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技术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变革

2015-06-11 03:53蔡骐罗威
今传媒 2015年6期
关键词:大学传统课程

蔡骐 罗威

摘  要: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互联网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成果。MOOC以其开放性、互动性、社会性等特点在高等教育领域大放异彩,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变革,为广大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本文在运用传播学“5W”模式的基础上,对MOOC的兴起及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归纳传播技术给高等教育所带来的革新,并提出中国MOOC发展的推进策略,以期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MOOC自身的特点与优势。MOOC不仅秉承了传统高等教育的基本精神,又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在高等教育领域大放异彩。MOOC一改传统教育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把大众带到了犹如施拉姆笔下所言的“自助餐厅”中。学习者通过论坛、社会化媒体积极的进行互动交流,并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求,自由选择课程与学习方式。施拉姆曾提出过媒介或然率的概念,“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概率。[5]”在碎片化学习成为现实的今天,由于可以自由地安排学习时间与学习方式,MOOC无疑为大众提供了新的便利的解决方案,这也保证了其被选概率的提升。

最后,大众的内在需求也是MOOC兴起的重要原因。现阶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僵化滞后的大学教育体制常常不能满足学生们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迫切需求。而拥有开放课程体制、先进教学方式的MOOC的出现,使人们看到了一线曙光。在如今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下,MOOC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大众对知识的需求。

二、MOOC的传播学解读

对于MOOC的蓬勃发展,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认为,MOOC将为全球数百万计希望得到学习机会的人们提供崭新的教育途径。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也认为MOOC是印刷术产生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出“未来教育”的曙光。我们从这些充满赞誉的话语中不难发现,教育界人士已经认识到,MOOC的出现给当下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那么,MOOC与传统高等教育相比有何优势?与电化教育相比又有何不同?在下文中笔者借用传播学中的“5W”模式来加以分析。

(一)MOOC的传播者分析

传播者研究是传播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块。“传播者又称信源,指传播行为的主体和引发者,是传播系统的主体。[6]”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大学是高等教育课程的主要提供者,自然也就是传播的主体。然而MOOC的出现,改变了大学在高等教育中一家独大的局面。MOOC并不是某所或某几所大学的简单附庸,而是由诸如Coursera、edX、udacity等独立的、专业的课程交易平台与大学联手运作,大学负责制作课程,课程交易平台则负责课程发布。其传播者是大学与课程交易平台的结合,因而既有公共事业属性,也有商业属性。过去,大学是高等教育的生产者与组织者,而在MOOC时代,大学与课程交易平台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分权,组织者的权力渐渐移交给专门的课程交易平台,大学在MOOC中更多的是作为内容的生产者出现的。以前人们往往认为大学是高等教育唯一的提供场所,然而MOOC的出现与发展带来了课程市场的兴起与繁荣,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的角色发生改变,它“把高等教育市场由平行变为纵向,由分散变为集中,由相对本地的变为世界的。这个独立于大学之外的课程市场,提供的课程不仅‘物美价廉,而且大多是‘免费品尝”[4]。MOOC将高等教育的传播主体重新分权与赋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极大地撼动了大学对高等教育的独享权,打破了大学“独霸”高等教育的局面。此外,各个大学都可以把课程放上平台,平台上的课程有如一所大学展示的窗口,代表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在MOOC中,广为关注、备受好评的课程往往能给其学校带来不错的口碑和社会影响,所以这也加剧了大学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MOOC的内容分析

从具体内容来看,MOOC提供的课程可谓是五花八门,从物理、化学等理学学科,到宗教、伦理等哲学学科,再到文学、新闻等文学学科,MOOC犹如一所超级综合性大学,无所不包。事实上仅在Coursera上,就有超过600门课程。MOOC所提供的课程规模显然是传统高校远不能及的。在传统高等教育中,学校设有什么课程,学生就去学习什么,虽然有选修机制,但是课程的提供还是局限于既有的框架中,学生只能简单的、被动的接受教育,无法根据个人的意愿来安排自身的学习内容。此外,在传统高等教育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学生想学的课程,由于开课人数不够,或是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的匮乏而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而MOOC很少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学生可以在海量课程中自由选课,一些所谓的冷门课程也可以准确的到达处于分散状态的目标人群,并通过整合使之规模化,从而使“长尾效应”在MOOC中发挥作用。比如,我们在MOOC上可以看到,除了诸如《经典力学》《史记》等在传统高等教育中早已司空见惯的课程外,《怪诞行为学》《战争的悖论》《水果课:如何挑出最好吃的水果》等显得偏僻或冷门的课程,在MOOC上也同样为人关注并受到好评。

(三)MOOC的媒介分析

彭兰教授认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目前,我们步入了以社会关系为传播渠道的“个人门户”传播模式时代[7]。这也正如唐纳德·肖所说的那样,现阶段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水平媒体和垂直媒体交织而生成的纸草型社会中[8]。网络传播中大众门户固有的话语权在不断地被个人门户所消解,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话语权力。MOOC就发轫于这样一个充满竞争与融合的Web2.0时代。MOOC是一种依托网络的立体互动的远程教育新模式,MOOC的学习带有一种去中心化与碎片化的特质。MOOC的出现实际上是基于Web2.0技术的高等教育2.0革新。作为高等教育传播的新兴介质,它与传统的高等教育传播媒介相比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它强调的是三种传播模式的结合与互动。传统的高等教育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往往很难做到集大规模、互动性于一体,而MOOC与之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就是MOOC是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三者结合。以吕世浩教授在Coursera向广大MOOC用户讲授《史记》为例,他运用了网络视频、博客、电子邮件等多种传播技术。这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9],体现为一种大众传播模式。课后,学生既可以与老师或他人单独沟通,也可以在論坛中参与交流讨论,这分别体现了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传统高等教育很难做到这三种传播模式的统一,而这种方式却使学习者有了更强的参与感。

其次,它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转变与革新。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教学是以老师为主体的,传播模式是自上而下的。虽然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也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但其本质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接受式学习”[10]。这种灌输式的学习模式往往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逻辑推演能力的培养,但在MOOC教育中,知识就是权威,学生才是中心,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克服。教师将课程发布到课程平台上,学生们根据自身的喜好自由选择课程,上完课后还能对老师与课程进行评价与评分,“好评”越多的老师自然越受到欢迎。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湘溶认为在MOOC教育中,“教学流程的变化迫使教师必须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由重‘传授向重‘引导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综合互动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对话转变。[4]”这种转变也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地增强,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者”,而是平易近人的“解惑者”,原来的“师生”关系转变为现在的“生师”关系,这种转变加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得到了提升。

(四)MOOC的受众分析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受众主体。但是在MOOC教育中,传播媒介、传播者等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因而MOOC的受众群体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有关资料显示,“MOOC 的学习者来自全球各个地方、各行各业,覆盖14岁至76岁各个年龄段。据统计,继续学习者占到50%,大学生约占45%,高中生占5%。edX 的受众遍及除南极洲以外的全球五大洲,超过192个国家。其中,约70%的学生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11]”在中国,与传统高等教育的受众相比,MOOC的使用者也有其自身的特点。2013年10月9日至10月16日,果壳网在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和Coursera等机构的支持下,开展了MOOC中文用户的摸底调查。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6116份,有效样本5981份,其中参加过MOOC课程的有效样本为2440份[12]。

调查显示,中文MOOC的受众群体主要有如下三个特点:首先是受众职业分布的多元。根据调查,在MOOC教育中,学生占55.54%,在职人员占40.34%,已退休人员为0.08%,其它为4.04%。学生与在职人员几乎平分秋色,这与传统高等教育中受众以学生为主体是有区别的;其次,MOOC的使用者多集中在经济发达教育发达的地区。调查显示,京、沪、粤、苏、浙这五个省份的MOOC中文用户最多;最后,MOOC的受众出现了多年龄段的趋势,其中18~25岁的用户最多,但31~45岁的用户也超过10%。我们知道,传统高等教育其受众群体的年龄段较为集中,与之相较,MOOC的受众其年龄分布更分散。

(五)MOOC的传播效果分析

传统的高等教育往往以考试来检测传播效果,用考试分数的高低来验证学习效果的好坏,把传播效果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数字量化游戏。事实上,有不少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课后全不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就成了他们的真实写照,这种传播效果显然是让人失望的。MOOC在知识的传播中则采用“微课程”与“证书认证”模式,有效地避开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短板。在教学模式上,MOOC的课程通常以周为单位,一门课程在8~12周左右。上课形式以视频录像为主,主要是老师的讲解并配合板演。“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高效专注时间长度在15~20分钟左右。因此,慕课通常按照这个时长编排课程视频,在知识传递上比传统的实体课堂更加符合学习科学的规律与要求,且8~12分钟的‘微课程内容更加有利于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高效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效果的提高。[13]”MOOC在传播效果检测上,则采用先进的“证书认证”模式。MOOC在一门课程结束后,有些课程会提供证书,证明你学习过相关课程并获得了相关的知识技能。要想获得证书,在课程学习中,就会有随堂的问题需要学习者进行解答,在每周课程完成后,老师还会留下作业,作业质量的好坏对课程的顺利结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学生对于作业的完成是非常认真的,对于不懂的问题经常会在论坛上请教同学,或是直接向老师发邮件提问。MOOC的“微课程”与“证书认证”模式和传统高等教育的考试相比,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业,其学习效果更有保障。

综上所述,MOOC在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等多个方面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革新,它对高等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是广泛且深刻的。

三、我国MOOC发展的推进策略

MOOC带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如今是一个提倡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开放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尽管对于MOOC而言,有专家学者对其课程完成率难以保证、证书认证和学分认定亟需完善等不足提出了质疑,但我们不能不承认,MOOC的出现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变化与好处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中国当下应深化对MOOC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MOOC进行引进、推广与运用,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创新观念,深化对MOOC的认识

MOOC现在依然处于高速发展期,其最终的形态并没有完全展现,但MOOC给高等教育所带来的革新已初见端倪。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对MOOC教育予以重视。现阶段,我国已将“教育信息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重点推进的项目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也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并且近些年来一直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但中国在推进MOOC教育中,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还在用旧有的观念来理解MOOC教育,这大大制约了MOOC教育的发展。首先,学生对精品开放课程的参与水平不高;其次,很多学校将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当作是一项政治任务,而不是一项教学改革,这明显违背了精品开放课程的初衷。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因此对于MOOC,我们首先就要创新观念,深化认识。中国的大学应该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把开放教育资源以及MOOC教育纳入到大學的发展规划中。MOOC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正确认识MOOC对高等教育的深远影响,才能真正推进高等教育的历史性变革。

(二)引进吸收,走中国特色的MOOC发展之路

MOOC这一概念由国外所创,MOOC的课程平台也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这给中国学生的使用带来了不少麻烦,在学习与体验上也会存在着“水土不服”等问题,因此,对于MOOC,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引进消化后再吸收。先要“照葫芦画瓢”,然后再在现行体制上进行创新,走有中国特色的MOOC发展之路。根据中国的国情与MOOC的现状,走有中国特色的MOOC发展之路要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面向学生群体搞好MOOC的精品教育;二是面向社会群体搞好MOOC的继续教育。现阶段,Coursera、edX、Udacity等国外主流MOOC平台发展得较好,中国首先还需借鉴这些优秀平台的先进经验,打造一批适合中国学生使用的本土化MOOC平台,把各个高校的精品課程搬上MOOC平台,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通道。再者,我们也应该看到Coursera、edX、Udacity这类MOOC平台主要走的还是精英教育路线,但中国人口众多、教育基础薄弱的社会现实,使得MOOC在国内完全可以面向广泛的社会民众,走继续教育的路线。因此,中国的MOOC教育可以在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方面尝试“两条腿走路”,而不必照搬西方模式。

(三)推广普及,增强MOOC教育的参与度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由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爱课程网应运而生。2013年10月清华大学基于edX的开放源代码也研发推出了自己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对于MOOC,尽管我国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推广普及还远远不够。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对于MOOC,很多中国学生都并不知情。以爱课程网为例,它虽然已经建立了一段时间,但它在学生中的认知度却是很低的,大部分视频的播放次数仅以千计,关于课程的评论也寥寥无几,这与国外的Coursera、edX、Udacity这三个平台上,一门课程动辄有上万的学习者相比,相差甚远。低播放率与低参与度,使得对课程的投入与其传播效果不成正比,而这正是当下中国MOOC发展的现实写照。因此,对于MOOC的发展,国家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推广普及MOOC教育。首先要以MOOC为平台,推进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MOOC的学分认证做到常态化、普及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广大学生用户;其次,在普及MOOC教育中,要广泛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来进行宣传,比如可以推出MOOC的微信公共账号,定时推送课程通知或发布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再者,还可开发在线即时翻译工具,在将外语课程翻译成中文的同时,也能将中文课程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推广;最后,大学还须加强引导,努力提升广大师生的媒介素养,帮助他们掌握通过MOOC来学习的方法,使广大的学习者都能通过亲身参与从而感受到MOOC所带来的好处。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轩尼斯曾将MOOC的出现比喻为“一场数字海啸”,面对这场海啸,我们绝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勇敢地迎接挑战,做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MOOC代表了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最新探索,它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是巨大的,但MOOC的兴起与发展也只是高等教育体制完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今后肯定还会出现一些更先进与更科学的教育方法。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机遇,深化对MOOC的认识,通过发展MOOC,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变革探索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 郭文革.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3).
  • Stephen Downes.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 [EB/OL].http://www.downes.ca/post/54540.2011-01-07.
  • 维基百科.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EB/OL].http://en.wikip -edia.org/wiki/Massive_open_online_course.2014-3-16.
  • 湖南师范大学刘湘溶校长在2014年新学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hunnu.edu.cn/info/1005/4125htm,2014-03-16.
  •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 林坚.科技传播的结构和模式探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 (4).
  • 彭兰.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传播模式的关键变革[J].国际新闻界,2012(10).
  • 唐纳德·肖.创造一个纸草型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4(4).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 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
  • 王斌,王璐.MOOC开启未来教育变革[N].北京晨报,2013-10-17.
  • MOOC学院.MOOC中文用户大摸底[EB/OL].http://MOOC.guokr. com/opinion/437530/.2014-5-25.
  • 北京邮电大学.国内外教育参考2013年第5期[EB/OL].http://fzzl. bupt.edu.cn/content/content.php?p=72_23_234.2014-06-15.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大学传统课程
“留白”是个大学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大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