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生存困境中的绝望

2015-05-12 04:18黄献红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生存精神家园余华

【摘 要】余华的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以“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展现了个体生存环境中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绝望。余华借这种生存的困境来拷问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寻求亮光,在绝望里寻求希望的一种信心。

【关键词】生存 绝望 精神家园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C-0117-03

绝望是人类的一种负面情绪,在很多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深刻地描写了人类的绝望感。与生活中的绝望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绝望表现的是现代人感知世界的人生困境,这种绝望能够令人的心灵久久战栗。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之一,余华的小说中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情绪。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如《鲜血梅花》《难逃劫数》《古典爱情》等暴力、血腥而充满了冷酷的绝望。1991年底,余华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这部小说没有了以前的暴戾和血腥,节奏变得舒缓起来,然而绝望的情绪仍弥漫在文字之中。小说一开始就写了这样的情境:一个女人哭泣般的呼喊从远处传来,“我”期待着另一个声音来应答女人的呼喊,然而没有。几天后,“我”似乎听到了回应女人呼喊的声音——那只不过是一个过路的男人宽大的黑衣发出的哗哗的响声。这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绝望的景象:想用应答去解除孤独,而这种应答却是一种沉默,展示了一种孤独的绝望。《在细雨中呼喊》以“我”(孙光林)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以一种相对冷静的态度观察着童年时代及少年时代身边的人物及其发生的事情,通过这些人或事展现了个体生存环境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但这些情感都陷入一种绝望无助的结局,使得这种绝望更是一种沉入灵魂的绝望。

亲情是由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一个人生存中最基本的需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亲人与亲人之间相处,会因融洽而产生积极的亲近型情感状态,比如牵挂、眷恋和恩爱等;也会因隔阂滋生消极的疏远型情感状态,比如冷漠、厌弃和怨恨等。”《在细雨中呼喊》给我们展现的是疏远型的亲情关系。

小说中的“我”生活在一个充满暴力、训斥、争吵的家庭里,“我”在家人眼里可有可无,被视为一个“多余人”,对家庭生活的回忆中,“我”始终冷眼旁观,似乎只是一个局外的观察者而不是参与者。弟弟孙光明因救人而淹死,父亲和哥哥由悲伤很快转为兴奋,他们认为自己是英雄的亲属,幻想着“政府就会派人来找他们”,“他们将收到上天安门城楼的邀请”,甚至“弟弟的死去有可能使他们在县里混上一官半职”。把亲人的死当作改变命运的机会,展现了多么冷漠的父子情及兄弟情。哥哥孙光平定亲后,父亲不但不表示自己的喜悦和关爱,而是怀着一种嫉妒和阴暗的心理去调戏哥哥的对象,使得孙光平的婚事泡了汤。后来哥哥结婚之后,年过六旬的父亲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调戏儿媳,结果激愤的哥哥割下了父亲的左耳,原本紧张的父子关系彻底破裂。

小说中的第三章主要叙述父亲和祖父之间的战争,更是赤裸裸地展现了亲人之间敌对和紧张的关系。祖父晚年失去劳动能力后,被父亲视为养了一条蛔虫。为了能够在家里待下去,祖父“在家中的日子里总是设法使自己消失”,“无声无息地消磨着他所剩无几的生命”。他竭力讨好家中任何一人,对于脾气暴躁的父亲的漫骂,祖父一直唯唯诺诺,面对孙子们的训斥,也是极其谦卑。而他为了自己的生存,又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我”觉得阴森可怕的事,如他失手将一只碗打落在地,怕被父亲谩骂,就嫁祸于弟弟孙光明,使得弟弟被父亲暴打;父亲为了不让祖父多吃菜,吃饭时让他坐在矮凳上,使他够不着桌上的碗,于时祖父用激将法促使年幼的弟弟把桌子脚锯掉了半截,于是弟弟又被父亲暴打了一顿,而祖父却是心安理得地看着弟弟被打。从这些情节当中,我们不得不对祖父产生一种悲悯,这是一种生存悲剧,祖父为了生存而丧失了人格,扭曲了人性。祖父快死时,父亲“毫不掩饰自己的愉快心情”,等待了几天,祖父迟迟不死,急不可耐的父亲竟然想将休克之中的祖父埋葬。祖父终于死了,父亲没有任何悲伤,而是“如释重负地笑了。”

小说通过描绘我和家人之间的疏离、父亲和哥哥对弟弟的死的冷漠、父亲和哥哥之间的仇恨以及父亲对祖父的刻薄、刁蛮和无情,道出了人世间最悲凉的心绪和最冰冷的亲情,这便是绝望生长的根本原因。

令“我”羡慕的朋友苏宇的家庭看似文明、和谐和温和,然而温情的背后也是一种冷漠和疏离,正如小说里写道:“苏宇,从童年起被幸福和绝望这两个事实纠缠不清了。”如苏宇讲到有一次他做噩梦,睡梦中的哭声惊醒了母亲,母亲非但没有安慰他,却训斥他是“神经病”。苏宇的死,更是对冷漠的亲情的控诉:一个早上,苏宇因为脑血管破裂陷入了昏迷,“残留的神志使他微微睁开眼睛,以极其软弱的目光向这个世界发出最后的求救”,然而,先后起床的父母却都没有关注到苏宇的异常,而是对他的不起床表示抱怨和不满。夫妻俩吃完早餐去上班,一直都没有回过头来看一眼自己的儿子。之后起床的弟弟倒是看到了苏宇奇怪的神态,但他也没有去关注,吃完早餐出去了,苏宇“向弟弟发出内心的呼喊,回答他的是门的关上”。苏宇渴望活着,但在家人的冷漠面前,他彻底绝望了,孤独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种冷漠背后是一种无意识的残忍,死去的在冷漠中死去,活着的依然在冷漠中活着。

瓦西列夫说:“爱情是本能和思想,是疯狂和理性,是自发性和自觉性,是一时的激情和道德修养。”《在细雨中呼喊》看不到两性之间的爱和温情,一切源自性本能,如小说的第一章写“我”的出生就是父亲一次宣泄性欲的产物:年轻的孙广才离家半月,在回村的路上就迫不及待地把老婆从地里叫回来,还没等到家,便在半路上进入别人家里急不可耐地宣泄了自己的性欲。中年时,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孙广才明目张胆地与村里淫乱的寡妇同居,他每天晚上都是从对面寡妇的炕上下来,然后回家再钻进妻子的被窝。而寡妇每天晚上就是以勾引男人上床为乐,无论老少通通接纳。

在那个欲望被压抑的年代,人们耻于言爱,只有与性本能相连的各种冲突,从而导致了疯狂的、非理性的、无自觉性的性爱。养父王立强由于妻子身体虚弱,满足不了他对性的需求而有了外遇,被同事的妻子捉奸,于是施以极端报复,最终自杀身亡;因为青春期性本能的骚动与冒险,“我”的朋友苏宇竟然在一条小巷里去抱一少妇,结果以流氓罪被劳动教养一年;“我”的中学音乐老师与女学生发生关系,付出了五年的牢狱代价;青春期的“我”被“性”折磨得骚动不安,兴奋难捺又痛苦不已;上述悲剧性的事件,残酷而清醒的揭示了人的欲望在极度压抑中的绝望,从而导致人们沦为一种悲剧性的存在,使个人的成长变得尤为艰难。《在细雨中呼喊》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爱情的残缺,性爱的沉重、压抑、空虚。

《在细雨中呼喊》中,相对于亲情和爱情的冷酷绝情,所描写的友情从表面看似乎带有一些温情,如“我”七岁到十二岁在孙荡镇被收养期间,和同学刘小青、国庆的友情;少年时“我”和苏宇的友情;“我”和小男孩鲁鲁之间的友情等。这些友情成为了作者一段温馨的回忆,“现在我想起他们时内心充满了甜蜜。”然而这种温馨记忆只是一种“皮相温情”,也就是说它具有某种虚假性,这种温馨记忆只不过是“我”在成人世界的倾轧与压迫下,无力反抗,于是在生存隙缝中寻找的一种心理慰藉。

小说在第一章时写了哥哥孙光平的一段友情。出生在农村的孙光平上高中时拼命结交城里同学,目的是抬高他在村中的地位,所谓的“友情”充满了功利和虚伪。而他拼命维系的友情不但没给他带来喜悦,带给他的却是背叛和耻辱:城里同学故意套他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并发誓说保密。但他们最终出卖了孙光平,使孙光平被他所喜欢的女生的公然羞辱。而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维持这样的“友情”,孙光平还不能对这些所谓的“朋友”表现一丝愤怒和责备,然而这种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高中毕业后,孙光平被他的城里同学彻底抛弃了。“我”和苏杭的一段友情的开始也是畸形的:苏宇因犯流氓罪被抓,“我”和苏宇弟弟苏杭为了维护苏宇的荣誉和其他同学打架而开始了一段友谊,畸形的友情是脆弱的,“是仇恨把我和苏杭联结在一起,仇恨一旦淡漠下去,我和苏杭的友谊也就逐渐散去”。

“我”和国庆、刘小青的友情表面看似温馨,实则也充满了波折和欺骗。“我”和国庆他们因为一个话题有不同的看法而争执,之后国庆他们不再理“我”,“我”就威胁国庆,说要告诉他父亲国庆偷了他的钱,国庆他们才又接纳了“我”。小说里写道:“威胁使我在自尊不受任何伤害的情况下,重获昔日的友情,我以‘恶的方式,得到的则是一种美好。”以“恶”的方式来获得美好的友情,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这是多么病态的友情。而之后,教室里出现了一条对老师不恭的标语,刘小青和国庆在老师的授意下来套“我”话,结果诬陷是“我”写的,使“我”陷入了被朋友背叛的绝望和心灵之痛。

在南门的青少年时期,“我”和苏宇之间的友情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段友情,“我”和苏宇一起聊天散步,一起分享青春期成长的秘密。然而,这段友情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我”青春期的性幻想使“我”认为自己是肮脏的,而羞于同苏宇交往,苏宇劳教回来后认为“我”看不起他,这些使得两人之间相互产生了怀疑,导致了两人之间的一些隔膜和疏离。最后,苏宇死去了,“我”也彻底失去了对美好友情的憧憬。“苏宇的死,使友情不再成为即将到来的美好期待,它已经置身在过去之中了。”

在马斯洛提出的“人生需求五层次理论”中,第三个需求是社交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这些需求的主要内容包括亲情、爱情和友情,也就是说,一个人活在世上除了生理、生存这些条件外,还需要被社会群体所接纳,其目的就是个人情感有所归依和存放。《在细雨中呼喊》“我”所经历或目睹的亲情、爱情、友情带给“我”的是绝望、幻灭、孤独与忧伤。在这个以本能支配生命的生存环境中,冷漠无处不在,暴力无处不在,以恶抗恶的报复也无处不在,挣扎却无能为力,人物的经历带有戏剧性的荒诞,近似于夸张的真实。在这里,成长被描述成一个目睹美丽残酷凋零的过程。

当然,余华要表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少年成长的历程,而是从个体的视角看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况,《在细雨中呼喊》中个体的生存状态,是对大众生存现状的认同性的真实写照。不少人表示《在细雨中呼喊》写出了他们曾经的生活状态,那其实是一种憧憬光明,却无法走出黑暗的颤抖,不断地呼喊却得不到回应的痛苦。

丹麦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能够去绝望是一个无限的优点,而存在于绝望中就不只是最糟的悲惨和不幸了。”尽管余华用这种不寒而栗的方式来展示现实,但不难看出,他对生存的困境和绝望的拷问,来自更高的逼问:我们获救的途径在哪里?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而所谓的绝望,正代表着希望的存在,既然绝望生于希望,那他就有使希望复活的可能性,正如加缪说过的:“既然是荒谬的,就反抗吧!”生存本无意义,意义是被赋予的。在黑暗中寻求亮光,在绝望里寻求信心,这是余华的写作动机,他知道,“在绝望面前,惟一可以履行的是,站在救赎的立场上,按照它们将呈现的那种样子去沉思一切事物……必须形成这样的洞察力,置换或疏远这个世界,揭示出它的裂缝,它的丑陋和贫乏,它就像有朝一日将在救世主的祥光中所呈现出的那样”。由此可以看出,《在细雨中呼喊》写出了人类生存的绝望和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余华对现代人能找到灵魂寄托和精神家园的一种希望。

【参考文献】

[1]刘广远.从绝望到绝望——余华小说的精神之旅[J].渤海大学学报, 2007(5)

[2]洪治纲.绝望深处的笑声——论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2)

[3]王玉宝.虚妄:我们生存的深度真实——《在细雨中呼喊》与余华的小说创作[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 (4)

[4]谢有顺.被忽视的精神: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一种读法[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公司,2009

[5]余华.在细雨中呼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黄献红(1974- ),女,彝族,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及高职语文教育教学。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生存精神家园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浅析当下国内类型电影的现状及对策
在劳动中获得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扩展阅读
困境中的生存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