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5-07-21 06:58孙仕龙
关键词:山脉平板翻转课堂

孙仕龙

“翻转课堂”,是时下教学变革的热点词汇,即是将传统课堂的教学环节前置。传统课堂是教室里老师授课,回家后学生做作业;“翻转课堂”是学生在家初步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则是答疑解惑、练习反馈,当堂指导等,从而达成以“学”为中心、“生动”学习的高效课堂。我校通过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打造云学习终端,师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全面推进翻转课堂教学变革。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文科课程,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该如何“翻转”呢?笔者以温州市公开课、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复杂多样的地形》为例,谈一些初中历史与社会“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此求教于同人。

一、课前三步骤

教师制作《复杂多样的地形》PPT导学课件,用CS录屏软件制作导学微视频,发布到学生平板上。

(一)自学微课

学生在家观看微视频,通过“暂停”“重播”等自主掌控学习进度,自主学习。了解平板上的三项学习任务:1.了解我国的主要地形单元;2.运用地图,描述我国地势特点及其影响;3.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地形地势等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在线检测

学生参考课本及微课,完成三道预习题:1.班级五个小组分为山脉组、高原组、盆地组、平原组、丘陵组,能够在空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等主要地形单元,简要描述其特征(参考微视频内容)。2.中国的地势有何特点?这种地势特点对河流流向、水力、气候有何影响(参考微课幻灯《中国地形图》《中国地形剖面示意图》《水电站分布图》)?3.地形地势等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何影响(参考小微视频片段《百叶龙》《舟山锣鼓》《越剧》与《黄土高坡》)?学生在线完成预习题并提交。

(三)提出困惑

学生对于自学微课、在线检测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在线讨论交流,提出困惑,提交到师生互动平台。

教师通过学习终端,查阅学生在线检测完成情况,在线交流的主要问题,充分掌握学生学情,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备课,从而让课堂“有的放矢”。

二、课中四环节

(一)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预习题1):山脉组、高原组、盆地组、平原组、丘陵组等五个小组分别上台做小组汇报。

第一组汇报:“大家好,我们是山脉组,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比较复杂,我们根据不同走向给它分分类:一是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天山、阴山、燕山山脉,昆仑山、秦岭、大别山脉,南岭;二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三是……四是……五是……。6位学生组成的小组分工明确,有人做讲解,有人在电子白板上勾画山脉位置,有人用平板展示山脉风光图片,还有人在旁边忙着补充。

高原组、盆地组、平原组、丘陵组一一上台做了展示,有的小组做了PPT,有的小组男女配合双人讲解,还有小组用平板展示立体地形图。

师:点出“山脉比较复杂,要将复杂的地理理清楚,给事物分类是一个好办法。”

第三小组汇报(预习题2):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逐渐降低。这也导致了我国的大江大河是自西向东流动,正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滚滚长江东逝水”。

(二)释疑解难

第二小组释疑:不是逐级降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明显差异的三种颜色,也代表着三种明显不同的海拔高度,因此是逐级降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第四小组补充: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为第一、第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第二、第三阶梯分界线。 第五小组则表示,阶梯交界处,往往分布着水电站;对气候的影响尚未得出结论,希望全班同学群策群力。

师:大家想想,中国地势如果西低东高会如何,可见地势对气候产生什么影响?

第一小组释疑: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师:山脉也是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平原。各小组能找出来吗?

第二小组: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镶嵌着准格尔盆地;天山和昆仑山之间镶嵌着塔里木盆地,被称为是“三山夹二盆”。其他小组纷纷进行补充。

(三)当堂练习

学生当堂完成平板作业:五道选择题。

教师通过平板数据了解学生做题动态,统计发现其中3道题正确率100%,2道题正确率82%、78%。教师只对这两题当堂分析。课上,教师针对个别学生的错误进行了指导。题目分析时,针对统计数据显示错误的学生进行了提问和关注。

(四)拓展延伸

师:《百叶龙》《舟山锣鼓》《越剧》等视频,可以看出浙江江南水乡音乐、舞蹈、戏剧有何特点?这些艺术形式会出现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吗?

第五小组认为:杭嘉湖平原上,河湖众多,《百叶龙》有鲜明的水乡特色;第三组觉得:舟山群岛的锣鼓,具有鲜明的海岛特色;第一组表示,越剧婉转动听,具有江南丝竹特色。第二小组认为:与浙江不同,黄土高原上也有音乐舞蹈,安塞腰鼓、秦腔等,是一种粗犷豪放、高亢悲壮的风格。第四小组还有一位学生把《梁祝》《秦川抒怀》分别唱了一句,演绎不同的风格,让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最后学生得出结论:一个地方的地形地势等自然环境往往就决定了一个地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三、课后三点思考

(一)听课教师“一问”

学情诊断深刻,预设生成完美,“高效”学习是如何打造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让高效课堂有了可能。

这节课学生在前自主学习导学微视频;在平板上完成基础性作业并提交到平板云平台;在线思考交流探究性作业,提交疑难问题。教师查看平板电脑上学生预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收集学生“在线答疑”上提出的问题,充分掌握了学情,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疑难点,对课堂有着充分的预设,课堂生成也就自然而然比较完美。

(二)听课教师“二问”

汇报精彩,内容深入,“生动”学习是如何形成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让深度学习有了可能。

“教学即教学生学,教是为了学”,本节课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还给了学生,让孩子们在课堂的舞台上充分表现。一是“学生自学就会的基础性知识”由学生预习自学完成;二是“通过学生互助学习就能学会的探究性知识”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三是“需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才能完成的拓展性知识”,教师与学生个别化交流,教师与学生小组交流,学生组员之间、小组之间交流,思维碰撞,最终达成知识和情感体验上的共识。基础性知识的迅速落实为探究性知识、拓展性知识等“深度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平板上的相关图文、音视频信息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广袤的视野。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学生的表达自信大胆,成就了一种新颖的、自主的、精彩的、不一样的课堂。这节课上,教师的角色也彻底发生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可以看出,教师在“放手”之后,原来孩子们有那么多奇思妙想,“原来课堂可以这么精彩”。

(三)听课教师“三问”

优质资源存档,复习补遗达成,“个性”学习是如何实现的?补偿学习,泛在学习,让资源分享有了可能。

课前,平板导学材料形象化地展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发生;学生在自学预习中上传自己的作业,分享自己的观点,在线交流。课中,在平板上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学生小组之间通过不同答案的比较、不同观点的讨论,产生不同思维的碰撞。课后,学生个体掌握理解程度也存在差异。这堂历史与社会“翻转”课让学生个体学习轨迹有了完整记录,让学习进程的生成清晰有痕,这也使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补偿学习有了可能。这堂《复杂多样的地形》的导学微视频、师生互动的教学PPT、教师上传的地形单元图片等优质资源永久存档,让学生的学习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的泛在学习、补偿学习有了可能。教学资源的存档与扩展,便于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复习和补遗,也便于历史与社会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不仅关注了“弱势学生”群体,也进一步发掘了“优势学生”群体的无限潜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山脉平板翻转课堂
它,就在那里
平板对缝焊接视觉跟踪试验及异常数据分析
出彩的立体声及丰富的画面层次 华为|平板M6
人,山脉和海洋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冥王星上有一条山脉
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