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2015-06-22 10:32辽宁省沈阳市兴东中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9期
关键词:升力流速流体

辽宁省沈阳市兴东中学 郭 宇

一、教材分析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压强》的第四节,主要由“流体与流速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和“飞机的升力如何产生”两个核心问题组成,是对《大气压强》《液体压强》等力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初中力学的一个重点,是中考的热点。

由于“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所造成的许多现象在生活中经常碰到,教材抓住初中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特点,利用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物理规律,并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对象分析

经过之前的物理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再用结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一是学生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二是学生能够解释飞机升力产生原因及相关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得出流体流速与压强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索的求知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重点:让学生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让学生了解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措施:一是设计物理实验,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在“兴中启”,在“趣中探”。二是运用“实验、演示、探究、创造、反思”的教学模式。三是注重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

五、教学方法

整节课以“现象<=>原理”的逻辑思维为主线;运用归纳总结、类比推理、逆向思维等研究方法。

六、教学环境

交互式电子白板

七、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作以充分的复习,也对本节课的内容作以有效的预习。

学生上网分组查找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的资料和例子。

第二环节:课内探究

分为五个活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自主讨论,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类比推理,深入探究—拓展提高,解释应用。”至此,使整个教学目标逐步得到落实。

活动4类比推理深入探究提问:流动的液体是否也有同样规律呢?引发学生猜想。实验方案:将两只塑料小船并列放在水槽中,用注射器向漂浮在水面上的两只小船间喷射水流,观察现象。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归纳出结论:在液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总结:流体流动时,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类比提出猜想,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判断猜想和实验结果是否吻合,讨论老师的问题,总结出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多媒体动画及图片的形式展示更直接,更易于学生理解活动5拓展提高解释应用用多媒体演示飞机飞行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实验方案:有纸做一个鸟翼的模型,对着模型吹气,观察现象。借助动画分析机翼的受力情况。用计算机展示所需解释的现象和待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1.汽车偏导器2.烟囱排烟3.火车站候车安全线4.介绍别莱利曼在《趣味物理学》中记述的“豪克”号与“奥林匹克”号相撞的事件,解释海上的船只航行时,为什么不能靠得太近。实战演练,提高学生对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的应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助力。(向学生展示)教师:飞机和鸟类有相似的外形,飞机的研制成功是仿生的一个典型例子。鸟类的翅膀形状各异,飞行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鸟翼的横截面边线是弯曲的。利用信息技术,了解飞机获得升力的原因。结合生活体验,运用新的知识解释现象。多媒体动画及图片的形式展示更易于学生理解整合信息技术,突破知识难点。再请同学解释相关现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熟练操作白板,同步评价,切实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学生自由发言,解释现象,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

第三环节:课后提升

学生完成课堂自我评价表,并发到QQ群。

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知识,从课堂走向生活,解释我们身边的相关现象。

八、板书设计

猜你喜欢
升力流速流体
纳米流体研究进展
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知识巩固
流体压强知多少
无人机升力测试装置设计及误差因素分析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流体压强与流速
基于自适应伪谱法的升力式飞行器火星进入段快速轨迹优化
爱虚张声势的水
升力式再入飞行器体襟翼姿态控制方法
你会做竹蜻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