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国内高校设计教学的基础课程都来源于包豪斯的三大基础课程。不少现代艺术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都曾到包豪斯学院任教或讲学,这促进了现代主义艺术在设计教学中的融会、发展。设计基础教育应借鉴马列维奇对艺术本源回归的精神,注重对艺术本身的追求,并试图帮助学生接受艺术世界的本质之熏陶与对艺术设计取法乎上的理解与领悟。
关键词:现代艺术;马列维奇;设计教学
活跃在20世纪初,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西方现代主义运动都深深植根于西方人革新思维与战争导致的精神危机这双重土壤是。即从革新一端而论,在20世纪开端的第一个十年间,欧洲在科学进步的思想推动下,哲学、物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大量革命性的思想,传统的常规观念被逐渐抛弃。而与此同时,工业化很快用更便捷的方式带给人类富足,现代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真正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的出现。人类对艺术的本源有着新的理解,新的派别也陆续以其自身特性讶异大众。西方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而到了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做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则真正开始了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构建。在此意义上,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因其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纯粹独立价值与因抽象几何构成而获得的形体美感,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他呈现给我们的,是以圆柱体、椎体及球体为基础所建立的平行于自然的纯形式世界,将对象简约成简单的几何表现。除了赋予形式本身以独立的地位之外,印象主义以后的艺术家还试图将艺术推至一个更崇高的地位,即宗教境地。在此过程中,艺术创作也追寻其在人类生存中原初的那个位置——于是原始主义风格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的艺术中显得尤为突出。艺术家们开始追寻异国他乡的艺术形式,取法于非洲部落艺术、法国和西班牙的洞窟壁画以及波斯和印度绘画。艺术家视这一趋势为向艺术的本质及永恒基础的回归。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至上主义等流派纷纷受此风格影响并各自得到进一步发展。现代主义美术比起以写实和模仿为基础的传统美术而言,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标榜着反传统的思潮,也为艺术的可能性与边界带来新的拓展与思考。抽象艺术的出现标志着艺术家不论精神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进一步的解放,并因此而获得了某种不同于以往的自由:艺术不再以对自然客观形象的描摹为旨归,而是转向了它的内部,转向对艺术自身诸因素的探索和实验。在这一具象向抽象的转变过程中有众多先驱式的大师应运而生,他们对构成、色彩、节奏等要素的深入研究也逐渐影响着设计界理念与美学取向的变化发展。
作为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她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现代艺术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都曾到包豪斯学院任教或讲学,有力地促进了现代主义的融会、发展。他们不仅有专业的绘画技能,在学术理论研究上也有极高的造诣。如保罗·克利( Paul Klee 1879~1940 ),他将科学与艺术融合在一起,用科学的方式诠释某些视觉现象,并且尽力把艺术理论简单化、明确化,著有《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如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 1866~1944年),他对构成的三大元素点、线、面以具体分析的方法研究抽象视觉元素的艺术特征,著有《点线面》《艺术的精神》等书籍。这些研究成果都作为了包豪斯最优秀的教学案例。又如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 Nagy,1895 ~1946)、利奥尼·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1871~1956)等艺术大家,他们不断尝试现代艺术所带来的新实验,这些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家把当时流行的艺术思潮融合到包豪斯的教学当中,对包豪斯的早期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在高校设计教学的基础课程都来源于包豪斯的三大基础课程。进入包豪斯的学生首先需要接受基础课程的训练,基础课分为三大部分,犹如三根支撑基础教育地基的立柱。分别是形式基础、色彩基础以及表达基础。形式基础主要是研究基础中的基础,例如点线面与形之间的关系,色彩基础是对颜色的研习,在基于这两块的学习后,掌握一定表现技法也是基础的必修门类,同时配合理论课程例如心理学、社会学等全方位教学。发展至今就成为众多高校的基础课程之一,即三大构成。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三大构成的教材内容千篇一律,观念守旧,课程案例也大同小异,基本是套着一些模板进行重复训练。以平面构成为例,部分作业形式均为画出10×10的大方格,再细分出小方格,进行重复、相似、特异等形式练习,学生绘制出的多半是幼稚的卡通造型,或是大量耗费时间的无意义的临摹训练。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思想、审美无太大提高,如何能让作品呈现出的是思想的产物而非双手机械的产物也成为设计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数艺术院校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设计与纯艺术专业的平行教学模式,即设计类学生与纯艺术领域缺乏关联以及互动。设计类学生对纯艺术领域的知识毫不关心,学生无基本艺术史的知识储备,无艺术精神的向导,最终让设计只是一个重复的体力劳动。而纯艺术的学生也过少摄入设计思维,绘画意识缺乏创新。在需要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跨界思维作为一个学科之间互相关联、创新的重要导向已经受到较广泛地推崇。设计课程的老师往往过多接触商业案例,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易造成学生被商业模式的程式化所习染。若与纯艺术领域达到更好地融合,势必会有更纯粹的设计理念。
若想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需要从方方面面加以改善,让教学的方式不再是照本宣科地重复千篇一律的案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填写教学大纲上展现的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以设计这种方式去关注当下的艺术生态,寻找心灵的本源。设计的思维应当是简朴、纯真的,设计的手段应当是不断地做减法。 这与马列维奇开创的至上主义画派所提倡的简约空无的设计理念有相似之处。在暂时远离商业性行为的院校之中,传达给学生这种概念是改变现在教学中上述问题与困境的重要方式。
在现代主义这副融汇众多流派、艺术风格的棋盘上,塞维利诺维奇·马列维奇(Kasimier Severinovich Malevich,1878~1935)是重要的一个棋子,他创立了至上主义风格流派,这种绝对抽象的几何风格影响了欧洲的极简主义等众多新兴艺术。20世纪上半叶,在塞尚的影响下,扁平化的绘画风格席卷了欧洲,马列维奇受塞尚影响,在其早期推崇原始主义风格绘画,热衷于记录农民的生活。然而,在《农家女孩的头》这幅作品之后,马列维奇的绘画风格有了明显的转变。他将人物的脸部分解成几何图式,画面给人一种金属的感觉。那一时期的一系列作品,马列维奇又受到了未来主义画派极大的影响,否定了过去一切传统艺术,在两种风格的融合下,他跃跃欲试地想要超越当时所流行的艺术流派,便经常与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还有几位诗人)一起聚会,他们想尝试在艺术作品中将音乐与绘画这两种媒介结合起来,并以此为目标,合作发表了一些作品。其中有一部歌剧叫做《征服太阳》,马列维奇不仅担任了道具以及服装的设计,还设计了舞台背景,主要以正方形的几何造型为基调,白色的墙面与黑色的地板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平衡了较为复杂的服装设计。在这部歌剧的歌词即将出版之时,马列维奇希望能将歌剧背景的素描图案也包括其中,也就是一个带有大黑方形与白方形的背景幕图样。这大概是至上主义最早的雏形思想。接着,在马列维奇探索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中,《白底上的黑色方块》诞生了,这也正是至上主义形成的标志:在一张白纸上用直尺画上一个正方形,再用铅笔将之均匀涂黑,这一极其简约的几何抽象画的完成,标志着马列维奇完成了由具象转向抽象的最成功的一步。此后,马列维奇进一步发展出至上主义绘画的一整套语言体系。他用圆形、方形、三角形、十字交叉这些至上主义基本成分及简单明快的颜色组构出许多画面,展示了至上主义方块的多样性。1927年的《黑圆上的红十字》带有明显的宗教气息,显示出马列维奇所追寻的反物质的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他的目的是追求表现背后的精神,接近于宗教体验,纯粹的内心体验。他所谓的纯感觉至上实际就是一种依赖心灵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精神世界里,抛开一切商业化的行为,专注于艺术以及教学活动。
1918年,马列维奇诞生了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白色底上的白色方块》。这件作品抛弃了一切色彩的要素,在白色的画布上去堆叠白色。在绘画颜料中,白色是无法由其它颜色调制而成的,它没有了色彩之间混合而成的不纯粹感,以自身最纯洁最原本的态度展现而出。在马列维奇看来,这幅白色底上的白色方块是绘画的至高境界,他所要表现的,是某种最终解放之类的状态,它无关商业行为,无关一切艺术之外的杂念。
正如设计基础教育一般,专业院校培养设计人才的方式是一种程式化的训练。设计的本源并不是花哨元素的堆叠和所谓的因外在的繁复商业化而吸引眼球的“创意”。笔者以为,设计的本源在某种程度上也恰如马列维奇所探寻的艺术精神,是一种无的境界,空的境界。由此,设计基础教学也应当去找寻和触碰设计的真正目的,去帮助学生回归到探寻艺术本源的道路上。笔者认为,设计基础教育应借鉴马列维奇对艺术本源回归的精神,注重对艺术本身的追求。这可以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比如在设计基础教学中,加强对美术史理论知识的摄入和对经典纯艺作品的赏析,从而加强学生对艺术发展和本源的理解。经由这些屏蔽功利诉求的教学实验,帮助学生接受艺术世界的本质之熏陶与对艺术设计取法乎上的理解与领悟。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Sir E.H.Gombrich).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杨成凯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08.
[2][英]诺伯特·林顿(Norbert Lynton).现代艺术的故事[M].杨昊成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12.
[3]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曾长生,何政广.至上主义艺术大师:马列维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
[5][匈牙利]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新视觉[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6][美]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常宁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作者简介:
盛竹云,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