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贵族制社会结构

2015-06-25 07:39
古代文明 2015年1期
关键词:公家皇室天皇

李 卓

[作者李卓(1954年—),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天津,300071]

日本是不崇尚革命的国家,古老的皇室延绵至今,贵族也曾经长期存在,直到战后民主改革才被废除。尽管日本传统文化中有大量中国因素存在,但是不同历史时期由不同的贵族主宰历史,造成平民社会不发达,是古代日本与中国在社会结构方面的最大不同。这一特点导致中华制度文明传入日本后因缺乏社会基础而衰退,对日本历史进程及国民性的形成也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当我们摆脱阶级斗争史学思维,客观地分析历史的时候,对贵族这一十分重要的社会阶层的存在,应当有深化的了解与认识。

一、日本贵族的演变

关于贵族,有各种不同的定义。在英语中,Nobility与Aristocracy都是“贵族”,但Nobility通常被解释为“属于社会中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拥有优越于其他阶层的头衔”;Aristocracy则是“Nobles的统制团体,一个寡头的政治集团”或“构成和国家政权相关的特权阶层的人的集合实施保证了平民社会的相对平等性,普天之下所有人都是高高在上的“天子”的平等臣民。这样的制度在大化改新后被引进日本,但是很快就被放弃,其根本原因就是贵族势力过于强大,阻碍了皇权的发展。直到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贵族历经了三个阶段的演变。

(一)大和时代的豪族

(二)律令时代的公家贵族

(三)幕府时代的军事贵族

从9世纪开始,藤原氏的势力逐渐占据优势,在中央政府不得志的贵族势力(包括皇族的子孙)及藤原氏的旁系势力,大多作为国司等地方官下到地方。他们在担任地方国司任职期满后,继续留在地方,作为国司的副职或庄园的管理人,逐渐“土著化”,许多人成为地方的武士。这些人既有军事头衔,又有贵族的地位和声望,地方豪族无法与其匹敌。由于日本人特别看重世袭的权力,在依靠武力称雄的乱世,没有什么人比皇族与贵族的后代更有威信,因此,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历代幕府将军都想方设法架空皇室与朝廷,却无不标榜自己是源氏出身,并自称“朝臣”。

二、贵族制度的影响——强权架空皇权

到丰臣秀吉时期,为树立自己在诸大名中的威望,有了一些对天皇与皇室示好的举动,如恢复一些因经费问题停止已久的仪式,划拨7千石领地归皇室等等,让皇室生活有所好转。德川家康在取得关原之战胜利后,立即于1601年将1万石领地作为“禁里御料”进献给当时的后阳成天皇,这一举动或许是为自己建立幕府做准备,以保证自己地位的合法性。随着幕藩体制的稳固,幕府对公家与皇室实施了有效的控制,偶尔也有将军对皇室有所“奉献”。1623年,借幕府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的女儿和子成为后水尾天皇的女御(后晋升为中宫即皇后),又向朝廷进献1万石。此后,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再向朝廷进献1万石,皇室的生活稍有改善。尽管如此,直到幕末,皇室只有“禁里御料”3万石,加上上皇的“仙洞御料”1万石,仅相当于一个不起眼的小大名,而且皇室的“禁里御料”要由幕府的代官支配。堂堂一国之君,竟沦落成幕府的食客。

在日本古代史上,天皇亲政的历史不过200年。尤其在幕府时代,天皇已经失去对国家的控制权,政治上无权,经济上窘困,任何一代幕府将军若取代天皇乃易如反掌。但是他们却并未触动过天皇“万世一系”的根基,相反,却无一例外借助天皇的权威以证实自己存在的合法性。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在于在战乱横生的时代,某种精神权威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古老而神秘外衣的天皇便成为幕府将军权威的源泉。不仅历代幕府将军都要从天皇那里得到“征夷大将军”的任命,地方大名也非常渴望获得朝廷的官位,借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在权威和权力隔离的同时,两者还保持着政治上的关联。所以,天皇即使是虚君,也一直作为最高家长居于日本社会的顶端。在日本历史的绝大多数场合下,天皇不是作为权力的代表,而是作为最高权威的象征性存在。直到幕末“大政奉还”,天皇才从“云上”走向民间,重新回归政治中心。

三、贵族制度的社会史意义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贵族是没落与反动的代名词,国人对于贵族(尤其是日本的贵族)这一概念,也有许多误读:对贵族的理解发生偏差,把贵族等同于拥有财富的“大款”,即不富不贵;只知欧洲有贵族,而不知亚洲国家日本的贵族在传承之久远、文化之厚重方面并不亚于欧洲的贵族;公家贵族在近七百年的幕府统治中濒于衰落,其作用与影响被军事贵族——武士遮掩掉了;由于武家是黩武之人,被从贵族队伍中排除出去了。诸多误解,归根结底是在没有贵族传统的社会环境里,人们无法正确认知什么是贵族。如果对日本历史进行深入考察,会发现这个重要社会阶层的存在对日本历史发展进程及日本国民性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贵族是身份制社会的产物

(二)贵族的根本属性是血统而不是财富

(三)贵族传统塑造了日本人人格的两重性

在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的日本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不同贵族都形成不同的贵族精神,公家贵族的文化与教养和武家贵族的尚武与忠诚,造就了日本国民性中的双重性格,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下,表现各有不同,既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了解日本贵族制度的历史,或许会有助于我们认识日本人在集团内部彬彬有礼,在集团外部冷酷无情;时而恭敬服从、时而桀骜不驯;强调内敛、自律,却在对外侵略战争中制造了数不清的惨案。公家与武家这两大风格完全不同的贵族的长期存在及其影响,正是日本人矛盾性双重人格产生的社会根源。

从古代豪族,到律令时代公家贵族,再到幕府时代军事贵族,因为日本历史上贵族制度悠久的存在,明治维新后,以下级武士为核心建立的新政权根本无法对贵族实施彻底的革命,只是按照政局的需要对旧有身份关系进行了重组,给公卿贵族恢复昔日的名誉,对军事贵族,仅保留了藩主大名,而对大多数武士实行剥夺。根据1869年建立的华族制度,昔日形同水火的公卿与大名诸侯这两大贵族终于在集中到东京,彻底告别旧公卿与旧诸侯身份,成为“同族”——“天皇的华族”。面对高涨的自由民权运动,出于在未来开设国会后建立以华族为主的贵族院,以作为“皇室的藩屏”的需要,1884年,明治政府以明治天皇的名义颁布《授荣爵之诏》,同时发布“华族令”,授予华族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爵位,地位仅次于皇族。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华族令”,39位既非公卿华族、也非诸侯华族的人因倒幕维新及之后的各种功勋成为“功勋华族”,后来也不断有人跻身进来,其数量远超公卿华族与诸侯华族。华族制度是在前近代贵族的家格门第基础上,注入近代实力主义,从而产生的近代新贵族(共有1011家)。战后,根据1947年实施的《日本国宪法》,“对华族以及其他贵族制度,一概不予承认”,承载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旧贵族与78年近代史的新贵族才彻底退出日本历史舞台。而贵族精神——公家贵族的崇尚知识与教养、武家贵族的尚武与忠诚则构成了日本国民性的重要内涵。

猜你喜欢
公家皇室天皇
皇家讲学会
皇室范儿
试论二十世纪前期滇东汉村公家与会牌的职能
天皇版“渔夫”
“公家男人”之乱弹
日本天皇的长寿秘诀
“有我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