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寥长风寄,雄浑绝太古

2015-06-16 13:08孙倩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边塞诗力度

摘 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解析《二十四诗品》中的“雄浑”,在空间、力度、情感上挖掘其内涵,并发现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诗歌体裁——边塞诗,其主体风格和“雄浑”有着高度的契合。《二十四诗品》中“雄浑”为首,也许并非作者偶然为之,它一方面说明作者对于代表艺术作品阳刚之美的“雄浑”的肯定,另一方面或许也暗含了作者对于盛唐气象的怀念。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雄浑;空间;力度;情感;边塞诗

一、《二十四品》之“雄浑”解读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诗评本身即是一首意蕴丰富的四言诗,《二十四诗品》之所以难解,和其本身就为诗体,具有诗的多义性有很大关系,当然,这也是其具有恒久魅力的原因之一。因此,若想明晰“雄浑”真义,必须要按照读诗的方法去解读。诗语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解诗也不必逐字逐句去翻译,把握其精髓即可。笔者认为,此十二句中“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和“反虚入浑,积健为雄”至为关键,也最难理解,只要清楚这四句的含义,便不难把握“雄浑”这种风格了。

(一)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中两个关键的术语“用”和“体”,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的概念,分别指作用和本体。“体”是最根本、内在的东西,“用”是“体”的外在表现。借“体”“用”关系说明雄浑风格的艺术内蕴与其艺术外现的关系。“腓”的解释有多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按“胫肉”解,意即小腿肚子,用外在的肌肉不论如何健美,必须附着在骨骼上的譬喻来说明体和用的关系。因此,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作品强大的艺术公用,是由于它充满着真实丰厚的内涵意蕴。

(二)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雄”“浑”二字皆在其中,这是把握“雄浑”风貌的至为关键的两句。“返虚入浑”似乎并不好理解,我们不妨先放下,从简单的“积健为雄”讨论起。健,即刚健,内蓄遒劲的力量。“积健”与“为雄”存在很明显的因果关系,遒劲之力不断积累,最终就可以达到“雄”的境地。显然,“雄”是非常巨大,乃至大到无限的力量。杨延芝《诗品浅解》有“大力无敌谓之雄”。郭绍虞《诗品集解》亦说:“雄,刚也,大也,至大至刚之谓。” 现在再看“返虚入浑”,应当注意的是,这句和“积健成雄”为对句,因此“反虚”的结果是“入浑”,若要理解“浑”的意思,必须要清楚“虚”的概念。

我国古代的“虚”有多重含义,其中有一类含义特别值得注意,即“虚”是一种辽远空阔而含蕴无限的空虚。《庄子·天地》中说:“同乃虚,虚乃大。”意即同于太初便虚豁,虚豁便包容广大。这种同于宇宙原始状态的空虚,显然是广阔而包容无限的。之所以采用这种解释,一则我们应该注意到,司空图后期的思想体系中道家为主流,整个《二十四诗品》都受到老庄思想的极大影响,我们不能忽略关键词和老庄哲学中相关术语的渊源关系。二则当把“虚”解释为一种“辽远空阔而含蕴无限的空虚”之含义时,它所蕴含的这种时间空间上的无限大正与下文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遥相呼应,由此可见,这种解释是具有较高科学性和说服力的。

“返虚”方可“入浑”,我们还要注意这个“返”字。为何要“返虚”?是因此时我们尚处在“实”境中,凡实物,必有限,“虚”表面上是“无”,其实是最大的“有”,它辽远空阔而又包容无限。因此,我们要从实境中“返虚”,惟其如此,才能达到“浑”的境界。“浑”作为“虚”的发展,自然要有不同于“虚”的地方。笔者认为,如果“虚”还具有“无”这一层面的含义的话,到了“浑”这里,“无”的含义彻底消失,“浑”是一种大有,一种无限的有,一种纯粹的有。故有学者说“浑”有“浑厚”之义,大抵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雄浑”二字,既有一种力量上的无限大,又有一种空间上的辽阔和精神情感上的厚重。

通过以上讨论,尤其是对“反虚入浑,积健为雄”两句的讨论,我们基本可了解“雄浑”的主要风格特征。大体说来,它在力量、空间和情感上都有一种“至大”的美感,在力度上表现为“刚”,在空间上表现为“阔”,在情感上表现为“厚”。这种“雄浑”的风格在唐代边塞诗中得到了具体的展现。

二、唐边塞诗的“雄浑”特征

边塞诗雄壮有力,浑厚海涵,大气磅礴,和《二十四诗品》中“雄浑”这一风格有着高度的契合。以下则根据上文中对“雄浑”讨论得出的结果,分三方面阐释盛唐边塞诗展现出的“雄浑”风格。

(一)至刚的力量

边塞生活艰苦卓绝,生存条件极度恶劣,加之战事一旦爆发,沙场厮杀,金鼓齐鸣,干戈撞击……都需要刚健有力的身躯,因此边塞诗人崇尚赞美至刚的力量,他们笔下的诗歌,也充满阳刚之气:

“扬旗拂昆仑,伐鼓振蒲昌……驰大宛马,系取楼兰王!”(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中的唐将士奋勇杀敌、所向披靡,其身上所显示的力量锐不可挡、无往不胜,令人感受到一种刚毅之力在那里潜伏、蓄积。这样的例子在盛唐边塞诗中还有许多:

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还家行且猎,弓矢速如飞。(崔颢《古游侠呈军中诸将》)

长驱大浪破,急击群山空。(高適《李云南征蛮诗》)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王维《老将行》)

弓摧宜山虎,手接泰山猱。(李白《白马篇》)

(二)辽阔的空间

苍茫的大地、无垠的沙漠、辽阔的原野、荒瘠的群山、浩渺的太空……这都是边塞特有的景色,它们在空间上都表现了同一个特征——大而辽阔,这样的意象被诗人充分写进诗中。如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诗人攫取最能反映西北边塞风光的巍峨的“天山”,苍茫的“云海”,数万里的“长风,”雄伟的“玉门关”组成一幅雄浑苍茫的万里边塞图。其形象的巨大,确有“横绝太空”之势,再如: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岑参《塞下曲》)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褐石辽西地,渔阳蓟北天。关山唯一道,雨雪尽三边。(高适《别冯判官》)

(三)浑厚的情感

在盛唐的社会氛围下,人们昂扬奋进的精神达到极点,对国家的热爱和边塞特有的地域风情极易激起人们的献身精神,诗人常以景抒怀,诗歌中饱含悲壮浑厚的情感。如高适的《古大梁行》:“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这声悲叹深沉强烈,情感浑厚,从中感受到诗人希冀建功立业的勃勃雄心、报效国家的热忱愿望、对边防战士的同情关怀和对无能将帅的满腔愤恨。再如:

相逢论意气,慷慨谢深衷。(高適《李云南征蛮诗》)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摸。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纤里。(高适《塞上》)

三、结语

雄浑作为《二十四诗品》第一品,充分说明了作者对于“雄浑”这一风格的激赏,而它恰恰是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边塞诗的主要风格。我想这并非偶然,身处乱世的司空图,也许无数次地幻想自己能够像那些盛唐的将领一样,于苍茫的大漠里,于矫捷的马蹄中挥毫洒墨,书写自己壮烈的青春,可是风雨飘摇的国家容不下他的济世大志,当满腔热血最终变成一潭死水,落寞的英雄只能于文字里寻找慰藉。将“雄浑”列为第一品,也许寄予了晚唐的司空图对于大唐盛世的执着怀念。

参考文献:

[1]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罗仲鼎、蔡乃中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2]杨延芝.诗品浅解[M].济南:齐鲁书社,1980.

[3]郭绍虞.诗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卢育三.老子释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5]蒋锡昌.庄子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1992.

[6]张国庆.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7]张少康.《二十四诗品》绎意(上)[J].江苏大学学报,2002(4).

[8]邢研.《二十四诗品·雄浑》中的刚健与含蓄[J].美与时代,2014(5).

作者简介:孙倩,女,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2012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二十四诗品边塞诗力度
加大建设推进力度 确保按时建成达效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加大授权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二十四诗品》集句联
《二十四诗品》集句联
二十四诗品之实境
《二十四诗品》之“精神”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