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船队到底有多大

2015-05-31 10:00赵志刚
中国船检 2015年6期
关键词:海船战船大船

赵志刚

郑和伟大的航海已经过去610周年,郑和船队当年遮天蔽日的远航船队到底多少条船? 概略看有四种说法:

几十艘说。《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国榷》、《明史》(郑和传)、《殊域周咨录》、《瀛涯胜揽》、《星槎胜揽》、《客座赘语》、《明实录》(永乐六年,永乐十七年)、《皇明纪略》。以上资料记载宝船数量从“船三十号”到“四十八只”再到“六十四号”

百余艘说。《太仓碑》、《太仓州志》(卷14)、《西洋番国志》、《西洋朝贡典录》、《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二)、《长乐碑》、娄东《通番事迹碑》记载的数量是“海船百余艘”“率巨舰百艘”。

二百艘及以上说。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8·王贞里·古里)《太仓州志》(卷14)、《崇明县志》有“海船二百八艘”、“……二百五十艘备使西洋”。

1456艘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载:下西洋船队由1456艘船组成(在酝酿下西洋时,国师呈给皇帝的经折),并明确:宝船36号,战船180号,坐船300号,马船700号,粮船240号。

罗懋登多次提到宝船,并透露了更多的历史信息。如造船,“户部支动天下一十三省钱粮”(当时全国就十三个省),造船皇木,“工部委官钦采”,宝船厂曾因为下大雨而“尽行淹没”,造宝船,“用了无万的黄金”,“费了万岁爷许多圣虑”,“沿海一带有宝船千艘”,“圣驾已到三叉河……只见千百号宝船排列如星”……

李约瑟指出:“1420年(明成祖18年),明代水师比任何国家都出色,同时代的任何一个欧洲国家,乃至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不是他的对手。在永乐皇朝时代,它有3800艘船,其中包括1350艘巡船,1350艘属于卫·所或寨的战船,以南京附近新江口为基地的主力船队的400艘大船,以及400艘运粮的漕船。此外,还有250艘远洋宝船……,最大的船上超过1000人。另外还有300艘商船作为辅助队,根据《明太祖实录》统计:明洪武朝缴获、新建海船2082条。永乐年间下令建造、改造海船24次共2832艘。以及一大堆小船作为传令船及警船”。

仅永乐元年就造海船500多艘。5月“福建都司造海船百三十七艘”,8月“京卫及浙江、江西、苏州府造海运船二百艘”。

根据以上史料记载:如果罗懋登所说有据,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大胆推测:郑和七下下西洋每次船数不尽一致,但从南京出发时是三十号、四十八号到六十四号大宝船不等,用于(主要官员、使节、外国政要、贵重物资、少量警卫部队)乘坐,到太仓以后,粮船、马船等后勤补给船列入船队中,到了福建沿海后,“有宝船千艘”以战坐船为主并入船队,浩浩荡荡开往西洋各国,最多时总数达1456艘。这与李约瑟讲的情况吻合,也和明初造船、修船情况吻合。

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船队数量情况,以利做一个对比。公元239年,东吴船队万余人渡琼州海峡南下,用舰船300余艘。东吴灭亡降晋时被王睿俘战船5000艘。公元552年,王僧辩攻候景时“舳舻数百里”,候景造船千艘抵抗。吴水军攻击楚岳州,许德勋将战舰千艘御之……

东晋十六国(公元399年)孙恩、芦循东南海上大起义,曾率20余万人马的船队(至少千余艘舰船),前后持续了12年。

隋炀帝为巡游江都(今扬州市),于公元605年,赶造船只数千艘之多。舳舻相连延绵二百多里。公元611年,为征讨高丽,隋炀帝下诏在东莱赶造海船三百艘,体势巨伟,适于远航。

唐朝出征次数也较多,贞观18年(公元644年),“兵4万,战舰上千条”海上攻打高丽。“步骑6万陆上合击”

南宋水师一度控制了东海,船只多达6000艘,曾在山东半岛外海击败金国大舰队。南宋朝仅在南京,自1249年以后大略可考即:修造船3550只,南宋末年,闽广招抚使兼市舶司主管蒲寿庚、亦官亦商,仅被张世杰抢劫海船达2000艘。(“张世杰结大舶千余艘,碇海中”)

元 代 仅1274年~1292年18年间,6次造船运动,根据史料统计造船数达9900艘。元代漕运从1282年开始,漕运船总数达1800艘。1281年忽必烈组织14万人,大小海船4400艘,兵分两路攻击日本。战事甚烈,后遇大台风,因元军“缚舰为城”,因而在“波如山”台风袭击下“舟尽撞,军士号呼溺死如麻”而失利。

明代早期,大海盗陈祖义、金志铭聚集上万人、上百条船横行海上。明代中后期(隆庆、万历之后)因朝廷长期禁海,迫使沿海渔民商人为谋生计,铤而走险,武装走私甚至啸聚为海盗,队伍越来越大,动辄海船几百艘甚至上千艘。正所谓“片板不许下海、巨舰蔽海而来;寸货不得入番,子女玉帛满载而去……”海盗巨魁方国珍“拥巨舰千艘”。广东大海盗黎德船七千艘,加上众随从总数上万艘。海盗王直拥巨艘百艘,聚众20万。

闽商邓獠(1526年),被迫占据浙江双屿,有战船1000多艘,后与王直组成海上武装贸易集团,自称“净海王”。其后又出现了吴平、曾一本、林道乾、林凤等海上风云人物。林凤据有150艘大船,占领了潮洲。“市禁则商转为寇、市通则寇转为商、禁愈严则寇愈盛”,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繁荣,资本活跃,有力挑战了西方殖民势力。

郑芝龙集团有大海船数百艘,多时达千艘。聚众少时三五万,多时二十万,与他国船队交战多次从无败绩,贸易封锁西班牙人、荷兰人,一度控制大面积海域。

郑之龙之子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基地,多次出动水师北伐,二次围攻南京,动用18万人,大小战船8000艘。顺治18年(1661年)三月率2.5万人,战船几百艘攻打澎湖、台湾、荷兰驻军投降。

清代中后期,海盗张保仔、石香姑集团拥有大船800艘小船过千,徒众数万。活动于广东沿海香港大屿山一带,专抢过往官船、粮船、洋船,装备英国最新款24磅炮弹,最激烈的海战一次一口气击沉葡萄牙18艘军舰。

关天培率1254条船海上赴京运粮。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用了9400多条木帆船。马克·波罗(意大利人)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从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意大利,写了《马克·波罗游记》。航海家汪大渊两次游历东西洋,著《岛夷志略》,这些著作记录描写了当时中国海船的情况,有很逼真可信的描述。

“这些船只是用云杉木建造的,单层甲板。甲板下分成60个小舱房,每间舱房可以容纳一位商人居住……。……有些大船建十三个隔水仓……”“最大船需三百名船员……人数多少根据船大小而定。”“……这些小帆船常常用来拖动大船。有的大船上带有十只左右小船,用于为大船布锚、打鱼,或其它用途。”

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著作《伊本·白图泰游记》这样描写中国海船:“……在中国海上的航行,只能由中国船来做”“这些中国船分为三类、大者为艟克;中间为艚;小者为舸舸姆。大船有十二帆到三帆,船帆系用竹片编织而成,其状如席。”

“每一大船配有小船三只,小船有‘半大者’,‘三分之一者’和‘四分之一大者’”。

从这些史料记载可知:大船有十三个隔水仓;最大船需三百名船员;小帆船用来拖动大船;船分为三类;每一大船配有小船三只……。

那么,郑和船队有64条大船?(其中明确有大福号、清和号、惠康号、长宁号、安济号、清远号等等。又有数序一、二等(大、小不同的)号,还有大八橹,二八橹、八橹等(灵活轻便小船)。那么这些大、中、小各类船只(含旗舰、战船、坐船、马船、粮船及水船,也可能有民间贸易商船跟随强大船队以获得安全),林林总总会不会有1456艘之多呢?如果我们看到本文所列各朝代船只数量情况,甚至连海盗都动辄上千条战船。那么推测强大的明初建立在宋、元航海基础之上的郑和下西洋船队(执行强大帝国政治任务)会不会真的是1456条船呢?

刘大夏曾说:“三保下西洋,军民死且万余,纵得异宝而归,于国家何益?”下西洋死亡一万多人,如果仅仅“巨舶百余艘”,那平均每条船死上百人?也未免不合常理。如果总数一千多条船,平均每船死亡10人左右,是否更合实情?

“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雕梁画栋,如同帅府般,水上宫殿)的大号宝船应该只有几艘。绝大多数应该是实用的中等船和小船(如二、三等宝船;大八橹、二八橹、八橹之类)。

这个数量庞大的船队,新建只是一部分大船,中等船只由缴获敌人船只中改造并从东南各省民间征用也是那个朝代的惯例,这些民间运输快船本来就兼有供水军远征的功能。战船主要应该是二千料、一千五百料(乘员三百人)配以“大八橹、二八橹、八橹船”。《明实录》曾记载了乘驾这种海船遭遇海难以后历经曲折重返故土的故事。“始西洋发碇时,舟中三百人,至卜国仅百人,至是十八年,惟旺等三人还”注意,这里关键是“舟中三百人”。这与《梦梁录》中所记二千料一千五百料海船可载二三百人是吻合的。可以认定,战坐船(一千五百料,二千料)主要是用来护航的“护卫舰”。粮船、水船主要是“补给船”,大八橹、二八橹、八橹等小型船是“辅助船”。

猜你喜欢
海船战船大船
那些“雷人”的战船
常识:端午节快乐
Snow
海事知识小学堂
我曾漂过大海
海洋星探组 先进的中国古代海船
一艘大船去远航
陈友谅究竟是“蛋”还是“鸡”
埃及艳后的末路之战
——亚克兴角海战
造艘大船去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