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回归中超越

2015-07-29 09:07宋小燕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老师课堂教学课堂

宋小燕

生本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的且充满了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它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地放飞。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摸索,我对生本课堂有了新的认识。也找到了老师在生本课堂上应有的位置:老师在生本课堂上仍是重要的,依然是真正的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是学生课堂生活中的示范者、观察者、引领者。关键在于生本课堂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适时地出现。成为学生需要的人。

一、生本课堂前,老师是真正的设计者

课堂的设计者是老师,所以老师是课堂的首席,决定着课堂的走向、节奏、内涵、深度,等等。作为一个设计者,在设计课堂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做到科学合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时时地被调动、被激发、被鼓励,因此有愿望、有冲动。甚至有激情去参与、去思考。只有合理巧妙地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曾经听人教版教材《数星星的孩子》一课的教学,张衡在数星星时,一个标点符号的教学设计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教师先让学生运用比较朗读的方法感受逗号与顿号的不同。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逗号中能体会到什么。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学生在比较朗读后,体会除了“逗号”的多重内涵。有的说“能看出张衡数得很认真。很仔细”:有的说“星星一闪一闪的。不好数。所以他数得很慢”:有的说“张衡一边数,一边在欣赏星星”……这个平淡无奇的逗号能让学生一下子打开思维的闸门,这种“个性化、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教学设计是根据学情,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一起思考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心智开阔。感受丰富。领悟深刻。而教学的难点由此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生本课堂前,老师是最具前瞻性的观察者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积极听取学生的声音,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很有帮助。这里所说的观察。不仅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表情、行为、兴趣、能力的观察,我要强调的是因为有前置性学习,老师更要把观察提前,观察后还要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对自己的课堂设计进行重新的梳理或再设计,这种来自于学情的观察对于前置性学习后的生本课堂非常重要。简单说,随着学生学习的前置。教师也应该把课堂观察前置。

我在上陆游的《示儿》时,通过观察学生的自学情况得知学生已经能背诵这首诗,对诗歌的大意也有了了解。于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把朗读和了解诗歌大意放在小小组的学习中。提前让组长带领组员交流。并达成共识。课堂上,我在“解诗意”这个环节着重让学生关注了其中的几个关键词,对如何理解古诗作了方法上的指导和引领。如“元”其实就是“原”。它们是通假字。表示同一个意思,所以在这里解释为“本来,原本”;“但”解释为“只,只是”,并让学生联系旧知知道这个字在许多的诗句中都有这样的意思。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学生通过这个教学环节恍然大悟: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有时候理解了一些重要的字、词。句子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了积累。学会触类旁通,这样的教学观察明显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也更多。

生本课堂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前置性观察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也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这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前置性观察也让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因此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真正实效的。

三、生本课堂中,老师是积极的示范者

1 老师是学生语言表达的示范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而提前自学后的生本课堂,对老师的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更加规范、简明、激情、富有启发性。试想,如果老师在已经有了很多知识储备的学生面前表达随意,词不达意,甚至出现观点不明或者错误的现象,那么学生一定会轻易看出其中的破绽,因而读懂老师。游离于课堂之外。

曾经听《三顾茅庐》课,老师的教学语言亦文亦白,干净有味道,这与《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名著很是契合,老师上课讲得娓娓动听,学生听着自然津津有味。

有老师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为了让学生跳出文本感悟人物,在学生讲了法布尔的几个小故事后,老师也在音乐声里充满真情充满诗意地讲起法布尔的故事:1915年5月,91岁高龄的法布尔在家人的扶持下,坐在轮椅上,最后一次巡视他钟爱的“荒石园”。他看到阳光下飞舞的小虫子时,还恋恋不舍地说:“希望投胎转世后,我仍能继续研究你们。”说完这段话。老师的眼中闪着泪花。教室里异常的安静。我们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一起被深深地触动了,相信老师诚挚的感怀在让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极大地激起了阅读《昆虫记》的兴趣。

是啊,老师的语言就是示范,给学生享受的同时也是一种无声的启发,他们会告诉自己:读万卷书,才能像老师那样有诗书气韵,才能让自己的表达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段段精辟。

2 老师是学生学习行动的示范者

曾经听一位老师上《林冲棒打洪教头》,老师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语段进行创造性的朗读。小组试读时,场面非常热闹,大家读得都很投入。但在老师让大家在课堂上展示时,学生明显表现出了胆怯。学生不敢时,老师挺身而出,落落大方,只见她搬一椅子一脚踩上,眼睛斜乜,扯开嗓门,声音便如雷贯耳砸将过来。她的演读,把一个傲慢鲁莽、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洪教头活脱脱地带到了大家的眼前,而此时温柔的老师已然是洪教头。全场掌声雷动。为老师的胆量和勇气,也为老师恰到好处的带领。老师的示范明显感染了学生,焐热了课堂,学生们不再胆怯,无论是男生女生、高个子矮个子、文静的活泼的一旦站起来,那眼神、语调、穿插的动作、表达的情绪都已是一种再创造。这个时候,你会强烈地感受到,老师在课堂上是那么重要,老师的示范成了课堂进程的关键,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首席。真是必不可少。

四、生本课堂中,老师是智慧的点拨者

“生本课堂”。教师退到“幕后”。但并不是“隐身”。我们要抓准时机。适时作好引导,“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把握课堂的航向。教师应在学生不敢时、不会时、不到位时及时出现,给学生鼓劲、点拨和启发。

仍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老师在本课中的很多引导都是渗透在教学环节中的。很是自然、巧妙,真是天然去雕饰。

学生和老师都能有声有色地诵读经典后。老师及时总结引领:“这样有声有色地读很有意思。这样的经典读物就可以这样大声地读、对比着读。这样就可以进入情境,走进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了。”老师这时的引领是在告诉学生:经典就是要这样去读,这样去品,读是品的前提,是品的关键。只有这样的诵读。才能让经典活泛在读者的心中。引起我们的共鸣。

在找出关键处赏析人物性格的环节中,老师能抓住关键处引领学生赏析名著:如这组同学不仅关注到了文字,而且还关注到了文中的标点,这三个“!”确实很有味道:又如“恼恨”这个简单的词其实不简单。他们萍水相逢,只打了个照面。但洪教头就此恨上了,使了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恨不能一招就把林冲置于死地。他为恨而恨呀!老师这样的引领可谓四两拨千斤。学生的思路很快就被引向深入。学生各抒己见后,老师再次总结并巧妙引出阅读名著的方法:“名著中简单的字词承载着厚重的意蕴,他恨,只缘于他心中最阴暗的一面。那就是——嫉妒。阅读经典,如果我们都能这样沉下心来,细细咀嚼,你会发现名著中字字句句总关情。甚至标点符号中也有大文章呢!”

这样,在学生忽视的、品读浅显的地方,老师的及时引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读一篇文章。学生关注的是情节,是内容。是写了什么,是谁怎么样了。但是老师的引领和点拨却是让学生去关注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关注的是内涵。是方法,是教学生如何窥一斑而观全身。这样的课堂,老师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的老师也是学生真心需要的。

生本课堂提倡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舞台。让学生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但同时也对老师的教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使课堂教学保持有效的互动: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想,老师只有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了解学生:只有更加投入地倾听,更加大胆地示范:只有更加精准地找到课堂的切入点,真心诚意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蹲下身来和他们一起思考,才能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全面地、主动地发展。

猜你喜欢
老师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