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产业转移对灌河流域水环境影响的研究——基于PSIR模型分析

2015-08-13 09:37张晓燕
当代经济 2015年32期
关键词:苏南流域环境

○季 健 张晓燕

(1、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51 2、盐城市金融研究院 江苏 盐城 224051)

一、引言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背景下,为平衡地区发展及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江苏省苏南地区的部分企业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将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苏北地区,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产业转移。苏北地区兼具了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重点区域,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苏北的战略叠加优势更加明显。近十年,苏北积极承接苏南产业转移,为推动江苏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业转移不仅对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及苏南苏北之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面临非常严峻考验,即环境问题。产业转移的很多企业在灌河流域一带,使得灌河流域的水环境安全面临挑战。灌河流域作为江苏沿海开发及“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其水环境安全对于实施江苏沿海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研究产业转移及环境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PSIR模型来厘清苏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机理,以期降低和化解苏北承接产业转移和水环境之间的矛盾与摩擦。

二、产业转移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PSIR模型构建

通过文献我们发现,学界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转移对水环境带来的影响,而鲜有文献对两者的协调发展展开深入研究,专门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构建模型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此,本文将构建产业转移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PSIR模型。承接产业转移会对水环境产生压力,包括对灌河流域水环境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威胁,而灌河流域水环境的状况决定了这种压力的大小,因为水环境承受压力的能力由水环境状况决定。灌河流域水环境在2005年前几乎无污染,在这种情况下,承接产业转移会对灌河流域水环境的质量、安全等方面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较为严重的威胁作用。政府、企业和公众在意识到灌河流域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带来的水环境效应时,会根据各自的功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根据灌河流域承接产业转移给水环境的压力(Pressure)、灌河流域水环境的状况即状态(State)、承接产业转移给灌河流域带来的水环境效应即影响(Impate)、政府企业公众的反应即响应(Response)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本研究全面梳理了苏南产业转移与灌河流域水环境协调发展机制,并基于此构建了PSIR模型,如图1所示。

三、基于PSIR模型的苏南产业转移对灌河流域水环境影响的分析

图1 苏南产业转移与灌河流域水环境协调发展的PSIR模型

灌河位于江苏省境内,为盐城市的响水县与连云港市的灌南县两县之界河。根据实地调研考察,灌南县的化工工业园区和响水的生态化工工业园区位于灌河两岸,对灌河流域水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连云港的灌云县、宿迁的宿豫县和沭阳县、淮安的涟水县等的工业园区对灌河流域水环境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弱。基于此,对于苏南产业转移对灌河流域水环境影响的分析主要考虑这两个县。

1、压力(Pressure)

压力是指苏南产业转移对灌河流域水环境的压力,包括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城镇化进程加速三个方面。

(1)产业规模

灌河两岸城市为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积极承接苏南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移,忽略了由此环境效益而步入了环境窘境,密集工业“三废”的超标排放如果超过了灌河流域水环境的承载力,则会造成灌河流域的严重污染,且修复成本很高或难以修复,因此,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资源与环境的消耗量和消耗强度。当产业转移规模相对较小时,即对灌河流域资源、水环境的消耗在水环境的承载力之内,那么灌河流域会通过其自身的修复和再生消化水环境的污染。随着产业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灌河流域资源和水环境消耗总量和消耗强度都在迅速增加,当产业转移规模对灌河流域资源和水环境消耗总量和消耗强度逐渐超过了其自身的承载能力,通过其自身的净化和再生无法修复对水环境的污染时,会导致地区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对周围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极大。近几年,灌南和响水化工园区承接的企业在数量、投资额及产值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对灌河流域水环境的威胁日益加大。如灌南和响水化工园区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88家,产值为118.52亿元,到2014年分别增加了29家、256.38亿元,增长率高达32.9%、216.3%。

(2)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不仅是一个“资源配置器”,也是资源环境的消耗和污染物产业质和量的“控制体”,产业结构对污染物的形成、种类及规模存在直接或间接影响。由于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等因素以及欠发达地区调整产业结构需求的影响,苏南地区日益高昂的环境成本导致那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利用型、污染密度大的产业向苏北经济发展落后且具有环境优势的灌河流域沿岸转移。因此,灌河沿岸地区承接的项目多为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如生物医药、染料纺织、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这些承接项目虽然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但也造成了灌河流域水环境的严重污染,给区域经济和灌河流域水环境的协调发展带上了牢固的枷锁。近几年灌南和响水化工园区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医药、农药、染料、生物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等,这些行业基本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对灌河流域水环境带来的污染非常严重。

(3)城镇化进程加速

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在使灌河流域沿岸城市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快速集聚的同时,也会使得城镇地域逐渐扩张、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这一过程必然会对灌河流域的水环境产生影响。一方面,城镇地域扩张,城镇化进程加速,对灌河流域水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为积极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灌南和响水在灌河两岸启动建设化工产业园区,如灌南的化工产业园区规划面积为30平方公里,响水生态化工园区规划面积为20平方公里,同时园区内的现有企业数量达159家,在建企业18家,这给灌河流域的水环境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另一方面,人口向工业园区的快速转移集聚过程中的交通、通讯、医疗、卫生等带来的问题都会消耗灌河流域的资源和环境。工业园区人口增长、人口集聚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据统计,2009年灌南化工产业园区和响水生态化工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在岗职工人数分别为2988人、4981人,到2014年分别增加到8512人、12464人,增长率分别高达184.8%、150.2%。城镇化加速过程中人口集聚也会打破对灌河流域的生态平衡。

2、状态(State)

状态指灌河流域水环境的状况,包括水资源量、水质和水土流失三个方面。

(1)水资源量

根据实地调研考察,对灌河流域水环境产生直接影响的区域主要是连云港的灌南和盐城的响水。因此,对水资源量现状的分析主要考虑这两个市县。根据江苏省2009—2013年水资源公报资料,得出表1相关数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灌河流域的水资源量在2009—2013年间变化幅度很小,但由前文分析可知,在此期间承接的产业规模却在急剧增加,对水资源量的消耗也大幅上升。快速的产业、人口集聚,给灌河流域有限的水资源量带来很大的挑战。

表1 盐城及连云港市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表(单位:亿m3)

(2)水质

根据2011灌南县环境监测站对全县地表水中盐河、灌河、一帆河、南六塘河、柴米河等8条河流11个监测断面进行取样分析,高锰酸盐指数都是Ⅲ类,溶解氧都是Ⅱ类,同时,2012年大六湖断面受上游来水影响,水质受到污染,水体质量超Ⅴ类水标准,2013与2012年相比,一帆河及新沂河水质无明显变化,盐河、灌河、南六塘河、沂南小河、柴米河水质均有所下降。而2014年灌南县区域内大六湖、肖大桥两个断面水环境质量为重污染,袁闸、南闸、南六塘河三个断面水环境质量为中污染,连三桥、柴米河桥、渔涝桥、小潮河闸其余断面水环境质量为轻污染,2014年度三类水断面的水质总体较去年相比有所恶化。

根据2012—2013年对灌河口海域10条主要入海河流进行水质调查,结果表明化学需氧量含量水平介于51.02—666.10mg/L之间,属劣V类水质;氨氮含量水平介于0.104—7.891mg/L之间,Ⅲ类标准的河流有5条,Ⅳ类标准的河流有2条,Ⅴ类标准的河流有3条;总氮含量水平介于1.115—19.350mg/L之间,Ⅲ类标准的河流有2条,Ⅳ类标准的河流有1条,Ⅴ类标准的河流有7条;总磷含量水平介于0.071—14.269mg/L之间,Ⅲ类标准的河流有6条,Ⅴ类标准的河流有4条,由此可见,主要污染因子为化学需氧量和总氮,污染程度:化学需氧量ffgt;总氮ffgt;总磷ffgt;氨氮,污染状况严重。

(3)水土流失

灌河河道上弯道众多,凹岸处受冲刷十分严重,不少河段深泓贴岸,河滩青坎已被冲光,随时危及堤身及两岸村庄的安全,同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灌河流域的水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灌南县境内堤岸险工段长约32km,响水县境内灌河堤主要险工段长约7km,沿灌河上中下游均有分布,险情最为严重段主要分布在北陈集、三口、大圈和长茂等乡镇。北陈集镇老街处约1km长的堤岸受冲刷严重,已危及居民安全,并有多处民房的墙体出现了较大的裂缝,三口镇张湾段有1.4km,大圈乡苏口段约有1.0km,长茂镇老渡口段和龙王庙段约有2.0km。灌河在这几处分岔或拐弯,堤岸受冲刷十分严重,从1997年至今观察情况看,正以每年1—3m的速度侵蚀滩面,目前张湾段老堤顶已有多半坍入河中,滩面侵蚀速度还有加剧趋势,每到汛期或大潮时,十分危急。2004年汛前,省防仅在这几处已备有防汛急石数千吨,以防不测。

3、影响(Impate)

影响是指苏南产业转移对灌河流域水环境的影响,包括水污染、产业转移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功能减弱三个方面。

(1)水污染

承接苏南产业转移项目对灌河流域水环境带来最直接的污染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其中,工业污染源分为两类:一类为直排企业,即直接排放废水进入外环境水体;另一类为接管企业(接管企业污染物入河量纳入污水处理厂排放量中统一计算),即经预处理后接入集中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统一外排。根据统计,直排企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488.05万吨/年,COD排放总量为4796.38吨/年,氨氮排放量为405.07吨/年,总磷排放量为31.22吨/年,总氮607.60吨/年。灌河流域各行政区重点排污企业共112家,废水量和化学需氧量占排放总量的90%以上,其中直接排放入水体的企业93家,接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企业29家。另一种对灌河流域水环境影响比较大的是生活污染源,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后会加快城镇化进程,人口加速集聚。灌河区域内人口密集,城镇人口约114.04万人,据统计,灌河流域区域内2009年生活污水产生量6621.07万吨/年,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化学需氧量27787.48吨/年,氨氮3334.28吨/年,总氮4716.45吨/年,总磷374.89吨/年。综上所述,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对灌河流域水环境带来的压力非常大。

(2)产业转移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

灌河流域承接苏南产业转移项目时,尤其是在项目建设期,由于扰动、开挖原地貌,一方面会扩大地表的侵蚀面积,增加了水土流失面积,同时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土壤结构,会大大减弱土壤自身的抗侵蚀能力。当遇高强度、短历时暴雨时,灌河河道内会冲入大量泥沙,这些泥沙可能会堵塞河道,改变水流方向,对下游流域构成危险。另一方面,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如果对水土流失现象不加以治理和防护,可能会诱发地质灾害。由于项目建设时开挖及排弃的大量土石沙,使得沟道输沙量大大增加,易造成水土流失,并对下游河道行洪构成潜在影响,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据不完全统计,灌南和响水化工园区内承接苏南产业转移项目再建的有18家,在这些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其对灌河流域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会导致灌河流域水环境的恶化及生态环境的退化。

(3)生态功能减弱

灌河流域沿岸城市在承接苏南产业转移项目时,不仅会带来水环境的污染、水土流失等,还可能引起区域生态功能减弱。承接企业的建设及生产一方面会对区域原地貌产生扰动,造成土地的原有功能降低,同时部分植被资源也会受到破坏,从而引起局部土地生态功能降低,并导致道林生产力、农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对陆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使得城镇规模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工业用地面积大幅上升,大规模的开放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甚至出现侵占公共绿地的现象,导致绿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减少,同时也会造成人均水资源量的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最后导致生态功能减弱,生态平衡严重失调。近几年,灌南和响水的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但随着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不断建成投产,对水资源的消耗会越来越多,将会减弱灌河流域的生态功能。

4、响应(Response)

响应是指苏南产业转移对灌河流域水环境产生的压力、影响及水环境自身的状况,市场、政府、公众做出的响应。

(1)市场

灌河流域地处江苏沿海开发、一带一路、长三角经济带叠加地区,必然会给灌河流域涉及的县市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市场机制自由运行的结果必然会带来灌河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及生态环境的退化等。

(2)政府

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鉴于目前灌河流域的特殊区位,灌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对于三大战略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灌河流域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承受的压力和产生的影响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介入已成必然。一方面,引进企业实行高标准的环境达标标准,同时加大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排污监管机制,实行严厉的处罚措施。但是通常地方政府更多的关注地方经济效益和政绩,往往使制定的措施不能严格执行。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灌河流域各地方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制定的环境达标标准不一致,如盐城市制定的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的环境达标标准远高于灌南县,因此,灌南承接的产业转移企业的数量远高于盐城,这势必会降低盐城的产业承接数,进而会引起地方政府降低环境达标标准来吸引投资企业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

(3)公众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以及“第三只手”即公众共同发挥作用。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苏北的居民获得了经济收益,苏南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同时也关注所生存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公众通过媒体对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环境负效应做出强烈的反应,如2015年8月中央电视台驻灌云工业园区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排污乱象被媒体曝光等新闻报道,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这些负面效应对三大战略的实施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结论及展望

本文在全面梳理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基础上,从承接产业转移对灌河流域水环境的压力(Pressure)、灌河流域水环境的状况即状态(State)、灌河流域承接产业转移的水环境效应即影响(Impate)、政府企业公众的反应即响应(Response)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出发,构建了苏南产业转移与灌河流域水环境协调发展的PSIR模型。并基于构建的PSIR模型对苏南产业转移对灌河流域水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苏南产业转移通过产业规模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加速三个方面对灌河流域水环境的带来压力;灌河流域自身的状态如水资源总量、水质和水土流失等方面的状况,随着承接苏南产业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逐渐恶化;苏南产业转移主要从水污染、产业转移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生态功能减弱三条渠道对灌河流域水环境带来影响;面对这样的负面影响,市场、政府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及维权意识都在不断提高,越来越注重产业转移与灌河流域水环境的协调发展。随着苏南产业转移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已经建成的项目及将要引进的项目,如何真正发挥“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第三只手”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如何实现与灌河流域水环境的协调发展仍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1]崔彩霞、方南娟等:灌河口海域水质现状与评价[J].河北渔业,2013(10).

[2]陶爱萍、张丹丹: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于PSIR的分析与协调机制[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8).

猜你喜欢
苏南流域环境
苏南年俗亦动人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路先生,我错了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漫观环境