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青花山水的审美价值

2015-05-30 21:13王毅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

摘 要:民间青花瓷器艺术是我国瓷器艺术作品中常见的瓷画艺术形式,其笔法潇洒,形式多变,内容雅致,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民族精神与民间文人精神的审美体现。研究民间青花山水艺术能够帮助现代人把握青花山水瓷画的绘制精华所在与内在隐含的文化规律,激发现代民间青花山水瓷器再创作灵感,有助于准确把握青花山水艺术作品的艺术精神,对今后弘扬民间青花陶瓷艺术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间青花山水;青花山水瓷器;审美价值

民间青花瓷器艺术是我国瓷器艺术作品中常见的瓷画艺术形式,其笔法潇洒,形式多变,内容雅致,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是我国瓷器艺术中令人瞩目的艺术瑰宝。民间青花瓷器艺术的发展可追溯到七百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到元明清三代的逐步完善发展,现今的民间青花瓷器艺术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审美体系与评估方式。在民间青花瓷器艺术形式中,流传最为广泛的要数青花山水艺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中国文人的性情是分不开的。自唐宋以来,中国文人素来总爱山水写意画作,喜欢山水写意画潇洒的笔法,简洁的构图以及画作中整体透露出的大气恢弘的气势或豁达明理的精神。而青花瓷器山水艺术就是将山水写意画以青花的形式展现在瓷器上,为瓷器增添美学价值。其所透露出的人文精神与山水写意画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殊途同归,因此民间山水青花的广为流传也是必然的。然而青花山水艺术自起始到成熟却明显地落后于青花花鸟艺术与青花人物艺术,这与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密不可分的。同时,民间青花山水的历史发展途径也对后世民间青花山水的审美起到了一定影响,为后世青花山水的再发展提供了灵感与动力。

一、民间青花山水的发展

(一)民间青花山水的萌芽

在元代,青花山水首次出现于民间青花瓷器艺术中,到明万历时期,逐渐形成了其独立的青花瓷器题材。青花山水题材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由于当时的元明两代正是发展出口贸易时期,以往的青花花鸟题材与青花人物题材往往来源于儒家或道家的经典故事,国外民族无法领会其中的意蕴,而青花山水题材类瓷器作品的美学价值具有共性,普遍受到国外民族的认可。然而受到唐宋时期瓷器审美的影响,汉族人民普遍欣赏本色瓷器,对青花瓷器存有偏见,且彩色瓷器在传统的汉族习俗中,是作为陪葬品存在的,再加上当时的青花技法无法营造出水墨画中各种绘画技法所展现出来的层次感与山水意境,仅仅能够利用青花的浓色淡色制造出简单的花纹。这种程度的绘瓷技法用于表现花鸟人物尚可,想要制造层次感鲜明、富有纹理感与空间感的青花山水作品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此时的青花山水题材瓷器并未广泛流传,尚处于萌芽阶段,人们对青花山水瓷器作品的审美还是模糊的。

(二)民间青花山水的鼎盛

进入明朝末年,民间青花山水瓷器的发展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花山水绘瓷技法得到了发展与完善,在构图与制作技巧上能够与当时文人所绘的山水写意画同步接轨,同时在意境上也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吻合,符合当时文人的审美观念,因此出现了鼎盛一时的局面。由于明朝末期官窑停止生产青花山水瓷器,给予民窑一次巨大的发展机会,使得民间青花瓷器得到了发挥创作的机会,使富有意境的青花山水作品在青花瓷器中得以完善成熟。另外,由于民间青花山水瓷器整体质量的提高,再加上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人们的审美要求逐渐转向富有儒家思想与文人精神的青花山水瓷器,使得民间青花山水瓷器的市场需求变大,又刺激了青花山水绘瓷技术的发展,使青花山水瓷器数量激增。明朝之后,到了康熙乾隆时期,由于皇帝对青花山水瓷器的喜爱,并将优质的青花山水瓷器赠与使臣文人,使得青花山水瓷器大为风行,其官窑与民窑的制作技艺快速发展,使得青花山水瓷器步入鼎盛时期。

(三)民间青花山水的衰落

在清代的中后期,由于国家经济衰败的原因,民间的青花山水瓷器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再加上国外硬质瓷的快速发展,冲击了我国瓷器出口市场,使得国际市场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量下降,尤其是青花瓷器,市场规模逐渐减小。再加上受到外来欧式文化的冲击,社会的审美更加倾向于华丽繁缛的风格,后来兴起的粉彩山水瓷画与浅绛彩山水瓷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追捧,青花山水瓷画的喜爱者日益减少,导致制作青花山水瓷画的能工巧匠数量急剧下降,不少秘制技法失传。失去了国内外瓷器主流市场与大量制瓷巧匠的青花山水瓷器日益衰落,清丽雅致的青花山水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二、民间青花山水的审美价值

(一)民间青花山水的内在审美价值

1.构图

民间青花山水瓷画的构图与写意山水画有类似的地方,而因民间青花山水瓷画是将山水画从纸上移到瓷器上,作画范围更小,因此青花山水瓷画对构图的要求较水墨画来说更高。传统民间青花山水瓷画较为经典的几种构图方式是:藏露开合式构图、纵横交错式构图、三段平远式构图、远景式构图、书画式构图、“S”型构图、段叠式构图等。藏露开合式构图是通过山水相依的手法,有藏有露,展现山水之间自然和谐的美感。纵横交错式构图是通过浓墨与淡墨的运用,展现山水之间的纵横交错的感觉,进而使人感受到山水的恢弘之美。三段式平远构图是将山水构图分为远景、中景、近景三部分,有条理、有层次地展现山水景色。远景式构图是山水画以远景为主要背景,近景一般用花鸟人物等,形成虚实结合的画面。书画式构图是指利用书画结合的方法增强山水瓷画的美感与意境,有合理画面布局的能力。“S”型构图是指整体画面呈现蜿蜒曲折的走势,给人一种柔和的律动感,展现出山水瓷画刚柔并济的美感。段叠式构图是指通过层峦叠嶂的方式来营造空间感,适用于远景、近景、中景的布置。合理的构图增添民间青花山水瓷画的空间感与层次感,利于展现山水画中恢弘、洒脱、刚柔并济的美感。

2.笔法

民间青花山水瓷画的绘制笔法与写意山水画的笔法相似,利用点、线、面之间的变化来展现山水景色,为画面增添律动感与节奏感,使得画作之间有疏有密,有联系,有变化。点在青花山水瓷画中多应用于山石、树叶等事物。利用各点之间的距离、浓淡、排列位置的不同,使各点之间存在强烈的对比效果,进而使整个画面富有变化,富有律动,富有生机。在民间青花山水瓷画中,线的应用也是多有讲究的。青花瓷画中的线富有写意的特点,多以潇洒豪爽的线条为主,富有律动感,线与线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多为动静结合的对比线条。在山水中多用线条来展现富有动感韵律的景物,如湖水、瀑布、树枝等,用线与线之间的疏密程度展现景物动感的强度,线条的形式,如曲线、放射线、点状线等展现景物所代表的意志。面在民间青花山水瓷画中主要应用于空间的构造与主次的定位。利用颜色深浅不一的面相互重叠来打造画面的虚实感、空间感,通过面与面接连不断展现远近景色山势起伏恢弘的感觉。另外利用面还可以打造虚实转换的山水趣味,一般称其为“留白”,如利用“留白”的方法来绘制水流等。利用点、线、面相互结合的绘制手法,营造出动静结合的山水画作,使画面具有整体性,具有动态美,同时增添画作的趣味性和欣赏价值。

(二)民间青花山水的外在审美价值

1.简洁雅致的画面

民间青花山水瓷画洁净雅致,通过一白一篮两种颜色展现山水天地的内在乾坤。这种简洁的颜色构图能够博得人们喜爱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从色彩学来看,蓝色是一种睿智理性、博大宁静的颜色,而白色则代表优雅与纯洁,蓝色与白色所代表的含义刚好与我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有相统一的地方,符合文人的主流审美趣味,因此受到广大文人雅士的追捧。另外,青花瓷中的白色不是单纯的白色,而是经过烧制后泛着淡淡青色的白玉的颜色,在我国文人思想中,玉是高雅的存在,更用“君子温润如玉”来形容我国文人对玉的喜爱,而青花山水瓷画中的蓝在色彩展现时有淡有浓、或疏或密,富有灵动感和潇洒飘逸的姿态,整体形成一种温润高雅、简洁明静的画面,富有艺术魅力。

2.富有变化的颜色

民间青花山水瓷画中虽然仅有青白二色,色少却不单调乏味,而在点、线、面的结合变化中更加富有动感与节奏。在我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中,更加倾向单一素色的审美情趣,这在古代文人崇尚的水墨画中就能看出。而青花山水瓷画就是选取了水墨画的精华,将其通过瓷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利用色彩的干湿、浓淡、青白等三种情况的对比,形成一幅层次清晰,空间广大的画作,使得青白二色作出的瓷画单纯而不单调,同时通过其对比存在的灵动感富有极强的欣赏性与趣味性。较之官窑,民间青花山水的构图更加空灵,山水形象更加简练奔放,所形成的对比更加强烈,蕴含着无穷的意趣。

3.文人精神的内涵

民间青花山水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其所表达的文人精神上。青花山水瓷画的简洁明亮、富有哲理性与博大的气质无一不展现着我国传统儒家、道家精神。儒家精神讲究和谐自然,青花山水中利用合理的构图,将山水之间合理地置于一个小范围的画作中,不显紧凑的同时还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画作空间,留给人们无尽想象。青花山水瓷画刚柔并济,时刻展现儒家的和谐之美。而道家的虚实观念、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在青花山水瓷画中也有体现。山水景物之间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构成景物的线条画面自然随性,不刻意、不做作,体现了道家“重自然不事雕琢”的观念。由于民间青花山水瓷画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道家与儒家的思想,使文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还能够感受到来自传统思想的感悟与启示,迎合了文人精神,增添了自身审美价值。

三、结语

民间青花山水瓷画艺术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民族精神与民间文人精神的审美体现。研究民间青花山水艺术能够帮助现代人把握青花山水瓷画的绘制精华所在与内在隐含的文化规律,激发现代民间青花山水瓷器再创作灵感,有助于准确把握青花山水艺术作品的艺术精神,对今后弘扬民间青花陶瓷艺术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桂梅.浅谈青花瓷装饰技法及艺术特征[J].艺术科技,2013,(09):279.

[2]张宝青,郑丰银.中国画元素在青花学中的应用研究[J].景德镇陶瓷,2013,(05):2-3.

[3]宁钢,潘澜.明末民窑青花山水构图艺术特征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01):153-158.

作者简介:

王毅,硕士研究生,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讲授中国山水画。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
《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审美价值及重要意义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价值及艺术魅力培养路径浅析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手”的审美价值
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艺术审美价值的探讨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