致的不良行为。最后,注重内省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坚定自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正义,抵制住来自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不良诱惑。

社会的快速前进以及教师更高的专业化要求,使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发展。对教师专业化视角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研究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剖析了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化的关系,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现状,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但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杨震,张余降.中小学教师人力资源现状的个案调查与分析研究[J].经济师,2005(3)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5

[3]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9

[4]颜卫青.制度伦理的边界、功能涵涉及其意义[J].求实,2004(9)

【作者简介】饶 为,女,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方向。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化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浅析英美教师专业伦理成就与我国教师专业伦理如何重构
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自在成长研究
音乐教育叙事研究之“叙”的几种类型例说
论高中政治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四重境界抵达之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