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呼唤思维参与

2015-07-29 09:03居利峰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苏教版读书课文

居利峰

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知识,还同时肩负着发展学生思维的重任。学生有没有深度参与课堂学习,思维的参与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可在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激发学生思维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一、盘点:没有思维参与的课堂

没有思维参与的小学语文课堂,不能算是学生深度参与的课堂,在没有思维参与的课堂上,学生习得的知识是教师告知的,或是自己依靠囫囵吞枣型的记忆获得的。这样的课堂不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课堂产生厌倦情绪,

1 只有情感没有思维: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把激发学生的情感当成首要的任务,认为只要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了,学生就是深度地参与课堂学习了,理由是情感的参与是深度参与的重要外显形式。殊不知,如果没有思维的参与,课堂感动的只能是教师本人,教师觉得自己很感动,然后希望学生也会被感动,这样的课堂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很难真正的提升的,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参与。

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写得生动细腻,试找出几处读一读,写上批注,再谈谈你的感受。接下来学生读书,圈画课文中写得生动细腻的词语或句子,写上自己的体会。写完后师生一起交流。课堂上统一的模式是先读句子,然后再说自己的体会,最后把找出来的句子读好,读出自己的感情来。课堂上因为没有了思维的参与,也就没有了深度,学生只是读了一遍书,再无其他的收获。

2 只有方法没有思维:读来读去索然无味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堂的四项常规训练项目,其中读是最主要的训练方式,所以有不少老师建议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课。但是读书也应该有思维的参与,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读书,没有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学生就会只读书不思考,会对课堂学习感到乏味。

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时,按照课文的顺序反反复复地引导学生围绕“原来的迪拜是怎样的城市”“现在的迪拜是怎样的城市”“迪拜的市民们是怎样种树的”这几个课文的要点读来读去,整堂课成了学生的读书课,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的参与面很广,课堂的气氛也很活跃,但是这三个问题都是学生只读一遍就能明白的,教师却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去解决,学生当然只能是索然无味了。

3 只有训练没有思维:杂乱无章毫无系统

在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有的老师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言语训练、言语实践为主线,注重对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有些语文课堂就成了学生言语实践的训练场,老师看到训练点就练,丝毫不考虑文章的特点,也根本不进行任何的整合,认为教得多就是教得好。

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学与问》这篇课文时,毫不考虑说理文的体裁特点。不去探究论据如何论证论点,而是零碎地让学生去了解课文中涉及的人物,拓展课文中提到的古诗、名言、名著等,没有把培养学生缜密的说理思维当作本课的教学重点,导致南辕北辙舍本逐末,教学当然是失败的。

二、剖析:思维参与存在的误区

对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思维参与不恰当,或是根本没有思维参与的种种现象加以归类分析,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文本钻研不透彻,导致毫无价值的“假”参与

教师教学的第一步是钻研文本:文章的体裁是什么?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文章特有的言语特色是什么?这些都是教师在钻研文本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少老师上课时不是从钻研文本开始,而是从设计教法开始,这就直接导致了毫无价值的“假”参与。只有文本钻研透彻了,老师才会对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才会大大减少这种毫无价值的“假”参与现象。

2 问题设计低层次,导致并无深度的“浅”参与

每堂课的教学都应该有一个“主问题”来统领,这个“主问题”必须是文章的灵魂,是整堂课中最具有思维的深度问题。有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把“主问题”分解为几个“次问题”来进行教学。要是“主问题”设计得太浅,就是低估了学情,学生的思维不在“最近发展区”内,课堂也就搁在“浅滩”。

3 手段方法不恰当,造成不经整合的“碎”参与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也要有适当整合的意识。如果见到什么就训练什么,有什么训练点就进行什么训练,课堂也就没了主次,没了特点,成了标准的“大杂烩”。如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反反复复地设计了五处“因为……所以……”的说话句式训练。给人的感觉是繁琐杂碎。

三、路径:四种思维参与的方法

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参与课堂,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度参与。如何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操作。

1 思考让课堂更关:问题设计更有张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问题设计具有了思维的张力,学生就乐于思维,乐于表达。当他们经过思考答对了教师的问题后,就会感到学习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1》一组成语时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这12个词语。想一想:它们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排列的?

(生读书)

师:读出来了吗?下面我们进行交流。

生:应该是总分结构。

师:有理由吗?

生:老师,这12个成语中,先写“寒冬腊月,北国风光”,这是总写;北方的风光是如何的?“风刀霜剑,塞外边疆;漫天飞舞,纷纷扬扬;银装素裹,雪照云光;狂风暴雪,雪上加霜;风卷残云,神清气爽”分析得有根有据。说得真是好啊!

师:我们边想象画面。边读这12个成语。这次我们分下工,齐读总写的两个。剩下的五组。分别由五个小组读。

(生读书)

师:下面再思考。这12个成语在内容上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生:我认为应该是时间顺序。

师:能有理有据地说一说吗?

生:北方进入冬天以后。先是刮风。再是降霜。然后下雪。再下雪。雪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

师:多么美丽的风雪美景图啊!让我们想象着这样的情景,再来读这12个成语。这次读的时候,要融入自己喜爱的情感。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外在的语言和内在的思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有了思维的参与,语言会更加美丽,课堂也会更加美丽。

2 思辨让课堂更广:训练安排更加系统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特点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思维的辨析。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夜晚的实验》一课写的是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利用蝙蝠做实验,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故事。这篇文章中。斯帕拉捷做实验的经过是重点。在引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后,有位教师教学时直奔主题,和学生一起走进斯帕拉捷夜晚的实验。以下是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读边思考:课文共写了斯帕拉捷的几次实验?

(学生默默地读着课文。一分钟过后,有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课文一共写了四次实验。

师:对。课文一共写了斯帕拉捷的四次实验。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这四次实验,思考:这四次实验的内容是什么?得出了怎样的实验结果?然后完成表格。

(教师把表格出示在多媒体屏幕上。学生先读书,读完后自己练习做。然后再纠正。)

师:同学们,这四次实验中。哪一次写得最详细?哪几次写得比较简单?这里的顺序能不能交换?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

(教室里又是一轮默默的读书声。)

生1:第一次实验写得最详细。因为一般人都认为动物是用眼睛观察的。这是斯帕拉捷首先想到的实验,是他做得最认真的,作者就把这个实验的过程具体地写下来了。然后再写第二次把蝙蝠鼻子堵住的实验,第三次写把蝙蝠全身涂上油漆的实验,这两次实验都写得非常简单,因为都不大可能。最后写的是堵住蝙蝠耳朵的实验。从这里得出了实验的真正结论。作者写得也是比较具体的。

生2:我要说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其实就是根据实验的过程来写的。实验怎么做,作者就怎么写。我读了文章后发现,这个实验的思路就是人类认识的一般过程,因为一般的人都认为动物用眼睛观察,如果不是眼睛,想到的是鼻子,因为狗、猫之类的动物是用鼻子来捕获猎物的。可是还是不行,斯帕拉捷就想到了动物的身体,于是把蝙蝠的全身涂满油漆,最后想到的是耳朵。作者的顺序是视觉、嗅觉、触觉,最后才是听觉。

从上面的教学实录可以看出,学生的回答堪称经典。思维的参与才是课堂上真正的参与,只要教师系统地安排思维训练的项目,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肯定是会有收获的。有道是真理越辩越明,在教师的系统安排之下,学生经过思维的辨析,课堂会更加活跃,思路会更加开阔。

3 想象让课堂更亮:方法使用更有特性

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注意使用具有特性的教学方法。所谓有特性的教学方法,就是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要符合文本,而且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是学生所乐于掌握的。

以下是本人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时“雨中洗澡”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缺水的日子是多么难熬啊!要是来一场大雨。大家的心情会如何呢?

生:开心、喜悦、激动……

师:文章里只用了一个词语就把同学们说的内容都概括进去了,是哪个词?

生:痛痛快快。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想:透过课文中的词句。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认真读书,展开想象)

师:下面我们进行交流。

生:从“全身脱得光溜溜的”这一处,我们仿佛看到了许多孩子光着屁股在雨地里打水仗,仿佛听到了他们大声喊着:“下雨啦!下雨啦!大家快出来洗澡啊!”

生:从“奔跑跳跃”这一处。我仿佛看到了许多孩子欣喜若狂地在雨地里又蹦又跳,有的还在地上的水洼里打滚呢!

生:从“有的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这一段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张张幸福的脸,他们边吃雨水还一边说:这水可真甜啊!

课堂实践表明,因为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读书想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也就把书读活了,读出生动的形象来了。

4 表达让课堂更深:思想认识得以升华

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学生练习思维的表达。思维的表达,应该成为语文课堂应有的姿态。学生学了一篇课文之后,适当地让学生写写自己学后的收获体会,他们思维的火花会得以闪现。

贾志敏老师教学《卖鱼的人》时,在和学生一起感悟了“诚信”的真正内涵后,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写一段话,演绎什么是诚信,既是练笔。更是让学生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思维。交流时。学生妙笔生花。有的说。凡是讲诚信的人,都是笑到最后的人:有的说,一个人不讲诚信,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骏马失去了四蹄。

四、结论:思维让参与更有深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巧设问题。创设情境,系统训练。加强表达,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思、有所想。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的思维参与了课堂,也就真正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 思维参与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思维参与的课堂是尊重了学生的课堂,是从实际的学情出发的课堂,是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主人的课堂,是主动参与式的有效课堂。在思维参与式的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差异性的主动发展机会。

2 思维参与是主动参与的重要形式

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维参与是重要的形式之一。学生的思维参与课堂学习了,就能带动起学生情感、态度、行为等其他方面的参与,从而达到全身心的参与学习。

3 思维参与让参与的程度更有深度

思维参与的课堂基本特征是学生在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在“情感”“思维”“行为”这三个要素当中,思维的参与是经历学生大脑的参与,能够让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更有深度,从而让语文课堂更加美丽。

猜你喜欢
苏教版读书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苏教版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