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实现中小学语文课堂衔接

2015-07-31 19:21袁春伟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文文本

袁春伟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每年都开展中小学教学衔接活动。各学科活动的开展,让我们能清晰地发现六年级和七年级这两个学段之间存在的差异,诸如学生方面的差异、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教师的差异……同样,语文学科六年级和七年级在课堂教学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差异一:教师课堂讲解不一样

相对而言小学教师较为感性,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细嚼慢咽”,步步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老师的“帮” “扶”“引”起了很关键的作用。老师讲得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学生在老师的助推下思维也活跃,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有个性地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一个个、一环套一环的问题,学生也能在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举手回答,回答不上来的时候老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往老师预设的口袋里钻,学生也会按老师的思路去理解课文,对文本了解也比较清晰。但这就缺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就对老师有了一定的依赖性。

中学老师较理性,课堂放得较开,思路清晰,分板块教学,告知学生现在学什么、下一步该干什么,注意步步总结。由于整个课堂教学容量大,所以老师讲课的速度也较快,而且教得更多的是方法。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的思考合作是课堂的主旋律。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做到概括性和准确性,不像小学时可多元解读。

差异二:课堂学习重点不一样

小学语文课堂由于课堂教学容量的原因,老师在教学中侧重于识记和较浅层的理解,注重对字、词、句的积累运用和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个性解读。教师主要讲的是细节上的特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对整篇文章的特点分析得较浅。学生能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交流和讨论,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需要学生掌握、理解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分析,没有过多的赘述,许多知识点没有精讲细练,只是一带而过,很多的教学环节往往有所省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老师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对于语法知识、各种文学体裁的写作特点及内涵分析得较深、较透。

差异三:课堂朗读方式不一样

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注重对文本的朗读,以读来帮助理解文本,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先通过初读课文来了解文本的脉络,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并在此基础上去精读、细读课文。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听到琅琅书声,为了活跃气氛,老师们也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来朗读课文,积累知识,学习文本。看上去读的花样很多,读了一遍又一遍,可读来读去仍停留在理清情节、模仿人物语气的层面上,老师很少让学生花时间去潜心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在七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很少听到琅琅的书声,课堂上读得较少,读书的方式也较为单一,读得没有层次也没有感情。读只是学生的汇报读,是对文本的解读。老师更多的是出示学习任务,让学生去默读课文,学生通过潜心默读,边读边想,发现疑问,综合归纳,以自得自悟的方式来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内涵。

究其差异的原因是教育的目标不一样,教育的内容不一样,教育采用的方法不一样……小学语文课堂偏重于工具性,中学课堂偏重于文学性。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适应中学学习,让六年级的学生快速适应初中语文学习,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衔接:

一、实现教学目标的自然衔接

教师进一步深入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紧紧依托课程教学标准来展开教学,扎实进行语文课堂教学,避免重“语”轻“文”的现象,夯实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教学中不仅要把握好第三学段的目标,还要注重语文课程的整体性,有条不紊地实现“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无缝对接。

二、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衔接

老师要改变学生依赖教师和教辅用书的学习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特点为学生量身订制学习方式,以改变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无序状态,减少自主学习的随意性。如六年级老师可以为学生制订“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的学习模式,教会学生如何预习、复习,如何通过自己的阅读学习来抓住课文的知识要点,从哪几个方面对单元的知识进行归纳,以此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中可以适时开展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六年级老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课上主动作笔记的习惯,根据自身情况,学会筛选,有选择、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作好课堂笔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为今后进入初中学习有条理地整理复习打下基础。

三、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衔接

小学课堂上,教师侧重于识记和较浅层的理解,教学方法上以朗读为主,强调熟能生巧,形式多样,分析较细致,形象具体,对学生要求也较明确,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练习较多。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加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改变过去一包到底的教学模式,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调动学习器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集中精力、积极思考、相互合作,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有效地活动;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意识,在课堂上注重精讲精练,把“精”放在首位,课堂讲解时做到有的放矢,凡是学生“能为”的教师“不为”,学生“不能为”的教师必须“为”。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不怕课堂上的“冷场”,让学生能够沉下心独立认真思考,要使学生能够抓住知识要点,确保课堂效果的巩固和延伸。

四、学生回答问题标准判定的衔接

小学阶段倡导多元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时指出:“语文课堂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多样的理解形成了多样的回答,有些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相比七年级要求的回答是准确、精炼乃至是唯一的,这也要求六年级老师在判断学生回答时要看是不是基于文本的,对知识的理解是不是系统无误的。

五、实现课堂朗读方式的衔接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默读是朗读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它能够激发学生深沉思维。在默读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积极思考,寻找答案。学生会因为默读思维变得灵活,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同时,“边读边思考”的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支配的阅读权力,使学生的阅读空间更加广阔。在这个空间里,学生可以思考,可以领悟,可以想象。学生在默读时,课堂上会呈现出一种静悄悄的氛围。这种环境更适合学生聚精会神地进行思考,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和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也要采用默读形式,有一些深沉,把一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静静地读,用心去思考、去感悟,生成不同的思想。

六、实现学生阅读内容的衔接

六年级教材与七年级相比深度不一样。相对来说,六年级较为浅显,也通俗易懂,七年级语文教材更深、更广泛,有现代文、文言文、议论文、散文……逻辑性强、知识性强,要求思维更缜密。因此,六年级语文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文体的形式,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名篇,适当地布置一些阅读任务,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这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增加阅读量,还应该让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文学书籍。拓宽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学生对文学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对各种文学体裁形式有一定的认识,减少两者之间的跨度。

虽然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更多的是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厘清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间的差异性,准确把握,夯实小学语文学习基础,有机衔接,层层渗透,于铺垫中推进,减少中小学之间的坡度,就能为学生的初中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